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3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我們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説的話該做的事,説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説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説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説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這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閲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2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面對生活的態度;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這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鉅作,便出自孔子這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大師,一個教育家,一個哲學家。這樣一個傳奇的人;這樣一種傳奇的思想;這樣一部傳奇的著作,卻曾經被數次的拋棄,否定。

秦始皇時期,正統的儒家思想,卻因秦始皇害怕政權被推翻而拋棄。“焚書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時,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價值。儒家思想被拋棄,我不敢説它是秦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條吧!之後,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續着它的光榮。我本以為它會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時期,它再次被拋棄了。當時提出了“加強新文化的發展,鄙棄舊文化”的文化發展方針,直接而又錯誤的否定了它。這僅僅是因為它含有封建主義思想,不利於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發展,僅僅因為這可笑的一點,人們拆孔廟,燒書籍,使儒學站在了眾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兩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沒有使它失去應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奪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上至於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經典,句句深刻。這一句句話,都從孔子嘴裏一一“曰”出。這不應該被否定,應該被髮揚,被學習,被傳承。

子曰:“剛、毅、木、衲,近仁。”

論語讀後感3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説:學完了再去複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鍾。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劉大夏當上官後,他的同窗來找他敍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説:“唉,自我當官後,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説:“什……什麼劉……劉大人啊?”官兵説:“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説:“沒聽……聽説過……過這玩……意。”劉大夏見狀説:“算了算了,繞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話説,劉大夏的這種行為就是君子所為。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説,聽了他説的話就相信他的為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瞭解一個人,聽了他説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後,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