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故事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能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好的掌握,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

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

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1:苏秦“合纵”的故事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拜师学艺,与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那里学习纵横之术。他曾经去见周天子,可是没有人在周天子面前推荐他。于是,他改变主意,到秦国去求见秦惠公,向他献计如何兼并六国。

可秦惠公刚刚杀了商鞅,对游说之士非常反感,他对苏秦说:“翅膀还没长硬的鸟,是不能够高飞的,你的意见很好,可惜我现在还无法做到。”

苏秦碰了软钉子,可他并不死心,一次又一次地写信给秦惠公,秦惠公却依旧不理睬他。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身上的钱花光了,衣服也破旧不堪,苏秦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家后,父母、兄弟、嫂子、姐妹,包括他的妻子都嘲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每天靠卖嘴皮子混饭吃,竟不知羞耻,怎么好意思回来呢?

家人的话让苏秦十分伤心。

从此,苏秦埋头苦读兵书,仔细研究各诸侯国的政治情况,察看他们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十分用功。夜里读书困倦了,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把血都扎出来了,疼痛让他重新精神起来,他便又聚精会神地看书了。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他觉得自己能够说服诸侯,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了。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见到了燕国的国君燕文公。

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国有土地二千里,壮士几十万,战车六百乘,战马六千匹,粮食充足,百姓安乐,国家太平。可是,大王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吗?因为燕国的南面有赵国这个大屏障!大王为什么不亲善近邻赵国,反而要把土地送给遥远的秦国呢?大王如果依我的计策,跟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共抗强秦,这样,才会永保燕国安全。”

燕文公非常赞同苏秦的主张,他说:“先生说得有理,我愿意听从您的建议。”

于是,他为苏秦提供了大量的礼物,让他去游说赵国。

苏秦前往赵国,赵肃侯听说他来了,亲自到郊外迎接。

苏秦对赵肃侯说:“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来打赵国,原因在于他害怕韩国和魏国从背后袭击它。如果秦国一旦消灭了韩国和魏国,您想一想,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您了。我曾仔细研究过地图,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各国诸侯联合起来,发誓结盟,一起对付秦国,那秦国就孤立了,怎么还敢来欺负六国呢?”

赵肃侯说:“我年轻,做国君的时间短,您的合纵计策我听了,感觉受益匪浅。如今,您有心保全天下,安定诸侯,我愿意跟随。”

赵肃侯送给苏秦一百辆马车,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锦绣,请他去联络其他各国诸侯。

苏秦奉赵肃侯之命,先后向韩、魏、齐、楚四国诸侯,详细说明了割地求和的弊端和联合抗秦的好处,各国诸侯都觉得他说的有理,一起赶到赵国去签订盟约。

苏秦凭借他的如簧之舌,终于使六国合纵的局面形成了。所谓合纵,是指弱国联合进攻强国,具体点说,是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

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在赵国的洹水,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北部,正式订立了合纵的盟约,大家公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联盟的事。

苏秦“合纵”计划实施之后,秦国十五年未敢派兵出函谷关。

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2: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渠梁被立为新国君,叫做秦孝公。秦孝公和秦穆公一样,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为了改变秦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招收贤能,向中原国家学习,进行变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视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

有一个叫卫鞅的人,本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姓公孙,他在魏国做过官,但没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于是,他来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秦孝公问他,如何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

卫鞅似乎早就考虑成熟了,胸有成竹地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耕织;要整顿军队,赏罚分明;另外,还要取信于民,说到做到。”

秦孝公非常同意卫鞅的意见,当即就拜他为大夫,让他着手准备变法的事。

许多贵族大臣害怕变法损害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于是秦孝公就把卫鞅、甘龙、杜执等人召进宫里,商议变法的事。

秦孝公说:“实行变法,就需要破除旧法,改变古礼,这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批评,你们说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卫鞅说:“干一番事业,遭到别人的反对,是常有的事。如果大王患得患失,这件事永远不会成功。”

甘龙和杜执是保守派,当然极力反对卫鞅的主张。

甘龙说:“圣人的‘礼’、‘义’怎么能随便违背呢?先王的制度又怎么能任意更改呢?”

杜执也说:“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变旧制,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更法度。”

卫鞅反驳说:“古代礼制不同,你们说应该效法哪一种‘礼’?帝王不相因袭,我们又应该遵守哪位帝王的法度?二位大夫的话,完全是庸人之见。”

秦孝公听了卫鞅的话,坚定了变法改革的决心。

卫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拿新法当儿戏,于是,就在新法公布之前,在南门立起一根大木头。

他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

有的说:“扛木头就给那么多金子,我才不信呢!”

有的说:“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呢?一定是说着玩的。”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卫鞅又提高了赏额,他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给他五十两金子。”

人群里走出一个小伙子,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把木头送到了北门。

卫鞅马上取出五十两黄金,当着众人的面,赏给了这个小伙子。

这件事立即传了出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卫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没有盗贼,百姓“路不拾遗”,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秦国的国力大大加强了。

到公元前350年的时候,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将都城由原来的雍城迁到了咸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依照鲁国和魏国的规模修建了宫殿,把城镇和乡村合并为县,全国设立四十一个县;统一度量衡;实行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

这一次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公元前340年,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一举夺回了被魏国侵占的黄河两岸的土地。为了表彰卫鞅的功劳,秦孝公把商邑,也就是今天陕西省商县东南一带的十五座城封给了卫鞅。从此以后,人们也把卫鞅叫做商鞅。

商鞅变法得罪了许多秦国贵族,秦孝公死后,他们向秦孝公的儿子秦惠公诬告商鞅谋反,结果,秦惠公下令用五马分尸之刑把商鞅残忍地杀死了。

商鞅虽死,可他推行的新法却取得了成功,秦国也因此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中国。

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3:孙武演兵

吴国阖闾为王之后,未过三年,就已国富兵强,民心可用。于是,他动了伐楚之意,想拜一位高人为大将。伍子胥向他推荐了齐国人孙武。阖闾听说孙武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闲人,便十分扫兴,可伍子胥对他说:“这个孙武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妙,只是不愿意四处炫耀,所以不为外人所知。”

阖闾将信将疑地说:“那就把他请来吧。”

孙武来到宫里,阖闾向他请教兵法,孙武并不多说话,只是把随身带来的一个包袱打开,抽出几轴帛书,说道:“这是我写的十三篇兵法,请大王一阅。”

阖闾接过兵书,请伍子胥当堂朗读。伍子胥刚念完一篇,阖闾就拍案叫好,再念一篇,他已经手舞足蹈了,待念到第三篇时,他已经听呆了,连叫好也忘了。

阖闾问孙武:“先生的兵法真是极天地之妙,寡人十分佩服!只是寡人这么小的国家,人微力薄,不知能不能用上先生的兵法?”

孙武自信地回答:“我的兵法可用于大邦,也能用于小国。能用于劲旅,也能用于妇人。”

阖闾问:“妇人也能操戈演阵吗?”

孙武说:“当然可以。”

吴王阖闾命人从后宫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向他要了两个平日备受宠爱的妃子,作为左右队长,阖闾也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一百八十名宫女分做两队,来到校场,一个个身披软甲,头戴战盔,左手持剑,右手握盾。吴王的两个妃子也穿戴整齐,分别站在两队前面。孙武手执令旗,登上将坛。他公布号令:“你们先原地坐好,听到第一通鼓的时候,两队一同跃起立正;听到第二通鼓的时候,左队左转,右队右转;听到三通鼓的时候,人人举剑挺盾,准备迎战。”

孙武说罢,命令擂第一通鼓。

两队宫女有的站起来,有的还坐着,并且打打闹闹嬉笑不止,都觉得这件事很好玩。

孙武严肃地自责道:“约束不明,号令不清,这是将军的错误啊!”

于是,又把三项号令重复了五遍,然后,亲自擂鼓,以振士气。

谁知,这些宫女平日里都散漫惯了,推推搡搡,扭扭捏捏,根本不把孙武的话放在心上。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说:“这回,孙武可要出丑了。”

孙武在将坛上看宫女们前仰后合的样子,十分气愤,他大喝一声:“拿斧来!”随后对身边的执法官说:“三令五申仍不能遵令而行,这是士卒的错误!执法官,按军令,此罪应如何处置?”

执法官回答:“当斩!”

孙武说:“士卒太多,不能都斩,那就处决队长以示惩戒吧。”说完,就下令把吴王的两个爱妃给杀了。

孙武重新回到鼓前,擂响了战鼓。

两队宫女起身立正,秩序整齐,个个精神抖擞,无不严肃认真。

这时,孙武便向吴王阖闾报告说:“队伍已经训练好了,请大王检阅。现在的她们任您选用,就算是赴汤蹈火,也会服从您的命令的。”

可是,吴王阖闾还在想着那两个被杀的妃子,一点情绪也没有了。他说:“算了,我不想检阅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孙武听了,非常失望,说:“原来大王只喜爱我的兵书,并不想按我兵书上所说的那样去打仗啊。”

吴王仔细思考一番觉得孙武说得对逐渐从伤感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孙武后来果真帮助吴王阖闾完成了称霸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