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10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10篇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1

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許多問題是第一次出現,父母孩子都有些束手無策。這時候,《父母課堂》就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你要問一年級孩子最怵什麼,估計多半會説是作文。看完《培養孩子寫作的興趣》一篇,我感觸良多:寫作本身是快樂的,關鍵是讓孩子走進生活,培養孩子動筆的習慣。

記得孩子上一年級時,我就打算讓孩子每天寫點東西,培養他説長話的能力,可是他非常牴觸這個作業,為此我們家長沒少批評他,可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有時我就想:“唉,還是等他長大點吧。”可是去年暑假,他居然自己主動提筆寫了一篇,怎麼回事呢?

去年暑假,我們一家三口去北京旅遊,住在前門附近的'一家賓館。賓館附近有家山西人開的晉陽春麪館,裏面的陽春麪他非常喜歡吃。在北京的一週裏,不是去很遠的景點時,他總是中午晚上都堅持去吃,甚至去頤和園時,他還説,媽媽早點回去,我愛吃陽春麪。呵呵,可愛的孩子。最後一天中午,照例我們又去吃了面,回賓館時,孩子突然説:“媽媽,我要寫篇作文,題目就是《2012年北京最後一碗陽春麪》。”説寫就寫,去火車站之前,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呈現眼前,我一邊讀着,一邊感動着:孩子之前不喜歡寫作文,只是因為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啊!

回青島之後,我立刻改變了策略,不講所謂的篇章結構,而是儘可能的帶孩子走出家門,走進真實生活,讓他隨性寫作。只有見識多了,才會有感而發:爬了嶗山,寫寫嶗山上的螞蟻;去附院拔牙,寫寫拔牙的過程;語文書上出現了東方明珠,就帶他去上海實地旅遊;課外看過《小桔燈》,出差去福州時,就帶着她去遊覽冰心故居;總之,寫作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就這樣,我們一邊豐富着孩子的閲歷,一邊有意無意地讓他言之有物。他愛上了旅遊,愛上了作文,上個學期期末考試時,作文差1分就滿分呢。親愛的家長朋友們,當你在為孩子的視力越來越差而擔心時,有沒有想過,讓他拋開書本,排開電腦,走出家門,走進生活?相信您一定會有一個更健康更陽光的孩子!

《父母課堂》裏的這篇文章,讓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在培養孩子寫作方面,已經邁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以後,我會計劃按照文章裏説的,給孩子開博客,並儘可能尋找機會,讓孩子自我展示一下自己的寫作。我深信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父母課堂》定會給予我們家長更大的啟示和幫助。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是良好的讀書習慣。從小培養孩子多讀課外書,讓孩子積累更多的課外知識,補充更多的精神食糧。

吳子怡從小就愛看書。暑假開始,孩子已經看完了好幾本的課外書了,在看書的過程中還能提出許多問題,我們常常一起探討,同時還能做簡單的讀書筆記,初步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我們認為培養孩子多讀書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培養良好的讀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讀書的興趣,孩子就能自覺的讀書。

二、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做到動口、動腦、動手。學會圈圈點點,學會做筆記,寫體會。這樣,才能積累知識,學以致用,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問題是激發思維的導師

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要激發她善於提問題。家長要有意識的提問題,這樣,活躍大腦,激發思維,聰明就來自於此。

説來也真有意思,吳子怡在假期讀的課外書《親愛的笨笨豬》中“七個小淘氣”一文,講的是雞媽媽為了七個孩子有學問,先後請了貓咪咪小姐、狗汪汪先生來教多、來、咪、發、梭、啦、西小雞兄弟姐妹,但是,它們都嘰嘰喳喳的啷啷起來,不認真聽講,把兩位老師都氣跑了,最後,雞媽媽又請來了笨笨豬,笨笨豬很和藹的教它們,小雞們很喜歡笨笨豬,它們學的很認真,也很愛學。讀完這篇文章,吳子怡對我説:我們班有幾個同學上課也不夠專心,常常讓老師生氣,很不懂禮貌,我要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改掉這樣的毛病。我當即表揚了孩子。我認為這就是讀書獲得的收穫吧!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3

愛是最好的老師,無可否認,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愛的方式卻是多樣的多元的。《父母課堂》讓父母學習如何愛孩子,怎樣愛孩子才是最好的。因此看父母課堂讓我感觸頗多,同時不斷的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希望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和愛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而不會害了孩子。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當我閲讀《培養孩子主動探究的習慣》這篇文章時,我覺得我也犯了小新父母的錯誤,心裏覺得挺對不起孩子的。事情是這樣的,樂樂訂的珠江青少年報送了一個“笑臉”—草頭娃娃,樂樂很開心的要養這個草頭娃娃。

當時因為一時沒找到透明的容器來裝水,自己怕麻煩,也沒怎麼看清楚説明,我就順口告訴樂樂説:“別養了”。樂樂也沒吭聲,偶爾叨唸一下,我也沒在意。直到國慶假期,樂樂悄悄地把草頭娃娃帶回了她表哥家養,國慶假期樂樂也悄悄地和她表哥一起養草頭娃娃。國慶假期結束,回到家,她表哥告訴樂樂,草頭娃娃長草了,樂樂開心地把這件事告訴了我。樂樂説,“我真想看看草頭娃娃長什麼樣子。”看到樂樂那種遺憾的表情,我心裏真的很後悔。我扼殺了樂樂的好奇心,以後應該吸取教訓。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4

2月22日,這位小同學隨母親參加親子閲讀活動。一個星期後,她的母親和孫老師分享了孩子的聽課筆記。筆記寫的很好,基本上概括了活動的主要內容:

今天我參加了一個親子閲讀活動,受益匪淺。

這個活動在文化中心3樓圖書館開展,主題叫“親子閲讀讓家庭更幸福”,主講老師是家庭教育指導師孫岫老師。

孫老師先是播放短片,介紹猶太人教育的主要特點:1.知識是甜的。猶太人從孩子認字母開始,在字母卡上抹上蜂蜜,説出字母的小孩就可以舔一口蜂蜜。2.書的民族。猶太人居住區路邊隨處可見的台子上,常常有人把不用的書都擺在上面,別人看到自己喜歡的書,直接拿走就行了。3.“亥吾胡塔”:一起討論的學習小組。猶太人的學校裏,都是多人一小組學習的,當小組人員意見不同時,便會展開討論。孫老師還告訴我們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説親子閲讀是最好的親子溝通。

接下來,告訴我們:閲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它可以培養智商和情商,把閲讀和愉悦聯繫在一起,激發一個人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知識和書籍是你永遠的財富。孫老師解釋瞭如何讀圖畫書的方法,圖畫書是可以激發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寶貝。她還向我們推薦了一些經典的圖畫書《蚯蚓的日記》、《蘇菲生氣了》、《圓圓的像個球》等。

親子閲讀增進了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溝通,各位家長都趕快行動起來吧。

孫老師建議孩子的母親: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如果她願意,可以在下一次閲讀活動中分享一下自己聽課的經驗。這位小同學在上週六,第一個來到圖書館的親子閲讀教室。她準備了一份文字稿,但是,站到大家面前分享的時候並沒有讀稿子。她很流利地説了下面的話: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聽課的體會。如何提高聽課效率?主要是抓好以下四個關鍵環節:

一是聽課前要充分準備。俗話説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我們在聽課前一定要準備好所需要的筆和記錄本,千萬不要只帶着耳朵來,那樣我們的其他器官雖然得到了解放和放鬆,聽課的綜合效果就會有所降低。

二是聽課時要勤于思考。聽課時,首先要清楚老師講課的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一個快速的.思考,想一下圍繞這樣一個主題,我應該能獲得哪些信息,或者説,通過老師的講課,我能學會哪些知識。這樣的思考會讓我們的大腦將我們思考的和老師所講的結合起來,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去接受老師所傳授我們的知識。這就好比沙子和海綿的不同。往沙子上淋水,表面看沙子是濕濕的,但其實一滴水都擠不出來。而海綿會變得沉甸甸的,用手一捏,就會擠出許多水來。可見海綿是吸到了水,並且儲存起來了。

三是記錄時要善於總結。我們一邊要聽老師講課,一邊要記筆記,那該如何做到呢。我的體會就是首先要抓住重點。哪些是重點呢?一是老師講的主題、每個部分的提綱,二是每個大標題下所講內容的重點,這個重點就要靠我們及時的去總結,如果來得及就直接記下,如果來不及就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或者是用一個數學符號、一個自己能理解的圖形都可以。比如我在聽老師講挖掘時,來不及就畫一個鏟子的符號來表示。再比如,老師講到幾個步驟時就用箭頭來連接每個關鍵詞。

四是聽課後要及時回顧。聽過課後不要立刻合上筆記本,覺得萬事大吉了;而是要跟着老師總結的思路,結合自己的筆記,快速的瀏覽,查缺補漏。同時,課上沒聽懂的,課後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

這位小同學的母親表示,孩子因為這樣的活動,更加自信和快樂了。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5

十分幸運讀到《父母課堂》。我一向認為,每個孩子來到我們身邊,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但為人父母本能的愛很難有統一的標準。與孩子一齊生活,將他們養育成人,是一個極富挑戰性、極易讓人筋疲力盡的過程,僅僅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對於每一個孩子所有的母親都是好母親,但與孩子共同成長則更需要智慧和耐力,並且需要具有陽光和開放的心態。

首先通過書中無數家長教育的心得體會讓我看到優秀的孩子之所以讓老師省心,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在細節注重對孩子優良品格的培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質教育,最終讓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變得並非對立與矛盾。這一點,很值得廣大教師與家長研讀與思索。

其次學習到在父母的言傳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會延續和拓展,會伴隨孩子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最終走向社會,會終身受益。從孩子無意識地學、去做,到孩子有意識地去學、去做,這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標誌。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教育不僅僅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愛化為涓涓細流,時刻滋潤孩子成長的心田,與孩子合拍。

最後啟迪我們和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不屬於你,不屬於我,他終究屬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不要因為虛榮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績方面與別人攀比,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全面地成長。家長們不就應急功近利,要用教育的眼光和心理看待學校與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點一滴成長,多一點耐心與愛心,讓孩子各方面的基礎都打紮實了,讓他把閲讀、樂學、熱愛羣眾、與人為善等好的習慣自然構成。我們常常學的: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老師,超越老師;對於我們來説更重要的是學習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會,應試教育的夾縫中,我們不要聯手”折磨“我們的孩子,而就應用心和老師們一齊,用心陪伴孩子,啟迪孩子低頭奮鬥的智慧,培養孩子抬頭看天的情懷,塑造孩子陽光開放的心態!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6

當孩子説起或詢問一件事情時,最好的反應通常是不要針對事件本身,而是要針對事情暗示的聯繫。

六歲的弗洛拉抱怨説,最近她收到的禮物比哥哥的少,她的媽媽並沒有否認她的抱怨,也沒有對弗洛拉解釋説哥哥年長,應該收到更多的禮物,她也沒有保證糾正這個錯誤。她知道,孩子真正關心的是他們和父母關係的深度,而不是禮物的大小和數量。弗洛拉的媽媽説:“你擔心我愛你是不是跟愛他那樣多?”她沒有再多説一句話,而是緊緊擁抱了弗洛拉,弗洛拉驚喜地笑了。這就是這段談話的結束,而它原本可能會變成一段無休止的爭論。

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對於這樣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對他們永久不變的愛。

當孩子講起一件事時,不要就事情本身迴應他,而是要就孩子對這件事的感受作出迴應,這樣通常比較有效。七歲的格洛里亞回家時心情很不好。她告訴父親,她的朋友多麗是如何從人行道被推到積滿雨水的溝裏去的。她的父親沒有追問事件詳細的情形,也沒有威脅説要懲罰冒犯多麗的人,他就女兒的感受回答了她,他説:“這件事一定讓你很不舒服,你當時一定對做這件事的男孩子很生氣,現在你還在生他們的氣呢。”

對這些話,格洛里亞深有感觸地回答説:“是的`!”當她的父親説:“你擔心他們也會這麼對你嗎?”格洛里亞斬釘截鐵地回答道:“讓他們試試!我會把他們一起拖下水,那一定會濺起水花呢!”她想像着那幅畫面,然後大笑起來。這段談話以開心結束,它原本可能會成為一場應該如何幫助多麗自衞的、毫無用處的、宂長的説教。

當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師,或者生活時,最好順着他的語氣迴應他,而不要先試圖查明事件的真相。

十歲的哈羅德回到家就開始發脾氣、抱怨。

哈羅德:多麼痛苦的生活啊!老師説我是騙子,只是因為我告訴她我忘了家庭作業,她衝我嚷嚷,她確實在嚷!她説她要給你寫條子。

媽媽:你今天很倒黴。

哈羅德:確實是的。

媽媽:在全班同學面前被叫做騙子一定讓你尷尬極了。

哈羅德:確實很尷尬。

媽媽:我打賭你心裏一定罵了她幾句!

哈羅德:是的!你怎麼知道?

媽媽:當有人傷害了我們時,我們通常都會這麼做。

哈羅德:我感覺輕鬆多了。

當孩子發現他們的感受是正常人經歷的一部分時,他們會感到深深的安慰。傳達這種安慰的最好辦法就是理解他們。

當孩子對自身做評價時,通常不要只是以贊同或不贊同來回答他,而要用具體的細節來表達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一個孩子這樣説:“我的算術不好。”如果你告訴他:“是的,你對數字的反應很糟糕。”這樣説是沒多大幫助的,駁斥他的觀點也沒有用,或者給他一些膚淺的意見,如“如果你再用功一點,會好一些的”也沒有用,這些輕率的好意只會傷害他的自尊,這種直接的教訓只會降低他的自信。

你可以用誠摯和理解來回答他説的“我的算術不好”,下面任何一句回答都行:

“算術是一門很難的課程。”

“有些題目很難解答。”

“老師的批評不會讓算術變得容易些。”

“算術讓人覺得自己很愚蠢。”

“我敢斷定你一定希望快點下課。”

“下課時,你會感覺安心的。”

“考試時一定特別難熬。”

“你一定很擔心不及格。”

“你一定很擔心我們會怎麼想。”

“你一定很擔心我們會對你失望。”

“我們知道有些課目是很難的。”

“我們相信你會盡力的。”

一個十二歲的女孩説,當她拿着不及格的成績單回家,她父親用如此理解的態度跟她説話時,她幾乎要暈倒,她在心裏説,我一定要對得起父親對我的信任。

只要時間一長,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聽到自己的女兒或兒子宣稱:“我很笨。”父母當然知道他不笨,於是他們開始説服他,讓他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像下面這位父親做得一樣:

查爾斯:我很笨。

父親:你不笨。

查爾斯:我就是很笨。

父親:你不笨。記得你在夏令營時多聰明嗎?輔導員認為你是最聰明的人之一。

查爾斯:你怎麼知道他怎麼想?

父親:他告訴我的。

查爾斯:是麼,那麼他為什麼總是説我笨?

父親:他只是在開玩笑。

查爾斯:我是很笨,我知道,看看我在學校的分數。

父親:你只是需要更用功一點。

查爾斯:我已經用功多了,但是還是一點用都沒有。我沒長腦子。

父親:你很聰明,我知道。

查爾斯:我很笨,我知道。

父親(大聲地):你不笨!

查爾斯:我就是笨!

父親:你不笨!笨蛋!

如果一個孩子説自己很笨,或者很醜,或者很壞時,我們無法説出一些話或做一些事能讓他立刻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一個人對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通常無法直接改變。就像一個孩子對他父親説的那樣:“爸爸,我知道你是對我好,但是我還沒蠢到把你的話當真的程度。”

當孩子表達了對自己消極、否定的看法時,我們的否定和反對對他沒什麼幫助,他們會更堅定地確信自己的看法,我們能給予的最大幫助是告訴他,我們不僅理解他的感受,還理解他的特別的暗示。例如:

伊凡:我很笨。

父親(認真地):你真的那麼覺得麼?你不覺得你很聰明?

伊凡:不覺得。

父親:那麼你心裏一定很難過?

伊凡:嗯。

父親:在學校裏,你一定非常擔心時間,擔心不及格,擔心分數低。當老師叫你回答問題時,你一定很慌亂,甚至即使知道答案,你也無法正確説出來,你怕你的話聽起來很愚蠢……老師會批評你……同學會笑話你。所以,很多時候,你寧願什麼也不説。我想你大概記得你説了什麼而大家笑話你的情景,這讓你覺得自己很愚蠢,同時也覺得受到了傷害,很生氣。(這時,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一些他的經歷。)

父親:看,兒子!在我眼裏,你是優秀的,只是你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這段對話可能並不會使孩子立刻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但是可能會在他心裏埋下懷疑的種子,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無能。他可能會在心裏想:如果爸爸理解我,認為我是一個優秀的人,那麼可能我並不是那麼沒用。這段談話產生的親密可能會讓兒子要努力地無愧於父親對他的信任,最終,他會逐漸發現自己身上的許多優點。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7

兒子拿回來的《父母課堂》我堅持每期都看。從剛開始的興趣逐漸變成了依靠。因為在那裏面我總能找到教育兒子的方法,還有許多能讓我和兒子共同討論的話題。

在今年第三期中有一篇文章讓我反思了許久,題目叫做《讓孩子明白錢的好處》。文章中講了培養孩子理財潛力的重要性,教我們要告訴孩子錢是怎樣來的,要向孩子傳達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讓孩子明白亂花錢的.可怕後果。並用名人當範例,形象描繪了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嚥。

看完文章我深思了許久,對照文章我跟兒子探討分析了他的現狀,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兒子的“財商”並不是很高,優點跟缺點並存。不亂花錢、懂得存錢是兒子的優點。但是不明白節約,不會花錢就是他欠缺的。找到了缺點,我跟兒子開始了要做“理財小高手”的歷程。雖然不是件簡單的是,但我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從文章中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國小生的家長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購物要求,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髮育受影響。而若家長不肯消費,孩子就會出現叛逆情緒。因此,應對一羣沒有正確消費觀,心智也未完全成熟的“小皇帝”,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與他們鬥智鬥勇。要培養孩子的職責感,使孩子懂得節儉是美德。務必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對於每一分錢都不能任意揮霍。引導孩子們與家長換位思考,體會家長的艱辛。哪怕只是很少的幾元甚至幾分錢,也要讓它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開卷有益,打開《父母課堂》你會發現它會讓我們許多迷茫的父母找到了方向,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8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對如今的“零零後”發出這樣的感慨。

這期《父母課堂》的一篇名為《立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讀罷王濤博士之文後,使我對自己孩子以後的家庭教育方向明晰了許多,也找到了前文問題的答案。

王濤博士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着重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不是為了孩子害怕父母。而是讓他們學會敬畏規矩。所謂“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敬畏讓人“不敢肆”而得以避禍,它能讓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因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從其所欲,而是當你想做什麼時,因着敬畏而有能力不去做什麼。父母要從觀念上培養孩子遵守及敬畏規矩的精神,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且立規矩時一定要認真,因為父母是規矩的重要守護者,這種堅定守護規矩的精神也要感染給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規矩的力量。

《父母學堂》使我們獲益匪淺,使我們在育兒教子的路途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9

我是一年級四班馮新和的家長孫秀萍,我很慶幸侯瑾怡能在一個很好的學校受教育,學校和老師都很重視培養孩子閲讀的好習慣。也非常感謝我們的校領導和老師,能讓我很榮幸的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有關於孩子的教育和讀書方而的心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作為家長,我們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身上肯定會留下深刻的影響。要想孩子喜歡歡閲讀,父母自己肯定要熱愛書籍。為人父母,不僅要對孩子有要求,對自身也要有要求,即使父母沒文化,也不可以在孩子而前天天搓麻將、玩遊戲、抱着電視看肥皂劇這樣的壞習慣。言教不如身教,要讓孩子有良好的閲讀習慣,我們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閲讀是個積累沉澱的過程,書讀得多了,豐厚底藴自然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親子閲讀能為父母創造和孩子溝通的機會,不僅孩子受益,家長也受惠,希挈我們家長都能堅持陪着自己的孩子共同閲讀,在書的海洋裏得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深知,孩子的每一步成長,浸透着老師們的心血和汗水,我們家長會緊密配合學校,讓孩子們在閲讀中快樂成長。

國小生家長讀書心得10

一向以來,我覺得自己是一名教師,讀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書,也經常涉獵一些育兒方面的書籍,所以自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基本是能夠應對自如的。但隨着女兒年齡的增長,她對我的教育方式也會提出質疑。女兒有時會抱怨我對她要求總是很嚴格,喜歡訓斥她,而這些是我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之後女兒拿回了《父母課堂》,我們一齊閲讀,一齊探討,一齊感悟,一齊打造完美的親子關係。

我很喜歡開卷的一些文章,總是飽含哲理,給人啟迪,例如《給每棵草開花的時間》中有這樣的語句“給每一棵草開花的時間,給每一個人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也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個人,那麼,我們將會得到多少人生的“蠟蘭”啊!”相信每一位當家長的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嚴格的要求,全方位的教育培訓。很多孩子在在童真的年齡,就不得不參加各種特長班、學習班,但是又有多少孩子是真正願意去的呢。每當在孩子們稚嫩的臉蛋上看不到本該屬於他們的燦爛的笑容時,我會有心疼的感覺。應對這些,我們家長是否就應冷靜的思考,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我們是否就應反思,我們愛孩子,卻又剝奪了孩子純真而快樂的童年呢?

我愛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學着用愛去鼓勵去幫忙我的孩子,不讓我的愛變成一堵牆去壓着她。《父母課堂》中的文章給我以啟發,讓我我深刻感悟到了孩子需要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更需要我們温暖的愛,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擁有原本屬於他們的快樂童真,不要用我們那雙隨波逐流的大手去輕易拔掉我們自己家中的那棵美麗的蠟蘭。

有《父母課堂》伴隨的生活,我是幸福的,孩子是快樂的。我不斷改變和完善着我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放手,和孩子多溝通,瞭解她的想法,在必須限度的範圍內讓她自己安排學習和娛樂活動,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讓我感覺到温暖和幸福。

感謝《父母課堂》,讓我懂得作為家長不能僅僅以自己的意願愛孩子,愛孩子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吃、穿、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感謝《父母課堂》,讓我懂得作為教師不僅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而已,用正確的話語引導孩子,多告訴她們就應做什麼。學會細心的觀察孩子的變化,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讓她充滿歡欣地喜愛自己,喜愛家人,熱愛師長和同學,學會用愛的眼光看世界,讓他們在愛的温情裏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