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説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語文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中語文説課稿集錦15篇

國中語文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沁園春雪》編排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另有三篇現代詩《雨説》,《星星變奏曲》和《外國詩兩首》。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閲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煉、優美的詩歌語言。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把本課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弄懂字面意思,將不懂地方標記出來;逐詞逐句揣摩語言,細心揣摩品味。

能力目標:細緻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品味學習詩歌的壯美及詩中表現的人情美。

其中"逐詞逐句揣摩語言,細心揣摩品味"及"細緻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應為學習的重點。而"細緻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尤其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練習法等方法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詞——聽讀全詞——導讀全詞,最後分組誦讀;從方式上看,播放錄音,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欣賞、領悟詞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為了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結合兩班自學能力不強的實際學情,我設計並嘗試了"連環——頂針"提問教學法,四組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氣呵成,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且四組提問所轄18個小問題,"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着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學習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2個反饋檢測題,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這是練習法。

本課採用了《沁園春雪》朗讀磁帶1件,用於聽讀訓練,直接服務於誦讀法;使用《我愛你,塞北的雪》VCD片導入新課,形象生動。投影儀和打印資料,增強教學直觀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説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説:"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採用五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五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四、説教學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在投影僅上播放VCD片《我愛你,塞北的雪》片斷。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過渡到北方豪邁的雪。這樣導入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板書課題。

第二步、簡介背景展示詞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了解毛澤東在特定歷史時期擔負的歷史使命,有助於學生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主旨。

第三步、初讀全詞在解題之後,指名學生輪讀上下闕,全班聽讀,檢查學生課前自讀情況。針對學生易錯字音,藉助投影儀進行正音教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齊讀形式品味詞的語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聽讀全詞要求學生閉眼聽讀,聯想優美畫面,初步感受詞的形象之美,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第五步、導讀全詞先讓學生以五人討論小組為單位,討論屏幕上用投影儀投出的四大問題:

1、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2、下闋作者是怎樣評論古代帝王的?

3、請找出主旨旬,你怎樣理解運用這句話?

4、有人説詞的上闋寫景和下闋評古論今沒有什麼聯繫,你看呢?

學生經過3分鐘小組討論後,教師將早先設計好的四個大問題之下的18個形成頂針特色的"連環問"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着學生深深地進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這18個小問題是:

(1)詞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圖畫?(北國雪景圖板書"景")

(2)作者欣賞北國雪景的立足點在什麼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遠眺),詞的上闋有一個字能表達這個意思,這個字是——(望)。

(4)作者在高處望見了哪些具體的景物?(長城、大河、山脈、高原)

(5)(講析了"長城""大河'兩句後)如果説長城、黃河兩個名詞本身就帶有雄壯的氣勢,那麼作者怎樣賦予山脈、高原以奔放的氣勢?(使用比喻、擬人修辭,化靜為動……)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嗎?(不全是)其中帶有很大的什麼成份?(聯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還作了怎樣的聯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後紅日當空,白雪交映的壯麗景色)(插入學生誦讀訓練1分鐘)

(8)詞中哪一句話可概括上闋這個意境磅礴,氣勢雄偉的畫圖?(江山如此多嬌)(用投影儀展示課本插圖,板書"江山多嬌")

(9)顯然這是一個承上句,總括上闋,有沒有啟下句總起下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0)這説明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書"評古代帝王")

(11)説説你對他們的認識。(雄才大略,戰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介?(惜)(板書"惜")

(13)(概括"惜"字用詞講究分寸的表達作用後)詞中還有幾個類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評古為頌今)(板書"頌")

(15)歌頌今天的哪種人?(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板書"人民大眾")

(16)那麼主旨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板書"主旨")

(17)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真正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應看今天的人民大眾)(插入學生誦讀下闋1分鐘)

(18)詞上闋寫景下闋評古頌今,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前者是基礎,正是由於"江山如此多嬌"才會引無數英雄折腰,評古頌今就很自然

這18個小題由易到難,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的起鋪墊作用,有的起過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躍氣氛作用,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通過連環追問導讀方式,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認識大大加深了,本課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基本解決和突破了。

至此,課堂教學達於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反饋越及時越好。我推出2道"反饋檢測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兩道題圍繞着教學目的設置8個選擇支項,檢查學生教學目標掌握情況。同時,考慮到九年級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注意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其中一題要求選出正確項,另一題則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最後一步,作業佈置,要求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這是用教學中以讀促寫,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9)顯然這是一個承上句,總括上闋,有沒有啟下句總起下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0)這説明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書"評古代帝王")

(11)説説你對他們的認識。(雄才大略,戰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介?(惜)(板書"惜")

(13)(概括"惜"字用詞講究分寸的表達作用後)詞中還有幾個類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評古為頌今)(板書"頌")

(15)歌頌今天的哪種人?(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板書"人民大眾")

(16)那麼主旨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板書"主旨")

(17)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真正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應看今天的人民大眾)(插入學生誦讀下闋1分鐘)

(18)詞上闋寫景下闋評古頌今,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前者是基礎,正是由於"江山如此多嬌"才會引無數英雄折腰,評古頌今就很自然

這18個小題由易到難,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的起鋪墊作用,有的起過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躍氣氛作用,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通過連環追問導讀方式,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認識大大加深了,本課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基本解決和突破了。

至此,課堂教學達於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反饋越及時越好。我推出2道"反饋檢測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兩道題圍繞着教學目的設置8個選擇支項,檢查學生教學目標掌握情況。同時,考慮到九年級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注意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其中一題要求選出正確項,另一題則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最後一步,作業佈置,要求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這是用教學中以讀促寫,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國中語文説課稿2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説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着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

當今的國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優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

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3、情感目標

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一、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二、品味形象優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一課時

説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為自讀篇目。

國中語文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的探究。課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國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儘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並再現“山市”。

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3.學情分析

國中一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於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並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和語調。

②藉助工具書和書中註釋疏通文意,準備複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

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首先是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片斷,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其次整節課都在具有神祕氣息的中國古典民樂的氛圍中。課件的背景是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體採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體。整體界面古色古香,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説,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3.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4.討論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時將簡單的分組討論引向有組織、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層次的討論形式。

5.畫圖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從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①以創造性複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給景物畫插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③最後又給插圖配上文字,將再造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相結合。

三、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注出自讀心得。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

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閲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的閲讀方法,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4.討論法

充分討論,互相啟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團隊的力量。

5.畫圖法

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圖畫再現“山市”,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

先播放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燈神一夜之間在沙漠上建起了無數宮殿。然後,請同學們説説動畫片中最神奇的是什麼?並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説明]:設計此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後面的活動作好情感準備。

2.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理解課文大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要在檢查預習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具體做法是:①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朗讀、詞義句義、課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②齊讀課文,解釋課後練習中的詞語,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別請兩位同學複述課文,並請其他同學點評優劣。評價的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複述是否僅僅是機械的翻譯,倡導創造性複述,為下一環節的再現“山市”作鋪墊。

3.合作探究,培養想象力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研讀相關段落,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驟:

①快速默讀課文,檢索主要信息,並圍繞它展開討論:可以將“山市”的變化畫成幾副圖,挑選一副圖思考:該圖中有哪些內容?(文中之景學生可以説得很好,主要引導學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多媒體出示板書,並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樓的周圍還應該有山、有樹、有小橋流水……把文中沒有提到,現實中有的事物畫進去。那麼請問文中的孤塔、危樓都“直接霄汗”,我們在有限的畫紙上怎樣表現無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組活動再現“山市”的奇幻場景,由小組長組織分工,擅長畫的畫,擅長作文的同學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該場景,可以是描寫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詩歌等形式。

③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作品,並談談創作的設想及過程。

4.拓展延伸

這麼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常看見多好啊!那麼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通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慾望。

5.總結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但同學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山市”,真是棒極了!!最後讓我們迴歸文本,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説明]: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並回歸文本,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説明]:通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想象力,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國中語文説課稿4

I 《夢江南》、

《夢江南》(梳流罷)與《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這兩首詞。我將安排一課時來完成對這兩首詞的教學。下面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方面談談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夢江南》與《漁家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中《語文》第五冊的講讀篇目。《夢江南》寫了一女子登樓遠望,盼望歸人而未得的惆悵悲傷的情懷。《漁家傲》寫了邊塞蒼涼而沉鬱的景象,抒發了邊塞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報國之心。兩詞分別安排在第五單元與第六單元。我把它們放在一起講,是因為它們有着值得比較的地方。這兩單元對詩詞的學習要求都是以“瞭解體會詩詞的情志與意趣並能背誦”為主。根據這個學習要求以及“詩詞是講究形象與意境的”這個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學會如何體會詞的意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與薰陶,提高審美水平。

2、朗讀背誦古詞。

3、通過對比、瞭解兩首詞的異同。

重點是:目標1.2

難點是:目標1

二、説教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根據教學內容的特徵與我的學生的能力水平,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主要的教法:

1、以讀代講法:這兩首詞都描繪了色彩鮮明的圖景,抒發了強烈的感情,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多讀,加深理解和記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情的感染。這也適應《大綱》裏“誦讀古代詩詞”的要求。

2、提問法:向學生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可打開學生的思維大門。在本課,我設計了一些思考題,以讓學生更深地領會詞的意境。

3、遷移法:一位學者説:教學是教師試圖藉以儘快擺脱學生的一個過程。遵循教學理論中由“扶”到“放”的途徑,在教學第一首詞時,我教給學生“領會詞的意境的方法”,之後,讓他們用學到的方法來分析第二首詞。

4、幻燈演示法:聲像演示能突破認識對象的時空限制。本課中的主要內容及問題,我都將用幻燈演示。

此外,我還用了“講授法”、“練習法”等作為輔助。

三、説學法,主要的學習方法有:

1、讀悟法,通過多讀,領悟詞的內涵意趣;

2、討論法:讓學生分組討論,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3、遷移法:學習第二首詞時,可用此法。

4、問題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習第二首詞時,讓學生獨立探究,質疑、析疑、解疑。這樣可發揮學生的智慧潛力,使他們有效地獲取知識。

此外,還有對比法。

四、説教學過程。

基本思路:①初讀兩詞、整體感知(會文)

②細讀詞一、領會意境(探路)

③自學詞二、領會意境(運用)

④兩詞比較、求同尋異(概識)

⑤總結歸納、領悟方法(悟理)

(一)揭題、簡介作者、作品、背景;

(二)字、詞積累;

(三)初步指導朗誦。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教師範讀詞一。

2、指導學生劃分節奏,判定重讀音(技巧指導:按詞義劃分節奏,勿讀破句;感情色彩強烈的詞可重讀)。

3、自由有節奏地朗誦一遍。

4、請一生有節奏地朗誦。

5、全班一起有節奏地朗誦。

6、以同樣的方法、形式朗誦詞二。

設想意圖:多種朗誦形式,既激活課堂氣氛,培養正確的朗誦習慣,又可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領悟詞的意境。落實了教學目標2。

(四)指導學生領會《夢江南》的意境,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複習什麼叫做意境(思想感情與生活圖景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

2、方法指導:“情”與“景”是古詞意境的主要要素,根據這點,鑑賞古詞可從兩方面入手;

①景:是作者在詩詞中選取的融鑄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②情:詩詞中帶感情色彩的詞句。

例:

給這樣的方法指導,使學生明確方向,避免理解詞境時的盲目性。

3、以上面所講的方法為指導,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領會詞的意境。

我設計的問題如下:

①把這首詞的`景語與情語找出來。

(景語:千帆、斜暉、水、白蘋洲)

(情語:獨、腸斷)

②“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這句動作描寫暗示了一個怎樣的形象?(孤獨落寞而又充滿希望的思婦形象)

③請分析“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這些場面景色描寫中融合了思婦怎樣的情感。(失望、惆悵、思念)

④請歸納思婦的心情從始至終是怎樣變化的。(充滿希望 失望惆悵 悲傷至極)

這些思考題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都是針對詞的“景”與“情”來問的。學生能解決這些問題也就領會了詞的意境。

4、讓學生在解決了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歸納此詞的意境。我可根據回答作如下板書:

在茫茫的江水讓矗立着一座望江樓,一思婦獨倚其上等待親人的歸來。可是她望穿秋水,千帆過盡,卻不見親人。她不禁惆悵萬分。思念正如那脈脈的斜陽、悠悠的江水,濃烈而綿長,這時都偏又見到當年分別之所,更是肝腸寸斷。

5、請一學生背誦此詞(要求:有節奏、有感情)

6、齊誦(要求:同上)

(五)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分組共同討論、分析《漁家傲》的意境。

步驟: 1、出示前詞

2、學生運用學《夢江南》時學到的方法,先找出詞的情語、景語,然後小組成員設計問題、互相提問、共同解決,以更深地領會那情景交融的圖畫。

3、讓若干組學生派一代表把他們找出的景語、情語讀出來,並歸納詞的意境。(這樣可使學生得到更廣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

4、學生有領會不到或領會不深的地方,我將作點撥、補充,最後總結歸納:

景語:雁去、邊聲、長煙、落日、孤城

濁酒、羌管、霜、白髮

情語:無留意、歸無計、不寐、淚

意境:秋天的邊塞上,大雁南飛,邊聲四起。層巒疊裏,落日餘暉中一座孤城於長煙之下,緊閉城門。戰功未立,不欲回鄉。將士們的思鄉之苦只能借酒排遣。寒月如霜,那撩人思鄉的羌笛聲,又讓人無法成眠。那守邊守得頭髮都變白了的將士,只有把思鄉之淚往肚裏咽。

(六)思考:比較這兩詞的內容有何異同、風格有何不同(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求同尋異,達至全面,深刻的認識)

學生思考、討論後、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內容之同:都以“思親”為題材

異:《夢》——盼人歸

《漁》——人盼歸,報國心

風格之異:《夢》——清新倚麗(婉約)

《漁》——蒼涼悲壯(豪放)

(七)練習:找出下面這首詞的情語、景語,領略那情境交融的圖畫。(設計這個練習,目的是為了鞏固學到的知識,提高審美水平)。

(八)作業:課後收集課外古詞若干首,與同學交流你從中領會到的意境。(作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拓展閲讀、鞏固知識)

(九)小結:指名學生作課堂小結。

夢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一是,

斜暈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邊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國中語文説課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我很榮幸能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今天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三年的高中生涯在今天即將結束。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和在座的各位一樣:縱然有着歡聚一堂的喜悦,也有着掩藏不住地回憶和留戀。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時刻,請允許我代表全體高三同學,向關心教導,辛苦培養我們的領導、老師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你們,三年以來對我們的悉心教導。傳道,授業,解惑,你們與學生迎難而上;快樂,傷心,奮進,你們與學生形影不離。是你們深情的凝視,給了我們最堅定的信心;是你們關愛的目光,使我們從容地走進考場。感謝你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也許我們曾經任性,讓您難過,也許我們曾經調皮,讓您傷心,但請原諒我們,那是我們經歷青春,走過成長的真實故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加難忘老師的精心培養。此時此刻,我謹代表高三的全體同學在這裏向你們道一聲:老師,你們辛苦了!你們精心培養的鮮花,現在該是讓每一個花瓣都散發芬芳的時候了。我想所有拼搏的汗水與理想的.希冀,都會化做頻傳的捷報,如期而至,飛到你們的案前。我知道,那是對你們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最好報答……

有人説,高中的生活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是的,三年的時光 -- 一千多頁的喜怒哀樂就這樣匆匆翻過,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生動的細節,那麼多精彩的片段。我們用勤奮和智慧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編織了温馨絢爛的高中生活。課堂上,有我們專注的眼神;運動場上,有我們揮灑汗水的颯爽英姿;藝術節的舞台上,有我們清亮的歌聲、輕盈的舞步。在一個個飛馳而過的日子裏,我們默默地傳遞着關愛和友誼,凝聚成了一個個充滿友愛、充滿昂揚鬥志的班集體。回顧這三年,我們已從稚嫩走向成熟,從無知走向理智,從淺薄走向充實。

同學們,幾天之後我們將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挑戰。在此,我衷心地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沉着冷靜,積極應戰,發揮正常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績。同時,我也希望同學們以平常心來對待大學聯考,雖然大學聯考重要,它能夠影響和改變我們人生的軌跡,但是,它並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 因為,心若在,夢就在,年輕沒有失敗! 同學們,高中三年,時光很短,人生的路,還很漫長,但是,衷心祈願,高中三年的時光已經點燃大家未來人生路上的那盞明燈,照亮大家,堅實前行。同時,也衷心希望,高中三年我們大家結下的師生誼、朋友情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最後祝願:高三的學子們收穫金色的六月,祝:老師們身體健康,桃李滿天下!

國中語文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國小語文九年制義務教材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然後通過“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寫,具體再現日子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思索。最後抓住“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句結尾,照應開頭,突出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從閲讀的內容展開聯想。閲讀的時候,先要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要想開去,想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並把自己想到的與同學、老師廣泛交流,藉以活躍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標:能按閲讀提示抓住課文的內容,學習作品中的表達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課文,欣賞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標:讓學生了解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的現實,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品內容,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想開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難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

5.課前準備 製作課件 查找資料

二、説教法

本文文辭優美、情感濃郁,只有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領會中心思想,體會語言的'美,所以採取情感教學,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

三、説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的學習方法,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劃出重點詞句,展開聯想,培養自己的觀察、語言表達、思維、朗讀的能力,積累規範語言,感受時間的匆匆,體味作品的語言美。

四、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 同學們,時間對於人們來説是非常寶貴的,你們能背出一些有關時間的格言嗎?

生:(略)

師: 是啊,同學們都在感慨時間太少了,時間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細心地發現,原來時間是這樣匆匆溜走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書課題 16 《匆匆》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學課文。

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思考:“文中的‘匆匆’説的是什麼?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3〉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2〉指名讀課文,並及時糾正讀音

3〉‘匆匆’什麼意思?你讀懂了什麼?

(三) 深入研讀,引導探究,品讀悟理

師: 課文中作者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請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們提出了: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生: 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導學生學習第三節。

1〉自由讀,讀懂文中敍述的句子。

2〉談談自己的理解。

重點探討這句話: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A 自由讀這段話

B 你讀懂了什麼?

C 把你的理解放進句子中去讀

D 你的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

E 能用這樣的格式來説嗎?

在_______的時候,日子從_______過去了。

通過探討學生可能會講:

聊天的時候,日子從嘴邊過去了。

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手裏過去了。

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上過去了。

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尖滑過了。

3〉齊讀第三節,再次體味時光易逝,要珍惜時間。

4〉小結。

小結課文,然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家對時光易逝的無奈和惋惜,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四〉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1.請同學們課外查閲有關朱自清的資料,他是怎樣度過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體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寫法,寫一個小片斷。

五、説板書設計

16 匆匆

時光易逝--------珍惜時間

國中語文説課稿7

一、説教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人們共同的感受。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的形象,引發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進而闡發瞭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主題。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此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並沒有指出選擇的具體內容,而是着眼於選擇本身。因此,每一個讀者都能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所以説,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二、説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讀詩的,尤其是現代詩,因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同時還講究音律,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記誦。

但是,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通常還處於感性階段。既沒有掌握詩歌朗讀、欣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備鑑賞情感含蓄、內容深奧的詩歌,尤其是意象豐富的哲理詩的能力。當然,更談不上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把握詩歌的內涵了。而《未選擇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三、説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2、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兩個目標是以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理論依據的。

四、説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六個步驟:

(一)導入用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導入,開門見山、開宗明義。

(二)指導朗讀、師生評價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小結詩歌朗讀的方法,並用此

方法進行朗讀評價。

(三)走進作者,“知人論詩”

教師傳授查找資料的方法,指導學生篩選有關詩人生平事蹟、時代環境、

創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資料,這有助於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題。

(四)走進文本,與詩人交流

這一教學環節圍繞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展開。

1、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2、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説

3、小組質疑,共同解惑:對於這首詩,你還有哪些困惑?

(活動小結:在活動1中,通過指導學生的認真品讀,學生對弗羅斯特的個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這為活動2的進行作好了鋪墊;活動2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閲歷和情感體驗與詩人對話、交流,進而達到共鳴,這對於理解詩歌的內涵是非常有幫助的;而活動3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平台,通過這一平台,讓他們自主探究。然後,教師再適時點撥、指導,從而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五)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

首先,教師講述故事,故事的主題是:選擇改變人生。兩個主人公是魯

迅和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後,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提示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中和個人交友方面

講述自己的選擇經歷。

最後,教師總結從這首詩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昇華朗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想像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在配樂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讀詩歌,昇華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五、説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説,“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就是説,課堂上採用一個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來確定。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導入法、指導朗讀法、品讀詩句法和引導總結法”。

1、開門見山導入法

就是指在導入課題時,我先是要求學生介紹所蒐集到的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然後我適時地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警句,這樣直截了當地進入了課題。

2、指導朗讀法

即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並組織學生學以致用、現場點評。

3、品讀詩句法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這其實就是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仔細揣摩詩句的內涵,對詩人的形象進行準確的把握,為下面的教學環節作鋪墊。

4、引導總結法

《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它看似傾訴詩人的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了人們的共同感受。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詩中發現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將它表達出來。在“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給學生們講述了兩個有關人物的故事,然後,我順勢提問:“同學們,你們有類似於魯迅和諸葛亮的情感體驗嗎?請説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們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就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挖掘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朗讀詩歌、蒐集資料的能力,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的要求。

六、説學法

陶行知先生曾説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葉聖陶也説,“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根據這些理論的指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指導學生運用下列方法參與學習。

1、資料蒐集法

我要求學生蒐集關於“路”的名言警句有有關詩人弗羅斯特的相關資料,包括他的生平簡介、創作風格、主要作品、人生經歷等等,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有助於他們把握作品的內涵。

2、合作學習法

在預習詩歌之時,我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兩個角度認真研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體驗法

這是本節課上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能將學習活動由淺顯引向深入的一種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還僅僅是停留在對詩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品讀詩句,感悟詩人形象”,去與詩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詩歌的主題與內涵。圍繞這一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⑵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説……⑶圍繞“選擇改變人生”這一主題,説出你心中的故事。

從實際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運用以上三種主要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國中語文説課稿8

一、説教材

1、説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女媧造人》是國中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第3篇課文它根據《風俗通》有關“女媧造人”的記載改編的神話袁珂以大膽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迷人的色彩馬克思在談到希臘藝術時曾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話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

課文詳細敍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表現了原始民對人類自身來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當時社會生活條件下所做出的極富想像力的解釋

文章清新、質樸,洋溢着一種天真的新鮮感女媧完全是在一種極自然的、無意識的狀態下萌發了造人的念頭帶有原始洪荒時代的稚拙與樸素,讀者通過字裏行間,彷彿看到女媧本身就是一個活潑、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孩子,並非一個神

教學重點放在激發學生想像力上,可以通過其他類似的神話故事加以引導,看圖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讓學生對女媧造人的動機、方法等,作另一種推測,進行想像的訓練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生動複述故事;瞭解神話的特點;理解本文聯想和想像手法的運用

(2)、發揮自己聯想、想像力來感受神話傳説的魅力;運用聯想、想像創編神話故事;進一步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引導學生感受我們祖先大膽奇特的想像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養成課外搜索、整理資料,勤于思考的習慣

3、教學重點:

(1)、體會神話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點,嘗試運用大膽合理的想像

4、課前準備:

學生: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收集神話

教師:課件,朗誦背景音樂,兩個視頻文件

二、説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比較閲讀法、指導歸納法、拓展思維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比較閲讀法、指導歸納法、拓展思維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教學目標自讀課文,體味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話的魅力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拓展想像力,培養健康情感,學會會説、會擴、會創神話故事,感受中國燦爛、繁榮的文化魅力

2、採用多媒體教學平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平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從網絡下載了一箇中央電教中心的《女媧造人》動畫片,一個普通型的flash,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另外我又以舒緩的音樂瀰漫於學生自讀課文時間段,營造一個愉快的、寬鬆的課堂氛圍,促發思維的生成,並使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創造能力,品嚐想像帶來的喜悦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目的地到圖書館和網絡世界中去搜尋所需信息材料,豐富拓展文化知識,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3、教師應講得少

這則神話容易理解,所以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分析要少主要通過學生的充分活動,由淺入深地把握想像特點,初步學會運用想像教學過程簡單來説就是:讀讀課文、講講故事、討論分析、寫寫片段

三、説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內容非常有趣,體現了神話藝術永久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覆述故事,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然後加以點撥,讓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激發起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學習的重點在想像力的激發上,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文件來拓展想像力,觀看圖片培養説話能力,更可以讓學生對女媧造人的動機、方法等,作另一種推測,進行想像的訓練整堂課以培養學生想像力為主要目標,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等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根據一個極富趣味的“人是從哪裏來的”問題導入,緊扣教學目標,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瞭解了神話的產生,掌握了想像的特點,又培養了想像力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課文

先投影“人,是從哪裏來的?”這個有趣話題,引出同學對此問題的理解和想像,(生答: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基督教的上帝創造了人、中國的女媧造人……)接着,打出課題《女媧造人》,辨析8幅中國古代神話圖,指出名稱(生答:盤古開天闢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麼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這些並不存在,可我們聽起來還是覺得津津有味,為什麼?(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祕色彩,想像奇特……)確實如此,神話故事當中有豐富的想像,奇妙的情節,瑰麗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現了“人類童年時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神話世界,感受一下女媧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瞭解神話、神話的產生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

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的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和變化,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藉助[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同時,這種奇特的想像也創造了古代的神話故事,並由此形成一幅簡單圖表,

(三)、整體閲讀、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風俗通》中的兩則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話“我根據《風俗通》裏的有關資料改編了一個《女媧補天》的故事,請你們翻開課文讀一讀,切盼你們的迴應:你們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如果喜歡,請把它推薦給你的朋友”,由此進入“故事推薦”環節

2、自由朗讀課文,繪聲繪色講述課文(播放背景音樂,看圖片説故事)

3、研討課後練習一

①比較課文與《風俗通》中的短文研討課文中哪些情節更能體現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組討論要求學生篩選出聯想想像的內容,和《風俗通》對比,以獲得對於聯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啟示(解題思路:先從文章中標出神話故事中的內容,其餘就是豐富補充的內容)

③交流後明確:更能體現作者的想像力的情節,如:①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②人造出來之後歡欣喜悦場面;③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

喜怒哀樂等情緒……其中女媧造出小人之後歡欣鼓舞的場面以及對女媧的人性化描寫最見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閲讀,體會神話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淺嘗輒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這則神話中想像的焦點女媧

討論:結合文中想像的情節,體會女媧形象完成句式:女媧是一個

説明:同桌討論,踴躍發言,教師參考提示:勤勞、慈祥、聰明、活潑、情感豐富、有偉大的神力……

再問:女媧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她是藉助什麼創造的?(明確:想像)

5、結合女媧形象,體會想像的特點

作者運用怎樣的想像,才塑造了這個既有着奇異神力,又有着豐富情感的女神?(明確:大膽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媧捏土成人、灑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賦予了女媧聰明勤勞、有喜有悲的人性這樣才使得女媧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類社會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膽奇特,卻又不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揮、不受限制,還要合情合理)

教師打出圖表,將大膽奇特與合情合理,分別填在想像的兩邊

6、拓展思維,試試你的想像力(設計三個情景,可逐一進行,也可選做)

情景一:欣賞圖片《后羿射日》,展開大膽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聯成一個趣味橫生的故事

情景二:運用創造性想像擴寫《夸父追日》選擇一處情節,寫片斷

……夸父拄着杖,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裏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臨死,拋掉手裏的杖,這杖頓時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請兩三個同學讀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學評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師生共議)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發揮一下你的創造力,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再編一則《女媧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課堂小結:

(1)小結:愛因斯坦曾説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進步,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大膽合理的想像不僅可以錦上添花,有時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話故事便是“想像”的寶藏,有待大家去開採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張開想像的雙翼自由飛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亞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類能力的試金石,人們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奧斯本

8、課外作業:

閲讀中外神話故事,體會其中的想像

推薦書籍:袁珂《中國古代神話》、施瓦布(德)《希臘神話故事》、《山海經》、《一千零一夜》

國中語文説課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讚美,由此特徵,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於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歎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後學生閲讀、欣賞、審美鑑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並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閲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藴。

此教學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着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説,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恆的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於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説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並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於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後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並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於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覆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覆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裏,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宂長繁複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羣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迴響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陝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製,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於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於陝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後流行全國。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麼?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裏朗讀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xx同學讀得怎麼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麼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裏?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後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並説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後説出好在哪裏。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後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後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鬥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睏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裏寫出了陝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徵,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着,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陝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麼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才能有這麼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裏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裏用比喻説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淨化。從後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裏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誌,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徵。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錶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於未説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麼?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讚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讚美陝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徵。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國中語文説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就按照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程和説板書設計、説反思六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略)(3分鐘)

人教版國中語文第_______冊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以_______為主題展開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於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及課文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因為學生的一些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二、説教法:(略)(3分鐘)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説學法:(略)(3分鐘)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説教程:(詳)(6分鐘)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揭題板書後,首先從質疑入手,"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看到題目,你有哪些問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指導學生運用勾畫圈點法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的環節中,()我們要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讀後再討論本文的特點。通過反覆朗讀""部分,促使學生做到在讀中知大意、明脈絡;在讀中練習認生字,學習掌握生字詞的書寫,進而達至會靈活運用,以鞏固基礎性知識。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説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閲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採用"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2、採用"角色體會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引導學生小組自主、討論、交流和感受;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四)、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五、説板書設計(1分鐘)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六、説反思(2分鐘)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本,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通過開展多樣誦讀説話、圈點批註、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把體驗、感悟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藉助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的步步推進,並在讀、説、寫的層進訓練中一一落實教學目標,最終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程和板書設計、反思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中語文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我對於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記》選自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第九課,文章借漁人行蹤,將現實和理想聯結在一起。作者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學生學習此文,能夠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

二、説學情

我們常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較為流暢易懂,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的美”的歸納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學習透過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學生解決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解決基本問題;

2、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3、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2、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取如下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發、小組合作探究法和圈點勾畫法等方法,實現課堂的生動高效。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伊始,是課程學習的第一步。良好導入往往充滿激情、引發互動。我將通過提問學生問題來導入課題:提問學生——“有沒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經歷以及在沒有前進之路時,突然發現三兩處美景,頓時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樣的心情?”通過提問,引出今天的課題《桃花源記》。

(二)整體感知

通過問題導入,學生對文章產生一定興趣,新授環節也水到渠成了。整體感知是學生對文章進行的整體的、宏觀的解讀。此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兩步:

1。首先,安排學生初讀文章,找出關鍵詞句,解決基本問題——“儼然”“歎惋”“垂髫”;

2。安排學生再次閲讀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通過世外桃源的刻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此程序的設計在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提高整理與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環節是教師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解決重難點問題的'重要環節。我將設置如下重難點問題:

重點問題1:桃花源是曠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學生自主研讀相關段落,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分為兩部分回答,學生隨後給出自己的見解——①自然風光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體現優美的自然美景和純粹無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會之美:“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體現出熱情好客和淳樸的民風。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滿無限嚮往和沉醉。教師隨即補充——此外,還可酌情答“朦朧的意境”之美等。

重點問題2桃花源總是令很多人讚不絕口,不同人有什麼態度和做法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

此問題具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準確定位給學生答題區間,學生找到答題範圍且進行嘗試歸納,教師提問學生並轉述回答

①漁人——甚異,欲窮其林——好奇,驚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隨其往卻不復得路——嚮往,急切之情,無功而返;

③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期望。教師順勢補充——正是由於:當時社會,百姓居無定所,朝野動盪不安,人們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與無奈,充滿了對虛幻世界的嚮往與期盼。才會有幻想出來的“桃花源”。

難點問題。作者寫這篇文章,重點是要體現怎樣的意旨?此問題屬於文章主旨情感類的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且相互補充。教師提問學生並轉述學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圖景。教師隨即補充——虛構桃花源,主要是為了反襯社會現實的黑暗和不堪和寄託自己對於和平、安穩和淳樸的社會生活的嚮往。陶淵明心懷大志,想要“救濟蒼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傾軋,賦役繁重,一腔熱血無處施展、壯志難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願攀附權貴,因此,自我與現實之間產生極大的隔閡和矛盾,這才想要一個脱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最後,學生總結歸納出——文章體現了作者——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到課外,由理論到實踐。此環節,我將講解滲透有關“世外桃源”的成語。啟示學生——如果用成語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與世隔絕、不受戰亂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們嚮往的精神家園或者美好願望。

(五)小結作業

小結作業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的課程回顧、收束與總結過程,小結是收束和總結課文的過程,課下作業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過程。於此,我將採用通過板書總結本次課程:請同學捋順板書內容。課下作業可以佈置為:根據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漁人從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的行程。

七、説板書設計

國中語文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於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遊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説,《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説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閲讀興趣,但由於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於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説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説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説一説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着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閲讀期待。

接下來,本着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説“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並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於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於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麼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裏,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藉助於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繫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麼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係。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譁,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後,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於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讚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閲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並與本詩進行比較。

國中語文説課稿13

1、感受遊戲中的童心童趣,喚起共鳴:

2、初步領悟"兒童的遊戲中藴含藝術和美"的道理;

3、由"意會"(理解文本、超越文本)達到"會意"(心靈交匯),發掘生活中游戲中所藴含的藝術和美。感受童心童趣,與自身經驗相契合,形成個性體驗、個性感悟。領悟、挖掘遊戲中的藝術和美,在基礎理解層面上有發展理解。

一、導入新課——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畫有"竹"和"影"並含有"光"的圖片,欣賞後,根據圖片提問,讓學生説出課題——竹影

2、根據課題設問:影從何來?——"光"也。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寫光的呢?以此引導學生閲讀課文1、2小節。

重點領會:

①這兩段寫出了光的——? (寫出了光的特點,變化過程)

②這兩段寫出了孩子對光的——感情。(喜愛,挽留)

3、除了1、2兩節,還有哪裏同樣表明孩子們喜歡月光的呢?引導學生讀第3節中描寫月光的語句,並讓學生把"讚美"一詞具體化。可問問學生他們是如何讚美的,試着讚美一番。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光,對孩子們來説,是留戀的、喜愛的。晚霞下沉時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時的"讚美一番",就表現了孩子們當時的心情。沒有"光",就沒有"影",沒了"影"就無以描,這不僅影響孩子們遊戲,文章也就不真實。所以先引導學生閲讀"光"的描寫,不僅為下文教學作鋪墊,也有利於學生明白平時寫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尋趣説趣——體驗童趣和童真。

清風明月的夜晚是多麼的美好,竹葉蕭蕭的聲音又是多麼動聽,孩子們在這清風明月的夜晚,竹葉蕭蕭的聲音中,玩了什麼?怎麼玩?他們玩的有趣嗎? (幻燈顯示)後讓學生一一找出並體驗。

重點體驗:

1、猜煙氣。放手讓學生猜,不求科學準確,只求從大膽的猜想中,體驗孩子們的.那股猜勁,從體驗中培養學生聯想能力、創新意識。

2、描竹影。通過比較閲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體驗孩子們自我欣賞的情趣。

趣事和趣味,學生們都有過。如何避免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讓年歲稍長於文中的孩子們的學生有同樣的體驗,就得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味。本環節的兩個體驗重點,前者讓學生自己猜,後者讓學生比較讀,其目的就是多給學生自己體驗。體驗時,還應指導學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審美賞美——從影到畫,深入淺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問——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風明月的夜晚,竹葉蕭蕭的園子中,孩子們的玩是充滿童趣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天真的。請説説他們提了什麼問題,爸爸又是怎樣深入淺出地説明的,從孩子們和爸爸的問答中,你們懂得了什麼?(幻燈顯示)

重點明確:

1、模仿和創新的意義。——描和畫,其實就是模仿和創新問題。模仿有模仿的意義,創新也有創新的作用。因事因時而異,有的需先模仿後創新,如練字、畫畫之類:有的更強調創新,如科技發明。可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發表見解,説説模仿和創新的不同意義。

2、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在基本明確中西畫風格之別後,展示兩幅畫,讓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重點欣賞中國畫。欣賞的方法是讓學生給中國畫擬標題,在與原題比較中印證文本知識,加深對文本"活的神氣"的理解。

孩子的問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讓學生理解深奧的道理,必須與他們熟悉的生活聯繫,才能體會"創新"和"活的神氣"的意義。聯繫練字和畫畫,展示中西畫並擬題,正是讓可感的生活來解釋抽象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體驗生活,欣賞藝術

(一)引向生活

孩子們的問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淺出。從爸爸的深入淺出的回答中,我們知道:就畫畫而言,有模仿有創新,我們要追求創新:有形似和神似,我們要講求神氣。但創新不能脱離生活,神氣也離不了形似。前面孩子們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們的生活,就是藝術的起步。諸如此類與藝術有一定聯繫的兒童遊戲生活,你們也一定有過,也一定很好玩,我們不妨再回過頭去想想,小時候你做過的哪些遊戲也藴含着藝術和美呢?比一比,誰的遊戲更富有藝術和美。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大致明確:

堆雪人、堆積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築雕塑藝術

騎竹馬、過家家、捉強盜、老鷹抓小雞——戲劇表演藝術

塗鴉、在身上畫手錶、人體彩繪、在手指頭上畫人臉、男孩的地上撒尿畫、踩腳印畫(用水或在沙灘上)——繪畫類

敲擊杯碗、玩撥浪鼓等有聲玩具——音樂類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丟手絹——舞蹈類

起外號、編故事、猜謎語、瞎掰歌詞——文學類

拍照片(攝影) 剪紙、做紙船紙飛機(手工藝)——另外

(二)再次欣賞

童稚的遊戲裏竟然藴含着這麼多的藝術和美!難怪有的西方學説甚至認為:"藝術就是起源於遊戲。"不管藝術起源於什麼,但是我們至少明白了:

"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藴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幻燈顯示)

讓我們大聲把我們的感悟讀出來。

現在我就請大家欣賞一組來自孩子游戲的藝術精晶,讓我們再次來體驗藝術中的童趣。(幻燈顯示)——豐子愷的漫畫。

(教學設想:在前一環節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延伸,在回憶自己的童年後再來看這幾幅漫畫,是對童心童趣和藝術美的再度體驗,裏面的認同感和強烈共鳴都化作一個會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腳踏車"點撥:"每個會遊戲的人都有藝術天份,關鍵在於有沒有努力把它發揮出來。"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欲)

"再來品讀一首小詩:時光帶走我們的童年,讓我們長大:歲月增長我們的閲歷,讓我們成熟。但只要我們懷着一顆純真的童心,睜大聰慧的雙眼,展開想象的翅膀,那麼一片綠葉是一首詩,一抹斜陽是一首歌, 一個遊戲是一種創造……"(幻燈顯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誦,在朗誦中細細體味。

(教學設想:在前一環節基礎上趁熱打鐵,沿續心靈交匯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業,使學生有話可説有情慾訴。)

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從文本拓展到生活,又從生活進一步體驗文本,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義所在。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隨意的。在有限的時間裏如何延伸?本環節試着先從文本延伸到童年遊戲,意在讓學生領會遊戲中藴含着藝術;再從文本延伸到藝術作品,進一步證明藝術離不開生活。通過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後練習-人盡其能,各顯所長。

喜歡畫畫的,給童年生活畫一幅畫。

擅長寫作的,將童年生活寫一篇文。

愛好唱歌的,給童年生活寫一首詞。

懂得寫詩的,把童年生活寫一首詩。

練習練什麼?怎麼練?我以為在一定教學目標控制下,應該有相對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養學生練習的興趣,自由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鑑此,本練習就給學生選擇而練。

播放兒歌《找朋友》,表達友情並道再見。

國中語文説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文0803班的朱雅麗,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懶惰的智慧》。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説: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懶惰的智慧》是語文版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的第9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特點,培養閲讀欣賞議論文字的興趣和習慣,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思辨習慣。21世紀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已成為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有必要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的疆域是我們兩耳之間的空間”。 《懶惰的智慧》以不同凡響的立意,提出論點;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以別緻新穎的論證,幽默傳神的語言展開評述,本文是對傳統思維觀念的抨擊,是培養創新觀念,激勵創新思維的好教材,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當“勤勞的人”呆乾和死幹,還是做“懶漢”巧幹實幹,這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是否、能否、善否進行創新思維(用心智技能去偷懶取巧),進而有創新、有創造,已成為每個人在知識經濟社會的立身之本。鑑此,我們學習本文的意義就更重大了。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因此,針對本節課我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使學生學會作者不同凡響的選題立意,學習本文新穎別緻的論證過程,欣賞文章幽默傳神的語言。

b、能力目標

啟發學生從多角度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逆問思維和創新意識。 c、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幽默傳神的語言,從而培植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學情校情分析

a、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這是第一次接觸議論文,前面都是學習記敍文、説明文、散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觀點或主張是什麼,對這個觀點或主張提出的理由或根據是什麼,理由和觀點之間的聯繫方式是怎樣的,學會品讀議論文。

b、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學,農村的孩子,語文學習較被動,語感較差,語文素質的層次明顯,難以用上多媒體。

四、教法與學法

課標指出:在課堂上,教師為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我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創設情景,誘導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縱向深入,歸納論點。

②自主探究法——自主實踐,鞏固提高,分析論據。

③默讀法——反覆閲讀,感知課文,品味語言。

④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學習論證方法。

⑤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以此倡導教師從必要的索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構建師生間平等和諧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教學設計

(根據學生主體因素,全文共設兩課時)

我就第一課時進行説課

a、再現生活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遇到的懶事、懶人及其社會評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然後出示“世界知名賓館年終評選十位“最懶惰”工作人員作為”年度最優秀員工的故事並提出質疑,賓館經理這樣做有無道理?以此激發學生思考,產生學習興趣,隨後引出美的作家凱莉運用逆向思維讚揚懶惰的文章,板書課題《懶惰的智慧》

b、巧設疑問,粗讀課文感知文本

葉聖陶曾説過:“學問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設置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a、圈出文中生字詞的質疑,標準文章段落。

b、勾劃出作者對“懶惰”與“懶反”議論性的文字。

(通過以上環節使學生能準確、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煉觀點,初步分析文章結構,並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

2、在反饋閲讀信息後,學生對文本已經有所瞭解,教師作簡單點評,讓學生根據獲得的閲讀信息,提煉本文的論點。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師與其告訴學生文章的論點,不如教給學生提煉論點的方法。(這一環節設計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為主,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的教學理念)。在此我首先提示:論點在形式上應是一個完整的議論性的句子,一般説來它所處的位置相對固定,常常出現在文章的開頭、中間或結尾??許多學生在這些固定位置去尋找,琢磨仔細辨別,能快速而準確有效地提取本文的論點。

(這一環節採用討論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舉一反三的授教方法,對以後自主閲讀議論文,自主提取論點有很大幫助)。

c、深入探究,昇華主旨。再讀文本,學習例證法

1、讓學生快速閲讀課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以下問題。

a、作者運用了哪些事例來使説理更充分。

b、這些事例分別用來論證什麼觀點?

通過快速閲讀,讓學生再次與文本對話,整理文本內容,列出事例在班上交流,互相質疑,互相補充,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把握時機,引導學生聯繫論點分析事例材料的特點,經過學生的討論可得出事例材料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社會普遍現象的材料,個別典型事例的材料來論證,懶惰激勵了發明:而懶反發明萬有引力定律和建立“2+2=4”規則則論證懶惰促進社會進步。

(本環節設計的作用,在於讓學生理解議論文中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關係,明白議論文中觀點、統帥材料、材料支撐觀點,同時也是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能力)。

2、討論事例論證的作用

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歸納,來學習本文運用事例論證的寫作特色和議論文這一論證方法。

d、聯繫實際,拓展思維,走出文本

聯繫社會生活和本課生活和本課論點,設置拓展題,作者在文章中列舉了大

量的事例來證明了正是懶惰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讓學生例舉相關事例,自由暢談。

(這一環節滲透目標c、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後,用實際例子來説明自己對“懶惰”這一詞語選向思維的理解)。

六、説課後作業(我設計了兩道作業題)

1、字詞積累

針對本班學生語文素質差,基礎薄弱而設計

2、拓展題: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運用《懶惰的智慧》來解決,即想一個最有創意的聰明的“懶辦法”。

(該題結合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這樣的思考題不僅是對課本內容的補充,而且是對課本內容的深化與拓展,實現一種能力的遷移)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設計原則是簡潔、形象、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八、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三個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教的活動,也指引着學生的活動,學生正確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確定論點,瞭解了本文新穎的論證結構,把文本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總結本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激趣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生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體現學生的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提高創新能力。

國中語文説課稿15

一、關於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其特點。

《松樹金龜子》一文是蘇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動物世界”中的一篇説明文。本單元課文讓學生接觸動物世界,瞭解一些動物,激發起他們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感情。《松樹金龜子》一文通過準確的説明,生動、形象、細緻的描寫,向我們介紹了具有“音樂天賦”的松樹金龜子,使我們瞭解了金龜子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喚起我們對動物世界生活狀態的關注,激發我們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

2、教學目的

根據本文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的:

(1)有心情地朗讀課文,歸納綜合松樹金龜子的特點。

(2)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性舉行視察,相識松樹金龜子的發音原理。

(3)領會本文生動、逼真的語言。

(4)探究蟲豸界的有關知識,引發學生對大天然的熱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從視察入手,抓住動物的形態、行動、習性來科學闡明。

(2)一些生物學術語;本文的寫作特色。

4、課本課本處置處罰

(1)課時擺設:兩課時

(2)教學假想:

本文我重要接納多媒體教學。在第一課時中讓學生學會生字詞,相識作者,感知課文佈局,熟習松樹金龜子的形狀特性。第二課時使用課件,資助學生明白松樹金龜子的生活習性,婚戀生活,發音原理的相干內容以及領會作者對金龜子的情緒。在明白內容的底子上引導學生朗讀,領會本文闡明語言的生動、形象,引提倡他們關愛動物、掩護動物的熱情。

二、教學要領及教學本領的運用

為了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症下藥,我接納以下要領教學:

1、訓練法。教學第二課時,我起首以習題訓練情勢,牢固第一課時的學習結果。

2、討論法。學生限時速讀課文相應內容,開端掌握課文內容,再舉行小組討論,使全體學生積極到場並總結得出課文重要內容,再由小組保舉學生作答。

3、提問法。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關於松樹金龜子的發音原理的內容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由提出問題,別人作答,激發起學生參與熱情,逐步引導,逐漸深入理解。

通過以上多種教法的採用,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透徹,只有對課文內容完全理解了,才能便於指導朗讀,朗讀時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富有表情。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目標。在教學中,課題、作者、金龜子的圖片,讀文後字音詞義及文學常識內容的檢測,我都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為了幫助學生擴展知識面,插入大量圖片、動畫素材,使其認識文中所涉及昆蟲類更多的夥伴。這樣,運用圖片、文字、動畫、聲音等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夠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替代或補充傳統教學設備(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地展示問題,板書或提示內容,給學習以深刻的印象。

三、學法

根據本課的特點(動物天下中的蟲豸類),我接納讓學生“看看、讀讀、想想、説説”的要領學習本課。起首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金龜子的實物圖片,讓學生看看,使學生對其形狀有了開端印象。再通過提問法,討論法,朗讀法的教學,深入明白文中關於金龜子婚戀生活、發音原理等內容,末了上升到喚起學習對動物天下生活狀態的存眷,並積極投身於掩護野生動物的人羣中去,還可讓他們説説自己學習後的領會。

四、教學步伐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自學生字詞→閲讀課文,團體感知文章佈局→相識松樹金龜子的形狀特性

第二課時:

查抄導入→熟習新內容→深入明白新內容並能心情朗讀→總結全文佈局,領會寫作特色→拓展性訓練→部署作業。

課文重要內容

松樹金龜子的生活習性,分外是婚戀生活及基發音原理。

寫作特色:

1、運用作比力的闡明要領。

2、抓住事物特性睜開闡明。

3、正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五、教學預期結果

盼望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能明白掌握並學習運用本文中幾種寫作特色,細緻視察某一動物,細緻它的形態、行動、習性等,寫一篇小漫筆。

六、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