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讀後感

《嗟來之食》讀後感1

我讀了《嗟來之食》這篇短文後,我覺得富人黔敖在大路旁邊擺設了食物,準備施捨給災民的這種做法很好,黔敖雖然是個富人,可是在國家發生大饑荒的時候,能夠把食物拿來給窮人吃,救了一些人的性命,説明黔敖是充滿愛心的,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嗟來之食》讀後感

而那個被餓死的人,他開始如果吃了黔敖的食物就不會死了。可是,他認為那是別人對他的不尊重,對他人格的侮辱。雖然黔敖為自我説話時口氣不禮貌而向他道歉,他也不肯吃食物。最終被餓死了。我認為,他如果有原諒別人的心胸,不要過分固執。他就不會死了。

《嗟來之食》讀後感2

今日,一個寒風瑟瑟的冬日。杜教師在課堂上娓娓動聽地給我們講起了《嗟來之食》這個故事。

故事主要講了這樣的資料:

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大饑荒。富人黔敖把食物施捨給災民。

一天遠遠走來一個人。黔敖見了,吆喝着説:“喂,吃吧!”

那人説:“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的!”

黔敖聽了,趕緊向他道歉。可是那個人終因不肯吃黔敖的食物而餓死了。

課後,我還在不斷在想個那人應不應當吃黔敖的食物。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最終,我得出一個結論:我覺得那人不應當吃黔敖的食物。因為他不能拋下自我的那份尊嚴。如果他吃了黔敖的食物,他等於拋下了自我的尊嚴。果真這樣,他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呢?他最終寧願餓死也不拋棄自我的尊嚴,這正是我所敬佩的。

從《嗟來之食》這篇課文,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自我尊重自我的尊嚴,才會有人尊重你!

《嗟來之食》讀後感3

嗟來之食講得是一個人由於不吃嗟來之食而餓死了的故事,這篇文章,帶給我極大的震憾,正象盧梭先生説的:“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當維護自我的尊嚴”.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將如同行屍走肉,沒有任何生存的意義.

我想起了石油大王哈默,他年輕時,在一羣難民中,用勞動獲得食物的實際行動維護了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我的命運.

想起了愛國少年中那個在法國輪船上十分貧窮,卻維護國家尊嚴,寧願不理解銅幣的那位十一歲少年.

想起了在街上雙腿殘疾卻靠拉琴賣唱掙錢,不願白收錢的老大爺.

也想起了四肢健全卻到處見人下跪來乞討的青年人,人人見他躲着走的情景.

尊嚴使人自敬,也使他人敬之.

《嗟來之食》讀後感4

今日鄙人有幸拜讀《嗟來之食》這篇文章,不禁心潮起伏,在為這位餓者惋惜之時,也認為他讓自我活活餓死是不明智的舉動。依我愚見,這位餓者活着的理由起碼有四。

理由一:好死不如賴活着

你寧可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的氣節以往讓多少人敬佩。可是,好死不如賴活着,我覺得,就為了那麼一點顏面,用得着把性命都搭上嗎你期望用“不受嗟來之食”的方法來成為大家眼中的“另類”,出人頭地,未免也太傻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先吃飽喝足,壯壯力氣,再和黔敖理論理論不行嗎杜甫説過“包羞忍恥是男兒”,宰相肚裏好撐船嘛。連一代威風凜凜的將領——韓信在少年時代都能忍受胯下之辱,你為什麼不能今日你忍受的住黔敖的叱喝,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理由二:捲土重來也不遲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你先填飽肚子,再去重創一番大事業,不也挺好的嗎苦盡甘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自不必多講。如今,你經歷了這樣的磨難,大災過後必有大福!像你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人,居然還白白放棄生命,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真是不明智之舉。

理由三:請顧及他人顏面

既然黔敖都已經向你表示歉意了,你還不原諒他,是不禮貌的表現。成全黔敖的一片好心,也就是成全你自我。你這樣餓死了固然風光無限,成為了人們眼裏的錚錚硬漢,卻讓黔敖顏面掃地,倍受後人的責怪,錯誤的人是你呀!

理由四:想想你的家人

請君三思:你一死,母親將會失去兒子;妻子將會失去丈夫;孩子將會失去父親。家中的頂樑柱將會坍塌!上有老,下有小的你——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怎樣能夠輕易放棄生存的期望。生命的火苗是脆弱的,你要它熄滅,它就熄滅,然而,它又是頑強的,你要它繼續燃燒,它就繼續。如果你繼續活在世上,你雖沒有錢財,但你有愛啊,它足以讓你渾身充滿了力量!

這位餓者是一例反面教材,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明白: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當遇到困難或羞辱的時候,不能被一時衝動擊昏了頭腦,要想想退路,讓自我好好地活着,才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好的交代。

《嗟來之食》讀後感5

今日我們學習了《嗟來之食》這篇文章,讀了這個故事後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故事發生在古時候的齊國。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有錢人黔熬給災民施捨食物、大家都樂於理解施捨,因為食物是人生存下來的最基本條件。可在這次施捨中有個災民寧願餓死也不理解施捨。在他的思想裏那個有錢人的施捨是對他來説是一種侮辱,為了自我的尊嚴不受侮辱、他選擇了守護尊嚴、放棄生命。

我很佩服這個人的精神、他為了尊嚴而不受嗟來之食,可這是帶有遺憾的佩服、不期望有的佩服。我覺得為了骨氣賠上性命、划不來。人的生命偉大而寶貴、一次性的生命不會有第二次,他應當理解施捨、保護生命再幫忙別人、愛護親人。我在佩服的同時感覺他是很固執的、為什麼要理解為嗟來之食、為什麼不理解為借來之食。無論是什麼之食、首先要選擇活下來,活下來再償還別人的幫忙、選擇放棄生命的思想是極端的錯誤。

當年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與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構成強烈比較。勾踐為了打敗吳王、選擇的是屈服於吳王、奉承吳王、承受吳王的羞辱、再卧薪嚐膽以積蓄能量、利用機會打敗吳國,獲得勝利。還有韓信甘願忍受胯下之辱、如果韓信選擇不怕死揮劍刺向那屠夫、屠夫死、他也會死,韓信選擇從屠夫胯下鑽過、避過禍端求得平安,日後跟隨劉邦建功立業被封為淮陰侯,他報答了漂母,但並末報復那個屠夫,而是把他找來,任命他為下級軍官。

我覺得韓信的選擇很正確、如果故事中主人公選擇理解食物不被餓死、憑他的個性必須會有所成功,之後再去報答施捨他的人,像韓信那樣做該多好呀!可放棄尊嚴是很難的,想韓信當時的選擇也很痛苦。

尊嚴使一個人變得不再醜陋、使美麗成為永恆,可是相比之下生命更加寶貴,因為一個人的尊嚴、夢想的實現、成功與否取決於有沒有生命,沒了生命就沒有夢想、沒有成功。

《嗟來之食》讀後感6

《嗟來之食》主要講了位饑民,他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保衞了自己尊嚴的事。讀了這篇課文,我有許多感觸。

我認為文中的那個人做得對,不應該接受黔敖的施捨,因為他如果吃了嗟來之食,就丟掉了自己的尊嚴。如果我遇到那種情況,在尊嚴和誘惑的抉擇之處,我也會像他一樣,保衞自己的尊嚴,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那侮辱性的施捨。徐悲鴻説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裏的傲骨就是自尊、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尊,那人們就會看不起他,走到哪裏都會被人們指責,永遠成為人們的笑柄。俗話説:“樹活一張皮,人要一張臉”與其一輩子抬不起頭,還不如一了百了。再説了,就是死也要死得有尊嚴,不能遺臭萬年,被後人恥笑。

歷史上也有許多人用實際行動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如:魯迅的錚錚傲骨,他“橫眉冷對千夫指”,頻頻向反動當局和一切惡勢力揮去他的“投槍”,他的傲骨簡直是金石鑄成的;還有革命英雄葉挺,他當時被關在牢裏,他知道只要當叛徒就可以活着出去,可他堅決不從,因為他明白,當叛徒就會出賣同志,違背自己的信仰,也會失去尊嚴,所以,不能低頭。

當然,不只這兩個人,革命事業當中,無數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行為把尊嚴演繹得無比崇高。尊嚴使人不再醜陋,尊嚴讓美麗成為永恆。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吧!

《嗟來之食》讀後感7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年齊國發生了饑荒,一個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事。

那個餓者不吃嗟來之食保護了她的尊嚴,但我不同意他的做法。保護尊嚴要先保住生命。比如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住在潮濕的囚室。他把苦膽掛在房樑上,睡覺時看着苦膽睡,吃飯是先吃一口苦膽,意思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報仇。他最終消滅了吳國。

如果我是災民,我會吃黔敖給的東西。我選擇吃的原因是如果生命沒有了,維護尊嚴又有什麼意義?大家請想:“嗟來之食”與“胯下之辱”相比那種更辱人格?我個人認為,“胯下之辱”跟甚之。正因為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終成就大業,衣錦還鄉。因此,如果一個人有志氣,嗟來之食並不是不可以食用,吃嗟來之食並不代表沒骨氣。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業。

我們現在是學生,那怎樣才算有尊嚴的呢?不幹不仁不義的事是有尊嚴的;在校園、教室內、看到的垃圾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箱內有尊嚴的;上課認真聽講是有尊嚴的

《嗟來之食》讀後感8

《嗟來之食》這篇短文給我們講述了一位飢餓的窮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吃富人黔敖帶有侮辱性施捨的食物,最終餓死街頭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認為:每個人都應有自尊,也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寬容。

每個人都應尊嚴,當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歷史上有可殺,不可辱的士;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文天祥;還有許許多多“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在葉挺軍長的身上,我們體會到那種為了堅持真理,寧願“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不願乞求“從狗洞裏爬出”而獲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應對的智者;在十一歲意大利愛國少年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大義凜然的孩童,一個敢於扔掉施捨的.孩童……他們都是為了尊嚴,為了那比生命還寶貴的尊嚴。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為維護自尊而瞪視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鄭重的話語的分量,體現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所以那位窮人開始拒吃嗟來之食是對的。

不會尊重別人,不會寬容別人是短文中那位窮人的缺憾。俗話説:“得饒人處且饒人”,黔敖知錯就改,已經道歉,並且尊重了你,這時的施捨絕不是嗟來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個人都應當珍惜。我想對那位窮人説:“人既要有尊嚴,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礎上,學會寬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應該是我們的心胸!”

《嗟來之食》讀後感9

今天,我們學了《嗟來之食》,這篇課文對我的啟發很大,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樣:

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大饑荒。齊國富人黔敖在大路大路旁擺設了食物,施捨給過路的災民。

這天,遠遠走來一個人。這人已經餓得少氣無力。他用袖子遮着臉龐,拖着一雙破鞋,昏昏沉沉,跌跌撞撞來到了黔敖的食物投放點。黔敖一見,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水吆喝着:“喂!吃吧!”,那人猛地抬頭,瞪視着黔敖説道:“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的!”

黔敖聽了,趕緊向這人道歉。但那人就是不吃黔敖的食物,最終餓死了。

曾子聽説了這件事,説:“何必這樣固執呢?但遇到不客氣的招呼時,可以走開,但人家已經道歉了,就應該吃了。”

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尊嚴的重要性。

但我認為人得尊嚴固然重要,可生命更重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要看在什麼情況下。沒有了生命,什麼也就沒有了;只要有生命,雖然暫時失去了尊嚴,但可以在今後重新獲得尊嚴。

《孫子兵法》的創立者孫臏,為了躲避追殺,跳到豬圈裏,裝瘋賣傻,又是拿豬糞往臉上摸,又是往嘴裏塞豬糞的,雖然看來他暫時失去了尊嚴,但他卻保住了生命。由於他生命的存在,最終他又贏得了自己的尊嚴。

所以我認為生命和尊嚴是同樣重要的,維護自己的尊嚴要區分情況。

《嗟來之食》讀後感10

學習了課文《嗟來之食》,我有點想法。

《嗟來之食》講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大饑荒。富人黔敖準備把一些食品施捨給災民,但有一位災民認為這是“嗟來之食”,終因不吃黔敖的食物而餓死了。

我們班為那個人應不應該吃黔敖的食物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認為那個人該吃黔敖的食物。

一、吃了的黔敖東西,對那個人有好處。因為那個人吃了東西,便有了力氣;有了力氣,就能幹活。就像《為了他的尊嚴》這個故事一樣,哪個獨臂乞丐雖然以前只能靠別人的施捨來混生活,使他的尊嚴受到了損害,但是在那個婦人的引導下,他知道了自己並非是一個無用的廢物,自己也可以用勞動換來報酬,儘快挽回自己的尊嚴。同樣的道理,黔敖的食物也並非嗟來之食,只是在那人到了“鬼門關”的時候拉了他一把,把他給救了回來,讓他有了生的希望。活下來是第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等到以後再籌劃也不遲。

二、黔敖給了那人東西,對自己也有好處。因為黔敖幫助了別人,自己也快樂。他幫助了那個人,那人就會從小做大,東山再起,以後變成了富人,或者當了大官,就會來報答黔敖,可以在他出事的時候幫助他。

三、文中講到,黔敖已經向那個人道歉了,這樣,這些食物就不是嗟來之食了。而且文中也講到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傳人,是一個智者,智者所判斷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既然連他也認為那個人該吃。所以我認為那個人該吃黔敖的東西。

許多人都曾經被別人侮辱過尊嚴,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一道道傷痕,但重要的不是曾經摔倒過,而是摔倒了以後能不能爬起來,能夠爬起來的就是英雄,就能抹平心中的傷痕。不能爬起來的就是狗熊、懦夫,在心中留下永久的傷痕。

相信大家都不想當狗熊、懦夫,想當一個真英雄。那就請記住這句名言——“只要有志氣,不怕起點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