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後感【熱門】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的讀後感【熱門】

論語的讀後感1

手中的《于丹的《論語》心得》勿勿看完了,合上書,再看看本上摘抄的合乎自己心境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想想以前自己總覺得《論語》有點高深,或是有點枯燥。讀過這本書後,我也認為《論語》確如於丹老師所講,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用一種簡單的道理,傳授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和智慧。《論語》中的.句子,經于丹老師講解,更加易懂而適用了。有些是點悟了思想中的困惑;有些激勵了自己求學的動力;有些則告訴我們要如何提高自身修養,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真諦,就像書中説的那樣,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關於學習,孔子説: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于丹老師也告訴我們,真正尊崇學問的人,學習是為了人類的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了到老。由此我也想到了尹建莉老師教育書籍中寫到的,關於學習古詩應有的態度。她説讓孩子背誦古詩,不是讓她在人前炫耀,而是讓她能體會詩中的韻味,詩中的美好意境。這段時間,我和女兒正在一起學習背誦《國小生必背古詩八十首》,雖然我沒讓女兒在人前炫耀,可有時我也會看看自己背了多少首詩,我想我不該去究其量,而應該求其質。

書中更多講敍的是關於提高自身修養,生活的智慧,每一處於丹老師都有很精彩的見解。我想要再次的閲讀,去體會那其中的智慧。也因於丹老師的講敍,讓我也想去學習《論語》,學習其中的智慧,這些會讓增加我的學習動力,也會讓我的思想有新的認識。

論語的讀後感2

我正在學背《論語》。在《為政篇》裏有這樣一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説,子游問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孔子説:“如今説的孝子,有人認為僅僅養活父母就算孝,可養狗和馬也要做到這些,如果不孝敬,那麼就和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我聽了奶奶的講解,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怎麼能把父母和犬馬放在一起比呢?可我細細一想,就笑不出來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今天看來,有的人已把它丟棄了。例如有些養小狗小貓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們對寵物關懷備至,人吃饅頭,貓狗吃火腿腸;人吃火腿腸,貓狗吃海鮮,寵物比人吃得還要好。有些貓狗的主人,無微不至地設法滿足貓狗的需要,卻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饅頭,貓狗在吃肉;父母在勞作,主人卻殷勤地陪貓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罵父母。這些人連父母都不愛,何談愛祖國、愛人民!想到這裏,我真想大喊一聲:“貓狗比父母還強嗎?”

道德建設,從小事做起,從孝敬父母做起。讓我們共同呼喚:中華美德快回來吧!

論語的讀後感3

所以,我覺得,這話可能有這麼兩種理解:

1、缺少上下文,這句話孔子可能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歎。

2、講“由”釋做“行”,將“知”釋作“識”。這樣該句就成了:可使民眾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讓他們僅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參見《孔子淵源》,韓永賢,國際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後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後文很容易發現,這裏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説到這裏,應該把“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説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説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説明一下。

論語的讀後感4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有的談怎樣做人、有的談怎樣學習……語言精煉,含義豐富,其中許多語句至今還有很強 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子的必讀書,而且也是我們少年兒童的必讀書。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有許多語句都不理解。經奶奶講解後,我總結歸納了以下兩 點:

一、做人要講誠信,正如曾子所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在告誡我們,與人做事要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 要守信用;做人要明是非,正如孔子所説:”為人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是在告誡我們,要公正的、合乎標準的喜歡一個人,或憎惡一個人;做人要懂禮節,正如 有子所説:”禮之用,和為貴。“ 這是在告誡我們,做事要達到和諧的目的,必須正確應用禮節;做人要謙虛,正如孔子所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是在告誡我們,應當謙虛、謹慎,多向別人學習。

二、學習要有好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説:”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這是在告誡我們,學習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學習態度上,正如 孔子所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這是在告誡我們,在學習上更應當要實事求是。

經過學習《論語》,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和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後我應當以《論語》為自己的座右銘,使自己的品德、行為、學習不斷提高。

論語的讀後感5

當老師佈置的作業中出現了讀背<<論語>>時,我有些驚訝,也有些苦惱,這可不是一件輕鬆和簡單的作業,可當我漸漸走進孔子的故事與世界,我才明白了 這一句句精簡的'語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給我們的做人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名言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死讀書,不思考,又能學到多少東西?會思考,卻不懂學習。又有什麼本事?我總是愛一遍又 一遍地讀這句話,它告訴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才能有效率。

論語這本書其實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過世後,守喪時編輯而成的,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無怨無悔地對恩師,即使是親生父子也很難有這般情誼。即 使沒有那些關於”孝“的名言。有這麼一羣好弟子做榜樣,也許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如此之孝,但我會努力做一個有孝心,孝順長輩的孩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論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講”誠“的,做一個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誠信。可是在那麼複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 脯説我做到了誠,做到了問心無愧呢?我不能……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我決心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誠,孝,仁,道,孔子總是言傳身教,傳給他的弟子,傳給整個華夏民族。論語給我的暑假生活畫上了一個完美地句號。

論語的讀後感6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説“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論語的讀後感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來自《論語》這本書。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嗎?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瞭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後,再來温習,不是很歡樂嗎?有遠方的朋友趕來相聚,不是很歡樂嗎?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道理也在論語中體現了,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講,父母在時,不能遠遊,出去時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以後,我有了許多生活上的進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孝順父母……雖然孔子所説的我沒有全部做到,但是卻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論語就像我的.一面鏡子,我自己是怎樣做的,孔子是怎樣要求的,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現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賺錢,連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養的動物就和你養的老人沒什麼區別了。

《論語》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學的縮影,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便是我的座右銘,我覺得,每天就應該向曾子這樣去反省自己,然後為自己立一個目標,才能有進步。

《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的道理遠不止這些……

論語的讀後感8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的讀後感9

同學們,我想大家都知道論語吧?大家讀後都因該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給我的啟發很大,它的意思是:學習了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我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天天把作業一寫玩就玩去了,從來不去檢查、思考自以為寫對了,可是老師給我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雖然作業錯了,但我只是改一下,從來不思考為什麼會錯。現在我學了論語這課懂得了:學習之後要去思考、去鞏固、去複習。只有這樣才可能有好的成績......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似乎也對我有所啟發,它的意思是:學了並時常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我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後,我天天覆習所學的知識,別人錯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贏得了同學的`喜愛。

論語可以教導我怎沒做人、怎沒學習,論語給了我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態度論語這本書真好!

論語的讀後感10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説的話該做的事,説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説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説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説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於洪敏的成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於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閲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的讀後感11

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為人知的這段話: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第十一)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説到這裏,岔開説幾句。

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説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説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説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論語的讀後感12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裏的古文,裏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説:"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麪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説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裏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的讀後感13

快樂的生活,到底怎樣才算快樂?又怎樣才能快樂的生活呢?《論語心得》對此有所詮釋。

《論語心得》是一本根據于丹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所寫的書,它主要講了于丹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在讀了《論語心得》之後,我知道了《論語》的真諦:如何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要過上快樂的日子,就必須做一個有意義的人。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講到: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與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同時,我們還要“修身”: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這是孔子對理想生活的總結,也被後人奉為理想的指南。

要做到這些主要是要有一顆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心。可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與別人競爭,少時就已爭得個魚死網破,能保持一顆純淨的心就已不易,更何況要有世外高人般的淡泊呢?不過,只要一個人有心,每天修生養性,在不久的'將來,他就會成為一個真君子!

于丹教授將《論語》所給予她的感悟告訴了我們,我知道了:只有以淡泊的胸襟,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狀態中,才能尋找內心的那份寧靜,也才能如孔子所説:快樂的生活!

論語的讀後感14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藴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説:“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

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的讀後感15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對應。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為人知的這段話: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

説到這裏,岔開説幾句。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説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説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説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