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後感(彙總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讀後感(彙總14篇)

中庸讀後感 篇1

暑假裏,我與家長共同閲讀下載了“羊城分級閲讀下載“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閲讀下載,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説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説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就是説:“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説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閲讀下載,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後感 篇2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閲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

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就是朱熹所説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説的“八條目”。

中庸讀後感 篇3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閲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閲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脱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後感 篇4

述不盡的千姿百態,滿目琳琅

問世間之事,無止,中庸讀後感。

唯一‘利’字當頭,悲哀。

變中自有不變,是所謂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無止

然道亦不改

當知

守道之謂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則停

知‘ 道’,不可以止,

要幹嘛呢......

子噴: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謂中。

‘中庸’之道幾可與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賦人心

人人皆臨,幾人肯施

天與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為聖者

偏離為小人

守之為君子

為君則無為而為

子噴:至誠,明善。誠則明,明則誠。

誠既大道之源。至誠,明善,篤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誠”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遠,有其源泉。

枝繁葉茂而無有根,則虛有其表。

國無本,則國亡。

人無本,則魂喪。

人人守本,就是傳説中的‘共產主義“。

懷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態,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會有的,我相信。

中庸讀後感 篇5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閲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閲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脱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後感 篇6

讀了中庸,我看中庸是有三層含義的,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慾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麼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麼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於自己的成功。

在現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恆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在涵養,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現在人們在物質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離中庸漸遠,以致於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呢?

中庸讀後感 篇7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

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閲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閲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脱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

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後感 篇8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後,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説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後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穫,這收穫,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幹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中庸讀後感 篇9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

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鑑,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

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裏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對於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併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

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

就是説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

中庸讀後感 篇10

《中庸》一顆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寶典;《中庸》,一本讓人如獲至寶的書籍。而我因為國學知識競賽,有幸欣賞了此書。

“中庸”——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便是“執中”之意。但是,在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之時的.平靜情緒就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它還教育了我們學習的方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做人的規範——“五大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婦之間、兄弟之間、朋友之間和“三達德”(智、仁、勇)……它使人讀過後,回味無窮,細細體會,就又會有一番新的理解,這真可謂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讓我們有了一個豐厚的文化底藴,有了氣魄和胸襟。

不僅僅是這樣的,它還修養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見一個同學從我的桌邊走過,我的鉛筆盒被他一個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聽見“叮噹”一聲,破了。我見了,正想衝過去發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讀的中庸,我的心頭,似乎有甘露澆滅了怒火。我毅然走過去,把鉛筆盒撿起來。給了一個燦爛的微笑……從那以後,我和他成了一對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護照;《中庸》,中國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做人,一定要做一個“中庸”的之人!

中庸讀後感 篇11

以中庸之道教學,能更好地發揮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語文教學的“中”就是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對待語文,把語文學習當作生活的常態,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內心充盈的人,從而真實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恪守語文教學的中庸之道就是堅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腳踏實地地走緊密聯繫生活、注重人文素養提高和語言能力訓練的大語文之路。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人們的普遍祈求,而和諧社會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體現。現在人們在物質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離中庸漸遠,以致於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

中庸讀後感 篇12

《中庸》這本書,自小便是隻覺得高深。讀上一兩句,腦子裏只剩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自然的也就放棄了。到了大學之後,心智成熟了許多,也終於有機會去品讀了。

仔細算來,自己讀完這本書大概用了幾天而已。短短几天,幾千個藴含着古人智慧哲學的文字。我大概只能算作囫圇吞棗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庸之道這四個字成了貶義詞。似乎人生只剩下了出人頭地和一事無成一樣。事實上,中庸即適中,君子隨時能做到始終,小人則是肆無忌憚。中庸更多的`是要求恰到好處,”不及“、”過之“都不是面對事情的正確做法。在讀的過程中我總想起稼軒先生的那句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我們為了”賦新詞“上了多少層”樓“,聰明人用他們的聰明,小人有小人的手段。而坦蕩的君子又在何處?人們不應該借中庸之名行淡漠之事,而應憑心中的中庸之名站出來,自始自終堅信自己想新的東西。我想這才是《中庸》這本書真正想要去告訴世人的。

中庸讀後感 篇13

暑假裏,我與家長共同閲讀了“羊城分級閲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閲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説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説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就是説:“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説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閲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後感 篇14

隨着學校的活動,我在這段時間讀了中庸,感悟頗多,甚是受益。  《中庸》説“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闇然而日章,是因為它遵循了世間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的然而日亡,是因為它只是利用了一時一地的特定條件,而與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相違背。

因此,找尋一條長久之道,必從“天命之性”出發。不能探究自然與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並依照這些規律行事,就沒有什麼中庸之道可言。因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幫助自己及世間萬物充分發展其本性,充分發揚其生命力,充分實現自我之道,是“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世間萬事萬物,無不有其運行的'基本規律,至廣大而極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聖人,也無法完全洞察掌握。保持敬畏,保持謙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是首要法則。

當我們知道規律的存在,並開始探究規律,嘗試着去理解世間萬物發生、發展、變化、消亡的緣由與路徑,“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就可以開始走上修養道德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