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校釋的精選知識

《老子校釋》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嚴可均曰:“我大”,王弼作“我道大”。“不肖”,各本上有“似”字,下“故不肖”亦然。羅振玉曰:敦煌辛本“謂”作“以”。景龍、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諸本均無“道”字。“不肖”,敦煌辛本“肖”作...

《老子校釋》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易順鼎曰:文子引“絕學無憂”在“絕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此。蓋與三“絕”字意義相同。今在“唯之與阿”句上,則意似不屬矣。馬敘倫曰:“絕學無憂”一句,當在上章。又曰:晁氏讀書記引明皇本,亦以“絕學無憂”屬於...

《老子校釋》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羅振玉曰:景福本“戶”下及下句“牖”下,均有“以”字。謙之案:柰卷、室町及淮南道應訓、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引與景福本同。又文子精誠篇、下德篇引“戶”下有“以”字,淮南主術訓、後漢書張衡傳注、文選...

《老子校釋》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謙之案:“熟”,各本作“孰”,“孰”,“熟”古通用。“亡”字,李道純、張嗣成作“失”,馬敘倫曰:“後人妄改也,亡與病韻。”“孰多”之“多”訓重。奚侗曰:“說文:‘多,重也。’誼為‘重疊’之重,引...

《老子校釋》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老子所雲,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吳...

《老子校釋》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謙之案:傅本“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範本無“之”字,河上公、王弼無“者”“之”“也”三字。又列子天瑞篇張湛注引並同此石。此雲“赤子”,案漢書賈誼傳劉奉世注曰:“嬰兒體色赤,故曰赤子耳。”毒□...

《老子校釋》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嚴可均曰:“民之飢”,御注作“人之”。羅振玉曰:御注本、敦煌辛本諸“民”字均作“人”。“饑”,諸本均作“飢”,下同。謙之案:景福、慶陽、樓正、柰卷、河上、顧、趙、諸王本均作“民”,遂州、...

《老子校釋》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嚴可均曰:“是以萬物”,御注作“是以聖人”。魏稼孫曰:“德畜之”,御注無“德”字。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莫不”二字,景福本無“而”字。武內義雄曰:敦本“勢”作“熱”,恐...

《老子校釋》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嚴可均曰:河上無“者”字。“不祥之器”,大典無“之器”二字。謙之案:“佳”字,傅奕本作“美”,室町本作“飾”,史記倉公傳引作“美好者不祥之器”,皆為望文生義。宋翔鳳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按‘佳兵'...

《老子校釋》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嚴可均曰:“子孫祭祀不輟”,王弼“子孫”下有“以”字,韓非子有是“以其”“世世”四字。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者”字,景龍本、敦煌本無“以”字。“祀”,敦煌本作“祠”。謙之案:顧歡本第...

《老子校釋》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嚴可均曰:王弼作“□寞”,河上、今王弼作“寂兮寥兮”,鐘會作“飂”。範應元曰:“□”,古“寂”字。“寞”字,王弼與古本同,河上本作“寥”。畢沅曰:說文解字無“寥寞”字。“寥”應作“□”,“寞”應作...

《老子校釋》附錄老子韻例

昔孔廣森作詩聲分例,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詩主歌。歌有疾徐之節,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嘆之,絫數句而無以韻為;或繫音促節,至於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餘以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學詩也。既曰詩,即必可以歌,可以誦;其疾徐之節...

《老子校釋》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謙之案:傅、範本“不言”、“不知”下並有“也”字。河上公、王弼諸本及理惑論、文選魏都賦、運命論兩注引均無二“也”字。輔行記三引同,惟“者”作“則”。莊子天道篇:“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北...

《老子校釋》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謙之案:碑本“昔之得一者”止“有生於無”句為一章。嚴遵本與上章相連,同此石。又宋趙志堅疏義“反”作“返”。又案“反”,復也,此易義也。易復彖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雜...

《老子校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範應元本同,範注云:“古本。”又論語集解義疏九引“...

《老子校釋》第六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嚴可均曰:“古之善為士者”,各本無“古之”。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辛本句首均有“古之”二字。武內義雄曰:敦、遂、景三本句首有“古之”二字,王弼本亦然。謙之案:諸王本均無“古之”二字,惟明和刻老子王注...

《老子校釋》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武內義雄曰:“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後。謙之案:嚴、顧二句與敦、遂本同。傅、範“善者不辯”二句“...

《老子校釋》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謙之案:“天下”二句,嚴本“天”上有“而”字。傅、範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君。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同。文子精誠篇作“事有本”,微明篇作“事有君”,所引分...

《老子校釋》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嚴可均曰:“道汜”,禦注作“道泛”,河上作“道汜兮”。羅振玉曰:釋文:“本又作泛,周、張並同。”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兮”字。謙之案:“汜”字碑文不明,本作“泛”,或作“汜”。道藏王本作“泛”,注亦作...

《老子校釋》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謙之案:羅卷、範本同上。彭、傅本下有“也”字,後漢書馮衍傳注引亦有“也”字。“奧”字,說文:“□,宛也,室之西南隅。”夏竦古文四聲韻卷四出“奧”、“懊”、“墺”、“隩”四字,下三字均引古老子,惟“奧”字...

《老子校釋》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之,熟敢?嚴可均曰:“民不畏死”,高翿“民”下有“情”字。“若使常畏死”,御注、高翿“使”下有“人”字,河上、王弼有“民”字。“□之”,各本作“殺之”,下倣此。羅振玉曰...

《老子校釋》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嚴可均曰:“樸雖小”,禦注作“撲”,王弼作“樸”。“天下不敢臣”,王弼作“天下莫能臣也”。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英倫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無“也”字。謙之案...

《老子校釋》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釋之。“上”與“士”形似而誤耳。謙之案:俞說非也。依河上公注,“善為士者”,當作“善為道者”。傅奕本“士”作“道”,即其...

《老子校釋》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孔,甚也。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

《老子校釋》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嚴可均曰:“其脆易破”,河上作“其膬”,王弼作“易泮”。羅振玉曰:“易泮”,景龍、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諸本均作“破”。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脆”作“毳”。謙之案:範本“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