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代出自薊北門行》

《代出自薊北門行》原文

邊塞詩—《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徵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樑。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代出自薊北門行》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南朝文學家。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原籍東海(東海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但鮑照家鄉在今江蘇連雲港市);一説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鮑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氣,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439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鮑照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向劉義慶獻詩言志,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但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裏,他始終是“下僚”,不能有所作為,為此,胸中鬱結着憤憤不平之氣。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

《代出自薊北門行》簡介

此詩在思想與藝術上能達到較完美的統一,是由於緊湊曲折的情節,不斷變化的畫面和鮮明突出的形象在詩裏得到了有機的結合。其中緊湊的情節,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邊亭告警,徵騎分兵,加強防衞,進而寫到虜陣精強,天子按劍,使者促戰。然後着重寫了漢軍壯偉場面和戰地自然風光。最後以壯士捐軀,死為國殤的高潮作結。

貫串於上述緊湊情節中的,是各種生活畫面,如邊亭、咸陽、廣武、朔方、虜陣、胡霜,包括了胡漢雙方的廣闊空間。活躍其中的,有交馳的羽檄,連天的烽火,雁行的隊列,魚貫的軍容,簫鼓的節奏,旌甲的輝光等。尤其是疾風起,沙礫場,馬瑟縮,弓凍凝的邊塞風光畫面,“神氣光舞”(陳祚明語),“分明説出邊塞之狀”(朱熹語),更為此詩增添了藝術光彩,是鮑照表現邊塞生活的重要藝術標誌。

上述畫面從多角度進行描繪,而位於其中心的,則是壯士的英雄羣像。不只徵騎、分兵、緣石徑、度飛粱、吹簫伐鼓、執旌被的嚴峻時刻,他們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時危世亂之際表現的忠節,更突出地閃現了英烈們為國獻身的思想亮光。

鮑照沒有邊塞生活的直接經驗,卻寫出了成功的邊塞作品,很可能是因為他善於把自己積累的北方邊塞生活的間接知識和前輩作家的創作經驗藝術地結合起來,他能自出心裁,自顯身手,為南朝詩壇開出一朵奇葩,説明他對莊子《逍遙遊》“有待”、“無待”的境界,是很領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