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规矩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规矩作文

老规矩作文1

作为一个在外地长大的孩子,若是让我说出几条北京的老规矩,恐怕我是做不到的。但像是“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一类的大体印象却同老北京话一起,埋在了我的心底。可惜的是,当我真正在这里生活了数年后,若不是“老规矩”这个词重新被网友提起,我是根本不会感受到这些细致而繁琐的老规矩也曾是组成“北京”的一员。

翻看了众多关于北京老规矩的文章,发现究其根本,无论是“笑不露齿”还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老规矩其实是一种含蓄的传统文化的缩影,是由老北京人老实本分的品格具体化所形成的规矩意识。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老规矩逐渐成了北京的地域代表,在一代代北京人心中打上了文化烙印,给了北京人无限的地域认同感,使得每一个受老规矩熏陶的北京市民都抱着让家乡更好的理想奔跑。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北京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了全世界展现自我的舞台,各式各样的人在这里谋求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中国首都。像是老规矩这种地域感极强的事物便自然而然的被淡忘了。

若老规矩只是一些例行条文,那它被更符合的现代社会的纪律去带便不足为道。然而,纪律或许可以带来当下需要的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去照顾它的愿望。这正是“老规矩”最大的贡献。只有我们被什么东西打上所属的烙印时,我们才能在这个人与人差别越来越小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不随波逐流,让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老规矩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它培养了一种行为习惯,培养出一种北京人所特有的气质。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仅仅是新闻上的GDP柱状图上最高的一片颜色,更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爱、去守护的,仍在其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的普通城市。

事实上,“老规矩”被淡忘这类事情不止发生在北京,只不过北京最为突出。正因如此,北京才更应做出表率,为其他城市寻找一个平衡点。问题已经出现,并且不可避免,但这不代表可以放任其去。改善现状,重新唤回“老规矩”和更多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但即使他们就快要失传,总是那些仍旧遵守它的人已经搬到了五环六环甚至是不能被稱之为“北京”的地方,只要尚且存在,就值得付出。

我想象过这样的画面:当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走过黯淡天空下长长的人流,拐进一家面馆,点完菜拿出筷子放在桌上时,他疲惫的双眼中会因为这双筷子的摆法变得明亮——原来我还在这里。

老规矩作文2

【作文题目】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范文

北京的老规矩

凡是老规矩一定不知道是谁制定的,也不知哪年哪月传下来的,老规矩就是老规矩,不一定有道理却一直存在着,而且是顽固地存在着,一代又一代地纠正着子孙们的行为。

我记得小时候挨的叱责大部分都是因为不规矩了,比如见人不叫了,见人不叫被大人认为是最没规矩的表现,所以我的记忆里总是被母亲拉着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爷爷奶奶地一通叫,稍有迟疑就可挨说。但男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看见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有点儿叫不出口,我小时候在军营长大,遍地都是刚刚当兵的“解放军叔叔”,凡是穿军装的我就得叫叔叔,许多时候叫得我内心郁闷。

可母亲说,这是规矩。自古就是这样,人有辈份,不论岁数大小。这是在城市,还是在部队,如果在老家,比你岁数小的备不住还是长辈呢!我想想也是,祖父,父亲,我都是长子,心里感觉大,实际辈份小,过去有句俏皮话,别看萝卜小,却长在背儿(辈儿)上,说得就是这层微妙关系。

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太快,许多东西不经意间就丢了,丢了还往往不知。加之这个世界像决了堤的围堰,沉渣泛起,鱼龙混杂,想保住些好的有用的没那么容易。我们处于社会裂变的节点上,好坏优劣善恶往往都是共同而生,保持住好的不容易,增加些恶习稍不留神就既成事实。古人说,积善似垒土,纵恶如弯弓。积累善行如用锹垒土,一点一滴进行,形成的大山才会日久天长;而纵容恶行如同弦上之箭,思想稍稍放松一下,恶就是离弦之箭,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规矩得老,这“老”是时间的检验,这“老”是文化的磨合,这“老”是自然法则淘汰留下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过去的规矩一定很老,老到无从追根溯源。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孟子告诫说,鲁班虽为好木匠,没有尺子和圆规也没有办法画出方形和圆形,也就做不出好作品。继而我想,今天随处可见的这么多的好家具,它们的存在并不因为是采用了良材,而是缘于曲尺和圆规最初制定了规矩。

老规矩作文3

“规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著名相声表演者郭德纲去年在微博上罗列了早时老北京的习俗。在微博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在这儿,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老规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纲在微博中罗列的北京老规矩有:阖家坐在一起吃饭,座位次要长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宠的小孩子可以挨着长辈,但是不许乱了次序。开始吃饭,便不许端着碗到处跑——那是乞丐的行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严的体现。可见,规矩是体现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的教养和人文素质传承之道。

老规矩是对文化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润了文化。我一直记得一次在摆餐桌的时候,顺手将筷子插在了米饭上。母亲因此而狠狠教训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极大的不吉利。因为这使整一碗饭像是香炉,更是犯人临刑的辞阳饭。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规矩,却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敬畏与讲究。

规矩是中华文明流传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轻的家长已经不再在乎这些了。饭店里时常有孩子欢跑的身影,家长们往往是端了碗在后面追。甚至很多溺爱孙辈的老人亦不再讲究规矩。宴时座次早已没了顺序,孩子获得了第二宝座。老规矩曾经体现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已经不见了。

20xx年底新闻联播推出了家规系列的采访,引发许多热议。北京是全国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点,正是源自于这老规矩。无论是对一言一行的约束,还是对内心的教养,规矩起到了约束人们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产生了行为上的文明,产生了法制和礼教。

时代发展,文化的冲击加速规矩的流失,规矩背后的文化也在被人遗忘。新的文化快速销蚀着传统文化。人们以所谓自由忽视了老规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规矩。然而近来,年轻一辈的人们热议起了老规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文明抢劫的时代,内心缺失了束缚和因文化冲击而带来了日渐明显的冷漠与轻漫、孤独与反省。也许他们意识到千百年来,老规矩约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约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底线。不仅是一言一行要规矩礼谨,更有内心对正义和善良的坚持。这份坚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有了所谓文化、传统、特色。而这恰恰是现代人们所缺失的。

“规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何时开始,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这样低了?老规矩需要社会的重视,需要内心的珍重。这并不是网络上的一时兴起就能够唤起人们内心对文化礼教的尊重的,然而对于这突然而至的热议与怀念,人们却应当为之欣慰。

老规矩作文4

阳光将大海当作调色板,随意地勾勒出彩虹的轮廓。波浪用力地去拥抱沙滩,讨好似的给她送去深海的宝藏,却被一次次拒绝,无奈地打回了大海的深渊。几只海鸥在蓝天下翱翔,无忧无虑地哼着轻快的歌谣,我和她就这样静静地坐在美景当中,想着诗和远方。

她是我从小玩到大的闺蜜,她老家在海南,也就是那片美景的所在地。去年夏天,她盛情邀我及父母到她家做客,一起享受那难得的假期。

“孩子们回来吃饭啦。”她的母亲将身子探出屋子,边挥手边向我们喊道。“来了”,我如是答道,起身正打算跑回那凉爽的房间,可她却一动也不动,愣愣地望着远处的海面,我顺着那视线望去,是一艘中等大小的渔船,我知道这是他外公的船。此刻,她外公正与她父亲在船上辛勤地劳作着。

今天中午是吃鱼,这是今早他们外出海钓的成果:“黑棘鲷”。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这鱼。味道特别鲜美:不同于我们这边的鲫鱼,体大;也不同于海边的三文鱼,肥腻。鱼肉带有一种很清淡的甜味,鱼身却很小,还没来得及回味,便已所剩无几,不一会儿,这鱼的一面可谓是被我们“扫荡一空”了。

我将自己的“魔爪”再次伸入盘子,灵活地用筷子夹住鱼头,想要把它翻一面,继续品味这“人间极品”,可正当我提起筷子要翻动的时候,母亲突然站起来,一把打掉了我的筷子,冲我呵斥:“你这是干嘛,你不知道这是没有礼貌的吗?”我一脸茫然,一种委屈的滋味油然而生。我慌忙地扭过头,想从别人的眼神中得到一丝安慰,却惊奇地发现其他人的脸色也骤然变得十分严肃。就连刚才还在和我谈笑的她,此刻也鼓着眼睛一言不发地瞪着我。

怎么啦,这是?

这低气压逼迫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顺着脸颊滴落到了狼狈地躺在米饭和菜、油中间的筷子上。她的母亲有些心软了,走过来摸摸我的头,安慰着说:“欣雨啊,这吃鱼可是有老规矩的。”“什……什么?”我哽咽地答道。“在我们这个海港城市啊,最忌讳的就是给鱼翻身了,因为鱼谐音“渔”,是渔船的意思,给鱼翻身,可是意味着翻船啊!”说罢,她便将目光投向那依旧摇曳在远海的那只渔船。

看她们望向渔船的眼神,那写不尽的是担心与期待,我好像渐渐领会了什么。这个老规矩中是他们对出海者的祝福,是他们的心灵寄托。那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人儿,那是他们至亲至亲的人,他们希望他们平安回来,希望一切都变得幸福和美满。

而这样的老规矩,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遵守呢?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平平安安呢?老规矩,老的是规矩,不老的是家人间脉脉的温情和牵挂。

从那以后,我吃鱼再也不翻动鱼了。我会一直记住这个老规矩。

老规矩作文5

三龙村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七爷在这生活了一辈子。他年轻时是要呆在农田里忙活的,这样一过就是好几十年。如今他老了便在闲时拎着一杆长烟在村上溜达,嘴里吐着浓浓的烟,说话总带着一腔老调,村里的人都叫他“老规矩”。

老规矩没什么文化,也没去过哪村子是他的世界,他是知道在七年级十五的时候上几柱香,护求保佑在外的儿孙能够平安发财,可心里还是不时地埋怨道:家里多好啊,非要往外跑。

三龙村的村民大都是老人了,年轻的小伙姑娘都去城市了。就在这天,老规矩的孙子回来了,他是个留洋的博士。

老规矩见到孙子,并没有一把拥抱过去,而是停在孙子周围打量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服,腕上戴着一块表,闪闪发光,一双发亮的皮鞋,眼睛后的眼神炯炯有神。在老规矩的心里只有当官的才有这身打扮,他问道:“孙啊!当官了? ”

“没有。”孙子无奈地笑了笑,顺手抓了把脑袋。

“咋穿的跟个领导人似的呢?”老规矩顺手摸了摸孙子的西服,“还挺顺滑的哩!”

孙子没有解释,而是把爷爷拉到椅子上,给他倒了杯茶。

老规矩咧着嘴笑了,悠悠地喝了口茶。“孙子有出息了。”说罢,便从腰间提起那杆子烟,正准备点火抽起来。

孙子见着了,一步跨了过去,从老规矩的嘴里拔出那杆烟,严肃的说:“爷爷,您这样抽烟太伤身体了!”

老规矩顿时也不乐呵了,那杆子烟是他的宝贝,是他的命。他说话的语气有点冲:“就这样抽了一辈子了,哪管得了这般多,戒不掉也不打算戒了,死在烟杆子上也就算了。”

孙子没有回话,只是在包里摸索着什么,不久就从包里拿出了一个小小的东西,一个像小柱子般的玩意。他递到老规矩面前,说:“爷爷,您以后就用这吸烟吧,别用那烟杆子了,真不健康!”

“啥东西呢?"老规矩接过这个新玩意,眼里放着好奇的光。

“这个可是美国最新的研制品,可以将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吸收,而且还不会影响那股醇厚的烟感。”孙子耐心地解释道,“不信您试试,我教您用。”

老规矩不紧不慢地将这新玩意递到嘴边,闭着眼吸了一口,又缓缓的从嘴里吐出了一口烟,惊叹道“这玩意舒服着哩!”

一股子N瑟劲来了,老规矩便叼着这新玩意出门,跟村里人炫耀了一番,说这是孙子从国外带回来的洋货。村里人都说老规矩享福呢,老规矩一路乐呵呵地。而客厅的茶几上那杆子长烟还孤独地躺在那儿。

吃过晚饭后,爷孙俩坐在一块聊着天,孙子给老规矩展示了很多稀奇古怪但各有实用的新玩意,这些都是最新研制的产品。老规矩盯着这些新玩意,听着孙子讲诉,如同一个听着有趣故事入迷的孩童,眼里闪着光,嘴上没说一个字,心里却充满无限幻想。

之后,孙子给老规矩放了一部科幻电影,并耐心地回答老规矩好奇的问题,这时候的老规矩心里有了一个充满新玩意的世界。渐渐地,老规矩入睡了。

当天夜里,老规矩做了个梦。他梦见他成为了像电影里那样的科学家,把弄着各式各样的新玩意。

老规矩作文6

女大十八变,这是人知常理,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学生,面对着一门门的功课,一堆堆的作业,真是烦恼透顶,自己也觉得判若两人。

有时冷静,我也会想,再变也不能没有规矩。于是我必须要了解“规矩”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有两个义项,其一,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如老规矩,立规矩,守规矩,按规矩办事啦;其二,是指(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如规矩人,字写得规矩,等等。由此,我想到了学生在学校的规矩就是遵守学校制订的一些规章制度。

规矩是必须要的,但我却作了大胆的假设,并不应全盘接受。

因为规矩不一定都是好的,即使是有一些是好的,还有一个时代问题。也就是说今天认为是对的,明天就不一定认为对。社会是发展的,观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比如过去不主张学生上网,看电视,阅读课外书籍,认为那是学生分外的事情。现在学校还开设了微机课,又说多看电视书籍有利于写作和交际水平的提高,不愿看书的学生才是不好的学生。

至于坏规矩,犹如一棵棵毒草。它会抑制一个人成长,我们必须摒弃它。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青少年最应“敢为天下为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学什么做什么没有规矩是不行的。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但这句古话不适应当今青少年的教育,规矩说的都是用来磨练技术。练技术是需要技术标准的,技术的级别是通过练功取得的。如体育。而青少年的作文却无技术可练,可指导的地方也只是在认识上、审美上。相反,写作忌的就是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同学们的作文都象流水生产线上的钢精锅,个个是一个模样,那可就惨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艺术贵在与别人不一样。既然青少年的作文没有统一的标准,哪里还有什么规矩呢?

有些家长要求老师严厉管教,这种愿望固然是好的。可是自己整天忙着赚钱,甚至还耽误子女的课程。还有不跟老师请假却带着子女去喝酒什么的,这不是破了学校的规矩了吗?

人人都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观念,但遇到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最近我在家里被说成一个不听话的女孩,要么看电视,要么看些辅导书,难得象国中那样规规矩矩地写作业。我看得多,写得少,常被爸妈说成是走马观花,越看越叽咋。

我喜欢自己没有大人眼中的规矩。更不想做一个父母眼中百依百顺的女儿。也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我没有规矩的执着。

规矩,是约定俗成的。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校风,创建一个和谐气氛

老规矩作文7

规矩总是老的好,老的好规矩便是老规矩。老规矩是民族的,中国人以忠孝传家,以礼义为本,以廉耻为界,以勤俭为德,很多老规矩恰恰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比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首孝悌、次见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等等。老规矩是历史的,先王之道,圣人之德,任何一条老规矩都不是慢慢积累而形成的,任何一条老规矩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老规矩的形成是首先是一个演化过程,其次是一个累积过程,更是一个历史过程。老规矩是实践的,这是老规矩最重要的特点,当一条规矩被创立,它必然要经过实践,而实践恰恰是检验规矩的唯一标准。一条规矩行不行的通,能不能被人们熟悉、记住并广泛遵守,这需要实践来证明。而老规矩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结果,许多老规矩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原因便是因为这些老规矩经过实践检查被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否则早就被淘汰了。所以说,规矩都是老的好,留存下来的老规矩是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老规矩中有新规,老规矩是新规矩产生的基础,老规矩之中孕育新规矩,没有老规矩也就没有新规矩。新规矩是老规矩的传承,更是老规矩的发展,当老规矩与时俱进,当老规矩顺应时代,这样的老规矩就变成了新规矩。老规矩叫“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规矩则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规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规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齿话不高声”,新规矩“举止得体”、“请勿喧哗”。规矩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规矩是随着时代进步的,规矩不是一呈不变的,不论什么样的规矩,只是符合以人为本、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这样的规矩就是好规矩,这样的好规矩就是老规矩。

有了新规矩,忘了老规矩,有了新规矩,有了新感受,有了不同的存在方式,老规矩被放弃了,被遗忘了。新规矩接地气,新规矩适应发展,对老规矩愈发不平,愈发摒弃起来,于是,对老规矩也就忿忿不平了。新规矩慢慢地变成熟规矩,熟规矩最终成为老规矩,一个轮回就是这样。偶然,回到老规矩,却发现事如昨,意不同。曾经的事物,蓬勃盎然中,自有一番生机,曾经的经历,踽踽独行里,舞蹁跹任逍遥。新规矩变老了,老规矩变新了,或者规矩本没有新老之分,有的只是人心之分。

世上本没有规矩,遵守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规矩。是耶?非耶?有的规矩,只有开始却没有结尾;有的规矩,还没有形成就到了终点;有的规矩,平顺易行;有的规矩,阻力重重;有的规矩,通向天堂;有的规矩,通向地狱……。多少人遵守的规矩,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就是规矩。你遵守的规矩,不论是否有人遵守,这都是你的规矩。选择自己的规矩遵守下去,不后悔,选择自己的规矩向前进,不回头。规矩在心,方圆天下。

老规矩作文8

“用手扶碗!”我爸敲敲桌子严厉地对我说。“哼,在学校里可没有人扶碗。”我嘟囔几句,最后还是不情愿地将碗捧在了手上。

我爸对吃饭扶碗这件事好像特别执着,每当看到我垂着左手吃饭,他必要训上几句。而我,确是没有扶碗的习惯。有时他会“引经据典”,给我读几篇微信上的文章——“吃饭不扶碗,穷苦一辈子”之类的,我往往是不屑一顾,甚至能找出不少“大逆不道”的话来反驳。

后来,把这些事情跟小伙伴一分享,发现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遭遇,其中关于“扶不扶碗”这个问题的斗争是最普遍的,有的家里甚至还规定“拿起筷子第一口只能吃饭,不能吃菜”等等。

我没有想到,在从日新月异的世界中长大的我们这一代周围,也会有这么多老规矩。这些规矩是旧时代的繁文缛节经时间流逝被一点点删减和修改而最终得到的“精华”。它们与旧时的礼节比起来算不得什么,但对自由无拘束惯了的我们来说,确实很难接受。

大多数的我们认为这些所谓的规矩毫无必要,甚至是封建是迷信是糟粕;而我们有着这样或那样规矩的家长,虽不至于真的认为这样一个小习惯能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但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依照规矩——起码没有什么坏处。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说到底还是社会环境的差异。我们这一代正赶上祖国大力改革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因其不适于主流文化而渐渐被社会抛弃和改变,人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而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缺失。但是家长们,大多是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社会上还没有现在这样激烈的文化碰撞。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长给予的、相对落后和封建的教育带来的影响。

归根结底,所谓的老规矩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虽有“传统文化”这个名头,但并非所有老规矩都是值得传承的,很大一部分的旧俗,如“传男不传女”“门当户对”,都是不适于社会上趋于平等和自由的大方向的,这些观念就应任之被时间的洪流抛弃。而真正有价值的老规矩,是不论时光流逝、世事辗转,都能被世人奉为“传统文化”的。“孝亲敬长”“尊老爱幼”的思想之所以传承至今,不仅仅是先秦时期宗法制的影响,更是因其蕴含的尊重、友爱的内核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净化人心的作用。

而对于“吃饭扶碗”这样的小规矩优秀与否的评判,或许就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了。若将它看做餐桌礼仪,那垂手弓背扒着饭确实有伤文雅;但若是把无拘无束自由不羁作为自己个性的表现,又不在意长辈的眼光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吃饭也无伤大雅。

当老规矩遇上新一代,老规矩正按照社会的形状被细细打磨,新一代也在从亘古吹来的春风中被渐渐软化。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单方面的灌输过程。

老规矩作文9

世殊时异,人人都在为蝇头微利而奔波忙碌,而那些蕴含人生真谛的老规矩却逐渐被淡忘,盲目地前进只换来越发浮躁的心。唯有重新拾起老规矩,聚集能量,方能成就开阔人生,方能铺就和谐大道。

勿忘老规矩,即遵守好的准则、做人的典范。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规矩是我们航行的风向标,指引我们做对的事,成为正的人。

忘不了的是曾国藩在《冰鉴》中提到的“为一须在一”。这是他所遵守的规矩,并且身体力行,无论充当什么角色,都能心在一焉。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己,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于是,在混沌不堪的末代王朝,曾老能主掌沉浮,内圣外王。在我看来,若非他始终遵循着“为一须在一”的老规矩,岂能成为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名传千古?

曾国藩又言:“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若非他始终遵循着事亲、责己、恕人的老规矩,又岂能成为国人精神之典范,流芳百世?

老规矩从来不是供旁人把玩和品头论足的饰品,而是每个理性与道德的个体对自己生命设置的信条。勿忘老规矩,为自己的灵魂竖起一片高地,不被纷扰浮华所修饰,雷打不动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老规矩律己,亦可成为凝天地之气的沧海明珠,光华流转,即便不成大师而内心也必定清明,众人皆醉我亦会独醒。

伍尔芙在《到灯塔中》写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丑恶的赘余,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套,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矫饰,都是绝对的罪过!罪过!罪过!这句话言之有理,在老规矩中不乏有过时之物。于我看来,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昧地追随,更不是完全舍弃。

昔日,季羡林老先生秉持着一心一意做学问,专心致志读国学的态度,不忘踏实肯干的老规矩,终成一代国学大师;今日,保安陈明德不忘“缺钱也不能缺良心”的老规矩,拒绝金钱诱惑,千里返乡还钱婉拒事主酬谢……他们身份不同,却都是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看来,他们都是灵魂高地上的伟人。他们的操守蕴藉着规矩,老规矩已经成了隐藏在他们血脉里的基因。

勿忘老规矩,褪去急躁,赤心坚守。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规矩;一联“诗书传世久,勤俭继日长”是老规矩。老规矩晕染,何其多也?不管以何种姿态黄土白骨,也能于故事末尾朗然笑谈:荣幸来过,亦决然不悔。秉持老规矩,我心诚然。

老规矩作文10

北京地铁里,上班族们满脸困倦,身子随列车晃动,整个人都懒懒的。而当他们的眼前出现空位时,则像瞬间充了电一般,三步并两步地迅速落座,随后又陷入混沌的状态,无心再抬头看一眼,花白头发的老人,怀抱小孩儿的妇女……也真是应景,恰在这时,广播响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将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这般没有了规矩?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难以做到吗?“尊老爱幼”不是人类的普适准则吗?“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不应该是人们的基本规范吗?老规矩能这样渐行渐远吗?我们社会文明程度如此低下吗?

好在,有人将“被人渐渐遗忘的老规矩”重新整理投诸网络,并引起热议。先不论人们是否认可老规矩,也不论老规矩是否在新时代仍然有积极意义,我只是感叹记得总比忘掉的好!毕竟,它在我泱泱大国存在了上千年,滋养了亿万华夏儿女。然而,我不禁又要一问,这本该是传家宝的老规矩为什么会被人们遗忘了呢?其原因是什么呢?

是啊,我们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迎来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现代化。我们坚信那轰鸣的机器,数字的攀升,远比那些陈旧的“老规矩”有用得多。于是,你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空巢老人”守着偶尔才会响起的电话,望眼欲穿;你看到公车上青年人因一点争执对老人谩骂不止,大打出手;你看到旅游者作为祖国的名片在国外名胜留下“到此一游”,遭人白眼……

莫言曾感叹,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因为文学带不来GDP,带不来高楼大厦,带不来楼堂馆所,带不来升官发财的政绩,但是它滋养的却是心灵,是钢铁森林间的灵魂栖息地。我想,包括老规矩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吧。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人们的心灵怎么保持一份宁静?和谐社会岂不会成为海市蜃楼?我们又如何自信地弄潮于世界之潮头浪尖?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恐怕有短视之嫌吧?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没有老规矩等传统道德的约束规范,怎么会有社会族群之间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睦融洽呢?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老规矩。

我想,是时候该重拾并发展老规矩了,即使在这样的新时代里。“老规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表现,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到如今的核心价值观,它通过约束个人的行为,由点及面,由内而外地发挥作用。它能够提升社会精神文明——而这是仅停于表面的经济建设所带不来的,是使国家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热议。老规矩,不应蜷缩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老规矩作文11

老北京的确有许多老规矩,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见生人打招呼用“请”“您”“对不起”“稍候”等谦词敬语。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规矩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老。他们会不会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认为,他们不会死,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在新时代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北京老规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北京老规矩多为谦词敬语,也有一些是行为约束。无论是说话,还是行为,都是中国人言行举止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外在形态之一,怎么能不要呢?其次,北京老规矩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人自由的束缚。从我们知道的一些老规矩来看,绝大部分老规矩仅仅是对人社交场合言行的约束,不包括对某些特定场合,比如男女私密空间或兄弟姐妹之间的要求。总的说,老规矩属于社交礼仪范畴,并不太多涉及私人空间。难道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不应该有必要的礼仪吗?第三,老规矩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锤炼,经过几十代人传承而未被淘汰,足以说明其生命力,为什么要消失在我们这一代呢?

老规矩所以有被淡忘之势,所以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不说历史原因,就看我们周边的现实吧,足以说明老规矩有多么宝贵,足以说明人们多希望它回来。以我自己近年来的经历看,我就经常遇到陌生人愣突突的发问和冷冰冰的咨询,甚至连起码的问候语、抱歉话以及谦恭之态都没有。最近在参加语言大会期间,被不礼貌的语言对待,还不要紧;善意的提醒后竟被更不礼貌的语言,包括一些大人而包围,这可怎么得了啊!我并不是让这些孩子们用北京老规矩待我,而是用起码的谦词敬语。比如,你好(当然说您好更好),对不起、请稍候和谢谢等等。更可怕的是,对这样一件本来无关紧要、提个醒儿而已的事情却招来一所大学个别老师和学生们的莫名奇妙的攻击,有说我们如何辛苦,有说南方人不懂北京话里的“您”,有说无录像无真相,甚至有人冷嘲热讽的说还是请你回北京讲老规矩去吧,更有甚者,伴以各种人身攻击和谩骂侮辱之言,太可怕了。

老规矩始自老北京,但其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何以成方圆?十三亿人生活在一块土地上,怎么能没有一点规矩呢?如若无规矩,岂不乱成一片,回到原始社会了吗?!

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