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印象

龙华印象

龙华印象
从屏山县城沿着屏沐公路北行约40公里,就来到了川南小有名气的古镇——龙华。龙华地处屏山县北部,紧邻沐川县永福镇、宜宾县商州镇,在屏山县是一个经济较富裕的乡镇。初来龙华,给人第一感受是这里林木植被丰茂、修竹林立、溪沟密布、环境清幽。龙华有大、小龙溪河从境内穿行而过,且两条河均发源于最高海拔达2008米有“川南屋脊”之称的老君山,自上而下相约龙华汇流成龙溪河经宜宾、沐川两县数乡镇后流入岷江。小镇留存有明、清时期的木质串架结构房屋、青石板街道、远近闻名的八仙山大佛,一座仿侗乡风雨桥(凉桥)静静地横卧于小龙溪河上,与之朝夕相伴是几颗古老的黄果树,它们以古朴苍劲外露的虬根紧抱河堤,满枝翠绿荫护着几间青瓦屋顶,默默地注视着小镇的时代变迁。因工作在龙华停留近一个月时间,亲历当地的生活节律、风土人情、便有着几番印象与感怀。
一半是“古典”一半是现代
初来龙华的人,信步古镇小道,会发现龙华镇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大街小巷成排的木屋瓦舍与装修时髦的水泥建筑房屋共存,俨然一半是“现代”,一半是“古典”。
细说龙华的“古典”,最能代表古镇风情的还是横卧于小龙溪河上的廊桥(当地人称凉桥)。走近凉桥,桥两边一对雌雄石狮镇守桥头,赋予古桥几多威严之气。石狮身旁一座功德碑铭刻着1996年捐资重建凉桥的百姓芳名。据当地人介绍,凉桥未重建前,是全木制造,后因过于陈旧出现危情,在政府倡议新修号召下,当地村民纷纷捐款捐物,还有不少外地来旅游的人也主动尽了一分心意。如今用水泥、钢筋新修成原样后,凉桥变得更加牢固和美观。行于此桥仿佛步入一段历史,两边桥柱上都挂有楹联、枋梁醒目处悬挂有牌匾,内容则多是赞誉龙华山美、水美的如“龙华千山秀、大佛十里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佳句。桥下是浅浅的小龙溪河水潺潺声响,时时轻撞着路人的耳朵,仿佛是在讲述古桥悠远沧桑的故事,又似在欢歌时代奋进的旋律。
走下桥南十余步石台阶,明清时期的木屋让人们感受更多“古韵”。两边的木屋对立相距不足一丈,中间一条石板通道沿着地势起伏首尾相连,覆盖着一条暗沟用于排水,踏上铺就的石板,很容易发现其表面早已被世代居住的人们,用脚步磨损成或平滑或深坑或断角,这些数不清斑驳的印痕,伴随着小镇上人们的生息至今。两边的铺面低矮狭窄以致光线暗淡,店铺的主人大多各显其能,张罗着自家的小买卖有饮食、竹编、铁匠铺、茶馆、药店,平时这条街道通行还算顺畅,要是逢上赶场天,四处前来赶集的人们涌到这里,一时间拥挤与喧哗让古老小镇热闹起来。另一半则是现代气息的氛围:家电门市、公话超市、网吧、发廊、时装屋、农贸集市等,更有各种花样百出的促销广告让人眼花缭乱,从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中,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小镇的几许繁华。
一条细沙溪一路竹相伴
离开场镇,顺着龙溪河下行约两公里,转弯沿着到沐川方向的公路前行,就进入了龙华小有名气的风景点——细沙溪。初闻其名颇有几分诗意,让人感受到它的柔美与浪漫。走近才知细沙溪是一条平均宽不过十余米的小河沟,溪沟里水流很浅,自然沟里的潮沙、小石块、石粒清晰可见、伸手可触,实实在在感受到潮湿气息。细沙溪两岸是相对高差达数十米的红砂岩山体,其上生长着茂盛慈竹和许多不知名的灌草,据当地人说,细沙溪两岸原是成片的农耕地,直到1995年,在宜宾造纸厂和当地政府大力号召与支持下,村民们放弃耕种农作物,纷纷大量栽种慈竹,加之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很适宜慈竹生长,如今昔日的荒坡耕地,已被先后栽种的慈竹层层叠叠覆盖,处处苍翠欲滴、满目生机盎然。倘若雨雾天行走其间,两岸山体上部多是浓雾萦绕,好似一幅幽深空旷、仙气漫漫山水画。伫立聆听溪流水声浅唱、感受风拂竹摇曳、雨滴飘落湿身、清灵空气扑鼻,无不给人一种尽情享受自然生态和谐之畅意。最让人兴奋的是在细沙溪的中部,大约100多米长的地段,还散生着珍稀的桫椤树,它们头顶数枝轻柔的叶片,呈放射状排开撑起方寸绿荫,想象它们与恐龙相伴的时代,桫椤树一定漫山遍野、何其壮观!如今,它却是现代人保护的“国宝”级珍稀物种。
龙华丰富的慈竹资源,当地人们大都以自家半机械化的设备造草纸,远销到川北、云南、广东等地,也有把竹片直接卖给当地的两家大纸厂,在老百姓心中,竹林已是自家的绿色“小银行”。当地稳定的造纸业,促进了种竹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当地森林植被,还有独特的“小气候”是夏季避暑纳凉休闲旅游的理想选择,当地政府借势打造川南又一“竹海”的设想,也就顺理成章,充满着希望。
一座大佛秀一方茶飘香
从龙华场镇到八仙山大佛,是一条人工修砌的石台阶梯路,步道起初顺着山势较为平缓,路两旁菜地里有时令蔬菜和满是嫩绿的果树,大约上行有二百余步后,石梯才开始呈“z”字形渐渐转陡,沿途已有多年生竹丛和少量的楠木、冬青等树木,彼此密密生长的枝冠遮盖着上山的路,几番折转后,就到了只能容一人上下的石寨门,仔细一看,这门其实是当年修路于此时,将一块巨大的石头从中凿破而成,门两边石壁上厚厚的地衣、苔藓满布,掩隐于林荫。斑驳的石门早已没有当年的功用,反到是林中清脆的鸟叫、路边散乱开放的野花带给我们更多的生机愉悦。终于站到了到八仙山脚下,远远望去,矗立的八仙山大佛颇有几分威严气势。据资料介绍,大佛通高达37米,在阿富汗巴米扬立佛被毁后,现已为世界上第一大立佛,大佛的周围还有尚存完好的丹霞地貌石窑群,给今天的人们几分神秘,慈祥的大佛静静地望着远方,让前来朝拜的人们多生崇敬!
龙华的茶叶同大佛一样,在川南已小有名气,这里山势800多米的平均海拔,常年多雨多雾的“小气候”明显,很适宜茶叶生长,近几年来,众多客商每到春季云集龙华收购鲜叶、粗加工产品,已使当地百姓得到实惠、尝到种茶的甜头,成为他们致富又一支柱产业。
离开龙华时,正值村民春耕忙碌时节,远山层林初展新绿,成群的山雀欢飞林间、鸣唱跳跃于村落小院,彼此和谐地享受着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情趣。龙华一个至今民风纯朴、处处绿意醉人、充满希望的古镇,期待着更多的人们走近与熟识。

龙华印象
从屏山县城沿着屏沐公路北行约40公里,就来到了川南小有名气的古镇——龙华。龙华地处屏山县北部,紧邻沐川县永福镇、宜宾县商州镇,在屏山县是一个经济较富裕的乡镇。初来龙华,给人第一感受是这里林木植被丰茂、修竹林立、溪沟密布、环境清幽。龙华有大、小龙溪河从境内穿行而过,且两条河均发源于最高海拔达2008米有“川南屋脊”之称的老君山,自上而下相约龙华汇流成龙溪河经宜宾、沐川两县数乡镇后流入岷江。小镇留存有明、清时期的木质串架结构房屋、青石板街道、远近闻名的八仙山大佛,一座仿侗乡风雨桥(凉桥)静静地横卧于小龙溪河上,与之朝夕相伴是几颗古老的黄果树,它们以古朴苍劲外露的虬根紧抱河堤,满枝翠绿荫护着几间青瓦屋顶,默默地注视着小镇的时代变迁。因工作在龙华停留近一个月时间,亲历当地的生活节律、风土人情、便有着几番印象与感怀。
一半是“古典”一半是现代
初来龙华的人,信步古镇小道,会发现龙华镇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大街小巷成排的木屋瓦舍与装修时髦的水泥建筑房屋共存,俨然一半是“现代”,一半是“古典”。
细说龙华的“古典”,最能代表古镇风情的还是横卧于小龙溪河上的廊桥(当地人称凉桥)。走近凉桥,桥两边一对雌雄石狮镇守桥头,赋予古桥几多威严之气。石狮身旁一座功德碑铭刻着1996年捐资重建凉桥的百姓芳名。据当地人介绍,凉桥未重建前,是全木制造,后因过于陈旧出现危情,在政府倡议新修号召下,当地村民纷纷捐款捐物,还有不少外地来旅游的人也主动尽了一分心意。如今用水泥、钢筋新修成原样后,凉桥变得更加牢固和美观。行于此桥仿佛步入一段历史,两边桥柱上都挂有楹联、枋梁醒目处悬挂有牌匾,内容则多是赞誉龙华山美、水美的如“龙华千山秀、大佛十里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佳句。桥下是浅浅的小龙溪河水潺潺声响,时时轻撞着路人的耳朵,仿佛是在讲述古桥悠远沧桑的故事,又似在欢歌时代奋进的旋律。
走下桥南十余步石台阶,明清时期的木屋让人们感受更多“古韵”。两边的木屋对立相距不足一丈,中间一条石板通道沿着地势起伏首尾相连,覆盖着一条暗沟用于排水,踏上铺就的石板,很容易发现其表面早已被世代居住的人们,用脚步磨损成或平滑或深坑或断角,这些数不清斑驳的印痕,伴随着小镇上人们的生息至今。两边的铺面低矮狭窄以致光线暗淡,店铺的主人大多各显其能,张罗着自家的小买卖有饮食、竹编、铁匠铺、茶馆、药店,平时这条街道通行还算顺畅,要是逢上赶场天,四处前来赶集的人们涌到这里,一时间拥挤与喧哗让古老小镇热闹起来。另一半则是现代气息的氛围:家电门市、公话超市、网吧、发廊、时装屋、农贸集市等,更有各种花样百出的促销广告让人眼花缭乱,从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中,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小镇的几许繁华。
一条细沙溪一路竹相伴
离开场镇,顺着龙溪河下行约两公里,转弯沿着到沐川方向的公路前行,就进入了龙华小有名气的风景点——细沙溪。初闻其名颇有几分诗意,让人感受到它的柔美与浪漫。走近才知细沙溪是一条平均宽不过十余米的小河沟,溪沟里水流很浅,自然沟里的潮沙、小石块、石粒清晰可见、伸手可触,实实在在感受到潮湿气息。细沙溪两岸是相对高差达数十米的红砂岩山体,其上生长着茂盛慈竹和许多不知名的灌草,据当地人说,细沙溪两岸原是成片的农耕地,直到1995年,在宜宾造纸厂和当地政府大力号召与支持下,村民们放弃耕种农作物,纷纷大量栽种慈竹,加之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很适宜慈竹生长,如今昔日的荒坡耕地,已被先后栽种的慈竹层层叠叠覆盖,处处苍翠欲滴、满目生机盎然。倘若雨雾天行走其间,两岸山体上部多是浓雾萦绕,好似一幅幽深空旷、仙气漫漫山水画。伫立聆听溪流水声浅唱、感受风拂竹摇曳、雨滴飘落湿身、清灵空气扑鼻,无不给人一种尽情享受自然生态和谐之畅意。最让人兴奋的是在细沙溪的中部,大约100多米长的地段,还散生着珍稀的桫椤树,它们头顶数枝轻柔的叶片,呈放射状排开撑起方寸绿荫,想象它们与恐龙相伴的时代,桫椤树一定漫山遍野、何其壮观!如今,它却是现代人保护的“国宝”级珍稀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