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改變世界》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集裝箱改變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集裝箱改變世界》讀後感

《集裝箱改變世界》讀後感1

來,回答我一個問題,商業銀行業務的前提是什麼?是存款?貸款?

是貿易。圍繞着貿易,才會有支付結算,繼而有信貸業務,以及如果是國際貿易,就會有自然而然的本外幣價格風險對衝。聊這個是因為我終於有空翻完了之前買的《集裝箱改變世界》這本書。

有陣子,我每天活在被提單、信用證等支配的恐懼裏。簡要敍述的話,就是銀行放款給某個客户去買貨,比如一船大豆,而為了控制銀行的風險,是有很多後續跟進條件的。比如,裝船後四十天需要還款。但一般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四十天是不夠的。而我呢,就是負責去解釋為什麼四十天貨到不了港、出不了關、買家不能支付的。——為什麼這一船大豆在海上漂了四十天都不能從美國運到中國?(不發芽嗎?!)為什麼到了中國要做預報關?(這是什麼鬼?!)為什麼提單貨值和報關單貨值不符?(飄在海上的時候被吃掉了還是被風吹走了?!)

還好我是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想象力,以及到處東問西問、東拼西湊瞎編一個完整的故事去唬人的能力。

豆瓣這本書的評價是7.8分,但很多人表示純歷史,看得很煎熬。因為我有以上被慘虐的經歷,書裏過於翔實的細節,我反而看得津津有味,大概全程內心活動是:原來如此!φ(* ̄0 ̄)。我自己覺得哦,現代商業啊,除去簡明易懂的常識,剩下細枝末節無法用邏輯解釋的東西,通通都是歷史。

比如,我以前一直吐槽的LBD,太不閲讀者友善了。結果在長崎的原匯豐銀行館看資料,一百多年前就是這樣的格式。提單的各種術語和規矩,也是當時的實際業務操作而遺留下來的。兩者畫風蜜汁相似。

而如果真的`想要做好商業銀行業務對公業務,除了最基本的金融知識,各行各業的知識最好都懂一點。

為什麼呢?因為刨開外匯衍生品,最賺錢的還是信貸業務啊,你要防範壞賬風險啊。那如何鑑別客户所説的是事實還是唬人的,就統統要靠積累的知識去做判斷了麼。

注:真心覺得海外這種描寫小物的歷史書寫得太有趣。《鹽》、《鱈魚》也都是我心目中的佳作。

《集裝箱改變世界》讀後感2

《集裝箱改變世界》是常亮老師薦讀,此書從集裝箱的發明史開始,講述了集裝箱運輸這項不太起眼的技術進步是如何改變世界經濟形態的。集裝箱運輸極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的同時,顯著提升了運輸效率,推動了全球性的專業化分工,中國也藉此成為世界工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裝箱運輸作為新事物出現,此書提到的很多內容,是新事物與投資認知的具體化。

1、新事物如同新的觀念一般,打破舊的觀念遠比建立新的觀念難。

與傳統運輸方式相比,集裝箱運輸方式有着極高的效率與極大的成本節約,但在美國發展初期步履維艱,因為它需要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與觀念,包括:1)受自動化威脅的碼頭工人,2)高得多的碼頭投資與設備投資,3)已有的航運公會等等。

2、對於新事物的出現,我們總是高估短期,低估長期。

被譽為為“集裝箱之父”的麥克萊恩,非常看好集裝箱運輸的未來,投入了數以億美元計的資本開支,也曾輝煌,但終局是公司破產出售。但行業的發展卻恰恰相反,發展初期即使在集箱裝運輸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以後,依然步履維艱,多數人仍然認為這隻會是一種補充而非趨勢,最終佔比不會超過10%,但目前集裝箱佔比高達90%。

3、潤物無聲,不經意間重塑世界格局的'事物可能很普通。

低成本、高效率的集裝箱運輸,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性的專業化分工,一個產業鏈上的各個國家分工協作,中國也藉此成為世界工廠,改變了無數行業內外人士、甚至國家的命運。集裝箱這個產品貌似簡單,而且看上去沒啥技術含量,但是它帶來的變革卻是巨大的。

4、資本密集型但差異化的生產者將註定賺取微薄的報酬。

巴菲特通過紡織業的例子充分地説明了,資本密集但產品無重大差異化的生產者註定將賺取微薄的報酬,集裝箱運輸同樣如此。集裝箱運輸行業提供標準化基本無差異的運輸服務,包括折舊、碼頭租金等固定成本佔3/4,而人員、能源等運營成本只佔1/4,這導致運力過剩時運價隨直接營運成本作變動,巨大的資本開支並未帶來合理的回報。改變世界的行業,未必是好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