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做好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制定計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開展好我校的科學教學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學教學計劃。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潛力和綜合素養為目的,為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養綜合潛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逐步提高探究潛力,注重加強學科聯繫,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城鄉教育差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三到六年級學生的認識潛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為“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教材將探究過程潛力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科學課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應對自然和科學現象,透過動手動腦學習基礎的科學知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潛力。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在實驗活動中合作意識已經構成,紀律明顯優於三年級。對科學的熱情度極高,熱愛科學,熱愛自然。六年級學生透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潛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因此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潛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具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狀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貼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用心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四、科學特色活動

(一)科學幻想畫

1、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用心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2、活動資料:

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好處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二)明天小小科學家

1、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潛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潛力。透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2、活動資料:

學生能夠利用身邊的物品,自我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資料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開展好我校的科學教學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學教學計劃。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為目的,為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養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強學科聯繫,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城鄉教育差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三到六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為“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教材將探究過程能力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科學課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面對自然和科學現象,通過動手動腦學習基礎的科學知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三年級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通過觀察,該年級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四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在實驗活動中合作意識已經形成,紀律明顯優於三年級。對科學的熱情度極高,熱愛科學,熱愛自然。

五年級的學生最大的特點知識豐富,很喜歡發明創造,本學期我準備在實驗上加大難度,鍛鍊他們自己動手創造的能力。

六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因此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具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四、科學特色活動

(一)科學幻想畫

1、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適用年級:一、二年級

2、活動內容:

低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還可與媒體溝通在報紙上刊登。

3、活動時間:xxxx年10月份

(二)明天小小科學家

1、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級:三、四、五年級

2、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3、活動時間:xxxx年12月份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普及與特色齊抓”為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心,在區科技特色學校的基礎之上,尋求新的增長點中進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加強基礎學科滲透、蓬勃開展全校性科技主題活動,使學校科技教育在普及中夯實科技羣體基礎,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師生科學素養的總目標。

二、現狀分析

(一)基礎與優勢

1。管理網絡化

我校有清晰的科技教育管理網絡,由盧教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和處理日常事務;科技輔導員顧雲中老師全面負責校級科技活動,制定學校科技教育工作計劃;由趙弈、李雲玉、趙駿、肖雲蜂等科技老師負責開展各特色項目活動,各位科技教師在學校科技教育中發揮着自己的作用。

2。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利用多種渠道建設科技教師隊伍,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習與培訓,聘請科技專家帶教與學校導師團帶教,有針對性地培養科技教師,增強教師在科技教學、活動組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評價與激勵機制

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完善保障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不斷髮展。我校制定了針對課程教學、科技競賽、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評價和激勵制度,保證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4。特色項目建設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我校已形成了一批在新北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項目如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等,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問題與挑戰

1。特色項目有待深化

科技製作及機器人活動是我校的特色項目。我們通過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等形式推進特色項目的發展,但是,我們對特色項目活動挖掘得還不深,活動開展仍以競賽為目的,缺少系列化的層層遞進,特色深化有待加強。

2。師資專業化不強

我校擁有一批在科技教育領域實踐多年的科技教師,但一些教師還停留在粗淺的層面,沒有完全抓住專攻的`方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主鑽研的能力與積極性,學校需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與培訓。

3。課程與活動分離

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託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還比較欠缺,削弱了教育效果。因此,科技教育應加強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結合,通過上課、學生演講等形式滲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等內容。

三、發展目標

本着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以點帶面促進我校整體辦學水平,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力爭通過課堂教育滲透、活動開展、參加競賽、特色項目建設等途徑,並以“新北區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學校”細化標準來規範學校科技教育工作,打響科技教育的特色品牌。

四、具體措施

1.鞏固傳統特色項目,使強項更強。

開展科技活動須堅持連續性、持續性,所以開展科技教育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特長,注重鞏固傳統特色項目,使強項更強。今年我們要積極參加新北區首屆科技節活動,使我校的傳統科技教育特色項目——“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能在新北區兄弟學校中起示範和輻射作用。

2.拓展新興項目,學校科技教育向縱深發展。

科技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要確保做大做強特色項目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活動,以“金鑰匙科技競賽”、“科技創新大賽”、“ 青少年發明家評選”等活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全體參與,學校組織校級比賽,提高我校在省、市各項活動中獲獎的“質”和“量”。

3.充分發揮學科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

學校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首先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教學之中,在進行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且在語文、歷史等其它學科中也要有意、有機、有序地滲透科技教育,共同培養全體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4.加強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教育持續、有序發展。

加強培訓,着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科技輔導隊伍。我們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是要靠教師引導和指導的,而學生在科技活動中的自主發展也必然會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一個互動相長的過程。因此在落實科技教育項目中,學校積極創設條件,加強培訓,促進青年科技輔導教師加快成長,激勵他們提前達標,早日脱穎而出。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辦好學校科技節。

我校把今年十月份定為科技活動月,並高質量辦好的科技節活動,使科技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在科技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能力大小,組織學生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任教班級概況及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四年級五個班的科學課,學生總人數是298人。進入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度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七個課題,這七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並堅持較長時間的天氣觀察和記錄,則是觀察記錄的載體。教科書中基本上是圍繞如何觀察天氣現象、如何記錄展開的;對記錄的統計和分析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的處理數據方法,並建立對天氣新的認識。

單元是從觀察溶解現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並沒有涉及分子的運動與分佈等問題。問題實際上已經向着溶解度這一概念發展了,但是在這裏主要還是想滲透溶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溶解的多與少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壓力、攪拌、温度等,溶解與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問題中,温度對溶解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從本質上與攪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明增加物質與水的接觸面(所謂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單元的各組實驗意在形成一系列發展性的概念。從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開始,到用音量和音高來描述聲音,直至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書中的各種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聲音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單元旨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的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的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便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具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撐概念建立的過程性活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實,以保證觀察和實驗中獲得證據的有效性,沒有人為的。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教科書中有多處涉及了這類實驗,如,等等。在四年級引入控制變量的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瞭解控制變量的實驗的重要,並正確地看待誤差問題。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已經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單元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堅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每週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教科書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如,等等。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比如單元中,需要學生對所記錄一個月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

四、主要材料清單:

1、單元

測温器材:温度計;

製作雨量器器材:高於15釐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其他器材:放大鏡、攪拌棒。

2、單元

過濾器材:燒杯、漏斗、濾紙、鐵架台;

氣體溶解器材:帶有橡皮帽的注射器;

蒸發器材:蒸發皿、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

3、單元

發聲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鐵釘、鑼、鼓、鋼尺;

傳聲器材:鋁箔(能摺疊成1米長的鋁箔尺)、木製米尺、尼龍繩。

4、單元

模型:人體結構模型、人體骨骼模型、心臟模型;

其他器材:啞鈴、吸耳球、大約1米長的塑料管。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上學期學生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對科學課的學習興趣,調動了我的教學熱情與思考的積極性。教師的積極教學心態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科學的態度。本學期在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培養其探究能力,提升其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本教材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2.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並用一定的方式讚美自然。

(二)知識目標

1.瞭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

2.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瞭解月球概貌的知識,瞭解人們對月球探索的歷程。

4.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5.認識月球的公轉特點以及月相、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條件。認識太陽、地球和月亮三個天體的運動關係及相互影響,建立空間觀念。

6.瞭解植物適應環境的特性,知道如何保持珍惜動植物的生態平衡並制定計劃開展保護珍惜植物的活動。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自主探究,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繫,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瞭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係,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和《研究與實踐》共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建立聯繫,進行思維技能訓練。

藉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祕,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髮黴、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繫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繫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蒐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繫,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繫,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黴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教學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或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六、各單元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微小的生物4課時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4課時

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5課時

第四單元:太陽、地球和月亮6課時

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3課時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7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科學素養以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層次把握科學教學的真諦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研究與輻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2、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引導功能。

(三)重視教育科研,深化課題研究

探索國小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應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為着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成長”的行動理念。

(四)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調研、專項協作等多元活動,促進教師成長

1、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認真參加《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引導科學教師明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組建學科性研究小組,攻克難關,提高課程理解能力;

(五)重點加強科學教師的培養,探索教師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強科學教師隊伍的建設

1、以科學教師為主體,以課題研究為切入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主線,加大對青年科學教師培養力度。

2、有目的地開展“傳”“幫”“帶”和交流活動,促進教師健康成長。

(六)提高研究能力帶動學校科學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

1、加強科學教師自身的理論學習,確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專題,提高專業研究水平。

2、科學教師苦練內功,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

3、注重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教學的內涵。

4、根據學科特點,開展四年級科學興趣小組活動,做到有計劃,有活動,有記錄,培養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5、做好實驗儀器的保管使用及實驗登記工作。

二、科學特色活動

1、科學幻想畫:

活動目的: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活動內容:低年級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2、明天小小科學家:

活動目的: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內容: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8

一、指導思想:

立科學之風、民主之氣、求道理之真、人性之善、創造之美。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以“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成就專業”的精神為指導,認真抓好常規教學。

二、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繼續發展學生對對比試驗中變量的識別和控制的能力,學習運用對比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學會細緻的觀察。

3、讓學生學會將記錄和數據轉化為證據,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建構科學概念,學會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事物。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使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狀況分析:學生整體學習熱情較高,對科學探究活動興趣濃厚,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知識面廣,思維活躍,喜歡動手;但是獨立探究能力不夠,部分學生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對知識的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對本學科的認識還不夠。

2、認知特點分析: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能過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這種能力任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不斷的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四、教材分析:

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槓桿、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探究認識簡單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學會正確的選擇和使用工具。感受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和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第三單元“能量”:學生要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機是怎麼轉動起來的,研究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之間的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點可以產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換化和儲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學生要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人是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活動實驗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始業教育

第二週: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1、使用工具

2、槓桿的科學

第三週:

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4、輪軸的祕密

5、定滑輪和動滑輪

第四周:

6、滑輪組

7、斜面的作用

第五週: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第七週:第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第八週: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第九周:

6、建高塔

7、橋的形狀和結構

第十週:

8、用紙造一座“橋”

第十一週:第三單元能量

1、電和磁

2、電磁鐵

第十二週: 

3、電磁鐵的磁力(一)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第十三週:

6、電能和能量

7、電能從哪裏來

第十四周:

8、能量與太陽

第十五週: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佈圖

第十六週:

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第十七週:

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關聯的

第十八週:

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第十九、二十週:複習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9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四個班的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顯微鏡下的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瞭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我們的地球”主要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物質在變化”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探索宇宙”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祕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質的變化”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六、教學進度表

單元序號 單元課題 課序 課題 課時 周次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裏的生物 1 1

2 做酸奶 1 2

3 饅頭髮黴了 2 2

4 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1 3

5 單元總結 1

第二單元 我們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狀 2 4

2 地球的表面 1 6

3 地球的內部 2 7、8

4 火山與地震 1 8、9

5 地表的變遷 2 10

6 單元總結 1 11

第三單元 物質在變化 1 蠟燭的變化 2 11、12

2 鐵釘生鏽了 2 12、13

3 變色花 1 13

4 洗衣服的學問 1 14

5 單元總結 1

第四單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1 15

2 太陽系大家庭 1

3 看星座 1 16

4 探索宇宙 1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嗎 1 17

6 單元總結 1

第五單元 假設與實驗 1 假設 1 18

2 實驗 1

3 單元總結 1 19

考核 2 20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0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任務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通過本冊教學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信息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期目標

1、總體知識目標

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説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性能可以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説明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

2、能力培養目標

指導學生運用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性質及用途,培養學生質疑、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熱愛科學。

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3、教育教學目標

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能舉例説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説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珍愛並善待周圍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三、教材分析: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

“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着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信息與通信”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信息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教學重難點:本冊在內容方面以物質世界的聲光電磁方面的知識為線索,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信息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聲光電磁應用的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讓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四、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

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學困生有:張子勇、張帆、邵蘭蘭,他們記憶能力差,反應也較慢,面對以上情況,準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聯繫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採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教育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習,使他們不被落下。

2、中等生優化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閲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3)、加強優生與中等生的聯繫,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優等生的培養

(1)採用“一幫一、一對紅”的政策,尖子生幫助學困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求共同進步。

(2)每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説説自己的學習心得,提高學習的興趣。

(3)對尖子生的平常學習,多觀察,多教育,防止他們出現驕傲現象。

六、改革設想: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七、課時安排

(一)、常見材料(5課時)

1、身邊的材料 2課時

2、塑料 3課時

(二)、聲(7課時)

3、傾聽聲音 2課時

4、物體傳聲 2課時

5、自制小樂器 2課時

6、聲音與生活 1課時

(三)、光(8課時)

7、光的傳播 2課時

8、透明與不透明 1課時

9、鏡子 2課時

10、七色光 3課時

(四)、電(6課時)

11、電在我家中 2課時

12、讓燈亮起來 2課時

13、導體與絕緣體 2課時

(五)、磁6課時

14、磁鐵的力量 2課時

15、製作小磁針 2課時

16、磁的應用 2課時

(六)、信息與通信5課時

17、傳遞信息 2課時

18、通信的發展 1課時

19、暢想通信 2課時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展,活動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熱脹冷縮》、《巖石的科學》、《土壤與植物》、《光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園:地球》、《研究與實踐》等6個單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熱脹冷縮》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温度計的祕密,知道氣體、液體、固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巖石的科學》單元主要讓學生從身邊有趣的石頭這一熟悉的物體切入巖石的研究,通過觀察、實驗、比較、分類、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巖石中的奧祕,從而知道巖石的種類,學會如何製作巖石標本,學會從不同的途徑蒐集資料,瞭解各種巖石的信息,知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巖石資源的利用,懂得保護巖石礦產資源的重要性。《土壤與植物》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土壤的結構是由沙、黏土、腐殖質組成;通過實驗認識三類土壤的特點;能設計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等教學內容。《光與我們的生活》單元主要研究生活中的光現象。課與課之間存在密切聯繫,先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再瞭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知道光是有顏色的,瞭解光的色散現象。《我們的家園:地球》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瞭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誌和功用,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重力。《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助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從而形成科學精神。主要內容有:瞭解植樹的過程;考察當地巖石種類。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氣體、液體、固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使學生認識各種巖石,知道巖石的用途及巖石的風化。會製作巖石標本。

3、探究土壤的成份及特點(如:保水性)及與植物的關係。

4、讓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瞭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知道光是有顏色的,瞭解光的色散現象。

5、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的構成,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瞭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誌和功用,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重力。

6、瞭解生物羣落並栽培植物瞭解植物的生長情況及相互間的聯繫。

7、通過探究、遊戲、體驗、播放視頻等手段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對實驗的探究活動是本冊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重點。

五、教學基本措施:

1、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着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於探究的內容、核心內容、重要的內容設計並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內容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視頻、遊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老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總之,儘自己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遊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遊戲、講科學故事、觀看視頻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3、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學習土壤,我計劃讓學生讚美土地,學習珍稀的動植物,我計劃在課堂上開展一次即興演講,探究月球,我打算讓學生暢想未來……

4、教會學生上網查資料、下載並保存文字、在網上觀看科學視頻等。

六、教學進度:

每課一課時,共23課時。機動2課時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4、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6、能查閲資料,瞭解有關的問題。

7、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我們學校學生在今年畢業考試中科學學科存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子課題“導、學、練"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難點,解決重點,結合現在五六年級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1、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準備好擺放在書桌上,鈴停準時上(下)課,互不侵佔時間。

2、課堂中隨時提問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言、傾聽、猜想、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3、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4、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真正實現科學的生活化。

5、實行課課內容當堂理解掌握,下節課提問打分制度,單元一練一測驗的模式,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評定。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理念,以全面推進課堂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以實施課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強化教學教研工作,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凝聚教研的集體智慧,濃厚教研氛圍。

二、年級現狀分析:

學生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但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因此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一部分學生上課紀律鬆懈,喜歡隨意講話,作業不肯及時完成,喜歡拖拉作業。

在教育局提出“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理念下。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本學期計劃特定如下:

三、教學質量目標:

數學及格率百分之百平均分90優秀率百分之七十

語文及格率百分之百平均分88優秀率百分之七十

四、達到目標採取的措施: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應採取以下教學措施:

1、改變教學思想。

根據“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理念,改變原有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思想觀念,實施互動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網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師給營造一個寬鬆、合諧,充滿愛、民主、喜悦的學習氛圍。由學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討,老師作好參謀,當好後勤,作學生的服務員。

2、注重生活與新知的密切聯繫

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新知和理解新知,教學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習題,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教材知識的課外延伸,加強教材知識的實用性和開放性。

3、注意教學的開放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4、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1)、加強基礎訓練,加強字、詞的掌握,朗讀的訓練,小練筆的實效性。在數學計算方面,重點是要加強口算訓練,在應用題方面,要重視一步計算應用題的練習。在練習中必須重視應用題結構的訓練,如根據條件補充問題、根據問題補充條件等,這種題目要經常訓練,它對於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實施分層教學,彈性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接受能力,採取不同的方法,佈置不同的作業,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即下要保義務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導興趣濃厚,學有餘力的學生進一步發展。把共同要求和發展個性結合起來。

(3)重視學生的課時目標過關和單元素質過關,作業嚴把關,加強信息交流,及時反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5、結合多媒體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形成聲、像、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視、聽、觸、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教學;改革課堂問答方式,實施參與性教學。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我組計劃在教學中以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指導。常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給他們提供廣闊的參與空間,讓他們學得主動積極,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創造。

6、作業設計力求準確、簡潔、規範、方便教學。

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有賴於高質量的練習,我們必須重視課堂作業的設計和學生練習的達成度。課內外作業均要經過精心設計,力求從培養學生能力出發,體現課改精神,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重在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採取“基礎練習+個性作業”形式,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分層設計作業。教師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和形式,實現差異發展。

7、集體備課

(1)每週二上午進行集體備課。(除規定時間外也可在中午或都無課的情況下)集體備課的基本程序是:個人粗備——集體備課——個人細備。備課組要實行先周集體備課。每次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2)中心發言人在集體備課前要深入鑽研教材和課標,反覆閲讀教參及有關資料。集體備課時詳細介紹自己的導學設計。組內每位教師要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活動,各抒已見,充分討論,統一認識。

(3)集體備課時,除中心發言人作主題發言外,其他教師也要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教學設想並闡述理論依據,經過"爭鳴",達成共識。各位教師在這一導學案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實施、總結和反思,最終形成對某一教學內容的最優秀的導學設計。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的特點,引導他們能夠自主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並能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

這一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仍以認識事物的性質和事物的相互關係為主。從探究水平上看,以指導性探究為主,逐步過渡到自主性探究。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離不開觀察工具——顯微鏡,這一單元我們將和學生一起利用顯微鏡去探索微觀生命。顯微鏡下看到的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個形態不同、功能各異的細胞。正是數以億計的細胞構成了肉眼可見的動物體、植物體。然而,由單細胞或多細胞構成的原生動物、藻類、細菌、黴菌、真菌,它們真實存在,卻不易被我們發現。更有甚者,體積極其微小的病毒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但正是這一個個小小的生命共同構成了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世界。微生物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足以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在這一單元裏,我們將引領孩子利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查閲資料瞭解微生物,探究實驗接觸微生物,使孩子們在研究神祕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時,發現祕密、掌握規律,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目前為止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唯一場所。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並且還將繼續生存下去。自從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就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孩子們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本單元將帶領學生接觸到有關化學方面的淺顯知識。我們知道,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總是不斷地發生着變化,正是這些物質的不斷變化,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本單元正是研究類似水、木材、鐵等物質在自然界所發生的一些變化。研究物質的變化,對掌握物質的性質,瞭解物質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能夠為國中階段學習物理、化學課程奠定基礎。

第四單元《遺傳與變異》,本單元是根據課程標準中關於遺傳和變異現象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的繁殖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現象的重要單元。遺傳和變異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假設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所做的可能性回答。實驗是人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人為地控制或模擬自然現象(指自然科學實驗),排除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條件下研究自然規律……

二、教學建議

1、用好顯微鏡工具。對於微觀世界的觀察我們必須藉助於顯微鏡這個工具,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顯微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神祕的微觀世界,從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2、鼓勵學生收集資料。本冊教材許多內容都是我們學生平時接觸不到的,如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的知識、遺傳與變異等。如何學好這部分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能收集有關的資料,課堂上才能進行質疑、討論、交流,產生探究的興趣,不然只聽教師一個人講解就會索然無味了。

3、注意探究的深度。本冊教材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説都是比較抽象的',學生沒有什麼感性認識,有的甚至一點前概念都沒有,因此我們在學習時不能學得太“深”,讓學生感到太深奧,不知所云。

4、充分用好多媒體工具。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工具,具有許多優勢,對於學生學習一些沒有感性認識的知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本冊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沒有看過或者無法通過感觀來認識的,這時如果教師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5、注重探究技能訓練。課標指出國小科學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而不是科學知識的掌握,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時刻對學生進行科學技能的訓練。本冊教材的重點是假設與實驗,這就要求學生在遇到問題之後先鼓勵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知識來進行假設,然後再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當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結果與自己的假設一致他會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悦;即使假設與實驗結果不同,這也會更加激發他探究的慾望。

三、教學進度(附表)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註

1

9.1~9.4

1.1水滴裏的生物

9月1日開學

2

9.5~9.11

1.2做酸奶(2課時)

3

9.12~9.18

1.3饅頭髮黴了(2課時)

4

9.19~9.25

1.4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2課時)

5

9.26~10.2

單元複習、評價

6

10.3~10.9

國慶節中秋節

7

10.10~10.16

2.1地球的形狀(2課時)

8

10.17~10.23

2.2地球的表面(2課時)

9

10.24~10.30

2.3地球的內部(2課時)

10

10.31~11.6

2.4火山和地震(2課時)

11

11.7~11.13

2.5地表的變遷(2課時)

12

11.14~11.20

單元複習、評價3.1我們周圍的變化

13

11.21~11.27

3.2鐵釘生鏽了(2課時)

14

11.28~12.4

3.3變色花 3.4洗衣服的學問(1)

15

12.5~12.11

3.4洗衣服的學問(2)單元複習、評價

16

12.12~12.18

4.1生物的遺傳現象 4.2生物的變異現象

17

12.19~12.25

4.3尋找遺傳與變異的祕密(2課時)

18

12.26~1.1

單元複習、評價

元旦

19

1.2~1.8

5.1假設(2課時)

20

1.9~1.15

5.2實驗(2課時)

21

1.16~1.22

單元複習、評價 期終複習、考查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温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着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温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概念。

“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通過做一個指南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2、主要材料清單: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大豆、玉米、花生、蓮花、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花盆、土壤、鏟子等種植工具,透明玻璃杯、衞生紙等;試管、帶根的新鮮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長階段的風仙花植株、風仙花朵,成熟的風仙花果實;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剛出土的風仙花照片;植物葉的水平分佈照片;植物葉的垂直分佈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及圖片、幾個主要生長階段的風仙花照片等。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

蠶卵,放大鏡、飼養盒;不同生長階段的

蠶;蠶繭及蛹,小剪刀,手電筒;熱水,小碗,竹籤,絲綢製品;蠶蛾、蜻蜓、螞蟻、蝴蝶的圖片或標片;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及資料;學生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等生長變化的資料;嬰兒、幼兒園或國小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温度與水的變化”單元

氣温計、體温計、水温計(測量範圍在一200C-}-1100C)、自制温度計模型(刻度範圍在一200C-}-1100C),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温度計;觀察用冰塊及盛放冰塊的淺盤;保温杯、冰塊、食鹽、試管、燒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淺碟;雲、霧、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現象掛圖或影像資料。

“磁鐵”單元

各種形狀的磁鐵,包括沒有標註南北極的磁鐵;鐵的物品、一些金屬物品及非金屬物品;一定數量的鐵釘、回形針、大頭針、鋼珠和大鋼針;不同材質的人民幣硬幣((1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的鋁幣);盒式指南針,做指南針的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備)。

三、教學重難點: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

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並學習用流程圖、循環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閲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繫,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科學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