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活着》讀後感1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活着》讀後感13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留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應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取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能夠應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己的過去是否清楚地明白並且敢幹應對,我不敢説。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能夠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應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説不清到底該怎樣做,我應對的.是無法自由選取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樣,我始終期望自己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構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但是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期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取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 篇2

餘華的《活着》應該是我用時最短讀完的一本書吧!最開始知道《活着》這本書是因為在微博看到易烊千璽的推薦,他説:“讀《活着》就是隨着富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麼?盡是人生”後來又在微博上看了一下其他讀者對《活着》的評價,知道這是一部悲劇,主人公富貴一生都在不斷的失望中度過,生命並沒有在他的努力中出現轉折,也沒有任何奇蹟可言,每次覺得有盼頭的時候總會被當頭一喝。

我是做好了心理準備來看這本書的,可是直到最後苦根也離開的時候我依然哭到不能自已。富貴最後倒是看得透透的,與他的老牛相依為命,他的苦楚,他的寂寞最後只能自己消化。生活對他不是善良的,對家珍、對鳳霞、對有根、對二喜、對苦根都不是善良的,甚至是殘忍的。可是在那樣的年代,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生活又對誰是真正友好的呢?哪怕是春生、龍二也是犧牲品。跟着富貴的足跡走在那個時代裏,一步一步都是那樣的艱難,經歷過農村生活的我在讀文章的時候似乎更能融入到那樣的環境當中。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只是為了生存下來就要不斷的掙扎。讀着富貴的人生,我在想如果是我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能堅持下來嗎?如果我像富貴那樣留在了最後,守着一座茅草屋幾座墳,我還能堅強的活下去嗎?或者説那個時候我還有活着的意義嗎?

一部《活着》,讓我們體會到時代的更替與社會的變遷。可以想見,在那個年代,像福貴這樣悲慘遭遇的底層人民不計其數,福貴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實例。

生長於和平年代,生活於城市中的'我們很難去設身處地地體會福貴的感受,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要堅強地活着。往事隨風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個清晰的印跡。時間終究還是會讓一切變得蒼白無力,“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多多少少會遇到困難,但我覺得,正是因為艱難,活着才有了深刻的含義。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以,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3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16歲,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我耐心地讀完了全本,卻只是為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

再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20歲,我仍為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卻又品嚐出悲慘生活中的一絲温暖,他有淳樸善良的家人,有堅貞不移的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有努力活着的心態——即使生活滿目瘡痍,無人相伴,也要努力生活。

作者在中文版的自序中寫到:“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富貴頑強生活——從富家子弟落魄為貧農,再到成為父親、爺爺,他用不同的身份有喜有悲地活着,可身邊的人卻一個個地被宣判死刑,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經歷毀滅性的變化,但活着,就是他的意志。書中最後這樣寫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於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愛情,為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並震驚於為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捨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裏的人不願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着,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着;有的人把課桌當做牀糊塗地活着;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讚許誇獎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們不能説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穫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4

讀這本書前,就知道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其實,我也只是需要一個悲傷的理由。但是,讀到有慶死的時候,我真的很傷心。難以置信那個純真的善良的少年,每天不辭幸勞的赤腳在學校和家之間飛奔,只為給兩隻羊喂草,自己吃不飽卻從不忘記給羊兒喂草,他居然因為救人獻血,活活被抽血過度而死!無知又善良的孩子,怎麼不讓人心疼?再也看不到那在鄉間飛奔的身影,怎麼不讓人揪心?中年喪子怎麼能不痛?!可是還是要活着呀!主人公富貴就這樣一個個送走了所有他愛的人,夕陽下,白髮蒼蒼的老人富貴和同樣蒼老的一頭叫做富貴的牛,相依為命,漸行漸遠。

就這樣,薄薄的一本書寫完了名叫富貴的一生,就這樣,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啊~原來人生本就有諸多不容易的事,比起那個時代,生在現在的我們已經是該感恩了。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本就有許多起起落落,而每個人的人生中,本就有命數的差別。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其實用不着去羨慕別人,那些在你眼裏成功的人,背後付出的.血淚是難以想象的。

剛剛踏入社會的我,對於社會,人性,人生,真的是所知甚少。找工作中各種揪心,傷痛,迷惘。我害怕自己的一生會一事無成,害怕這個社會連一次機會都不肯給我,我也懷疑過,本科生真的就那麼一無是處嗎?我甚至都想要放棄,因為當初的躊躇滿志已經消磨殆盡了,我看不到希望了,因為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該是一無是處的。

可是,我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啊!只要努力還是有可能改變的吧!富貴年輕的時候揮霍,雖然以後也艱辛,但是至少充實,那樣接二連三的打擊,他還是活着。史鐵生説,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啊~時候到了自然會發生。為什麼要去考慮那些呢?為什麼一點點挫折就想放棄了呢?現在是迷惘,是憂慮,最難過的是空虛,是沒能替父母分擔讓父母失望,是當初的自信只換來如今的失落,是怨恨太過學生氣的自己處事太不圓滑……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快改變這近況,我只是想活着就要不停努力,努力就會有希望的吧,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呀!

《活着》讀後感 篇5

這本書題為“活着”,寫的卻是“死亡”,這是一部為內心而寫的著作,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苦難後依舊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故事講述了男主角福貴兒的一生。福貴兒年輕時沉迷於吃喝嫖賭,一言不合就打媳婦兒家珍。有一天,家產被敗光了,輸給了一個叫龍二的人。親爹被氣死了,家也被人奪了。

福貴兒終於洗清革面,懷着兒子的媳婦兒卻被岳父接回了城裏,後來又帶着兒子有慶回來了。娘生病了,福貴兒去城裏買藥被國民黨抓走,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活了下來,遇到解放軍,回了老家。回家後孃死了,女兒病成了啞巴。(看到這裏,我以為作者會寫龍二霸佔他的妻子之類的,不僅沒有,反而龍二的結局出乎意料)

福貴兒回來後,土地改革開始了。龍二因為不肯分田產,被槍斃了。福貴兒很是感慨,如果當初他沒有輸光家產,現在死的就是他了。到這裏,我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沒想到,現實永遠沒有更慘,只有最慘,真正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家珍得了軟骨病,幹不了活,家裏負擔加劇;政策變化,家裏越來越窮;曾經的戰友成了縣長,卻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有慶(有慶死於為縣長夫人輸血,抽乾了血而死);女兒鳳霞與城裏的偏頭二喜結婚,死於生產;女兒死後,妻子家珍不久於世;年幼的外孫被接到鄉下與自己同住,自己年邁貧窮,生活艱苦,讓孫子死於吃豆子撐死。

多年以後,年邁的福貴兒牽着他年邁的老牛,哼着歡快的小曲兒,給在鄉間收集歌謠的“我”講述了他的一生。本書故事篇幅並不長,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到結尾,我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我內心在期待某種逆風翻盤,從始至終故事卻都在朝着反方向發展。

可能越是窮苦的人才越能體會到這種與生活作鬥爭的辛酸,和災難降臨時無能為力的苦楚。曾經我因一些生活瑣事與朋友爭吵,看完這本書再去回顧那些瑣事,與生死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麼?曾經我所堅持並奉為真理的“對”與“錯”是否侷限了我的眼界與格局?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柔和。《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當做富貴兒去歷經滄桑後,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經經歷的一切,感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激未來將創造的一切!

《活着》讀後感 篇6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這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餘華的《活着》後,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遊而上,你只會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才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才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裏跑,煙花巷子裏,睡錯了牀,他挺悠閒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温柔,他真正愛着的是讓他後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麼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麼呢?他輸了,因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後,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後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後,只剩一隻牛陪着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他進述時,還是那麼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麼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麼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靜並代表真正的安靜,內心的波濤洶湧才是真的。其實,老人“福貴”講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讓我覺得,最快的是時間,最慢的也是時間,春去冬來,一年就過去了,四十年間,有太多的遺憾,或許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我不是他,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選擇,因為我沒經歷過。

《活着》讀後感 篇7

何為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何為活?或生活美滿,或子女美滿。徐福貴的一生就像是銅板,正面看是生存,反面看是倖存,中有方圓,生,幸皆失。

徐福貴的一生悽悽慘慘,母親病死,有慶失血,女兒難產,妻子苦痛而死,女婿事故孫子撐死。這樣看來,徐福貴的一生走的糊里糊塗。人至遲暮,僅剩一頭同樣遲暮的老牛陪在身旁。我們站在非人的視角看他,無非是經歷了一場又一場死亡,孰不知這死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波濤,由悲痛到麻木再到悲痛。在《活着》這本書中活着是何其容易。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困難的事。

有人説,餘華的《活着》,人生之讚歌,當時只道是尋常。

有的人長久地活,有的人短暫地活,你能説他沒有過完一輩子嗎,顯然不能,儘管是短暫的活,那也是一生。可怕的是短暫地活成為了尋常。

其實餘華的《活着》寫法與現在一鏡到底的電影手法有些相似。我們所觀的徐福貴一生就像是被時間推着走,他是無法逆轉的行進,儘管路途中一個接一個的親人離世,對他而言是悲痛的,但也是生活,也是生存。

在可怖的舊社會中,人的死去是合乎常理的,無論是什麼原因,最難的是徐福貴親人的離世,但最無力的`是他見證了一切,包括長輩,晚輩,同齡人在他老去的過程中老去,甚至離世。

所以對於他來説最難的但也是最渴望的是活着,活在陽光之下,正是因為見證了太多的死亡,所以覺得活着是最難的。

對於人來説,活着是人的本能,所以在任何荊棘面前都不值一提,但活着也分種類,有的人為了活着而活着,而有的人為了好活而活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待未來都有不同的方向,每個人都有重新開始的選擇。

總有人會在死生之間泰然,因為看透了活着的真諦。不會再隨意動搖,做到淡泊寧靜。福貴的母親曾經對他説:只要活的快樂,窮也不可怕。其實,對於遲暮的福貴,活着已經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追求。

對於處於不同時代的我們,仍然受用。因為活着是一種孤零零的幸福。有的人懼怕平庸,覺得沒有成就,無法滿足。但是就像是緣分天註定,所有的平庸可以造就偉大,對抗時間,成為命運的一種形式。就像桂花香飄十里,男兒志在四方。

總之,儘管努力生活,其他的,天註定,等風來。

《活着》讀後感 篇8

人生不過匆匆數十載,常常在想:人活着是為了什麼?《活着》似乎給了我一個答案。

《活着》講述了一位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後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然而,真正的悲劇才從此開始逐漸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女校長血型相同,為救在醫院裏生孩子後大出血的女校長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喜結良緣,生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枱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出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父歸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吃豆子都很艱難,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了……福貴老了,伴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福貴的一生是曲折的,是悲慘的,是撼動人心的。他經歷了連接不斷的'打擊,至親一個接一個的離他而去,失去至親的刻骨銘心的痛一次又一次讓他承受着。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去至親了吧,更何況是眼睜睜看着至親一個個慢慢死去,自己卻無可奈何。

但,令人訝異的是,福貴並沒有被這一連串的挫折擊垮,而是堅強的活着,樂觀豁達的活着,風燭殘年之時,與老牛相伴度日。

有些人,活着是為了金錢;有些人,或者是為了權利……俗話説得好,“眼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金錢權力都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就好好利用,沒有就平平凡凡,何必為此而追逐一生呢?

有些人,活着是為了親人;有些人,活着是為了朋友……但反問一句,若親人、朋友離你而去,是否人生就失去色彩?是否活着就失去意義?答案必定是否定的。當你不努力工作、不認真工作,家人、朋友苦口婆心的規勸時,你“左耳進,右耳出”,難道你學習、工作是為了他們嗎?那又為何以此為藉口而蹉跎一生呢?

人生不過匆匆數十載,人是為了自己而學習、工作,人是為了自己而活着,人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並非為了身外之物,並非為了他人……

人生苦短,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為自己而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9

快樂就在我們身邊——讀了《活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可愛的有慶、堅韌的福貴,那就要數家珍了。家珍是個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女性,她的表現也許並不引人注目,只是一個傳統的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她以她獨有的存在形式闡釋了一個眾所皆知的道理——知足常樂。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夠懂得並應用的卻很少。

還記得狄德羅效應,哲學家丹·狄德羅很喜歡友人送的高級睡袍,但當他穿上之後,開始覺得家裏的傢俱和裝飾都顯得粗陋庸俗,於是把舊的東西一件件更新,最終也不覺得開心,他發現“自己竟然被一條睡袍脅迫了”。所謂知足常樂,其實就是要剋制自己追求一些並沒有多少價值的、虛無縹緲的東西的慾望,慾望是永遠不能填滿的黑洞,過於追求一些對自己並沒有多少意義的東西,只會讓不完美的感覺對自己越纏越緊。

人性有很多弱點,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追求了錯誤的東西;人之所以鬱悶,是心中裝進了許多雜質,不但不清理,還越裝越多。於是更加迷茫,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越陷越深,最終淪為自己貪慾的奴隸。知足常樂,説到底就是一種與世無爭、順其自然的心境,不過分的去強調什麼、不過分的追求什麼,只是做好自己該做的,明確自己的'追求,拋棄貪慾的羈絆,從而達到一種平和的心境,這就是知足常樂。想要做到知足常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人生閲歷的積累和生命的沉澱,沒有足夠的人生感悟,想要做到知足常樂是困難的。因此,我們一般看到的活的知足快樂的人,大多數是老人,這並不是説老年人沒有了追求,這恰恰説明在經歷了人生的歷練、磨礪之後,人的慾望會降低,至少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有火一般的追求,人生會磨掉一個人初生時的燥氣、狂妄的追求以及內心的熾焰,留下的是金子般珍貴的經驗,這個時候的人往往是最睿智的,看透人生大起大落之後,他們學會了知足常樂。這時候,他們的最大的願望無非是閤家歡樂,僅此而已。

除了歲月能教會人知足常樂,人生的巨大打擊、災難,同樣會讓人明白知足常樂,當然,也有可能致使人崩潰。就像家珍,經歷了家庭破敗、二老去逝、身染頑疾、喪子之痛之後,唯一的願望就是可以和福貴安安生生的過日子,這就是她最大的快樂。當然,對於我們,都不會為了學會體會快樂而期盼打擊,所以,為了學會體會快樂我沒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文化素養、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學會將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當做一種收穫

《活着》讀後感 篇10

其實,很早就聽説過《活着》這本書,自己卻遲遲沒有刻意的接觸。某天一個下午,隨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運之中。三個小時,我一直攥着手繃緊了神經,直到書一頁一頁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電影翻了出來,相比之下,電影顯得太温柔,張藝謀顯的太温柔。

死去,其實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於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儘管簡陋但是也有歡快,絲絲的暖意時時衝上心頭。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無奈的看着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

我腦海裏的有慶是這樣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頭髮、笑起來有酒窩、總是向着陽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彷彿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生活艱辛沒什麼!他熱愛生活就像熱愛他的兩隻小羊一樣,單純且美好。終於,有一天,有慶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進了福貴家,一切都在變好。

突然有慶死了,冤枉而且荒謬。由於有慶血型和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抽血過多而死!

噩夢在延續,讀者看到所有的.絲絲的温情和點點的希望,都被一個個悲劇扼殺在了搖籃裏。

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貴平淡的敍説。

我們為什麼要活着?

餘華用它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福貴為什麼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孤單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孤單。餘華偏偏讓福貴活着,這活着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釋然。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福貴忍受着,訴説着。我們儼然不能從他平淡的語言裏,感受到過去的絕望和痛苦。

最終我們都會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學通知書時的喜悦,還是失戀時的傷心,只要活着,時間的力量最終會把他們變成蒼白的結果。時間總會讓你忘記一些東西,承受一些東西。

《活着》讀後感 篇11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用他粗啞的嗓音唱出了他一生的淒涼。

回想富貴的一生,年少輕狂,吃喝嫖賭,幹盡浪蕩事,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去世,全家人陪着一起過起了貧窮老百姓的苦日子。萬貫家財的消失換來了他的浪子回頭,他決定改過自新,本分的當農民,擔負起這個家庭的`責任,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在當兵期間認識了春生,這種相識也不知是福是禍。

兩年後福貴被共產黨俘虜,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家裏,這兩年他的老母親過世了,孩子長大了不少,也很懂事,生活還挺有希望。但是好景不長,兒子因為救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死亡,縣長就是之前當兵認識的春生。女兒鳳霞雖然機靈漂亮,懂事也賢惠,卻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後來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已經經歷了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這樣的打擊並沒有停止,不久之後他的妻子家珍,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沒過幾年,女婿二喜又因一次建築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現在全家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孫兩個人,但是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6歲大的外孫的生命。

他的一生經歷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所有親人相聚去世,他有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

錢財是身外之物,散盡之後還可豁達一笑,因為身邊還有親人的支撐,那麼失去了親人就沒有了支撐,他後半生就是在不斷的忍受着,每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掐滅,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

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什麼確切的答案。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但是想想福貴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些都不算什麼。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活着》讀後感 篇12

原著帶給我的感覺,和電影很不同。作者的筆觸,正如“鄉下的苦茶”,讀上去似乎平淡,在平淡中卻又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小説的開頭,從“我”——一個鄉村民謠的收集者的視角,看到了那個活着的老人——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如今只能與一頭老牛相伴。當“我”問起,一頭牛怎麼還有這麼多名字時,老人臉上的笑容,竟讓屏幕前讀着這段文字的`我眼眶發澀。

那都是他的家人。那都是曾經陪伴着他,如今卻又都不在他身邊了的家人啊。一人,一牛,在青黃相接、四季更迭的田裏,走過一日又一日。而那些往事,溶在了風裏,和天上的雲彩一樣漫無目的的飄着。在一棵柳樹下,又吹在一起,起了一個旋,變得鮮明瞭起來,看着,卻叫人心疼。

社會的洪流推着人往前走,前路是什麼,完全脱離了自己的掌心。時代變遷着,説快也快,説慢也慢。正如曾經的闊少爺穿不住綢衣服了,曾經熟悉的面孔一張張不見了。家也沒了,這片地早已不是自家的了。有些人風光一時,最終難逃一死;有些人失勢落敗,磕磕絆絆踉踉蹌蹌,苦日子也活了過來。

有勇氣,有堅強的心,只要不想着自己死,就不會死。在戰場的四年,子彈從身側擦過,多少人就在身旁倒下,多少屍體埋在雪裏,一聲聲的哀叫,真是最慘的景象。便是大難不死,輾轉回家鄉,家中老母也不在了,女兒得了大病,成了聾啞人。苦難的浪頭捲過去,才剛把頭探出海面吸進半口氣,新的浪潮便襲來,重新把人壓進水裏,口鼻充斥着海的苦澀。

唯一的兒子,在獻血時被活活吸死;鳳霞死在了產牀上;生活的痛苦令家珍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死去。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最終外孫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貴一個人。

活着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着,但正因為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意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便是活着的意志。在苦難一波又一波浪潮洗禮後,還能爬出水面,與一頭老牛,在晚風中唱着遼遠的歌。

“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戰勝了生活的磨難,呼吸到現在的福貴,從這一層面上來説,已經成為了一名現實的英雄。

《活着》讀後感 篇13

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人們不斷討論生的意義,而作家餘華直接以《活着》為題,以中國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來展示他心中的話。

與書名《活着》的深沉不同,書一開始描寫一箇舊社會的地主家的兒子福貴,他嗜賭成性,遊手好閒,甚至帶着_女去當眾羞辱大人。“這樣的人死了也罷了吧,他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在父親臨終的話下,他開始重新做人,而悲劇從此在他的生活裏漸次上演。

他進城為母親買藥被國民黨了抓了壯丁,在戰場上失去了難得的朋友。幾經輾轉回到家,母親已死,妻子含辛茹苦養大孩子,可女兒卻是啞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兒含淚送人,指望的兒子因給人輸血失血而死,女兒在生孩子時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喪生,最後的親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撐死……如果説世上真有因果報應的話,那麼福貴一定是很好的體現。

面對無數次的“天崩地裂”,福貴的反應卻令人驚歎。他並非擁有處變不驚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脱凡人的韌性。傾家蕩產,他還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壯丁,他心裏堅定着回家的念頭;妻兒死去他還有啞女兒和孝順女婿;他倆死了還有未諳人事的.孫子等他撫養;最後連孫子都離開了他,他就放十塊錢在枕頭下讓人替他收屍,終日以黃牛為伴!從令人憎恨的紈絝子弟,到讓人淚流的悲慘農民再到受讀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筆下的福貴用自己從舊社會開始,歷經  有作家這樣評論道“福貴身上是中國近代所有苦難的集合”。我認為他是亦是面對苦難時我們的好榜樣,可以稱其為生命的不倒翁。任憑殘酷生活的拳打腳踢,他總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讓自己擺回最合適的位置,就算命運殘酷的像一把鐵錘,將他最後一點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將它小心埋好,讓自己死後的骨灰能與之相伴。

餘華以《活着》為題,卻專注描寫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壯麗生命詩篇,卻以琵琶輕輕彈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點,卻像哄孩子一樣温柔拍打。正是這樣以平淡的口吻訴説着一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給人以最樸實、最厚重的生命力量。

活着,在苦難中靜靜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