相关校释的精选知识

《老子校释》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嚴可均曰:“百谷王”,各本“王”下有“者”字。“以其善下之”,河上無“其”字。謙之案:治要引無“者”字,御覽地部引有。又傅、趙本“之”下有“也”字,御覽地部、皇王部引同。...

《老子校释》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嚴可均曰:“是以万物”,御注作“是以聖人”。魏稼孫曰:“德畜之”,御注無“德”字。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莫不”二字,景福本無“而”字。武內義雄曰:敦本“勢”作“熱”,恐...

《老子校释》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羅振玉曰:敦煌本無“騁”字。彭耜曰:葉夢得無“騁”字,達真子“堅”作“剛”。謙之案:諸河、王本及傅本同此石。范本作“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並云:“淮南子有‘於’字,與古本合。”案淮...

《老子校释》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嚴可均曰:“大威至”,御注、王弼、高翿句上有“則”字。河上無“則”字,末有“矣”字。魏稼孫曰:御注“民”作“人”。羅振玉曰:敦煌庚本作“大畏至矣”,壬本、景福本均作“大威至矣”。武內義雄曰:敦、遂二...

《老子校释》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謙之案:傅本“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范本無“之”字,河上公、王弼無“者”“之”“也”三字。又列子天瑞篇張湛注引並同此石。此云“赤子”,案漢書賈誼傳劉奉世注曰:“嬰兒體色赤,故曰赤子耳。”毒□...

《老子校释》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嚴可均曰:河上無“者”字。“不祥之器”,大典無“之器”二字。謙之案:“佳”字,傅奕本作“美”,室町本作“飾”,史記倉公傳引作“美好者不祥之器”,皆為望文生義。宋翔鳳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按‘佳兵'...

《老子校释》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謙之案:成玄英莊子逍遙遊篇疏、後漢書荀爽傳引首二句並同,文子道原篇引首二句同,第三句作“知不知也”,疑“味”字乃“知”字倒植而誤。知無知,即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之旨。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姚鼐曰...

《老子校释》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羅振玉曰:敦煌本“十”作“什”,下同。馬敘倫曰:說文無“塗”“途”二字,蓋“徒”即“塗”“途”本字也。莊子至樂篇“食於道徒”,即道塗也。此“徒”字蓋如字讀。謙之案:“出生入死”,呂...

《老子校释》附錄老子韻例

昔孔廣森作詩聲分例,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詩主歌。歌有疾徐之節,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嘆之,絫數句而無以韻為;或繫音促節,至於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余以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學詩也。既曰詩,即必可以歌,可以誦;其疾徐之節...

《老子校释》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謙之案:傅奕本作“可以為天下母”,諸本無“可”字,惟道藏王本此句下注:“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與藏本同,殿本誤脫此二十二字。案注文“可以為天下...

《老子校释》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謙之案:“天下”二句,嚴本“天”上有“而”字。傅、范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君。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同。文子精誠篇作“事有本”,微明篇作“事有君”,所引分...

《老子校释》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嚴可均曰:“不若其以”,各本作“不如其已”,古字通。謙之案:後漢書申屠剛對策曰:“持滿之戒,老氏所慎。”“持滿”即“持盈”也。史記樂書:“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此作“持而盈之”,於義為優。荀子...

《老子校释》補注

三章使心不亂。謙之案:據想爾注校箋:“淮南子道應訓、蜀志秦宓傳及易艮卦孔疏、晉書吳隱之傳、文選東京賦注所引此文,皆無‘民’,劉師培老子斠補謂唐初避諱刪去,今此六朝寫本無‘民’字,可證劉說之非。”虛其心。謙之案:老子...

《老子校释》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嚴可均曰:“為天下蹊”,各本作“溪”。釋文:“溪,或作溪。”羅振玉曰:景福本亦作“溪”,景龍本作“蹊”,敦煌本作“奚”,下並同。謙之案:作“奚”是也。莊子天下篇、淮南道應訓引作“溪”,此或後人以老子...

《老子校释》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嚴可均曰:“子孫祭祀不輟”,王弼“子孫”下有“以”字,韓非子有是“以其”“世世”四字。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者”字,景龍本、敦煌本無“以”字。“祀”,敦煌本作“祠”。謙之案:顧歡本第...

《老子校释》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謙之案:淮南子天文訓:“道日規,始於一。”王念孫曰:“‘日規’二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此因上文‘故曰規生矩殺’而誤衍也。宋書律書作‘道始於一’,無‘日規’二字。”今案王說是也。淮南義本老...

《老子校释》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嚴可均曰:“非以明人”,各本作“明民”。羅振玉曰:敦煌辛、壬本“之”均作“民”。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愚”作“娛”。謙之案:遂州、趙志堅本“明”亦作“人”,羅卷壬本“愚”作“遇”,又...

《老子校释》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謙之案:範本“夷”作“幾”。范應元曰:“‘幾'字,孫登、王弼同古本。傅奕云:‘幾者幽而無象也。'”此引傅雲,知傅本亦為後人所改,古本亦作“幾”。作“幾”是也,且與易義相合。易系言“極深研...

《老子校释》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傅、范本同,唯無二“而”字,“也”作“矣”。文子符言篇引:“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李道純曰:“‘知不知上’,或云知不知,尚矣,非。”是以聖人不病。...

《老子校释》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紀昀曰:永樂大典“絕聖”二句在“絕仁”二句之下。武內義雄曰:遂州本“民”作“人”,蓋避唐諱。魏稼孫曰:“絕聖棄智”,禦注“智”作“知”。謙之案:遂州本、傅、範本亦作“知”,範本“棄”作“棄”,下二句同...

《老子校释》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嚴可均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王弼作“天下莫柔弱於水”。御注、王弼“強”下有“者”字,“先”作“勝”。河上亦有“者”字,作“莫之能勝”,高翿作“莫之能爽”。羅振玉曰:釋文:“河上...

《老子校释》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謙之案:“寧”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甯”,今據原碑文改正,下同。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嚴可均曰:“万物”,各本作“萬物”。羅振玉曰:敦煌戊本無此句。謙之案:景福本、范本...

《老子校释》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謙之案:各本“無”下均有“常”字,敦煌本、顧歡本無。又北堂書鈔七引“姓”下無“心”字,御覽四百一引“姓”下有“之”字。案此言聖人不師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校释》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謙之案:傅、範本首句起,每句末並有“也”字。范應元曰:“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並無‘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無‘也'字,則文意不足,今依古本。”案:範說非也。老子古本有詳略各本不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