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説課稿國中範文合集五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國中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數學説課稿國中範文合集五篇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1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所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 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分式加減法與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國中數學的學習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與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二、説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因式分解,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與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與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二)説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國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與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徵,因此,我認為本節課適合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説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説:"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慾。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與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慾。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後總結概括:(1)式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2)式又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能説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於引導)

(學生應該能説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與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並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為:

設計意圖: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採取板演的形式,與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範解題格式與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3.你有什麼收穫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學生作為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與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説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看:

⑴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應用。 ⑵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單項式乘法、多項式乘法基礎上的拓展和創造性應用;

⑶是對多項式乘法中出現的較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種歸納、總結;是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範例。

⑷它應用十分廣泛,通過乘法公式的學習,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更是今後學習因式公解、分式運算及其它代數式變形的重要基礎。

2、從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看:

⑴ 學生剛學過多項式的乘法,已經具備學習和運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識結構;

⑵ 由於學生初次學習乘法公式,認清公式結構並不容易,因此,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學生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迸發出的思維火花、情感都是本節課較好的教學資源。

3、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

2、會推導平方差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2)過程與方法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中,培養符號感和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在計算過程中發現規律,並能用符號表示,從而體會數學的簡捷美、

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敢於挑戰、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觀察、大膽創新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

教學關鍵:“認清結構,找準a、b”。

二、教學程序分析

教學流程安排:

活動1:創設情境 激趣引入

活動2:自主探究 歸納發現

活動3:解釋運用 解決問題

活動4:反饋練習 拓展應用

活動5:反思小結 佈置作業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透視:

(1)有利因素:

學生已經具備了導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有了對整式運算“快”,“準”的積極心理;

學生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的習慣正逐漸養成。

(2)不利因素:

兩個多項式相乘的形式複雜多變,學生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學生對多項式相乘還不夠熟練和細心,學生學習能力也參差不齊。

2、學法指導:對於數與代數的學習來説,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究模式、發現規律、而不是死記結論,死套公式和法則。[]只有經過自己的探索,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獲得知識,懂得公式的意義,掌握公式的應用。而且通過探究公式的活動,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於掌握數與代數的運算和規律。因此通過創設“速算”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自主探究:指導學生認真思考,細心觀察,大膽發現得出平方差公式,學會探索,學會學習。遵循知識產生過程,從特殊→一般→特殊,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中

(2)合作交流: 有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中構建和諧,民主的氣氛。

3、教學構思:

(1)教學方法:我採用的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利用多項式的乘法,探索歸納出平方差公式,領會a,b 的含義,從操作活動中探索公式的幾何背景,讓學生帶着原有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反思等,構建對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這樣不僅能夠理解、歸納平方差公式的特點,而且充分感受到數學演繹的過程和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學會進行有條理的表達。使教法、學法和諧統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認知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設計説明與思考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家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在教學設計時,以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為輔助手段,突出對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自主探究、舉一反三、語言敍述、推導驗證、幾何解釋、應用鞏固等活動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所學知識的特徵,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始終注意:

(1)以問題為活動的核心。在組織活動前,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更好地使用教科書,創設問題情境。

(2)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説是最重要的。在對比中學,在對比中用,在對比中再進行比較,從基本類型的題目到變化多端的題目,從單一題型到複雜題型,從式中的.位置、符號、係數、指數、項數等逐一對比,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抓住公式、法則的實質,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讓學生認知內化,形成能力。

(3)促進學生髮展是活動的目的。數學教育要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這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發點。因此,本節課組織上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意讓學生在參與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導、歸納證明、解釋應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代數推理能力、表達能力、與人合作意識、數學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我緊緊抓住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突破一個難點: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號問題;在例題教學中,讓學生深刻理解這節課的關鍵:識別完全相同的項a和互為相反數b;精心選擇練習題,培養學生熟練運用公式能力,儘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通過這節課我認為今後的教學還需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要深挖),設計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滲透數學想方法,把握好知識的發生過程,不是機械的記憶,簡單的疊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符合認知規律的重新構建,設計時注意要有階梯,且要適度,提高自己的點撥技巧,為上好每一節課而不懈努力。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3

一、本課數學內容的本質、地位、作用分析:

《從問題到方程》是蘇科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方程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方程思想也是中學數學的重要思想之一。這節課設計的主要意圖是想讓學生意識到方程的出現是源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的數學模型,為後面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鋪墊,是後續學習的基礎。從數學學科本身來看,方程是代數學的核心內容;從數學教學來看,它對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探索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並用方程描述;通過對多種實際問題中數量關係的分析,使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在學生根據問題尋找相等關係並根據相等關係列出方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問題的過程。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②體驗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價值,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題意,尋求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並列出方程。

2、讓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難點:尋找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

三、教學問題診斷:

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的。

在(一)“體驗問題,感受方程魅力”環節中,我現場用學生的年齡和老師的年齡編題,並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1):算老師的年齡,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藉此拉近老師和學生情感上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2):沒有立刻解決,而是設置了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出了本課課題:從問題到方程!

最後通過天平的動畫演示讓學生感受方程是表達數量之間相等關係的“天平”,讓學生對方程有直觀的感受。

在(二)“解剖問題,建立方程模型”環節中,我也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排球聯賽的題目:

這道題目是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不急於告訴學生是用方程來解決問題,而是由易到難,讓學生逐步體會方程解法的優越性。

關於學生對問題(3)的解答,我預設了兩種情況:

1、如果學生只會用算術方法,就繼續讓學生思考能否只列一個式子就能把問題解決,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出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2、如果有個別學生用方程解法,就因勢利導,讓他和算術方法比較,感受方程解法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更簡便,體會方程解法的優越。

排球聯賽的問題主要是讓學生感到用算術方法解決複雜問題時的困難,體會方程解法的優越。

問題二:試一試的題目:

這是一開始上課時設置的疑問,通過對前一個問題的剖析,讓學生嘗試用方程來解決剛才設置年齡問題的懸念,體會到用方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簡單易懂。同時師生共同歸納出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幾個關鍵步驟,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在(三)“探究問題,領悟方程內涵”環節中,我設計一道有關氣温變化的題目。用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引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我的預設如下:

1、這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在分析問題、尋找相等關係時,可能思路不同,得出的相等關係不同,從而所列方程也不同。只要是正確的,我都會加以鼓勵,讓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悦。

2、這裏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氣温下降0.60度”。我利用動畫演示當海拔升高100米、升高200米、…升高xm時氣温下降高度的變化,從而分化難點。

3、師生通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從問題到方程的一般步驟,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為後面用方程解決問題埋下伏筆。

在(四)“運用模型,實踐方程作用”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實踐方程作用。

學生可能會直接列方程而沒有設出未知數,也可能在間接設未知數時不知道選擇最簡便的方法。所以本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規範解題格式,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經歷列方程研究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再次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在學習感悟的環節中,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談談自己在這節課中的收穫。目的是明確知識,培養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最後以數學大師笛卡爾的名言小結,“誇大”方程的作用,在學生心目中產生名人效應,對今後方程的學習與應用更加充滿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四、本節課的教法特點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本節課主要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法進行教學,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歸納。在教學設計中,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例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學生自主探究的氛圍,引導學生去分析思考和歸納總結,進而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的目的。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一個欣賞數學、探索數學的平台,滲透給學生由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模型這一過程中藴涵的符號化、模型化的思想。利用多媒體和動感天平演示來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新的嘗試:

1、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本設計中,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通過對列算式與列方程這兩種主要方法進行比較,分別歸納出它們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從算術方法到代數方法是數學的進步,讓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得出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解答方法,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方法、注意點等進行歸納。

2、體現學生思維的層次性。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嘗試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然後再逐步引導學生列出含未知數的式子,尋找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在尋找相等關係、設未知數及作業的佈置等環節中,讓學生展示不同層次的思維活動,經歷合作探究新知的過程。

3、滲透方程建模的思想。把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用方程形式表示出來,就是建立一種數學模型,教師有意識地按設未知數、列方程等步驟組織學生學習,就是培養學生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矩形的判定》,根據新課標理念,對應本節,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①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是國中一年級第二冊,第19章《四邊形》的第二節的內容,是國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的基礎上,對不等式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不等式組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不等式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我認為本節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②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和交流使學生逐步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並會用判定方法解決相關的問題。

2、通過探究中的猜想、分析、類比、測量、交流、展示等手段,讓學生充分體驗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分析,在操作中學習感知,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展示中學會傾聽。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3、使學生經歷探究矩形判定的過程,體會探索研究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③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證明過程教學難點:矩形判定方法的證明以及應用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和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教學手段: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索、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動手實踐等能力。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漸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會運用定理解決相關問題。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環節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對矩形的學習,誰能告訴我矩形是怎樣定義的?(通過對矩形定義的回顧,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義外,還有哪些方法,導入新課。)

回顧:

1、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質:對邊: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四個角相等,都是直角。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環節二:嘗試發現,探索新知:活動一: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限定僅用手中量角器嘗試判定課前準備好的四邊形紙板是否為矩形紙板,並説明理由。(此問題的解決以分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矩形的定義,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組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探究進程並適當給予點撥。)活動結束,由小組代表彙報交流結果,並可適當板書進行推證、講解。在此過程中,全體同學可互相補充、互相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理能力。

活動二: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限定僅用直尺嘗試判定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板是否為矩形紙板,並説明理由。(此問題的解決仍以分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矩形的判定定理一,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二。)通過此種互動過程,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體驗成功的喜悦。

定理一、定理二得出後,總結矩形的三種判定方法,並對題設進行比較、區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定理應用的`條件。(學生比較,歸納。)

環節三:應用辨析,鞏固定理

總結:矩形判定方法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定理,應用定理,練習如下:

一、判斷題:

1、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2、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3、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4、一組對角互補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二、填空題:

1、若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相等,且互相平分於O,則四邊形ABCD是_形,若∠AOB=60,那麼AB:AC=_,若AB=4cm,BC=_cm,矩形ABCD的面積為_。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兩組同旁內角的平分線相交所成的四邊形是_形。習題設置原則及解決方法説明:

判斷題的設計加強學生對所學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將給出的條件轉化為應用定理所需的條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題設,以便更好地應用定理。填空題第一題是對教材例2的改編,第二題是對教材習題的改編,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分別應用所學定理,使學生能夠學習致用。這兩道題的解決方法是先採用獨立完成形式,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求助老師或同學,學生互助完成,派學生代表板書講解。

環節四:開放訓練,發散思維

變式訓練

△ABC中,點O是AC邊上的一個動點,

過點O作直線MN∥BC,設MN交∠BCA的

平分線於點E,交∠BCA的外角平分線於點F。

(1)求證:EO=EF

(2)當點O運動到何處時,四邊形AECF是矩形?並證明你的結論。

變式訓練的設置,旨在發散學生的思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而移動、旋轉等問題也是近年會考的熱點。學生思考、討論完成,教師適當點撥,加以講解。

環節五:反思小結,體驗收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談談你的收穫。再現知識,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環節六:佈置作業,反饋回授通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效果,並進一步鞏固定理,應用定理。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5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有理數的加法,所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7年級上冊第一章第3課時,對於本節課我想做以下彙報: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要求學生經歷有理數加法法則和運算律的探索過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並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計算。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學習能力還不夠強。通過國小四則運算的學習,頭腦中已形成相關計算規律,知道數都是指正整數、正分數和零等具體的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用國小的思維定勢去認知、理解有理數的加法。但是學生已經知道數已經擴大到有理數,出現了負數,並且學習了數軸和絕對值,這些基礎是學習新課的必備條件。為了學生能切實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特別設計了反饋練習;對於教材中的例題和練習題,將作適當的延伸拓展和變式處理。

3.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2)並能進行有理數加法的運算。 能力目標

①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深刻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②學生通過動手、發現、分類、比較類方法的學習,提高了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又是變化發展的辯證觀點的再認識。

情感目標

通過聯繫實際自主探究、自主觀察、分類歸納有理數加法法則,能夠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合作學習中增強與他人的合作。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理數加法法則中符號的確定。

難點:異號兩數相加的符號。

二、教學方法與教材處理

1.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 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七年級學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情景,發現有些計算方式是不夠的,引發認知衝突,提出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引導學生類比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形成師生互動,體現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2.學法引導

學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討發現。知識是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獲得。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活動中總結有理數加法法則。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用類比和數形結合的方法擴展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設計理念

《大綱》要求,對於課程實施和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加法知識基礎上,創設情景,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特點、類比歸納、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向學生滲透類比數形結合的思想、特殊與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運用類比、聯想、轉化的思想,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

前提診測,複習提問: 複習舊知識的目的是對學生新課應具備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徵進行檢測判斷",所診測的絕對值意義和數軸與新的內容有關。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 從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表示數量關係僅用正數表示是不夠的,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提出研究有理數加法的問題。

嘗試指導,實施目標: 從實例出發,利用輸贏球得分原理和在數軸上運動方向符號的特點,通過小組探究得出加法法則。

變式訓練,鞏固目標: 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分層遞進的教學原則,設計安排了4個由淺入深的例題。

(1)是整數的異號兩數相加;

(2)是整數的同號兩數相加;

(3)是小數和分數的異號兩數相加。同時配有兩個由低到高、層次不同的鞏固性練習,體現漸進性原則,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形成性測試,檢測目標:把"反饋---調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結束,應針對教學目標的層次水平,進行測試,對尚未達標的學生進行補救,以消除錯誤的積累,從而有效的控制學生學習上的兩極分化。

歸納總結,納入知識系統: 由學生總結、歸納、反思,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且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