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閲讀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閲讀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閲讀心得

教師閲讀心得1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過國小六年》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是在長春的聯合書城。當時和好朋友一齊去買書,為了湊夠買300元錢的書就能夠辦一張會員卡,我就毫不猶豫的聽了書店工作人員的介紹買了這本書,理由是這本書書是師大附小的老師推薦給家長看的。

回到家之後,利用空閒時間慢慢品讀,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讀了一遍後,又挑重點地方讀了第二遍。本書的作者是劉稱蓮。她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在培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從實踐中摸索出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倡導和諧的.親子關係,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孩子,18年的時間,她培養了一個素質全面,成績優秀的女兒,她的女兒同時被北大和香港大學錄取。本書重點記錄的她的女兒在國小階段成長的點滴。

讀完此書,作為教師的我才感覺到對自己兒子的教育與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顏。在培養孩子的寫作潛力上,我沒有像作者那樣給孩子寫“下水”作文;在培養孩子的耐心時,我不會像作者那樣陪孩子一齊玩拼圖,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輸得起”的人生態度;在節假日,我沒有把逛書店作為孩子休閒交流的地方,讓孩子泡在書海中學習和感受……這一樁樁事例,無不體現出作者的出發點,都是基於有利於孩子成長來思考的。

看到兒子有主動讀書的願望,我沒有吝嗇錢,在網上給兒子買了全套的《淘氣包馬小跳》共20本。看到兒子捧着新愛的書讀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的由衷的高興,當兒子讀完這一套之後,又讀了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全套16冊和《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系列。此刻每當我和兒子去吉林或者長春的時候,孩子最愛去的地方不是遊樂園,而是書店。我們母子都喜歡在書海中漫步,暢遊。如今,兒子讀完的書已經有幾十本了。這中間包括校園文學、四大名著、科普知識等等,只要是兒子買書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覺到兒子寫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樣“詞窮”了。書讀多了,他的想象力也豐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覺前都會看到我和兒子各持一本書在牀頭品讀,雖然是個讀個的,但孩子真的是愛上了閲讀。

教師閲讀心得2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的學習者,任何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的教育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

市教育局順時應變,及時地開展“教師閲讀年”的活動,我知道,書籍是財富、是走向未來的基石。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我積極投身閲讀年的閲讀活動,我通過閲讀各種書籍,受益頗多,成績不小。現對自己在“教師閲讀年”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總結。

成績一:學習《教師讀本》,規範教學行為。

要改變教育缺乏人文關懷的狀況,就需要造就“有文化”的教師,而“有文化”的教師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愛好讀書,善於從各種著作中汲取營養。很難想象,一個不讀書的教師,能成為一個有人文精神、有良好德性的教師嗎?

當我拿到《教師培訓讀本》時,心中有無數的驚喜,這本書中知識涵蓋了許多內容,有政策法規的、有先進經驗的。我通過認真地學習,不僅更新了自身對法律的認識,瞭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同時也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使得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更加規範化。

成績二:閲讀理論刊物,增添思想睿智

隨着工作的深入、角色的轉變,書架上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豐滿、不斷的轉變!必讀書、書必讀,還常常感覺有些行路艱難,因為世界變化太快。我們需要讀書、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創新。

讀書不僅能增添知識和信息,彌補自身文化底藴的不足,同時也是自身精神家園的加油站。讀了《實施新課程精要讀本》使我更關注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的發展,讀了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使我意識到高效率的班級管理,是教學成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讀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我有了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做最好的自己的堅定信念。所有的這些,讓我感悟,以學生為本,應該落實在行動上,尊重學生的“高度”,用陽光的心態,以寬容、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大量的閲讀,平和的`心態,使我的課堂教學充滿愉悦的氣息,班級管理更上一個台階。

成績三:積極主動學習,提升品味修養。

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一詩中説得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的源頭如果堵塞,教學中哪裏還會流出活潑潑的清澈之水呢?

於是,我對自己説“永不停息的讀書、學習吧!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習成為生存的方式!”現在,閲讀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種習慣,而寫下自己的點滴體會則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青燈長卷,常常讀寫不綴,遠離了塵世的喧囂,鍛造了知識素養,也修煉了心性。以閲讀年為契機,利用網絡教研平台,通過大量的的閲讀,我在博客上發表幾十篇各種體裁的文章,在本地主流媒體《柳州日報》和《柳州晚報》上也發表了數十篇文學作品,我第一次有勇氣參加了柳州市第六屆散文大賽並獲得了優秀獎。今年參加柳北區“閲讀年”讀書徵文比賽中,我的作品《一家人的共同愛好叫閲讀》獲得了三等獎,練筆的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毅力,提升了自己的修養。

教師閲讀心得3

前幾天,我在《幼兒教育》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我深受感動。

“愛孩子,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能否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並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有些幼兒聰明、漂亮、乾淨,很討老師的喜歡;有些幼兒調皮、穿戴不整潔,不討老師喜歡。記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帶學前班的時候,班上有個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發育較慢,語言表達潛力差,每一天穿着髒兮兮的衣服,掛着兩條鼻涕來上幼兒園。看着這樣一個孩子,實在難以讓人喜歡。我剛接觸他的時候他連“老師”兩個字都叫含糊不清。之後我瞭解到這個孩子的爸爸在他半歲時就棄他母子而去,媽媽又沒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維持生活,家境貧窮。李小明由於長期缺乏父愛,他的母親又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和他交流,導致了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不願與人溝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歡和他玩。應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更應關心、呵護他。為了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我經常有事沒事的找他説話,一開始往往都是我一個人在説,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到這種狀況我真有點氣餒,但是我並沒有放下,而是繼續和他談心,找他説話,漸漸的他能和我進行簡單的交流了,上課也能專心聽講了,教的'生字也能讀出來了。那時我的情緒是多麼的激動,雖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瑣碎的,但憑着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可謂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最後換來了回報。

從教三年來,讓我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幼兒教師。作家雨果曾説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幼兒教師不僅僅要具有知識與潛力的素質,更就應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作為一個幼兒教師,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説:是紮實的基本功,但我覺得更就應具備的是強烈的職責心和對幼兒的“愛”,沒有強烈的職責心和“愛”,一切都無從做起。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就就應對孩子負責。我們就應用“愛滿人間”的胸懷去關愛每一位幼兒,對幼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護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傑作一般欣賞他們,讓每個孩子在真誠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記得剛踏入幼兒園工作的第一天,看到一羣羣天真可愛的孩子,一張張好奇的小臉,我有點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這麼多好的領導、好的搭班老師。正是她們,給了我幫忙和鼓勵,讓我學到了許多道理,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職責心。

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我願用自己的雙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教師閲讀心得4

專業閲讀在青年教師的成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這也許是我們每一個青年教師的共識。可是,作為在路上的探索者,我們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只有“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感慨!如何開展這種閲讀活動,中心校的劉主任曾經向我問過這個問題。當時,作為私下閒聊,我講述了我的想法,不想後來劉主任竟然就這一話題在我鄉一國小開了一次相關內容的“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交流會”。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領導讓我講一下自己的看法,現在看到當時的講稿提綱,覺得略有可取之處,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經典教育論著的閲讀

當下教師專業成長中流行的是看一些這種課堂兵法,那種治班寶典之類速成的著作。社會上的浮躁之氣日盛,教育也不能倖免。如何能夠短平快,如何能夠立竿見影,好像是一本祕籍,得到之後就可以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所有問題。真的有這樣的好書嗎?我的經驗是沒有!這些像是快餐文化一樣,充滿着實用和功利的色彩。對於急於成長的青年教師,這些正能夠迎合他們的心理需要。可是,在這裏我要説的是專業閲讀首先要回歸經典。例如我國古代的《學記》、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帕夫雷什中學》,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卡爾維特的《卡爾維特的教育》等等,這些都是經過實踐和時間檢驗的優秀的教育論著無論何時都會閃爍智慧的光芒和蓬勃的生命力。對於這些書我有三點想法:

一、要耐得住寂寞

我看書的速度不是很快,一本大約三百頁的書平均會看到兩週。這些書畢竟不同於小説,很難有一口讀完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有的時候看着看着還要在思考半天。在熙熙攘攘的社會生活中,如果沒有耐得住寂寞的心境,坐下來看這些理論性很強的專業書籍真的是很困難。

二、反覆閲讀,細細品味

有的時候我拿着這些經典,我感覺我好像穿越着作者的一生。他們都是作者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我可能不會有機會用若干個幾十年去摸索那些經驗。但是我很幸運我能夠看到這些書,用幾周的時間去經歷那幾十年的事情。所以這樣的書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閲讀。現在回頭看看,當我的生活閲歷尚淺,工作經驗不足的時候,大師的理論體系甚至於某些話都是很難理解的。很多東西,要交給時間去沉澱。

三、把握經典的再現性

經典之所以代代被傳送的原因,我想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寫很精彩,而是因為在實踐中那種鮮活的生命力。“教學相長”“學不躐等”“寓教於樂”等等古老的教學思想,完全可以在我們的課堂上實踐。當我看到魏書生老師的某些做法,我總會千方百計的在我們教室裏進行本土化實驗,雖然沒有魏老師那麼神奇,但是我們班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當下教育名家的著作

也許一味的閲讀經典會讓你感到乏味,沒關係!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了不起的專家,他們無論從實踐、還是理論都很有見地。他們的著作一方面引導者教育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促進我們教育的發展。在閲讀這部分著作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教育的前瞻性

新教育的倡導者和發起人朱永新教授,他的很多著作引領者教育的方向、丁如許老師關於班會課設計頗多創意、《第五十六號教師的奇蹟》雷夫老師的故事讓人驚歎、《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講述了一個美國人對教育的詮釋等等,我們無論是身處都市,還是遠在深山,我們都應該知道,現在的教育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要跟上時代的節奏。更不可以讓我們的教育,從內容和方法上顯得不合時宜。

二、閲讀他們,就是在瞭解專業成長的榜樣。

現在的很多名師和專家,都曾經是一線的老師,甚至有些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耕耘很多年都不為人所知。閲讀他們的著作,同時也是在閲讀他這個人成長的軌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青年教師總是在前行的路上迷失自己,更多的是缺少榜眼的力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閲人無數,閲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走進他們,如果你那一天與他們幸會,那真是一件幸事。

閲讀教育類的期刊雜誌

我們這裏常見到的報紙就是《教育時報》,雜誌就是《國小教育》《河南教育》《教師博覽》等簡單的幾種。可是就是這樣簡單的幾種也不是每一位老師都可以看到。青年教師,尤其是具有成長意識的青年教師,應該經常看看這些雜誌。他們的好處也不少:

一、可以利用在校的零星時間,廣博見聞

在教學之餘,拿起一份報紙或者雜誌,看一些趣聞軼事,既有一些精神的放鬆,也有些額外的收穫。如果有事,隨手放下就可以。

二、零金碎玉,啟迪思想

説道啟迪思想,有的老師説還得是經典。我覺得閲讀經典不是啟迪,而是經受洗禮。大師的思想不是星星點點,而是汪洋大海。而報紙和雜誌就不同,也許一句話,就足夠啟發你,讓你靈光乍現。給教育一個契機,這不是很好嘛!

最後,閲讀是一定談到寫作的。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寫作,報紙雜誌上的文章就是我們學習的樣板,循着這種途徑慢慢的走上寫作之路,開始屬於自己的專業成長。

時間過得很快,記得做交流的時候還是瓜果飄香的金秋時節,現在卻已是北風呼嘯的嚴冬。也許,還有很多愛閲讀,在專業成長的道路孜孜奮鬥的同事和戰友們,在冰凍的泥土下深埋着那顆執着的心,默默地從書中吮吸着營養,去等待那春天的召喚!

教師閲讀心得5

通過教體局組織的這次培訓以及對李文文老師對閲讀教學策略的解讀,讓我對低年級閲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着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説明多讀的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閲讀的過程應該是感受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習以及本人低年級教學實踐,將幾點體會小結如下:

一、在情境中進行閲讀的指導。

國小低年級的`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二、讀演結合,提高説、寫能力。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説”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閲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説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説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學生讀與説的有機結合。

三、繼續引入多種評價方式

在朗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應適當加點激勵。

四、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於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着喜悦與滿足離開課堂,懷着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蜕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情境中閲讀,把聽、説、讀、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再給以多種評價方式,一定會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提高,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在對話式的閲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淪落為對話的“聽眾”。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教師閲讀心得6

做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名師容易,但想當一輩子卓越教師不容易。數年的教學經歷真的讓我感到,教師,光輝的職業。教師,我無悔的選擇。

就在我費解怎樣把自己打造成卓越教師時,觀看了董博士的精彩演講。他剖析了教育的基本規律: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理解“過程”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提倡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每個孩子的天賦差異有限,多種潛能等待開發,博士以實例證明任何的潛能開發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被激活,然後是環境支持,再就是科學的系統訓練。具備這三條,挖出了寶藏,潛能得到開發從而成為特質。

董教授這樣講,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多鼓勵。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做到背後批評學生,當眾表揚學生。本人剛接到馬悦老師班時,班裏有一個叫侯博宇的學生,他是接受能力超差的,但我並沒有放棄他,有一句話時刻提醒着我,你要對得起你的每一位學生。儘管侯博宇説的不是很好,但每次我都誇他有進步,在他面前和他媽媽説孩子的學習態度非常好,很認真。讓孩子知道我是一直在關注他,關心他。現在每次見家長都跟我説,孩子很喜歡你,願意學習英語。我們要發掘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認為一個卓越老師應該:

1.將每個學生視為一個獨立的、個性化的個體。

2.善良、能夠體恤學生、關照學生的心情。

3.熱情、負責任、視學生的成長為己任。

4.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不斷在專業上自我挑戰。

5.有良好的人機溝通能力,無論是和學生、家長,還是同行。社會是不斷髮展的,對教師的要求也是不斷提高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教師有一顆愛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樣對待自己的學生,做到以上幾點那就是一名卓越的教師。教師是我們的職業,我們要認真對待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職業。

教師閲讀心得7

關於讀書,其實自己真的很沒有什麼研究或屬於自己的閲讀風格,雖然王崧舟老師認為隨性讀書是閲讀的最高境界,但這種隨性於我而言簡直是亂讀一通,尤其是在看了《如何閲讀一本書》之後,雖然目前僅看到閲讀的四個層次的前兩個,我已經知道,縱使我本科畢業,縱使我教書八年有餘,但是我的閲讀也只能是基礎閲讀水平了。不是因為量的問題,而是對於“為什麼閲讀”本身就存在錯誤的理解。

曾經我以為如果一本書我讀起來不那麼困難,讓我明白一些道理,並且也很和我的心意,我就認為它是一本不錯的書籍。但是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無疑給了我當頭好幾棒。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如果一本書從頭到尾都是你明白的,那麼這個作者跟你就是兩個頭腦卻在同一個模子裏鑄造出來。這本書中的訊息只是將你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你們便共同瞭解的東西傳達出來而已。

説實在話,對於上面的內容,我是在回看過三遍以後才徹底領悟的。曾幾何時,我會因為書中所言和自己的觀點不謀而合而竊喜,並一度認為這個作者太厲害了,這本書也實在是太棒了。現在想來,當時的自己除了獲得自我價值認同感之外,似乎真的沒有更大的提升,自己的閲讀依舊是原地踏步。覺作者統計,像我這樣的讀者在人羣中還不佔少數。

如果説過於通俗易懂不算是真正的閲讀,那麼另外一種情況也未必是。比如你並不完全瞭解一本書,你明白這本書要説的東西超過了你所瞭解的,因此,你可以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某些能增進你理解的東西,隨後你向別人請教,或者參看另外一本書,由他們替你解釋看不懂的地方。

好吧,我承認,寫到這裏,我簡直也快要被自己繞暈了,淺了不夠格,深了請教他人又不算,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閲讀呢?我們又為何閲讀呢?原諒我才疏學淺,為了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引用書中的一些原話做以説明。

關於真正的閲讀,書中是這麼説的:“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這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閲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閲讀技巧。這種閲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閲讀力做挑戰。”一口氣讀完這段話,是不是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原來閲讀居然是一件這麼神奇的事情。

關於為何閲讀,雖然本書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但因為其中一條引發了我的思考,於是我想單獨列出來説一説。為何閲讀的原因不外乎三種: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娛樂。“娛樂”淺顯易懂不再贅述;“增進理解”前文有所涉及亦不再贅述;關於獲取資訊,我想多説一些。很多社科類的文章都在談論為什麼隨着時代的進步,文明卻呈現了倒退的趨勢,書籍市場如此繁榮,但真正靜下心卻越來越少,這是究竟是為什麼?

有時我也在反思我自己,為什麼自己想在不那麼愛看書了呢?究竟是無好書可看,還是自己的問題?雖然生活和工作中的確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影響了我對閲讀的感覺,但是書中的`一個觀點,足以讓我對書籍和閲讀依賴一段時間,因為我要用書籍來拯救我日減遲緩的大腦。

當下的很多媒體由於設計過於精心,以至於人們不用怎麼費力思考就可以獲得很完美的思緒,使得人思考的大腦形同虛設。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獲得了一些資訊,但往往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對於“理解”和“領悟”以及後續的“提升”,我們通常會選擇止步於此,最後變得不思進取,甘於眼前。

最後想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本文,驚醒自己,也提醒一下看到此文的朋友們: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為了不讓大腦形同虛設,開始真正的閲讀吧!這本書雖然讀起來生澀,但我一定要堅持讀完,挑戰自己的毅力和決心,並用自己的理解實現自我的提升!

教師閲讀心得8

我校舉行的青年教師授課大賽中,我講授《我與地壇》。回顧整個歷程,從準備到試講到最終比賽,實際時間只有一個周,我卻感覺像漫長的一個月,其中充滿了各種慌亂與不滿意,在此過程中,張新峯老師竭盡全力幫我穩定心態,從學案的編制、修訂到試講的督促、點評,都給予了寶貴意見,像師父也像大哥哥。孟麗梅老師參加德州優質課比賽時講過此文,主動提供給我當初用過的資料,並在總體教學思路上給予了指導。隋秀曉老師也像看待自己的事情一般參與評課,幫忙制訂學案。高一二部語文組像個大家庭,每一個成果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除了感謝我不知還能説什麼,真的,謝謝。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雖然辛苦,但經過這次歷練,我自己也收穫良多,並且發現自己平常教學中的許多不足,對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

現簡單説一下自己的收穫:

(一)對新授課課型有了更好的把握。

1. 注重學生朗讀。語文是知識學科,更是人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朗讀,使其在朗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以及語文的美。《我與地壇》以深沉的筆調抒寫着作者對生命苦難的.感悟,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朗讀對把握作者的感懷至關重要。

2. 發揮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相結合。老實説在這次授課中,學生的很多表現讓我十分驚訝,他們完全有能力獨立或通過合作完成對課文某些方面的解讀,我們應該多把講台留給學生。當然,學生永遠有沒想到的方面,教師不能高估學生水平,遇到問題要沉着冷靜地啟發誘導,不能急於告知答案。

3. 深化落實。教師講完了和學生記住了是兩回事,當堂鞏固和提問是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定要引領學生及時掌握該掌握的東西,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二)對五重發現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學發現,使學生自主、獨立學習;展示發現、探究發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深入探究文本;總結髮現,使每節課都讓學生有收穫;拓展發現,開拓學生思維、視野。()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經過不斷教學實踐,我也由原本的陌生,變得運用起來越來越熟練,也愈加體會出其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三)活動中成長

1.突發情況牽引出的反思。在課堂最後“聯繫實際,回憶母親打動我的一件事”環節時一學生深情講述,原本是很好的收束,但由於語言囉嗦且口齒不清造成拖堂,大家也不知道説了什麼,貌似是突發事件,卻發映出我對時間把握的欠缺以及平時對回答問題要聲音宏亮、清晰的訓練力度不夠,以後還需加強。

2.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比賽時看到不少老師進行組內評比,並實施獎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所教的班級中也有學習小組,但平時主要進行組內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未很好利用組間的競爭,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高一是學生高中學習階段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作為老師要促使學生夯實基礎,引領學生髮現學習的樂趣,經驗+反思=成長,我會不斷在實踐中改善自己的教學,望老師批評指導。

教師閲讀心得9

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多讀書,相信我們的生活就必須會充實幸福。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為誰工作》,慢慢細閲,頗有感觸。就像書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們説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是無數本書鋪成的。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好處,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

《我為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雖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就應把心態迴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時常處於消極頹廢的心理狀態中,覺得社會太大,自己所學、所想的在現實中經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離自己更是遙不可及。於是,便有些垂頭喪氣,駐足不前,面臨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時候,對自己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導致了一些負面的情緒。這樣,抱怨與痛苦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一本好書,它能夠幫忙我們,它啟示了我們的思維,掀起了我們久違的熱情,亦詮釋了某些灰與黑的現實本質。

那工作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工作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如果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好處,他們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達某種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也有自己的夢想,正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到達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為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美麗的人,我們才會專注於一個方向,併為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種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着生活的質量。

我們要明白,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為誰工作,讓我們一齊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齊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理解: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職責、敬業、忠誠就從而誕生了。敬業,鑄成燦爛人生。愛崗,在自己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在平凡中創造着不平凡的輝煌,勤奮努力、自強不息,要明白我們不是在為誰工作,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們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我們要把自己當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

很明顯,我們是為自己而工作,在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負起天經地義的職責,義不容辭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盡心盡力,忠誠第一,忠誠於工作,忠誠於同事,誠實坦率,視誠實為生命,敞開心扉,坦蕩處世,率直為人,把職業當作生命的信仰。記住,我們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齊努力,為建立和諧社會而盡我們自己的職責。

教師閲讀心得10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畢生所求所願。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對幸福缺乏認識、感悟和理解,還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就有對幸福的闡述,它非常生動而具體地告訴人們: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後的朝陽;是雪中送炭;是為他人忘了自己;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可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幸福在哪裏?

首先,要懂得享受課堂。課堂是教師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個懂得享受上課的人,課堂便自然會成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營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和學生一起痛苦、一起歡樂,你就會少了許多教學的焦慮和煩惱。

其次,要懂得享受學生。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幸福不僅僅來自工作,更來自生活。家人、朋友、閒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許手頭錢是有點緊,但還得學會捨得用杯水車薪中的一水一木去買些喜歡的書、買件心儀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個會、旅趟遊。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自覺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教師閲讀心得11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閲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簡單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敍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傷感美文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閲讀愉悦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推薦,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發奮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發奮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説,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同事生日祝福語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閲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帶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温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進校俞洋

教師閲讀心得12

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教研組長湛老師通知我們要參加全市的青年教師大賽。那時候的我對參加這種大賽一點概念都沒有,從選題開始就是茫然的。

選題—結合其他老師給的建議和我本身意見,我選擇了力的合成這個課題。選完課題之後我就找了網上各種比賽視頻,主要是看他們的實驗創新的地方,因為前輩的建議是要得獎就一定要有兩點,主要就是引入和實驗這兩塊。可是看了這麼多視頻後,沒有發現什麼特別創新的地方,就是有一個比賽上的我看的很感興趣,當時就覺得,這節課也能上的很好。

實驗—我一開始的演示實驗思路是用傳感器來做,但是真正做起來的時候發現誤差很大,所以這個放棄了。(事實上這個決定還是很正確的,比賽的時候有選手用了傳感器,評委説既是有點也會缺點。)學生實驗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書上的'普通實驗,後來想着用三根橡皮筋來創新,這是作業上出現的一種方法,但是理論和實際還是有差距的,最終也放棄了這種想法,還是迴歸最基礎的辦法。

過程—上課整個過程的完善是靠一節一節課磨得。每次上課前都是痛苦的準備着,上課是就是浴火燃燒着,下課後就是浴火重生之後又開始準備着。但是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老師給了很好的建議。

經過這些過程這堂課基本成型。真正比賽的時候還是有點緊張的。經過這次比賽,收穫很多明白很多,比如説,對這樣的比賽課更瞭解了,知道該怎麼來準備,向其他學習的優秀老師學習瞭如何更好的把握課堂,另外就是學會在這種大賽情況裏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處理等等。

在此要謝謝我的指導老師肖學輝主任、湛正香老師的細心指導,還特意趕來看我的比賽;也要謝謝曾凡茂、謝珍珍老師的幫助!

教師閲讀心得13

大約臨近暑假的前十天,我翻了翻《教師閲讀地圖》一書,翻到《教師專業閲讀的誤區》一章,越看越有閲讀慾望。直到今天,精讀加略讀,我才把它讀完。這是一本好書,細看附件中的目錄,你便能知曉一二。好書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讀《教師閲讀地圖》讓我遺憾又振奮。

這本書有四大亮點。一是理性地分析了當前教師專業閲讀的誤區;二是教教師如何進行專業閲讀;三是推介根本書籍與研讀策略;四是提供具有結構性和階梯性的教師專業閲讀地圖。

有位網友以“一二三四”總結了它的優點,與筆者的讀後感相符。“一張地圖: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開放式全息閲讀;兩大目標:幫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合理閲讀路徑,最適合自己的書;三大幫助:近200本參考書+使用方法+書籍評述;四大亮點:讀什麼+怎麼讀+實例+誤區。結論:一本對教師專業發展極有幫助的書!”

我遺憾,為什麼不早個七八年遇見它,哪怕早個五年也好。我深信,如果能早點讀它,必定能更有效地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步入教師職業的十多年來,我陸陸續續讀了不少書,有語文學科知識類如《漢字的魅力》、《現代漢字學綱要(增訂本)》、《朗讀學》和《趣味語文》等等,有語文教學類如《語文課如何是好》、《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薛法根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文本解讀主題系列及名師課堂實錄書籍等,有教育心理學類如《給教師一件“新武器”——教育診療》、《社會心理學》和《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等等,有文學類如王小波雜文系列,歷史類如《大秦帝國》(尤其喜愛春秋戰國時期),還有些其他類別的書籍。但是這些書都是隨興而讀,這本書書與那本書之間沒有“結構性”“階梯性”可言,有的'書是出版商拼湊而成,浪費了本讀者寶貴的閲讀時間。再者,在閲讀《教師閲讀地圖》之前,我以為讀點與教育教學和學科知識有關的書籍,就算是很“專業”了,很少去思考什麼是專業閲讀,以及專業閲讀的“結構性”“階梯性”問題,如此懵懵懂懂了十餘年,殊為憾也。

我還遺憾,近幾年的新教師業務培訓會,我常常鄭重地推薦那書這書,推薦的原因是認為某一本書好,至於好在哪裏,適不適合教師閲讀,適合教師在哪個階段讀,加之上述的“結構性”“階梯性”問題,根本沒有考慮過。這是不太負責任的推薦,不專業的推薦,沒能提供似《教師閲讀地圖》這樣的專業地圖,為近幾屆新教師進行閲讀“導航”,使他們踏上專業閲讀之旅,更為憾事。

遺憾的同時我又倍感振奮。我阿Q地告訴自己:31週歲時能讀到它不算憾事,40或50歲時才可能追悔莫及,總之路還很長。

我振奮自己因為讀了《教師閲讀地圖》,對31週歲之後的專業閲讀豁然開朗。

一是知道“讀什麼”。通過比對,我發現自己早些的閲讀雖然雜七雜八,但大部分也不白讀,世間萬物彼此聯繫,相信書籍也不例外,讀過的那些書籍算是為我打了個不差的專業閲讀底子。通過比對,我大致知道自己今後該補讀哪些書,又該續讀哪些書,尤其是根本書籍。

二是知道“怎麼讀”。《教師閲讀地圖》教讀者如何閲讀一本書(注:其中部分閲讀策略摘自艾德勒的《如何閲讀一本書》),關於怎樣研讀根本書籍,怎樣訓練知性閲讀能力,怎樣開展教師讀書會,它都有實例可資借鑑。

三是知道今後該向教師推薦什麼書,怎麼推薦書,至少不能僅僅給個書名。

當然,也許可以考慮只推薦《教師閲讀地圖》,因為書裏有你想要的答案。

教師閲讀心得14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假期學校要求每位教師閲讀一本好書,我進行認真篩選,我選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學習幼兒心理可以瞭解幼兒的心理特徵,進而對幼兒進行更好的教育和培養,使其健康成長。

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他們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必須給予良好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棟樑之才。但是在我們對其進行教育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其心理特徵,在瞭解幼兒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給予改變,合理正確的培養。

幼兒年齡小,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教育,瞭解幼兒心理是為了更好的瞭解該幼兒、更好的培養幼兒,讓我們知道幼兒的思想,動態等一切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內心裏都充滿着許許多多的不滿和疑惑!我們是這樣,那幼兒呢?他們也同樣如此!年齡小的幼兒,他們只是盲目的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中班以後的孩子們就不同了,他們知道和老師“作對”,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盲從!有了人生的第一次反叛!

學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時期之一。幼兒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以遊戲為主的各項活動中,心理髮展異常迅速。作為幼兒教師學習幼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每一名幼兒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開展幼教科研,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徵。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

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發展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讀者更加清晰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説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才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教育是一門關於人性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人性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關係與牽動都將充盈着和諧與愉悦。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也將變得幸福的享受教與學的過程。

教師閲讀心得15

路遙所著的《平凡的世界》一書相信很多人是看過的,第一次便被這麼樸素的書名所吸引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少安、少平兩人平凡的的一生,卻是充滿了奮鬥,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儘管他們一向處在生活的壓迫中,被生活驅使,但就像少平一樣,為了生活,放下學業,忍痛放下感情,但他沒有被生活奴役,至少精神上還是自由的,他還懂得思考,懂得反思自我的生活,研究自我的前途,並不像大哥少安那樣為了生活而生活,少安開磚廠,無非是為了養活一家人,當然對於少安,我並沒有貶低之意,在那種時代背景之下,在那種生活條件下,人們當然先是為了生存下來,都吃不飽還談什麼追求精神世界再看此刻,此刻人們的條件相比較過去已經好了不明白多少了,可是看看,還是有很多的人注重於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此刻社會上各種的事情層出不窮,明明都已經是理解過高等教育的了,為什麼還是禁不起物質的誘惑,任由自我的靈魂如此脆弱還是與整個社會環境是有關係的,那個時代的人們雖然生活條件可能很艱苦,吃了上頓沒下頓,可是樸素是那個時代的特徵,異常是廣大的老百姓,儘管當時的政治鬥爭激烈,但也正是那種壓迫的環境下才更讓人們明白生活的不容易,讓人們更加懂得生活的珍貴。

少平對於前途的不懈奮鬥也是那代人的閃光點,是留給後代的珍貴財富,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就是奮鬥不息、堅韌不拔,無論應對何種挫折,他都能平靜理解,對生活充滿了期望。雖然他和田曉霞的感情以杯具結束了,可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誠地應對生活。再看田曉霞,雖然出身比少平好很多,但作為那個時代的先進女性的代表,她有獨立思考的本事,看問題往往和社會一般的看法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以及最終她的犧牲,能夠説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雖然他們兩人最終是以杯具的結尾收場,但在小説最終,還是讓少平頓悟生命與生活的真諦,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現實中也是如此,在逆境中才能更好的成長,才能磨練自我,才能讓以後的路更加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