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年味作文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年味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年味作文15篇

關於年味作文1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家鄉味,從我記憶深處傳來。

家鄉味是秋日清晨盪漾在空氣中桂花香。爺爺家院子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裏擠出來,從未掩好窗户裏鑽進屋裏,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並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後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着一點點早晨濕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鑽進你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着香味去尋它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那是它最香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着,只聽見姑父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了牀,拾起一枝被剪下,插在花瓶裏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裏有時香沖鼻,花朵也沒有城裏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不顯山不露水,只由你順着味道探尋。

家鄉味是豬圈草棚裏臭烘烘,陰冷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着我愉快童年回憶。草棚裏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味道大概是源於牆角那堆黑漆漆東西吧。偶爾會有幾隻睡過了雞從草棚裏不緊不慢地踱着步過來。有一次,姐姐帶我到後院摘了白菜,一起餵豬。不好聞味道始終瀰漫着,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隻窩在牆角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脆響,歡樂極了。

家鄉味是大鐵鍋裏炒出飯菜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户户煙囱裏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淨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裏翻炒着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顏六色食材在鍋裏跳躍着,彷彿是害怕自己被燙到而跳着腳。鍋裏還冒着點點火星,如同夜空中火焰般璀璨發光。廚房裏當然還會有嗆人濃煙味。姑姑總是端着板凳,坐在灶台後,一面添着柴火,一面與我們聊天。香味與煙味混雜在一起,讓我一邊流着淚一邊仔細嗅着各種菜香,既滿足卻又難以忍受。可每當菜端上桌,一股温暖香味撲鼻而來,只讓人心生對家眷念。

家鄉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山珍海味,聞過再多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家鄉味。

關於年味作文2

也許是因為時代的變化;也許是因為人們的變化;也許是因為來到了另一個城市居住;也許是因為其他種種原因,總之,年味不像以前那樣了。

以前過年,到處都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滿大街都充滿着喜氣洋洋的氣氛,不管是男女老少,臉上都掛着開心的笑容。而在這裏,大街上冷冷清清,幾乎一個人也沒有。平日裏繁華熱鬧,車水馬龍的地方,也都空蕩蕩的,失去了以往的光輝,反而顯得有些淒涼。

以前過年,總是飄蕩着一屋子的餃子的香氣。餃子,是我和媽媽一起包的`,煮出來香噴噴的,吃一口,帶有一點甜甜的味道,美味極了!而在這裏,我們沒有自己包餃子,而是直接買的餃子,煮出來也沒有那麼香,吃起來還帶有一絲絲苦澀。

以前過年,爸爸總是會開着車,拉上我出去買很多炮,捱到了12點,我們就衝下樓,一個人手拿一個沖天炮,啾啾啾的放了起來,好不熱鬧。而在這裏,我們什麼炮也沒有買,什麼炮也沒有放,放炮的,也只有幾户人而已,沒有以前那麼熱鬧,反而有些吵鬧。

以前過年,總會有幾個朋友聚一聚,幾個鄰居在樓下聊聊天,講一講笑話,或是聊聊家常。而在這裏,留下來過年的也沒有幾户人家,就算留下來的,大多數也都不認識,更談不上聊聊天了。在這裏,也沒有什麼朋友會有時間一起聚一聚。在這裏過年,有些孤獨

雖然在這裏,我有些孤獨,但是我以前的朋友們,都還沒有忘記我,他們,在除夕夜,與我聊天,告訴我他們那邊的狀況。我以前一個玩的好的朋友,這接跑到這裏來找我。後來,他的父母告訴我,他天天唸叨着我,想快點跟我見面。

也許,時代變了;也許,人們變了;也許,居住的環境變了;也許,其他的很多東西多變了,但是,友誼,親情,是會永遠跟着你,永遠伴隨着你的。也許,這個世界都變了,但是年味,永遠是那麼濃,那麼温暖!

關於年味作文3

年味,年味,千千萬萬箇中國家庭在大年三十那天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千姿百態的年味散發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以前,我爸爸那代人過年,會很難得地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零食,自然高興。但那是由於當時生活條件差。現在就不同了,每天你想買啥可以立即在淘寶上買,隨時隨地想買就買,當然沒什麼好高興的了。在我看來,過年只不過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菜餚豐富的`大餐而已。

這樣看來,過年實在沒什麼味兒了。那今年我們家又是如何過出沈家特有的年味來的呢?重頭戲就在下午的一個家庭活動裏了。伯伯和爸爸給我們備好了他們小時候常玩的玩具——陀螺和滾鐵圈,説是要讓我和哥哥體驗他們小時候喜愛的玩具到底有什麼“魅力”。兩個老爸分別作了示範後就讓我我們各自選擇,我選了陀螺。我學着老爸的動作,卻總是不盡人意。第一次是繩子沒繞的夠緊,剛鬆手陀螺就掉地上去了;第二次繩子是繞緊了,只是甩地上去的時候拉繩不連貫,它立馬就蔫了;第三次……我屢敗屢戰,卻一再受挫。再看我哥玩轉鐵圈,典型的“帥不過三秒”——他用帶鐵鈎的竹杆子推着鐵圈跑出去不到三秒就倒!

我們互相嘲笑了一番,有些心灰意冷起來。正當我們想掏出手機玩虛擬遊戲的時候,我們的老爸出馬了。他們開始手把手教我們,每一步都穩紮穩打,一絲不苟。一遍、兩遍、三遍……第十次,我繞線、斜甩、抽繩、打鞭,一氣呵成!那陀螺穩穩地轉得飛快!還和哥哥一起,換着推着鐵圈跑得根本停不下來!一個下午,我們一家人就在這經典的傳統遊戲中快樂的度過了。

吃年夜飯時,我和哥哥爭先恐後地給爺爺奶奶講着下午的遊戲,爸爸媽媽們也都回憶着、討論着。我們每一個人都特別快樂,因為我們一家都在這些小小的傳統玩具中找到了濃濃的年味。

關於年味作文4

大年三十,正逢除夕,漫步在街道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貼春聯。一個一個或架着梯子,或踩着板凳,老人們在下面“吆喝指揮”,青年們則認認真真地貼春聯。馬路旁邊,一些小孩子聚在一起放炮仗、玩耍,好不熱鬧!這年味,這熟悉的感覺,彷彿與一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久別重逢呢。

走着走着,回到了家,爸爸招呼一聲,我也跟着、忙活着,給自家貼春聯。到了晚上,就等着媽媽放話的我,聽到“開飯”後立馬動起了筷子。餃子、南瓜餅、燒肝、芝麻球、肉丸、雞柳……令我應接不暇,“大開吃戒”。

到了八點,我準時地打開了電視,收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春晚”上,多姿多彩的節目和主持人歡聲笑語的祝福,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過年真歡樂!

媽媽則要忙一些了,時不時地燒香、供神,還叫我去磕頭。雖然不知磕給哪位神仙,但畢竟是過年習俗,我還是照做了。對了還有一樣少不了的,就是放爆竹!雖然近幾年來有關政策在逐步限制,放炮仗的也少了,但是在除夕晚上,還是有不少煙花可看的。我和爸爸登上二樓,看一簇簇絢麗多姿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一番又一番,一輪又一輪。不知是煙花點燃了絢爛的夜空,還是夜空映亮了多彩的煙花。漸漸的',隨着煙花的綻放,年味也一點一點地散發到了各地,透出濃濃的歡樂與熱情。守歲過後,大年七年級又要早早起來。和往年一樣,一個一個地給親戚長輩打電話拜年問好。因為身居外地,不在老家,過年之時,便憑着電話連繫親情,傳遞祝福。

開門大吉!迎貳零壹玖,迎己亥豬年!一出街門,小夥伴兒們都換上了新衣服,到處張燈結綵,鞭炮爆竹“噼裏啪啦”,十分熱鬧。空氣中瀰漫着一股淡淡的硝煙味,但比之更濃的,是年味兒!

關於年味作文5

有一種情感一直讓我回味無窮,那就是暖暖的親情。

放了寒假,馬上要過年,可卻感覺不到絲毫年味。匆忙的人羣、熱鬧的大街沒覺出和平時有啥不同,直到那天早上媽媽把我從被窩裏揪出來“快點,今天去給外公外婆拜年。”我才一個激靈意識到,這是又要開始馬不停蹄地走親戚拜年了。

行進在路上,我們很快就融入了走親戚的大軍中。電動車、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川流不息,水果、美酒、飲料、糕點,禮品是各種各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淡淡笑容。

來到外婆家,輕輕敲了敲門,外婆立馬出現在了我眼前,好像早已在等着敲門聲響起。趕緊給外婆拜年,腳未踏進門就收了外婆一個大大的紅包,外公也不甘落後拉着我説:“又高了,也壯實了。”“是啊!我準備每逢佳節胖三斤。”聽我這樣一説,一家子人都被逗樂了,歡快地笑聲裏似乎有了濃濃的年味。(:)

晚上,舅舅舅媽弟弟妹妹都回來了,人一多,整個家好像要沸騰了,各人找各人的小團隊,爸爸媽媽和外婆、舅母打麻將,舅舅則陪我和弟弟鬥地主。一面牆將我們分割為兩個“戰場”,但戰場上沒有硝煙的氣息,只有歡樂的温馨。我和弟弟拿着大把大把的壓歲錢,而舅舅只拿了幾張一塊錢,他看着我們自信地説:“和你們這倆小屁孩兒打撲克這點錢就夠了。”我和弟弟相視一笑,瞬間便達成了祕密合作協議,舅舅卻還被矇在鼓裏。接下來,我和弟弟贏光了舅舅的錢,當我們故作驚訝地看着舅舅時,他卻尷尬地説:“今天牌神沒來……”我和弟弟聽到這個答案,忍不住開懷大笑。

拿着贏來的`“戰利品”來到另一個戰場炫耀戰果,不料,一聲聲“先借我點錢,一會兒贏了給你分一半。”傳來,我也毫不吝嗇地將錢全借了出去,看着空空如也的雙手,心裏難免還是有點失落,忽而有猛然意識到:他們每個人好像都在用我的錢打牌。忍不住嘀咕地説:“你們這羣‘壞人’。”可話語裏沒有憤怒,只有被自己感動的歡笑。

那是一個難得快樂的夜晚,久久飄蕩的歡聲笑語裏卻飽含着濃濃的親情、純純的年的氣息……

關於年味作文6

過年了!我最期待的新年,終於到來了!

貼春聯、吃團圓飯、放鞭炮、走親戚、舞龍燈、趕廟會……讓我樂不思蜀,最開心的是,今年我們家不再是以往的三個人,爺爺、奶奶,還有我那剛出生不久的小弟弟,六人大團圓喜慶迎新春,那種幸福的滋味,令我回味無窮!

除夕夜,貼春聯可是我們男人的專利。一大早,爺爺就起牀打漿糊:把開水和麪粉混合,用筷子快速攪拌,粘粘的漿糊就打好了。接下來,我把春聯攤在桌上,對聯反面朝上攤開,用細毛刷子蘸上漿糊,均勻的刷在四邊,用手捏着兩邊的角落,把它遞給站在梯子上,等候已久的爸爸,只見爸爸把春聯按在門上,由上到下,由中間到兩邊抹平,用抹布把溢出來的漿糊抹乾,春聯就貼好了,濃濃的年味兒就出來了。抱着弟弟的奶奶看着,笑得合不攏嘴。

團圓飯就換媽媽和奶奶登場了。廚房裏面叮叮噹噹、霹靂吧啦,真是熱火朝天。到了晚上,熱騰騰的菜上桌了。好豐盛啊!密密麻麻的菜映入了我的眼簾;有醇香多汁的牛肉,熱氣騰騰的火鍋,香噴噴的鯉魚跳龍門,節節高的桂花年糕,還有我們家的特色元寶水餃,一口咬下去頓時鮮美的味道直奔喉嚨,散發着濃濃的香味。不一會兒,就着“乾杯”的.歡笑聲,我們開始吃了起來。媽媽透露一個小祕密:“今天的餃子中有一個五福水餃,誰吃到了包了金幣的餃子,可以得大紅包哦!奶奶已經把紅包準備好了,趕快吃起來!”大家一聽樂了,“吧唧吧唧”有模有樣地吃了起來,爺爺一邊伸出大拇指不住誇着好吃,一邊説:“怎麼還沒吃到?”媽媽一下跳了起來:“哈哈!好運非我莫屬!”大家都踮起腳來看,好羨慕啊,連不到兩個月的弟弟也笑了!每一個人的眼裏洋溢起了幸福的光芒,臉上都泛起了燦爛的笑容,這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什麼叫年味!

吃完團圓飯就是放煙花了。爸爸點燃了引火線,我們全家遠遠的看着,只聽見“嗖”的一聲,煙花竄上了天空,綻放出一副美麗的圖案,真的好像一位神仙爺爺在給大家拜年呢!我馬上許下美好的心願:希望我們永遠在一起,幸福平安快樂!

關於年味作文7

春節或許是每個中國人最開心的節日。這天家人團聚,鞭炮聲響,煙花燦爛,親戚家轉,情感增進。好不歡鬧!

置辦――人山人海

“滴滴滴――”“你這個怎麼賣?”“唉,你怎麼在這兒!”……街上傳來人們交談與汽車喇叭的交織聲。放眼望去,行人如織,川流不息。人人手裏大包小包,還不停歇,一個商場出來,轉入另一個商場掃蕩。汽車以龜速行駛,不停的按着喇叭,催促前面的車輛快一點,也無多大作用。人們就常説一句話:“不到七年級,東西都沒有準備好。”

團圓――其樂融融

“嘶啦――”一道菜正在製作中,過了一會兒,“出鍋嘍!裝盤。”轉而又投入到另一道菜。一小時後,年夜飯成功完成!正好春晚開始。“快快快!過來吃飯了。”“馬上就來!”全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吃着這歷時之久的團圓飯,人人臉上全是幸福的笑容,交談着繁瑣是小事,也不乏筷子與筷子,筷子與餐盤的碰撞聲。遇到比較搞笑的節目,大家也是笑得合不攏嘴。

街道――五彩繽紛

今年的春節比往年都更有年味,原因無他,只因街道兩旁的樹上都掛上了五色的小燈,也掛着雪花,燈籠,中國結等小掛飾,韻味十足。晚上在街道上散步是最美的享受。這時候的街道相對於白天來説是比較安靜的,但還有些車輛疾馳而過的`聲音。樹上的燈都亮了,一段路是一種顏色,我喜歡黃色的,有些是一閃一閃的,看上去有種星星的感覺。雖是晚上,但街上的人也不少,大概都是想享受一下這燈光吧。

煙花――心生喜悦

爆竹煙花大概是過年的基本項目,放了鞭,看了煙花,才會有種真正過年的感覺。回到農村,家家户户都是早起放鞭,“噼裏啪啦”的,聽的人心裏十分高興。到了晚上,是煙花的主場。各家各户拿出自己事先買好的煙花,一家爭着一家,接二連三的拿出火機點火。一束接着一束的火光衝上天空,到適當的位置,“砰――”煙花綻放於夜空之中,形狀各異,顏色多彩,讓人感覺特別開心,心中的不愉快倒也消失了許多。只是,煙花雖美,美得卻只是那麼一瞬間,美過之後就會消失。

零點的鐘聲早已敲響,只望往年的不悦,隨之飄散。

關於年味作文8

那些煙火氣息重的、熱鬧紛繁的小説裏,紅雙喜、鄰居自釀的米酒、甜甜的紅糖話梅、散裝的紅茶綠茶……如今已是平常的煙酒糖茶在年節時分卻有着分外引人的味道,算是年味。我的上一輩人經常感慨"年味淡了",的確,早已不是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了,也早已不是那個"特產"只產在特定區域的年代了,沒什麼味道非要等到年節才嘗得到,承自以往的那份年節的儀式感也愈發淡了。

可於我而言,年味有時不僅僅在於菜餚的鹹鮮苦辣,也不在於儀式是否講究復古,更多的'是在於人們心裏的一份滋味。

今年陪爺爺奶奶過年。北方的村莊,空氣寒冷而乾燥,屋裏的炕燒得熱烘烘的,瓜子花生早在臘月初始就炒好裝袋,零食和水果也在果盤裏擺好。我和姐姐舒服地窩在炕上,吃東西,玩手機,難得沒了課業負累,堅果仁的噴香使人快樂,配一杯茶,更是覺得膩得剛剛好,清爽得剛剛好。

準備年夜飯時,我在廚房外面,隔着那扇浸染了厚厚一層油灰的玻璃窗,只看見模糊的奶奶的側影,鍋裏沸騰的菜油,隨着肉和菜倒下鍋時“次拉——”的一聲響,升騰起一股青煙和水分迅速汽化的蒸氣,使得奶奶的側影愈加模糊。

而那縷煙火分解成略微蒼老的薑絲和瑩白的薄蒜片,它們跌入微微冒氣的菜油裏,溶解,焦灼,蜷縮,把各自的味道融進滾燙的油裏,再滲入牛肉片的條條紋理中,把肉的香氣密密匝匝的包裹起來。

或許炒菜的奶奶太過認真,並未發現窗邊的我,我回屋收拾了桌子,等着我心中的年味上桌,記起幼時搬個小凳子陪奶奶滷牛肉時的場景。

其實未曾入鍋炒的牛肉也極為美味,從每一次咀嚼中,可以辨析出肉纖維裏的屬於姜與八角粒的香氣,順着我的嗅覺纖維,我彷彿就看到奶奶切了幾塊老薑,拾了幾顆八角粒,扔在水裏和牛肉同煮時,眼角的笑紋。

一塊瑪德萊娜小蛋糕使得《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憶起往昔,有些食物的味道也總是更有層次,層層疊疊地,直到最暖最美好的那個記憶。

手機不斷地震動,各種祝福湧向手機,不管是羣發還是語音,總歸是一份心意。杯子碰在一起,清脆的響聲被鞭炮聲祝福聲和電視裏的樂舞聲蓋過。鼻尖舌尖耳畔心頭都感覺到了年味。

我的年味是什麼?只不過是,樁樁件件事物,都歡喜。

關於年味作文9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人們總在回憶中送走這一年,又在不斷的幻想中期盼着來年,家鄉的年味總是最足的,但是隨着年齡這的增長,時光的流逝,這種傳承着中華悠久歷史的節日氛圍,也慢慢變淡了。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春節,最愛看的節目就是春節聯歡晚會。對於我來説,沒有什麼比這過年七天更樂呵的了:貼春聯,掛福字,包餃子,放鞭炮,一個個忙得不亦悦乎。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大家漸漸對春節失去了興趣,人們都在忙,親戚們根本沒有時間聚在一起。春聯依舊貼,紅燈照樣掛,鞭炮仍然放,可是總覺得春節不是這麼回事,總覺得春節真的`是越來越沒有意思,越來越沒有年味。

我經常想:“如果這樣下去,那麼再過幾年,人們也許就要忘記春節這千年節日的習俗了?忘記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真正的味道了?”

的確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年味的感覺有了很多的變化,與以往有了很多的不同,從小時候期盼着過年只是為了放假,為了能夠收到紅包,才期盼着過年,而如今卻期盼的是在過年時能夠全家團圓的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飯,聊着過去一年的趣事,年味濃濃最濃就是子夜。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各種小菜擺滿飯桌,一家人開懷暢飲,共敍親情,説着吉祥祝福的話語,有説有笑,其樂融融。既有了口福,又填飽了肚子,還温暖了心坎。一家人在華聲笑語中度過了每一年,又在期盼迎來了新的一年。

儘管沒有小時候的那種無憂無慮,很多人覺得年味在慢慢淡化,但還是有着親情的温暖,雖然年味在不斷地變化着,但是永不改變的是親情。

關於年味作文10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在一陣喜慶熱烈的爆竹聲中,新的一年拉開帷幕,而春節也隨之開始了。

過年的頭等大事,應該是拜年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貨,禮包,煙酒等等我們開始了”旅程”。車上,媽媽又開始了她的叨叨:“這拜年啊,是每年都要拜的。而且不能隨便哇哇幾句,將東西一放就走人,新年賀詞一定要説得清晰響亮,還有,告訴你們在別人家禮貌點……”。每次跟爸爸媽媽出去百年他們都要講半天話才會走。雖然是平常的菜價呀,孩子的`成績啊等等。但是每個人臉上都喜氣洋洋的,“恭喜發財”“新年快樂”這幾句話是逢人必説。像這樣,一拜就得拜幾天才能拜完所有親戚,而我們幾乎都累趴了。但這還沒有完,我們這還得給先人拜年。

一提到給先人拜年,我就想起來小時候令人痛苦的回憶。我家先人的墳並不在公墓裏,而是在一片山上,那片山上幾乎全是我們那個地方的人。首先得開車上去,那山路不但曲折,還十分顛簸,好不容易到達半山腰還得走一段不是人走的路。噢,不能説是山路,走在那片山中,頭上是參天大樹,腳下是層層落葉。不下雨還好,一下雨就是一腳一步的爛泥。而那瘋狂生長的花草樹木也是一大阻礙,基本上每年我們都會帶幾把刀,將一些雜草,新樹砍到,清出路來。到了墳前,基本是一個套路,現插上紅燭,香,然後再放一卷鞭炮,據説這樣是為了將亡靈喊過來,然後燒紙錢他們才收得到。然後是磕三個頭,再燒紙錢。小時候,我認為這件事十分無聊,繁瑣。而如今,我站在墳頭,望着那幾乎每次燒紙錢時都會出現的風將那紙錢的灰吹散。我並沒有了過去的煩躁,而是感覺到了如同年夜飯時家中的温馨。小時候對鬼魂的畏懼已經蕩然無存了,我如今只覺得過年的快樂與家人團聚。我也不清楚是什麼讓我的變化如此之大,但我真的十分享受。

如今想媽媽説有關拜年的話(也許是家裏老人跟她説的):“這拜年,不只要拜活人,還要拜去世的人,這不像是平日裏串門,這是要拜出親情,拜出年味。”時候也不早了,拜完年該去吃團圓飯了。

關於年味作文11

上完最後一天地課,在路上顛簸一外小時之久,終於到了家。

夜晚地風吹過,似乎有那麼一點寒,我打量着街道,臨近過年,已經有了點年味,但,今年地年味似乎淡薄了些呢……

今年家辦過白喜事,按照我們這邊地習俗,稱作“新年”。原應在小年前吃年飯,年飯過後直到大年八年級,家裏人不應去拜訪他人,因為“別人不喜”。但於由一些原因,年飯被推到臘月二十九,爺爺説“新事新辦”。

臘月二十九,家中仍同平時一樣,沒有貼新對聯,沒有貼“福”字,也只有寥寥地四個人,給奶奶上完香,我便入了座,門外照例是年飯前地鞭炮聲,但似乎缺了點什麼。

是缺了以往地年味嗎?

默默低頭吃飯,我想到了去年地年夜飯。

大姑媽、小姑媽一家早在上午就來到奶奶這裏來,打撲克地打撲克,下棋地下棋,打麻將地打麻將,看電視地看電視……一大家子人玩得不亦樂乎,熱鬧到不行。到點吃年飯時,幾個姑伯手一揮:“走,出去炸鞭”。而我和表哥、表妹三人也早已圍在飯桌旁搶肉吃:上一盤肉串,看誰手快,邊吃邊玩;盡興處我們開懷大笑,而奶奶也樂樂呵呵。等到大家都上了桌,圓形地大桌上擺滿了菜,年飯,敬酒,我們兄妹三人早早吃完,去客廳各種玩耍,大人則在飯桌上繼續閒話一年地收穫及對新年裏地展望。

以往地年飯都是這麼熱鬧,甚至“吵鬧”。過年嘛!

是啊,這才是年味嘛!

而今年,四人各佔一方,沒有跟我搶肉吃,飯菜似乎變得難以下嚥,誰似乎也沒有什麼要説地,吃完飯各各散去。聽着外面此起彼伏地鞭炮聲,我不禁開始想象別人家熱門地年夜飯。

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在外地遊子要提前許久搶購火車票,只為能回家過年;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在家地父母要在臨近過年地時候不斷催促兒女回家過年;我也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有人説有家人陪伴才叫過年。所謂年味,不僅是貼上新對聯,貼上“福”字,更是有親人地團聚;哪怕沒有貼上對聯,哪怕沒有鞭炮,哪怕沒有煙花,只要親人能夠團聚一堂熱熱鬧鬧,那才有年味!

而今年,説是缺年味,實際上,是缺了奶奶,是缺了能一同過年地親人,是缺了那份熱鬧。

關於年味作文12

中國人過中國年。年有年的味道,中國年,年味十足。在不同時期,過年也有不一樣的味道。

從小,我一直都有回家鄉過年的習慣。在家鄉,和家人、親朋好友一起吃團年飯,一起圍着火堆守歲,一邊看着春節聯歡晚會一邊聊着天。有些爺爺奶奶們圍在桌子旁搓麻將,而我就在外面放花炮。

到了晚上十二點,打開大門,我們全部來到門口,搬出準備好的大型煙花、大卷鞭炮。點燃它們,讓火炮直衝雲霄,讓火花自由地四散開來。頓時,四周鞭炮聲響起,震耳欲聾。烏黑的天空頓時亮了起來,無邊的黑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滿天的花朵,美麗而繽紛的焰火。煙花閃閃夜如晝,爆竹聲聲歲更新。這都藴含了中國那獨特的年味呀!

回到現在,今年的年味有一些變化。因為18年的.會考,我父母決定在長沙過年,今年不會常德了。但過年還是得和家人團聚,就在幾天前把爺爺、奶奶接到了長沙。同時又在外面買了些爆竹、煙花。

這是我頭一次在長沙過年,雖是不大情願但又滿懷期待。家鄉親戚更多,熱鬧多,而這邊只有五個人;而且鄉下放炮也更放得開。不過,這邊有大屏電視,有沙發,有空調,有電烤火桌,看春晚環境不錯,而且我還沒在長沙過過年,嘗試一番又何妨。

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地點,年味也會有所不同。我家所在的小區裏,細心的物業已經把小區精心裝飾了一番,到處張燈結綵,鬧得紅紅火火。這讓長沙的年又增添了幾分年味。

我想象着,能用電視機與家鄉的親人視頻通話,拉近親戚的距離,共度春晚,共同守歲,共迎新春,天涯共此時。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只是這個功能還沒有普及,我家電視上有他們的沒有,而且我家電視還沒裝攝像頭,現在是無法實現啦。未來智能化的年,一定又有一番風味。

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會切身感受,在城市裏過年的滋味。我也希望,未來的年依舊親情滿懷,同時也能天涯若比鄰。

關於年味作文13

今天是小年,吃着香噴噴的祭灶餅、甜滋滋的芝麻糖,聽着附近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該過年了!還別説,這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了。

不記得從哪天開始,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大人們,小孩兒們,一個個玩得歡天喜地。放寒假了,要過年了,誰不高興呢?你聽,“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聲音傳過來,引得過路人也駐足觀看。

走在大街上,我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抬頭一看,突然發現馬路上面掛滿了彩色的'霓虹燈和紅色的小燈籠,筆直的馬上一眼望不到邊都是一片紅。從遠處看,在那藍色的天空中,這些彩色的霓虹燈就如同繁星點點,閃閃爍爍的鑲嵌在空中,而那大紅燈籠,掛在那裏,別提有多麼引人注目了。瞧,一排又一排,排列的整齊美觀,使我目不暇接,新年,已經向我們走來。

走在馬路上,也不像是以往那樣冷清了,現在真的是人來人往,一個接一個的臨時商鋪開業了,賣的都是春聯、鞭炮,糖果,一家挨着一家,看了這家,忍不住又跑到那家。過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我便興高采烈的的挑選了一副。而人羣聚集地的十字路口,則有勤勞的商販擺上包裝精美的水果、飲料等禮品,更方便了人們的購買。

走在超市裏,人們的叫喊聲,談話聲震耳欲聾,看什麼瓜子、花生、禮品盒,紅彤彤的一大片,大多數都圍繞着“紅”這個字,真的是紅紅火火迎新年。而人們購買食品禮品時,也不像是平時貨比三家,看好了東西直接就放入購物籃,看,每一個人的購物籃都堆得像是一座小山。

在家中,我們也閒不了,全家齊動手,開始了一次迎新春大掃除。我負責把我的小屋收拾的乾乾淨淨——書整齊地放到書架上,廢舊的東西放到垃圾桶裏,書桌擦拭得乾乾淨淨,ok!望着那乾淨整潔的小屋,我心裏有種説不出來的高興——開開心心迎新年了!

年味越來越濃了,新年正向我們走來!

關於年味作文14

上完最後一天的課,在路上顛簸一外小時之久,終於到了家。

夜晚的風吹過,似乎有那麼一點寒,我打量着街道,臨近過年,已經有了點年味,但,今年的年味似乎淡薄了些呢……

今年家辦過白喜事,按照我們這邊的習俗,稱作“新年”。原應在小年前吃年飯,年飯過後直到大年八年級,家裏人不應去拜訪他人,因為“別人不喜”。但於由一些原因,年飯被推到臘月二十九,爺爺説“新事新辦”。

臘月二十九,家中仍同平時一樣,沒有貼新對聯,沒有貼“福”字,也只有寥寥的四個人,給奶奶上完香,我便入了座,門外照例是年飯前的鞭炮聲,但似乎缺了點什麼。

是缺了以往的年味嗎?

默默低頭吃飯,我想到了去年的'年夜飯。

大姑媽、小姑媽一家早在上午就來到奶奶這裏來,打撲克的打撲克,下棋的下棋,打麻將的打麻將,看電視的看電視……一大家子人玩得不亦樂乎,熱鬧到不行。到點吃年飯時,幾個姑伯手一揮:“走,出去炸鞭”。而我和表哥、表妹三人也早已圍在飯桌旁搶肉吃:上一盤肉串,看誰手快,邊吃邊玩;盡興處我們開懷大笑,而奶奶也樂樂呵呵。等到大家都上了桌,圓形的大桌上擺滿了菜,年飯,敬酒,我們兄妹三人早早吃完,去客廳各種玩耍,大人則在飯桌上繼續閒話一年的收穫及對新年裏的展望。

以往的年飯都是這麼熱鬧,甚至“吵鬧”。過年嘛!

是啊,這才是年味嘛!

而今年,四人各佔一方,沒有跟我搶肉吃,飯菜似乎變得難以下嚥,誰似乎也沒有什麼要説的,吃完飯各各散去。聽着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不禁開始想象別人家熱門的年夜飯。

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在外的遊子要提前許久搶購火車票,只為能回家過年;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在家的父母要在臨近過年的時候不斷催促兒女回家過年;我也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有人説有家人陪伴才叫過年。所謂年味,不僅是貼上新對聯,貼上“福”字,更是有親人的團聚;哪怕沒有貼上對聯,哪怕沒有鞭炮,哪怕沒有煙花,只要親人能夠團聚一堂熱熱鬧鬧,那才有年味!

而今年,説是缺年味,實際上,是缺了奶奶,是缺了能一同過年的親人,是缺了那份熱鬧。

關於年味作文15

我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着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就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穀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麻雀(據傳説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麻雀)。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奏事日子,傳統小年,又名辭灶。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用麥芽糖汁做成灶糖,又甜又粘,相傳送灶時給灶王爺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狀了。送灶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着過年開始了。

臘月日子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綵;户户圍着餐桌、抱着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雲散,所有豐收、喜悦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

正月七年級是新年第一天,家鄉人都有“迎喜神”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後,村裏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着或趕着身上披掛了彩紙摺疊紙扇牛羊騾馬,浩浩蕩蕩向預先估算好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為了驅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了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點燃用玉米、蕎麪捏燈盞,小孩挑着紙糊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為一體,相映成輝。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後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疳”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人們則割足枯蒿茅草為“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誰“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户户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們爭搶着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