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説課稿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行道樹》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道樹》説課稿7篇

《行道樹》説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愛默生説,思想是行動的種子。教學思想的確立決定了教學行為的結果,説課便是體現教學思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興能通過今天的説課活動,向各位彙報我對教學的一些思考和認識,我説課的課題是《行道樹》。

首先談談教材內容和特點:

《行道樹》是台灣女作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讚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課出現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課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陰,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徵。可以看出,教材編者是想通過本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職責和使命,認識作為個體生命的人的價值,着眼於學生心靈世界的感染薰陶。因而,藉助這篇課文,讓學生上一堂文學課,上一堂人生體驗課,引發學生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義。

可以説,這篇課文無論是獨特的表達方式,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具體語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學習、借鑑和探討的,然而課只有四十五分鐘,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必須有所取捨。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教材,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一定的審美情趣,對於這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閒視之。但是,他們對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而學習散文,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更應該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鑑於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主旨,通過閲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行道樹的象徵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無私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在教學中,我把對主旨的感知和領悟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對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困難,我把它作為教學難點。

從教法及學法設計上看,這節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閲讀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應該懷着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為此而執着地奮鬥不息。在教學中,我準備採用閲讀感悟,點撥探究等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文本的閲讀理解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和薰陶感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努力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剛剛進入七年級,對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將盡可能多的引導、組織學生逐步學會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強化學生自主閲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師生的共同探究和討論中感受行道樹作為奉獻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學難點。

下面,介紹一下對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導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結等六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開頭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生活的這個美妙的大世界創造了萬物,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驕傲,例如:風的驕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一絲清涼,鳥的驕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驕傲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絢爛多彩,請大家説一説:樹的驕傲是什麼?假如你是一棵樹,你願意生長在哪裏?

在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出:有一種樹,它生長在馬路的兩旁,佇立在城市的煙塵裏,人們稱之為行道樹。同時,在屏幕上顯示行道樹圖片,導入新課。

這個設計用談話方式導入,既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又能為課文的教學做情感鋪墊。

二、自讀感悟,初步感知課文。

這一篇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所有預習過的學生都會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來朗讀課文。通過讀,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去採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語言,同時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讀後出示一個問題:用課文中的詞語給“行道樹”加一個修飾語:“( )的行道樹”,將課題補充完整。這一環節可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進一步感受行道樹的形象,併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三、指導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環節學生找出了修飾語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把目光注意到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上:“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恰好可以解決上一環節所提出的問題。對於“憂愁”和“快樂”這一組互相矛盾的詞語,學生定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行道樹憂愁什麼?又為什麼快樂?”這就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所以我準備讓學生繼續閲讀課文,從中分別找出表現行道樹“憂愁”和“快樂”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和揣摩,深入理解課文,感受行道樹精神的崇高與偉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課文主旨。

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和主要內容後,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理解了這句話,方能真正把握課文主旨,而“神聖”、“痛苦”、“深沉”則是其中的三個關鍵詞。這一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2、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義是什麼?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實質,認識到了行道樹所象徵的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樹一樣無私奉獻的例子,同時,用展現像清潔工、國防戰士、醫生、教師等等無私奉獻者的光輝形象,然後設計瞭如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首先出示這麼一個例句:

讚美你,行道樹,

你讓城市變得清新。

請小組每一位同學各自從生活中選定一個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某一種人,某一種職業,仿照例子寫一句話,然後將小組內各成員的作品合併成一首小詩,最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堂導向生活,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這樣也落實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最後,我結合學生小組活動情況,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讚美的無私奉獻者,讓我們像行道樹和所有這些無私奉獻者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異彩。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探索無窮盡,教法無限制,我的這堂課希望能儘量地圍繞新課標所倡導的要求來實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最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理解與認識,請各位批評指正。

附:板書設計

行 道 樹

張曉風

憂愁:一身煙塵、悲涼點綴、不被珍惜

無私奉獻

快樂:獻出濃陰、迎接太陽、製造清新

《行道樹》説課稿2

教學目標

1、朗讀。

2、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3、揣摩形象化而又深刻語言

4學情分析5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過程: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行道樹

一、聽一聽——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從學生寫的《這就是我》作文中我得知張文倩願是一棵樹,我們來聽一聽。(學生朗讀“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並談談想法老師適度評價)有這樣一棵棵排列着整齊的隊伍的行道樹,站在馬路邊,在想些什麼呢?它們引起我們什麼思考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台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

二、讀一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一)、朗讀指導

師問:本文應如何朗讀比較合適?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結:語速適中,語氣深沉而堅定。

(二)、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靜聽、體會。

1、你認為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詞(音、形、意)

2、課文中寫了什麼內容?

三、析一析——質疑探究,深入理解

(一)、跳讀勾畫找出體現本文主旨的一句話?你從關鍵句中挑出哪些關鍵詞?

(課件顯示這句話)神聖痛苦深沉

1、為什麼説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A、春天勤生綠葉,夏日獻出濃陰——默默奉獻

B、迎接太陽、光明——創造希望

C、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執著追求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A、我們的家在山上,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離家之痛

B、一身抖不落的煙塵,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人們早已習慣於污濁——深陷污濁之痛

C、在寂靜裏,在黑暗裏,在孤獨裏——寂寞孤獨之痛

3、深沉怎麼理解?能否用文中的話來解讀?

孩子貪婪地呼吸空氣,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自豪,幸福,滿足,快樂。

感到自豪,幸福,感到自己的存在有價值,這是發自內心的幸福,而非外在的物質享受。

4、作者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這是種什麼寫法?

(二)、你還對哪些句子或詞語有領悟或疑問?

四、説一説——演繹教材,情感體驗

1、請用精彩的一句話寫下你想對行道樹説的話。

例:①、行道樹,你守得住清貧,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樣!

②、行道樹,你的存在儘管只是悲涼的點綴,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2、本文中張曉風寫了自然界中的一個物,實際上是讚美了社會生活當中的一種精神,想一想,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哪些物,人們經常賦予他某種思想、情感和精神,並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請同學展開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記憶,自由發言。

例:①、小草,她,堅韌、頑強、執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②、路燈,孤獨、寂寞,卻給別人方便。

五、找一找——思考人生,主題昇華

行道樹,蠟燭,牛、蜜蜂、路燈……象徵了什麼樣的人?你能舉例子説明嗎?

清潔工人,抗戰非典的白衣天使,教師、科學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幹警等

鏈接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青年志願者徐本禹,放棄讀研機會,背井離鄉,忍受誤解和孤獨,一人到貴州大山深處支教。他以個人的痛苦,換來了山村教育的希望,點燃了大山孩子的夢想,收穫了人們的尊重,自豪地實現了個人的價值。

感動中國人物評委會給與他的頒獎詞是: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裏,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着。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鏈接二:10月5日因患癌症不幸辭世的電腦天才喬布斯,他投身計算機事業,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他輝煌的一生,有激情創業,也曾被蘋果拋棄,還遭受癌症的折磨。正是這些痛苦,讓他更加執着地改變這個世界。他辭世後,世界對他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評價他是這個世界不可多得的天才,他改變了這個世界。

六、小結

同學們,讓我們都來做個象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吧!

《行道樹》説課稿3

一、教材內容和特點:

《行道樹》是台灣女作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讚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課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陰,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徵。可以看出,教材編者是想通過本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職責和使命,認識作為個體生命的人的價值,着眼於學生心靈世界的感染薰陶。因而,藉助這篇課文,讓學生上一堂文學課,上一堂人生體驗課,引發學生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精心品味語言,思考人生哲理。

2、培養合作學習及探究生成問題的能力。

3、感悟行道樹象徵的奉獻精神。

三、教學重點:

在合作探究中品讀語言,走進行道樹的精神境界。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主旨,學習奉獻精神,培養奉獻意識。

五、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朗讀感悟法、探究法

從教法及學法設計上看,這節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閲讀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應該懷着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為此而執着地奮鬥不息。在教學中,我準備採用閲讀感悟,點撥探究等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文本的閲讀理解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和薰陶感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努力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剛剛進入七年級,對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將盡可能多的引導、組織學生逐步學會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強化學生自主閲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師生的共同探究和討論中感受行道樹作為奉獻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學難點。

六、教學過程設計。

我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導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結等六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開頭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生活的這個美妙的大世界創造了萬物,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驕傲,例如:風的驕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一絲清涼,鳥的驕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驕傲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絢爛多彩,請大家説一説:樹的驕傲是什麼?假如你是一棵樹,你願意生長在哪裏?

在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出:有一種樹,它生長在馬路的兩旁,佇立在城市的煙塵裏,人們稱之為行道樹。同時,在屏幕上顯示行道樹圖片,導入新課。

這個設計用談話方式導入,既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又能為課文的教學做情感鋪墊。

(二)自讀感悟,初步感知課文。

這一篇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所有預習過的學生都會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來朗讀課文。通過讀,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去採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語言,同時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讀後出示一個問題:用課文中的詞語給“行道樹”加一個修飾語:“()的行道樹”,將課題補充完整。這一環節可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進一步感受行道樹的形象,併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三)指導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環節學生找出了修飾語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把目光注意到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上:“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恰好可以解決上一環節所提出的問題。對於“憂愁”和“快樂”這一組互相矛盾的詞語,學生定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行道樹憂愁什麼?又為什麼快樂?”這就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所以我準備讓學生繼續閲讀課文,從文章中分別找出表現行道樹“憂愁”和“快樂”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和揣摩,深入理解課文,感受行道樹精神的崇高與偉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課文主旨。

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和主要內容後,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理解了這句話,方能真正把握課文主旨,而“神聖”、“痛苦”、“深沉”則是其中的三個關鍵詞。這一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2、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義是什麼?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實質,認識到了行道樹所象徵的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樹一樣無私奉獻的例子,同時,用課件展現像清潔工、國防戰士、醫生、教師等等無私奉獻者的光輝形象,然後設計瞭如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首先出示這麼一個例句:

讚美你,行道樹,

你讓城市變得清新。

請小組每一位同學各自從生活中選定一個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某一種人,某一種職業,仿照例子寫一句話,然後將小組內各成員的作品合併成一首小詩,最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堂導向生活,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這樣也落實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最後,我結合學生小組活動情況,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讚美的無私奉獻者,讓我們像行道樹和所有這些無私奉獻者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異彩。

《行道樹》説課稿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7課《行道樹》。我將從教材及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方面結合教學的十二環節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備)

常説:吃透教材,才能靈活把握。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讚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品質。表達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篇幅雖短小,但語言清新凝練,內涵豐富深刻,學習時,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更要引導學生從中得到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

學情分析(備)

七年級的學生,雖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但由於社會閲歷的欠缺,對這類哲理散文的感知卻時常停留在表面,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因此我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人生啟迪。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情況的綜合分析,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知識和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會重點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過程和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行道樹的象徵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無私奉獻者的崇高品質,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課標也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學重點是對主旨的感知和領悟,而學生對文章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困難,我把它作為教學難點。

三、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

目標明確,再加上方法得當,教學效果才會更加明顯,整體上我設定的方法是:

1圈點批註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動腦動筆的習慣。

2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朗讀、跳讀、品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3點撥探究法:本文內涵深刻,還有一些重點詞句較難理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時,教師的點撥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重點説一下教學程序。

圍繞目標,參照重難點,我將這節課分為激趣導入、賞讀分析、品讀感悟、拓展延伸、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等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備、講)

開頭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多樣的事物組成了這美妙的大千世界,每樣事物都有其各自的驕傲。例如:風的驕傲是驅走炎熱,帶來清涼;雨的驕傲是洗淨污濁,滋潤乾涸;花的驕傲是嬌豔欲滴,芳香四溢。大家説説樹的驕傲是什麼?假如你是一棵樹,你願生長在哪裏?

在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出有一種樹,生長在馬路邊,佇立在城市的煙囱裏,人們稱之為行道樹。同時展示圖片、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組排比句加上一個問句,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既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又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講、練、糾)

用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並請同學們用文中的詞語給行道樹加一個修飾語()的行道樹

學生在通讀完課文後,在課文的最後一句能迅速找到(快樂而憂愁)

設計意圖:學生在初讀完這類文章時,對內容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原則,我設計了一個很簡單問題,但卻可以讓學生如作畫一般,先粗筆勾出樹的大致輪廓,找到這句話,樹的輪廓就出來了。還可為進一步的探討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行道樹為什麼憂愁,為什麼快樂?由此自然進入第二環節。

二跳讀課文,分析形象(能、練)

從文章中找出表現行道樹快樂和憂愁的語句。

(快樂:為居民製造新鮮空氣,為行人現出綠陰,為城市迎來太陽)(憂愁:空氣污染嚴重,盡全力也改變不了現狀)

教學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時得到的零散信息進行有有效的整理,訓練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行道樹的枝幹部分也已細筆描畫完成,為下一環節的揭示中心,做好準備。

三品讀感悟,把握主旨(悟、能、糾、補、研)

●讀完課文後,你覺的最富於哲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

理解了這一句才能真正把握課文的主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1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

(一身煙塵、孤獨寂寞、不被珍惜,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在奉獻)

3該怎樣理解深沉的含義?(為人們的幸福甘願自我犧牲,這是更深沉的幸福)

設計意圖:解決了這些問題,就真正的領悟了全文深刻內涵,認識到行道樹其實就是無私奉獻者的象徵。也是把樹工筆雕琢,凸顯精神的環節。至此完成了對課文的學習,也完成了對樹形神兼備的描畫。

●結合語境,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

1“墮落”一詞應如何理解?(落,掉指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

2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改變不了城市充滿煙塵的局面)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能借助詞典閲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

“在讀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情感體驗(練、能、研、悟)

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樹一樣無私奉獻的例子,説説自己的理解,然後設計瞭如下小組合作的活動。

1出示例句:

讚美你,行道樹,

你迎來太陽

讓城市變得清新。

請小組每一位同學各自從生活中選定一個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也可是我們身邊的某一種人,某一種職業。仿照例子寫一句話,然後將小組內個各成員的作品合併成一首小詩,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讓學生大膽的説,自由的寫,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同時小組共同完成的詩,也讓學生體會到創作的快樂。

2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導學生説一説:你能為身邊的人做點什麼?

點撥:幫課代表收發作業,幫媽媽做一次飯,公交上給老人讓一次座

設計意圖:脱離空洞的價值説教,讓學生不在覺得實現人生價值遙不可及。讓學生明白:從小事入手,從點滴做起,儘可能的幫助別人,關愛他人,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

五課堂小結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話來結束這節課;

生活是如此美好,原來是因為有這麼多無私奉獻者的創造,讓我們也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讓自己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次花,奉獻他人,奉獻社會,呈現生命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板書設計

一身煙塵獻出濃陰

悲涼點綴迎來光明

不被珍惜製造清新

奉獻

《行道樹》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

《行道樹》是人教版七年級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製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以此來象徵無私奉獻的人。文章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表現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精闢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繫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閲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隻滿足於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藉助學生的閲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學習目標和重難點説明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目標:積累“墮落、點綴、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等詞語;理解街道樹的象徵義。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奉獻者,常懷感恩之心。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是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鷹的驕傲是展翅翱翔、搏擊長空;火的驕傲是灼灼燃燒、烈焰騰騰;水的驕傲是驚濤拍岸,川流不息。那麼,你認為樹的驕傲又應該是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如果你是一棵樹,你最想生活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學生繼續發言)作為樹,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們願生長在山上,閲盡千般風景;我們願生長在原始森林中,吸風飲露;我們願生長在湖畔,伴隨涼風習習;我們願生長在園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們更願濃縮為盆景,享盡千般嬌貴,萬種寵愛……這些是大部分人的選擇,偏偏有人選擇了路邊的行道樹,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跟着台灣著名作家張曉風,一起走近行道樹,(板書:行道樹及作者)聽聽它的訴説。

二、導學反饋:

1.指名生介紹作者張曉風的有關資料,其他生作補充。

2.學生互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3.自由讀課文,小組內交流讀書收穫。

三、課堂研討:

(一)質疑探究,抓關鍵句,品味語言,深入理解,體會主旨。

1、請再讀,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在書上批註你的理由、理解或感想。(師隨機板書:語言)

2、請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相互補充。5分鐘後把你最滿意的一處展示給大家。

3、交流中質疑,讀中釋疑。(師相機板書:對比)

語義深刻的語言提示:

1、第2自然段中説“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墮落”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墮落”在這裏指它們遠離了森林,遠離了它們的夥伴,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因為城市的人們已習慣於污濁,對環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雖然行道樹在努力製造着新鮮的空氣,但畢竟心有餘而力不足,改變不了大局,所以説,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既然是“別人都不迎接”,為什麼“我們”去了?

因為別人都不去,“我們”就去了。“我們”去是命運安排的,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這很好地體現了奉獻精神。

4、為什麼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是因為行道樹能“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日獻出綠陰”,為城市制造清新, 黎明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或者:“憂愁”是它奮鬥的痛苦,“快樂”是它奮鬥的結果。

5、“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1)、為什麼説行道樹從事的是“神聖的事業”?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

(2)、為什麼是“痛苦的”?“痛苦”表現在什麼地方?

神聖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講,這便是“痛苦”。表現在:總是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夜晚孤獨寂寞。(體會兩處對比,感受“痛苦”,體悟精神。)

(3)、“深沉”指什麼?

“深沉”指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以苦為樂的品質。上文選擇春生綠葉,夏獻濃陰,下文的迎接太陽,製造清新空氣,這些都是深沉帶給我們的神聖。

……

6.行道樹這種犧牲是什麼精神的體現?

4、現在,你還有疑問嗎?

(二)寫法借鑑

1.同學們,文章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讚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這種手法,我們可以稱它為:以物喻人,託物言志。(師相機板書)

2.那麼行道樹的形象和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兩者都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② 兩者都為他人放棄安逸的生活。

③ 他們的選擇都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

④ 他們的付出都是不求回報的。

綜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樹象徵無私奉獻這是非常貼切的,行道樹身上濃縮了奉獻精神的精髓。此外,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語言的精煉,形象。(相機板書)

(三)情感體驗

1、請用精彩的一句話寫下你想對行道樹説的話。

(1)、行道樹,你守得住清貧,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樣!

(2)、行道樹,你的存在儘管只是悲涼的點綴,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3)、行道樹,你選擇了犧牲,就決不能回頭

(4)、行道樹,希望你永遠不要改變自己的選擇。

(5)、行道樹,你敢於挑戰,承受痛苦,你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6)、行道樹,你放心,不久的將來,你將不會感到憂愁與痛苦,因為我們在成長

師:同學們,剛剛你們的發言,讓老師大開眼界,真沒想到你們能説的這樣好,不但語言優美,而感情真摯。其實作者也和我們一樣。她對行道樹也是熱情歌頌與讚美的。

師:同學們,本文中張曉風寫了自然界中的一個物,實際上是讚美了社會生活當中的一種精神,想一想,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哪些物,人們經常賦予他某種思想、情感和精神,並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請同學展開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記憶,自由發言。

①生:小草,她,堅韌、頑強、執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②生:蠟燭,明知道自己會燒光,卻仍然要點着。

③生:還有蜜蜂,辛勤採蜜,為人類服務,自己的壽命卻很短暫。

④生:還有牛,辛苦地耕田,為農民服務,很勤奮,能吃苦。魯迅先生曾這樣説牛:“吃的草,擠出來的是奶”

⑤生:還有菊花,能耐寒、不怕風霜

⑥生:路燈,孤獨、寂寞,卻給別人方便。…

⑦“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徵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師:同學們剛才一口氣説了這麼多,你們的思維能力真不錯,這與你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大家剛才所説的,和文中作者寫的都一樣,都是借自然界的某一物,挖掘它的特點,賦予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從而讚美了一種精神——奉獻精神。這也是我們寫文章的一種常用的方法。

2、聯繫生活,思考人生,主題昇華

行道樹,蠟燭,牛、蜜蜂、路燈、他們的這種犧牲精神是什麼精神的體現?在生活中,有這種精神的人嗎?

學生舉例:(如:清潔工人,抗戰非典的白衣天使,教師、科學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幹警等。)

3、你也向他們一樣為別人奉獻過嗎?請將事件過程講給大家並説説你的感受。

四、總結: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1、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都是社會生活當中的一員,我們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樂,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象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的人的存在。

他們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斷改變着我們的生活;

他們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不斷創造着世界的奇蹟;

他們犧牲自己,照亮別人,讓愛的陽光灑滿大地。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的,只要我們人人都奉獻自己,世界將永遠充滿陽光。

最後,讓我們大家一起唱這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麗、最崇高的情感——愛的奉獻[教師播發歌曲《愛的奉獻》,學生齊唱]

2、你還有不明白的嗎?

五、課堂達標:

1.行道樹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你們願意做一個無私的奉獻者嗎?我們就一起來學學行道樹,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願……”的形式説幾個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願為春天獻上一抹嫩綠。

仿寫:假如我是 ,我願 。

僅供參考:假如我是一棵大樹,我願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綠陰。

假如我是一朵鮮花,我願為世界奉上一縷馨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實,我願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2、從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鳥草蟲、風雨雷電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樹》寫一段話,賦予這種事物一定的象徵意義。(300字左右)

六、課後延伸:

一、教(學)小結

我之收穫

我之反思

二、課後跟蹤

收集奉獻主題的名言警句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1)、鼓勵大膽質疑,激發創造性思維。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討,去創新,質疑問難不僅提高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預習中質疑,整體感知課文後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重難點質疑,最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課外閲讀擴展。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着疑問——探究——疑問的循環遞進的訓練主線,輕鬆、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説,在不斷地探究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

(2)、情景創設法。魯迅先生説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3)、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4)、對話互動法。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5)、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標準》提出:“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強調了語文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高度進行教學。因此,要求學生收集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及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的相關資料。課內交流時,從閲讀的內容想開去,想行道樹,想社會上具有無私奉獻的人,想自己……激發學生領悟人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情感。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薰陶。

(6)、為達訓練目的,“活”用教材,而又不侷限於教材,使課堂具有鮮活性,擴展學生閲讀視野和想象空間。

2、學法指導

(1)、圈點批註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2)、探究閲讀法。《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聖陶先生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本課力求突出“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和諧發展。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閲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努力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及終身學習意識。

總之,我的課在設計上儘可能圍繞新課標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閲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邀遊。

《行道樹》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行道樹》選自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蔭,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徵。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心聲:以奉獻為神聖,甘願自我犧牲,以苦為樂。文中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反覆咀嚼,就能理解奉獻者的崇高靈魂,就能感受無私者的偉大精神。

二、教學理念

1、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的價值取向。

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閲讀《行道樹》,我們知道,“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説,行道樹的奉獻,獲得的是深沉與神聖,同時又是承受痛苦為代價的。這,就是人生課堂上的選擇。理想與信念,既然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因此,學習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為此而執着地奮鬥不息。薰陶感染之下,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相當有益處。

2主動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與閲讀反思,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鑑於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設想是強化學生自主閲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調動生活體驗,全方位閲讀。鼓勵學生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聯想仿寫與聯想佐證,這無疑是溝通語文與生活的一種渠道。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慾強烈,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閒視之。但是,他們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因此,藉助學習的閲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奉獻者的精神之美,生髮起他們同樣美好的情感。

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激勵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

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導入: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教師展示圖畫、板書課題、展標;學生賞畫、讀標、入境

自主學習:

1段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明確朗讀要求,提出問題,組織交流;學生帶着問題朗讀,積累詞語、感知內容

2自由朗讀、圈點勾畫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教師指點朗讀不當之處,激勵性評價學生自由朗讀自主學習

3説明喜歡的理由,並朗讀相應的語段;教師恰當鼓勵、適時點評,為學生朗讀配樂;學生解説,朗讀

合作探究:合作學習、交流發現疑難問題,探討研究;教師説明要求、巡迴指導、組織合作與探究學生小組合作、品析關鍵語句或語段,質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學習文章寫法,選取語句或語段、仿寫;教師巡迴指導;學生選句或段,仿寫

2自我演讀;教師傾聽,點評;學生朗讀或聽讀

總結反思:請用簡煉的語言總結你學習本文後的感受;教師傾聽學生小結,並總結,聽歌感受奉獻者精神;學生小結,聽歌,感受行道樹精神

板書設計:行道樹

張曉風

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

奉獻者,奉獻精神

製造清新,獻出濃陰

《行道樹》説課稿7

一、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製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表現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精闢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繫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閲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隻滿足於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藉助學生的閲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並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魯迅先生説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註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閲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閲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置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麼?烈日當頭,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對照導語,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藉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並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紮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並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説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朗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要鼓勵學生採用個性化的方式(如喜歡的方式,擅長的方式,獨特的方式等)表達出對朗讀內容個性化的反應。葉聖陶曾説:“就是好好讀書,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範的。”本文文質優美,篇幅短小,適於朗讀。學生朗讀時,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後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並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①“墮落”一詞應如何理解?②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麼?④、“神聖”、“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麼?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後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標。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主動的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長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沒法解決它,到討論時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勵學生閲讀的興趣,增進閲讀的效果。”(葉聖陶語)]

(五)、實踐活動,拓展延伸

1、學生扮演“行道樹”、“記者”和“主持人”,由“記者”採訪“行道樹”,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由樹到人你覺得本文只是在寫樹嗎?你是否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舉出例子來説明?(播放徐本禹、雷鋒資料,幫助理解)

3、設計廣告詞和標語設計一到兩句廣告詞和標語,來表現行道樹的內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學生設計時播放音樂《好大一棵樹》)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要讓學生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將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引到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去。“造就善於處理生活的公民。”]

(六)、歸納小結,昇華情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穫?(學生自行小結,可從方法、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結束本文的教學: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應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大放異彩。

[讓學生談學習收穫,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整理小結的習慣,通過充滿激情的語句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的內涵,昇華情感。讓學生做一名行動者,自覺投入到無私奉獻者的行列中去。]

(七)附時間安排和板書設計

1、時間安排創設情景,激發興趣(3分鐘)———————朗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賞讀課文,感悟情感(10分鐘)———————品讀課文,合作探究(14分鐘)———————實踐活動,拓展延伸(10分鐘)—————————歸納小結,昇華情感(3分鐘)

2、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