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詠鵝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詠鵝説課稿

詠鵝説課稿1

一、説內容

湘教版實驗教材第四冊第十課《詠鵝》。

二、説教材

教材分析

《詠鵝》是黃國羣為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譜寫的歌曲。全曲為四二拍子,它描寫了兒童眼中的鵝的可愛形象,詩歌充滿了童趣。教材選擇天真、活潑有童趣,如詩入畫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體現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

教學目標

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詩的語言美,學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認識其中表達的意境美。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a.通過歌曲《詠鵝》的學唱,加深孩子對經典古詩詞的理解,體驗音樂與古詩融合的魅力,感受曲中描繪鵝形象——悠閒自在。

b.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c.調動學生的情感,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創造表現古詩詞意境。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歌曲《詠鵝》的音樂形象──悠閒自在。並引導學生用優美的歌聲來表現音樂情緒。

三、説教學方法

大多數兒童愛玩、愛動、愛新奇,表現欲極強,對於教師來説一堂課就要花心思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一個好的教學導入,設置一個能使他們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舞台,讓他們在玩玩樂樂中學習,激發創新思維,自信了地表演,與他人合作並從中感受到樂趣,通過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表現鵝悠閒自在的形象。

四、説教學過程

一、從遊戲入門,組織教學

遊戲《猜猜我是誰》。

師連接語:你們怎麼知道説話的人是誰?

學生活動得出結論:每個人的聲音都有特點。

二、結合視聽,進行教學

1、從視聽覺入手進行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播放課件,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衝擊下進入情感的內層,初步感受視聽結合的完美。

a、展示一個小河邊的場景,教師微笑面對學生:你們看這裏有個場景,大家能不能用無聲的動作表演一下。

b、教師:同學們模仿的真不錯,現在老師要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我們用耳朵來感受大自然奇妙的聲音。

c、播放雷聲、雨聲、鳥叫聲、鴨子聲,教師與學生一起為場景配音。

二、導入新課

1、導入《詠鵝》

師:同學們,生活就是音樂的源泉,剛才大家認真觀察發現大自然中的聲源和音源是可以運用到音樂中來的,聲音與畫面的結合才會更加豐富與形象。現在你們再看一幅畫,看到這幅畫,你們想到了什麼?學生活動:揭示新課課題《詠鵝》。

學生朗讀:播放音樂,搖頭晃腦背古詩。

師總結:音樂與古詩相結合,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妙的意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根據這首唐詩譜寫的歌曲《詠鵝》。

三、學習歌曲

(1)放歌曲,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聽歌曲優美的情緒。

(2)(出示歌譜)教師簡單地講解歌曲中出現的四分休止符、反覆記號及節奏,讓學生了解它們在歌曲中的作用。

(3)教師有表情地範唱歌曲。

(4)學生跟歌曲嘟嘟地唱。

(5)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跟音樂輕聲的演唱歌曲,像水波盪漾。

(6)學生用優美的歌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四、開展以詠鵝為主題的音樂會

1.學生分組討論、用不同的形式來豐富歌曲。(教師巡迴指導,啟發學生開闊思路)

(可採用:舞蹈、朗誦、畫畫、日常生活用品伴奏等形式)

2.播放以《詠鵝》為背景音樂,學生分組展示表演。

3.教師賞識評價。

五、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氣息,還感受了古詩詞的意境。相信在它的感染下,我們更加會熱愛祖國,會為中國悠久文化而自豪,快樂的四十分鐘音樂課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次唱起這首優美的歌曲,帶着愉快的心情離開教室!

這一節課,由於能注重啟發式教學,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結合學生的好動好奇等特殊身心特徵,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去體驗發現創造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唱、演、讀、畫、奏各個環節中,大膽的展現自我,教學的每個環節緊密相扣,一系列的目標相互滲透在一起,師生、生生互動,遊戲與知識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

詠鵝説課稿2

一、設計理念

《詠鵝》是一首兒童十分熟悉的古詩,不少孩子在幼兒時就會誦讀。詩文韻律優美,節奏感強,富有想象力,非常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閲讀”放在閲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閲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閲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閲讀教學的第一要求,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閲讀的樂趣。

在執教《詠鵝》教學活動時,我主要利用孩子的直覺記憶力和潛意識,讓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快樂吸收,感受詩的意境。在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二、説教材

《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所寫的一首詩,從兒童的眼光看鵝的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充分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本首詩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這三個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叫的神態。第三、四句寫鵝在水中嬉戲的情景: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白鵝戲水圖”。全詩極富童趣,貼近兒童生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體味到童年生活的樂趣。

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讀準字音,瞭解字義,認識一個部首。會寫本課的5個字,做到正確、工整、結構勻稱。

2、能力目標: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感受古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欣賞鵝的形象、顏色、姿態,感受鵝的美好形象,受到美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感受鵝的美好形象,產生對鵝的喜愛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瞭解詩意,感受詩的意境。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白鵝頭飾

三、説教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根據學生天真可愛、活潑好動的天性,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詠鵝”為主線,以活動為源頭,創設了多種體驗、感受、表現的形式和通道,吸引着學生積極參與。在注重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藝術教學,發展了學生的綜合潛能,體現了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課改思路。使整節課充滿了童趣,激活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四、説學法

教學中,學生看、聽、詠、唱、演等多種感官參與,通過直觀欣賞、配樂朗誦、感知意境、自由歌頌、趣味識字、創新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讀讀、想想、議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智慧。

五、説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引趣導讀。猜謎語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語文活動,本課以猜謎語作為開頭,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謎語:頭戴一頂紅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腳登一雙紅鞋子,唱着歌兒伸脖子)當孩子們猜出來以後,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由此引出唐朝的時候大詩人駱賓王,並向學生講述他寫古詩《詠鵝》的原因,通過簡介作者遷移興趣,引入自讀古詩,進而板書課題

二、由畫入境,感知全詩大意,學習生字。

1、首先教師播放動畫,藉助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感受,形象感知詩中描繪的景色。看完動畫後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同學們,剛剛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們更細緻的去觀察。讓學生説一説鵝是什麼樣子的?它們的脖子是怎樣的?它們的羽毛是什麼顏色的?它們的小腳是什麼顏色的?它們是怎麼遊的?並鼓勵學生進行表演。

在這個環節我通過讓孩子們觀看動畫,回答問題,朗讀古詩,使孩子們感知了古詩大意,瞭解了鵝的樣子、顏色、姿態,感受鵝的美好形象,產生對鵝的喜愛之情,同時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3、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讀:(1)帶拼音讀一讀;(2)組詞讀一讀;(3)當小老師讀一讀……

記:(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一記,如:動作法、聯想法、猜謎法、部件法等;

4、結合圖理解“白毛、綠水、紅掌、清波、向天歌”

三、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教學中我請學生認真聽錄音朗讀體會,在聽完錄音的`基礎上,再通過分句跟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集體誦讀、比賽讀的形式讓孩子們學會有節奏的朗讀古詩,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

四、課間休息:塗色練習。

詩歌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白鵝玩水的情景。白的鵝毛,紅的鵝掌,清澈的綠水,相映成一幅色彩鮮豔的白鵝戲水圖。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動手、塗塗色,激發興趣,寓教於樂,減少了許多繁瑣的講解。同時,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於入情入境,突破難點。

五、趣味遊戲鞏固識字:

學生年齡雖小但好勝心強,我先以“和鵝寶寶交朋友”的遊戲激發學生參與識字的興趣,然後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比賽來加強學生對古詩字詞的記憶,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

六、活動延伸:歌表演《詠鵝》。

音樂能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昇華,在本環節我融進了藝術教學,在《詠鵝》這首古詩新唱中,引領孩子進入美麗可愛的大白鵝角色,感受白鵝戲水的歡樂,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詩的意境。

六、課後反思

新課程標準主張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我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和諧輕鬆、雙向交流、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和學生一起活動,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這樣使學生能在一種寬鬆、自由的空間裏,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從一開始的猜謎語導入,到課中採取的多種多樣的識字形式,以至到最後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都無時無刻不在吸引着學生。同桌間的合作,小組中的比賽,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鵝寶寶交朋友”的遊戲把鞏固漢字的環節推向了高潮。最後的開放性活動,讓每一個孩子在自我表現的同時,複習了生字,理解了古詩,還鍛鍊和發展了想象、表達、創新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七、板書設計:

詠鵝

簡筆畫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設計意圖:圖文並茂,多種形式呈現了古詩內容,隨文板書,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

詠鵝説課稿3

一、説在前面

悠悠歲月,上下五千年。中國浩如煙海的古詩詞,有着如此燦爛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時就有"人人會吟詩"的風尚。古詩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誦易記,它那富有音樂性的節奏,至今,仍煥發出不息的藝術生命力。

新課程標準如是説:1、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課程總目標。3、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一、二年級階段目標中的閲讀目標。

《詠鵝》這是一首兒童十分熟悉的古詩,不少孩子在幼兒時就會誦讀。放在課文的第一篇,讓其讀讀、背背、看看圖、做做動作,自解其意,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説教材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豔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者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引導體味詩的情趣,指導有感情地背誦古詩。(語感目標)

2、會認"鵝、向天、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會寫"向、白、毛"。(技能目標)

3、逐步培養自學古詩,自吟古詩的興趣。(情感目標)

三、説教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這節課,主要選用"自學探究"式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討論、展開想象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四、説學法

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會學"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根據教材和學生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智慧。

五、説教學程序

認識一位新朋友,激起學生興趣。

從圖到字再到整首古詩,抓住時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讀出詩的味道,又讓學生趣味盎然。

繼續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兒歌"的階段中,學生有認真聽記的習慣。在整體感知語言以後,要求學生能夠讀讀劃劃,認識詞語,再對照課後的要求檢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教師依然要重視孩子已經形成的學習詞語的方式,不要用強硬的形式讓孩子去認記詞語。詞的大量認讀是現語教材的一個明顯特點,在此處設計靈活多變的形式,使詞語的認讀不顯枯燥,又有實效。

課後的三個生字是要求學會的,能力訓練的重點依然在"自己學會"。讓其會自己看"向、白、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會體會筆順,自己會臨寫和校正。讓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顯得開放自主。

課間操內容與詩有關,形式學生喜歡。有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對話式:採用師生扮演不同角色背誦這首古詩,可以減輕學生思想壓力,並能引導他們去積極思維。在背誦古詩的過程中,寓教於嬉,寓莊於諧。把背誦的檢查跟理解詩意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了。

圖畫式:詩歌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白鵝玩水的情景。鵝的叫聲,鵝掌划動的水聲,在空中傳送;白的鵝毛,紅的鵝掌,清澈的綠水,相映成一幅色彩鮮豔的白鵝戲水圖。

一幅切合詩意的圖畫,能使古詩教學直觀化。塗色練習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動手、塗塗色,激發興趣,寓教於樂,減少了許多繁瑣的講解。同時,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於入情入境,突破難點。

展示熟悉的古詩插圖,請學生點擊喜歡的古詩進行朗誦。進一步激起孩子學古詩的熱情。

詠鵝説課稿4

一、設計思路:

詩歌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幼兒園課程中不乏詩歌教學,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詩歌中的內容,是否能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在此之前,我發現很多大班小朋友都會背《詠鵝》這首古詩,但幼兒對這首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及所傳達的情感卻一無所知。

而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往往能夠體會音樂所傳達的如歡快、悲傷等情感。所有我選擇了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大班音樂活動《詠鵝》。將語音教育與音樂教育及美術、表演融合在一起,既讓幼兒隨音樂吟誦了古詩詞,嘗試用卡農的方式來吟誦,又讓幼兒大膽的進行分組表演,富有創造性的表現了自我的感受。

二、作品分析:

《詠鵝》是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所作,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童趣。這首音樂作品採用五聲調式,傣族風格的曲調,輔以鑼鼓配器,表現孩子眼中鵝的可愛姿態。音域控制在六度以內,節拍是四四拍。四拍子曲子比兩拍子曲子速度稍慢些,符合五言詩的吟誦和歌唱特點。歌曲沒有大的`跳進,曲調簡單、清新、優美,琅琅上口。適合大班孩子進行吟誦、演唱和表演。

音樂作品分為三個部分。音樂開始部分是古詩《鵝》的吟誦,中間是歌唱部分,最後是尾聲音樂。各部分旋律過渡自然,由開始的吟誦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歌唱部分,而最後的尾聲,沒有唱詞,很適合吟誦古詩以達到完整的效果。

三、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中提到的:"要引導幼兒喜歡參加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藝術活動的理解和感受。"這一要求,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結合大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設計了三個方面的目標:

1、從音樂節拍入手,感受音樂與古詩詞的意境,願意與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發展幼兒情感社會性能力的目標)

2、學習在音樂的伴奏中,有節奏的吟誦古詩詞。嘗試用卡農的方式來表現。(發展幼兒音樂能力的目標)

3、探索並嘗試根據古詩情景進行繪畫,表演,節奏配樂等活動。(拓展幼兒多元智能方面的目標)

四、活動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習在音樂的伴奏中,有節奏的吟誦古詩詞。嘗試用卡農的方式來表現。

難點:學習在音樂的伴奏中,有節奏的吟誦古詩詞。嘗試用卡農的方式來表現。

在這節音樂中,我借鑑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當中的"卡農"的表現形式,對幼兒進行古詩詞"卡農"的吟誦。將幼兒分為兩個聲部來進行古詩的吟誦,還要合着音樂的節拍來吟誦。對於我自己來説,這是一次嘗試,對於孩子也是一個新鮮的活動。第一次接觸"卡農"。所以,我把"學習在音樂的伴奏中,有節奏的吟誦古詩詞。嘗試用卡農的方式來表現。"這一目標作為這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感受和感知"重點加以突破。

五、説活動過程:

這節音樂活動,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是導入,聆聽。聽,是對音樂信息的儲存,幼兒期是聽覺訓練的敏感期。在音樂活動的開始,請孩子聽《詠鵝》的伴奏,我在背景上畫上大白鵝。請幼兒自由講述大白鵝的樣子,並用動作來模仿大白鵝的樣子、大白鵝游泳的樣子。

第二個環節是感受感知歌曲。繼續播放音樂,讓幼兒完整的初步感受音樂之後,進行古詩接龍的遊戲,帶領孩子感知音樂的節拍,也就是穩定拍。

在這一環節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三種遊戲方法。

1、兩句兩句的接。帶幼兒拍手,以兩種節奏來接龍。

一種是古詩吟誦的節奏。

(1)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一種是歌曲演唱的節奏。

(2)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變換音色用高低音來吟誦,繼續感知節拍。

3、卡農的方法進行接龍。幼兒分為兩組,一組先説,説完詩的第一句後第二組在開始説。

在這三個遊戲的環節中,都要求幼兒要拍手,拍穩定的節拍來進行。

最後是活動的第三個環節:表現和表達。給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環境,準備了三組活動:

一組表演:小朋友可以用上小道具(紅色的小鴨掌),根據每一句詩的內容來創編不同的動作來表演。

二組繪畫:根據音樂和詩詞來繪畫。

三組配樂:可以合着音樂來配樂。

鼓勵幼兒自由到自己喜歡的區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這節活動的理解和感受。活動結束後,可繼續開展拓展和延伸的活動。在班級區角活動中,繼續投放上述的材料,讓孩子繼續感受和表現自己。

詠鵝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我説的這節課是花城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三課歌曲《詠鵝》,本單元的歌曲是以吟唱古詩詞,感受詩詞韻律美的音樂,《詠鵝》這首歌曲是根據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名詩篇創作的歌曲,全曲為四二拍,歌曲為五聲宮調式,旋律流暢,為規律的四句式結構。它描寫了兒童眼中鵝的可愛形象,詩歌充滿童趣,教材選擇天真、活潑童趣,歌曲生動的體現出“鵝的生動形象”——悠閒自在。這首歌曲從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出發,利用孩子們喜愛動物的天性,培養和挖掘他們心靈中美好的情感。通過聽、唱動物音樂豐富學生們情感世界。

2、説教學目標

①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歌曲“詠鵝”體會“鵝”的悠閒自在的形象,讓學生體會古詩新唱的韻味。

②認知目標——學過學唱歌曲,運用柯達伊手勢教學法視唱旋律節奏練習,從音樂的.基本要素入手積累經驗。

③能力目標——通過為歌曲學唱、創編律動動作,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唱及主動參與表演。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認讀樂譜。

二、説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唱遊法:通過遊戲更加能活躍課堂的氣象,激發學生的學唱熱情。

2、情境教學法: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從而用歌唱、動作等把它表現出來。

3、演示法:展示圖片、課件、示範性範唱,使學生獲得直觀、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知識。

4、律動教學法:通過聽覺、視覺和身體知覺去感受音樂。

5、柯達伊手勢教學法:通過手勢形象作用來提示學生髮音,還可以通過手勢變換及高低不同,幫助學生直觀區別不同音高,形成正確的音準概念。

三、説學法

根據國小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及教材的內容,在學習中,我注意去引導和激勵學生通過音樂遊戲、律動、聽唱、表演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四、説教學重難點

1、能夠通過演唱及律動,讓學生感受動“鵝”的音樂形象——悠閒自在。

2、聽辨大、小提琴的音色。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

1、組織教學,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2、創設情境,節奏讀詞。

3、新歌教唱,旋律教學。

4、律動創編教學。

5、聽辨大提琴、小提琴音色。

6、拓展延伸。

詠鵝説課稿6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輔讀學校教材實用語文第七冊第5課《詠鵝》。悠悠歲月,上下五千年。中國浩如煙海的古詩詞,有着如此燦爛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時就有"人人會吟詩"的風尚。古詩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誦易記,它那富有音樂性的節奏,至今,仍煥發出不息的藝術生命力。

《詠鵝》是一首兒童十分熟悉的古詩,不少學生在幼兒時就會誦讀。放在課文的第一篇,讓其讀讀、背背、看看圖、做做動作,自解其意,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豔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者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教材安排。

我設計的本課教學目標:

1、引導體味詩的情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語感目標)

2、會認"鵝、向天、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會寫"曲、波"。(技能目標)

3、逐步培養自學古詩,自吟古詩的興趣。(情感目標)

教學重點是:會認"鵝、向天、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會寫"曲、波"。

教學難點是:引導體味詩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我準備用四教時完成。第一教時通過看圖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第三、四教時進一步誦讀古詩,背誦古詩並做課後練習。今天我重點講一講第二教時。分四個環節教學:

第一環節:認識一位新朋友,激起學生興趣。從圖到字再到整首古詩,抓住時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讀出詩的味道,又讓學生趣味盎然。

第二環節:學習古詩,理解詩意。首先展示熟悉的古詩插圖,一幅切合詩意的圖畫,能使詩教學直觀化。學生點擊喜歡的古詩進行朗誦。進一步激起孩子學古詩的熱情。還採用師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讀這首古詩,可以減輕學生思想壓力,並能引導他們去積極思維。在朗讀古詩的過程中,寓教於嬉。把理解詩意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了。

第三環節:學寫生字。課後的二個生字是要求學會的,能力訓練的重點依然在"自己學會"讓其會自己看"曲、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會體會筆順,自己會臨寫和校正。讓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顯得開放自主。

最後塗色練習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動手、塗塗色,激發興趣,寓教於樂,減少了許多繁瑣的講解。同時,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於入情入境,突破難點。

板書設計:第5課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以上是我初步的設想,如果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

詠鵝説課稿7

教材分析:

根據課標要求,編者力求突出“學科綜合”這一理念,設計了詩、歌、畫這一主題單元,使音樂與文學、美術完美的結合。本課在學生已熟悉這首古詩的基礎上,將《詠鵝》譜成一首歌曲,並設計了為詩塗畫這一環節,巧妙地將學科綜合這一新理念融於其中。這樣的課有助於學生提高中文朗讀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根據古詩詞創作的歌曲《詠鵝》,體味中國古詩詞的韻味,感受樂曲中描繪的鵝的音樂形象——悠閒自在。

2.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體會歌曲的音樂形象。

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音來表現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插放《詠鵝》伴奏,學生隨樂走進教室。

師:同學們好,我們快樂的音樂四十分鐘又開始了。

(設計意圖:一分鐘的組織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和溝通的最佳時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親切。)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導入歌詞。

(1)出示《詠鵝》背景圖片

師:同學們看到這幅美麗的圖畫,你會想起哪一首古詩呢?誰來告訴老師?

生:《詠鵝》

師:你能大聲地讀出來嗎?

生:讀古詩。

師:讀得真好!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下的,詩中描繪了鵝在水中游水嬉戲,悠閒自在的樣子。

(2)播放動畫音樂朗讀古詩。

生:隨音樂一起朗讀詩詞。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在恰當的時候介紹了作者駱賓王,又播放了動畫,既引入了“相關文化”,又為下一環節學習做好鋪墊。)

2.學習歌曲

師:音樂與古詩是原本是一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根據這首詩譜寫的`歌曲《詠鵝》。

(1)放錄音

生:感受歌曲的情緒(優美的)

(2)出示歌譜

師:簡單講解歌曲中四分休止符和反覆記號。

(3)範唱

師:有表情地演唱

生:跟音樂模仿口型,跟唱歌曲。

生:跟樂再次演唱。

(4)播放動畫伴奏音樂。

生:有表情地演唱。

(設計意圖:1.通過插放動畫,更加形象地營造歌曲的意境,使學生“視覺”、“聽覺”結合,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2.通過反覆聽賞,讓學生在反覆體驗中獲得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三.分組活動,進行表演

1.分組準備

師:剛才,我們用優美的歌聲來表達對這首歌曲的喜愛,那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你對這首歌曲的喜愛呢?

生:分組準備

(表演,朗讀詩歌、自制打擊樂器伴奏,畫畫)

師:分組指導

(1)表演:自由創作表現動作。

(2)朗讀詩歌:富有情感的朗誦。

(3)自制打擊樂

(紙、書——表現風聲、鳥鳴;礦泉水瓶裝少許水——表現水聲;選擇兩種物品(文具盒、書)相碰撞——表現鵝的叫聲。)

(4)畫畫:為書上的畫面添塗顏色。

2.彙報表演

(設計意圖:分組準備活動,讓學生從讀、唱、演、奏、畫中表現這首歌曲的意境,是“音樂與相關文化”很好輔助於歌唱教學,學生既學會了唱歌、學到了知識,又鍛鍊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