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實用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後感(實用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或因懶惰、或因拖沓成性,總之藉口總是容易找的,時至今日,終於斷斷續續的讀完了《呼蘭河傳》。誠然,為人物、為國家、為公司立碑立傳者比比皆是,而為地方、甚至一個偏遠小城立傳者罕有。蕭紅以散漫、隨意而又詩化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副多彩的風土畫卷,那是一個平靜、寂寥而又美麗的小城,一羣平實、健忘、鮮活的平頭百姓過着清貧而滿足、亙古不變,周而復始的原生態生活。一個時代、一座小城、一羣人彷彿是中國大地在那個時代,甚至更久遠時間中的一個縮影,一個寫真。可以説,《呼蘭河傳》是一個多稜鏡,不同人讀它,不同的`感悟。

雖為南方人,不盡可能理解“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的妙處,讀着它,卻一股腦兒的勾起兒時的回憶,兒時的一幕幕以蒙太奇般的手法呈現在我的腦海,記憶瀰漫,尤為温暖,那燃着火燒雲的傍晚,裊裊炊煙,那看戲的熱鬧,那甜膩膩的叫賣聲,那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稚氣,串串童年符號永久的融進了故鄉的雲,故鄉的水,開始懷舊、開始戀鄉,我已老矣?但很享受這份温情,這份美妙。

遭遇苦難而悲劇的團圓媳婦兒、有些阿Q而忠誠的有二伯、勇敢堅韌的馮外嘴子……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彷彿就在我們的身邊,藝術源於生活,不需要多餘的裝潢和深奧的道理,接地氣,這就最容易引起共鳴與同感,而現實的生活,又有多少類似角色?

《呼蘭河傳》描寫的諸多人與事是中國文化和歷史沉澱的縮影,甭提那個大水泡子意義和經典的吃瘟豬肉的演繹,就拿“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類似的“精彩”一直在生活中不斷的上演,而大家幫忙抬出陷入水泡子裏的馬,多半是為了熱鬧……呵呵,充分彰顯了我們民族特性和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歷久彌堅,又是多少文學評論家、社會學家不斷深究、分析的課題,我們難道不也應該常反省嗎?

《呼蘭河傳》承載了太多的東西,懶惰如我的讀者,懶於探究,而是隨躺隨卧,隨翻隨看,時任思緒飛揚,無限遐想,或悲或喜,信馬由韁,無拘無束,享受讀之樂趣而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兩條大街,街上僅有數的過來的幾家店鋪,兩家學堂,裏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又看見人們自娛自樂的活動,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的娘娘廟大會;彷彿看見了河面上的白菜燈、西瓜燈在漂移;彷彿聽見笙、管、笛、蕭的聲音久久盪漾在蕭瑟街道上;彷彿又想起了那個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上的黑暗,與人們的無知。小團圓媳婦原來是個樂觀的十二歲小姑娘,卻因為人們帶以開玩笑的態度而被滾燙的水燙死。一個叫“馮歪嘴子”的人,與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卻因大家的羨慕和嫉妒、冷嘲熱諷、在絕望中離去。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文中的小團圓媳婦實在是太可憐了。開始,胡家因為她的開朗無緣無故的打她,只是單純的想來個下馬威罷了。更可悲的是鄰居竟支持説該打。終於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鄰右舍卻還看熱鬧,提議用滾燙的熱水醫,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憤着,那個時代的人是多麼的愚昧啊!生活的.貧瘠並不可怕,知識的貧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僅僅是斷送了一條鮮活的生命,更是奪去了無數人的良知!我慶幸生活在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時代,一個擺脱愚昧落後的新時代!我生活的世界,身邊難免也有些人,看到別人落難,不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災樂禍;也有人,看見別人好而眼紅,冷嘲熱諷。但這個時代,更多的人擁有一顆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戰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有不懼困難辛勤工作的社區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無數個奔波在外,為我們送上温暖的志願者,他們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的讚歌!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在蕭紅的筆下是那麼的美好,也許就是這樣積極樂觀的美好心態才讓蕭紅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腳步,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時代終將逝去,生活在新時代的我更應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呼蘭河傳》讀後感3

高爾基曾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讓我深有感觸。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原名張乃瑩,她生於1911年現哈爾濱市呼蘭區,1942年逝世。她是民國時期著名女作家,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她出身於地主家庭,幼年喪母,父親重男輕女,只有祖父疼愛她。他在魯迅、茅盾等名人的幫助下開始創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長篇小説《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一篇散文詩,共八章。文章寫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是孤獨和寂寞的。小傳並不大,總共就那麼幾條街,那麼幾個店鋪,不用掛招牌就知道是做什麼生意的。小傳裏的人們都過着單調的生活。東二街上有個大泥坑,本應該是居民們出行的障礙,卻成了大家的樂趣。誰被困住了,周圍看熱鬧的總是比幫忙得多,泥坑中的故事也成了小傳人的話題。除了泥坑外,小傳的人們最期盼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各種節慶,如:跳大神、看大戲、放河燈……小傳人是寂寞的,只能在這些固定的.、單調的熱鬧中尋找那已經沉沒多時的快樂。在這寂寞的小傳中,祖父家的後園是“我”的天堂。在那有各種蝴蝶、蜻蜓、各種花卉和樹木,這是“我”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亮點,留下了“我”和祖父許多美好的回憶,祖父不僅陪“我”玩耍,在晚間祖父教“我”背唐詩,對“我”進行啟蒙教育,這些讓“我”感到無比快樂和温暖。冬天,後園蕭條了,儲藏室便成了“我”的活動場所,每當“我”翻出一件舊物時,都會順帶出一件往事,讓大家回憶滿滿。

還有老王家的團圓媳婦,因打罵過度得病,而老王家卻不請大夫,花大錢請真人和大神治病,最後團圓媳婦在捉弄中離開了世間,看熱鬧的人也漸漸散去,反映出了呼蘭河人的愚昧無知和冷漠……這些寫出了蕭紅孤獨和寂寞的童年,而她想要的卻只是自由和快樂。

蕭紅她用這動人的筆調,在《呼蘭河傳》中寫出了她記憶中的家鄉和童年,一個北方小鎮單調的美麗和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她小説的風俗畫面並不僅為了增添一點地方色彩,他本身包含這巨大的文化含量與深刻的生命體驗。難怪茅盾在序中寫到:“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呼蘭河。

書中,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書中有一處情節最是我難忘,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説:“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

讀到這裏,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麼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樣,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裏充滿了那時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的,説來説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裏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雖然這麼愚昧,這麼這個樣卻在這麼個家庭還有這麼個温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蘭河傳》裏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説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寒假裏,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呼蘭河傳》講述了蕭紅在呼蘭河邊上的一個偏遠小鎮裏度過的童年。那裏的條件並不發達,存在着許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動:人生病了,不去醫院,卻到山上去請大神;女人們為了今早給孩子辦婚事,竟“指腹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過去後,不是被婆婆欺負,就是自殺了。我真為他們而難過!地方偏遠,吃不到新鮮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那裏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惡又無辜。讀完以後,心中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慢慢嘗。心裏很不是滋味。

其中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們家是個外來户,也是個大户,可並不知道當地的風俗,所以他們家連連鬧事。於是,各種偏方可就來了:跳大神,抽帖……

他們訂了一個媳婦。我的天!她叫“團圓媳婦”。這我的天!人也是能訂的嗎?個媳婦才12歲呀!事就出在“團圓媳婦”身上,為了給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錢。那婆婆也夠狠!團圓媳婦生病前,每當她不高興了,出事了,都要打團圓媳婦,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甚至去拿火鉗烙團圓媳婦,常搞得半夜尖叫聲連連。我看了以後,真想罵那婆婆幾句。她也是個財迷。後來,團圓媳婦病死了,那婆婆也哭。但不是哭團圓媳婦,而是哭花在團圓媳婦身上那五千多吊錢!“為了治病,五千多吊錢又怎樣呢?更何況是你把這個媳婦弄病的,你還有臉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麼對待團圓媳婦的!”我讀完以後,氣憤地想。但讀完全書以後,我又不禁感歎:

知足!知足呀!

疫情當前,我們都被封在家裏,但我們卻總是抱怨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蘭河的人們,他們連新鮮的東西都吃不到!而我們呢?果凍、餅乾、糖……堆滿屋子。生了病,也可以及時去醫院。比偏遠的呼蘭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樂!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最近,我看了《呼蘭河傳》,感受頗深。

《呼蘭河傳》是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國四大才女”——蕭紅所寫。這本書主要講了蕭紅五歲的事,介紹人們的風俗,字裏行間感到當時人們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蕭紅的鄰居娶回一個12歲的團圓媳婦,那一家人對她又打又罵,她婆婆對她更是殘忍至極。結果,打出病來,夜裏突然從牀上坐起,眼裏含着淚。她被打時,一直説她回家,她婆婆問家在哪,她卻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體。因為她婆婆過於迷信,就請人給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還能抽嗎?可當時的人很迷信,就以為抽個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過來似的。於是就請了一個名叫“雲遊道士”來抽,抽命其實很簡單,有四個包,其中紅色和黃色是好的,藍色和綠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個,一看是藍色的,心想:完了。這時“雲遊道士”説:“若不好花五吊錢可再抽一次。”婆婆連抽幾次都不好,只好請真人過來趕鬼。

於是“雲遊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燒香,一會對天指手畫腳,一會對團圓媳婦瞪眼,其實這人一個都不會,這些動作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最後,他胡亂説了一些配方,就帶着200多吊錢樂呵呵的溜了。

可想而知,團圓媳婦的病越來越重,在夜深人靜時無聲無息的離開了人世。

看了這個故事,我火冒三丈,當時的人到底有多蠢啊,這個騙子説得一切都是假的,你們難道聽不出來嗎?你們怎麼能信呢,一個12歲的孩子就這麼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經得起這種虐待嗎?唉……沒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我們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錢,不僅沒有把團圓媳婦的病治好,還把她害死了,他們寧願花200多吊錢去請個騙子,也不願花一二十吊線去看醫生,這就叫——偷雞不成蝕把米。迷信害死人!

《呼蘭河傳》讀後感7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華的地方是東西和南北走向交匯的十字街,呼蘭河就是這樣一個略顯荒涼的小城。蕭紅的童年在這裏度過。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激昂的評判,我們只是隨她用六七歲孩子的眼光看着這世界。

“我”最愛的地方是後園。後園裏有果實,有雜草,玉米如果願意,能長到天那麼高。一顆櫻桃樹,一顆李子樹,雖然不開花,不結果,卻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總是掛着慈愛的笑容,帶“我”去地裏掰苞米吃。下午在後園裏除草,任“我”給他戴了滿頭鮮花,還以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飄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護下一天天長大,卻也看到周圍的悲歡離合。“我”看到扎花店的夥計把給死人燒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卻終日待在昏暗的店裏,活得沒有人樣;“我”看到賣粉絲的人住在風雨飄搖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頂上長起的蘑菇,一年到頭為温飽而忙碌,卻在陽光下流着眼淚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初來時健康開朗,黝黑的面容上連一雙大眼睛都在笑,卻最終受害於封建禮教和思想,在眾多“善人”的“關懷”下悽慘死去;“我”亦看到磨坊裏的馮歪嘴子冷靜堅強,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對生活。

“我”的生活裏有封建,有善良,有無奈,有樂觀。蕭紅的筆觸簡單卻也真實,一點一滴,是那個年代的人間百態。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樣是與祖父祖母生活在一個小鎮。仍記得,那時放學後,爺爺騎車載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經過慣常買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裝了豆腐出來,順便給我切了一小塊兒吃。白豆腐吃在嘴裏並沒有什麼滋味,但坐在自行車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點點吞了那火紅的太陽,卻是無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詩和一個人的意識流。你一定不會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裏看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階上感受那“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浩瀚與清涼;更不會想到我經過鄰居家的籬笆,看到流連在黃四孃家的蝶子棲息在碗大的黃花上。

童年的事,現在想來,時常感動,偶爾神奇。總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寫下,害怕時間一久,竟忘了那時簡單的快樂。

《呼蘭河傳》讀後感8

這世上有一本書。它如詩,如畫,如歌。它既幽默,又諷刺。這本書叫《呼蘭河傳》。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蕭紅,現代著名女作家,《呼蘭河傳》的作者。這個假期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而這本書也使我感受頗深。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最後一部着作,也是她流傳最廣的一部經典之作。蕭紅通過自己對兒時的點滴回憶,用自己輕盈細膩筆調把我們引領進呼蘭河這個落後,迷信的小村子裏。書裏的呼蘭河到處都顯得那樣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烏雲蔽日,看不到一點陽光。人性的殘忍和無情,令人髮指。整本書佈滿了灰色的色彩,那樣淒涼。那些因人們的無知,迷信所發生的悲劇,令人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還記得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12歲,正是花一樣的年紀,本該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她,卻成了一個陌生人家的童養媳,一個人孤獨無助的在陌生的環境裏生活,動不動就會遭到婆婆的一頓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順心的事,小團圓媳婦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裏,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隻雞,一頭豬,多麼可悲﹗但在舊中國又有多少與小團圓媳婦一樣的無辜少女?她們生活在這個封建社會的最底層,承受着非人的'虐待,與其説小團圓媳婦是被嚇死的,不如説事舊中國封建社會的殘酷和無情讓她匆匆離開人世。

蕭紅説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園子裏和祖父一起幹活,一起玩耍,度過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親的冷漠,父親的頑固,使蕭紅在祖父去世後,對這個家庭沒有一絲留戀和感情!

《呼蘭河傳》是蕭紅作於20世紀40年代,這本書描寫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呼蘭小鎮風土人情,但它也表現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蕭紅對舊中國封建社會的否定與不滿。

“他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這是著名文學家矛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讀完這本書你也會久久地沉浸在那個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個年代的悲哀和殘酷。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呼蘭河傳》是蕭紅在1940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線索寫的一篇長篇小説。以小孩子的眼光諷刺了現實中一些隱忍的荒謬與痛苦。

“羊樣的兇獸,兇獸樣的羊。”長期受封建社會壓迫的平民已經沒有反抗意識了。“大泥坑”吞噬了馬,翻了車,淹了牆根,悶死了雞鴨貓狗,甚至差點溺死了人。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大泥坑阻礙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可一年又一年,抬車抬馬,卻沒有一個人説把這泥坑子用土填起來。温順地順應習慣了好不容易推翻了的封建制度,現在又温順地順應大自然的考驗。麻木地面對生活,面對好的,壞的,平靜得彷彿一灘死水,唯一能稍微激起些漣漪的卻是大泥坑又淹死了什麼東西,他們會歡呼,會精神飽滿,會哈哈大笑,會幸災樂禍。甚至大泥坑已經變成其在面對問題時毫不猶豫選擇逃避,自我安慰的.藉口——瘟豬肉?不不不,不可能,就是大泥坑淹死的新鮮豬肉,於是繼續吃。他們麻木,安於現狀,守着以前的東西不願改變。“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會就那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事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那麼求全責備?”

一羣自己對生活麻木的人看到你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嫉妒了,他們憤恨了,為了不使自己顯得突兀,強迫你也對生活麻木。

天真無辜的小團圓媳婦的到來如一束光照到了團圓家裏的陰暗、封建、愚昧、頹廢、麻木、扭曲。驚到了她婆婆,女孩子怎麼可以這麼高呢?女孩子怎麼可以出去見人呢?女孩子怎麼可以這麼活潑呢?女孩子怎麼可以這麼開心呢?女孩子怎麼可以坐得直呢?女孩子怎麼可以走得快呢?人怎麼可以不麻木呢?不可以!她身上一定有邪魅!於是虐打、跳大神、直接用開水洗澡只為去除莫須有的鬼疫。到最後奄奄一息,掌握了話語權的他們終於滿意了,呵,沒有人跟我不一樣了。可是諷刺的是,女孩子不可以拋頭露面卻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迫脱掉衣服,赤裸着全身讓村民看。

小團圓媳婦死了,人們似乎都在遺憾的失望着什麼,是什麼呢?失望自己沒有笑話繼續看了嗎?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不知怎麼回事,讀《呼蘭河傳》,就如和一個老友敍舊,暢談,就如作者在街角那咖啡店裏和你對面而坐,室內迴盪着悠揚的陶笛,而她,低垂着一雙沉靜又有些桀驁的大眼睛,一邊慢慢地攪動濃郁的咖啡,一邊幽幽地訴説有關她的故事一一她美麗的家鄉,她摯愛的爺爺,她温暖而難忘的童年,她質樸又愚昧的鄉親……

有時,她所訴説的事情彷彿就發生在你的身邊,你的周圍,那麼鮮活生動,那麼悽婉憂傷,卻又那麼打動人心。

對於這部作品,文學界把它劃歸小説,而我不願意把它當做小説,更願意把它當做一篇敍事詩來品味,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來欣賞,一串悽婉的歌謠來聆聽。

《呼蘭河傳》是蕭紅巔峯時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好的作品,一部充滿了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説。作品共分七章,以蕭紅的'故鄉生活為原型,各章故事相對獨立,沒有主角人物,也沒有故事主軸。作品雖單獨成節,卻又有一根看不見的線(我的理解是鄉情)串了起來,每一段讀來都那麼栩栩如生,饒有趣味,又寂寞孤獨。

她寫家鄉的雲彩“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寧靜的鄉村,淳樸的鄉鄰,讓人心生嚮往。她寫兒時的調皮“別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邊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裏邊跑,跑到窗子那裏,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櫺的紙窗給捅了幾個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給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搶着多捅幾個才能停止。手指一觸到窗上,那紙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多像幼時的我她寫家鄉的小院兒“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靈動而輕盈。

懷念即是嚮往。彼時,孤身在港的蕭紅,是多麼無助恓惶,野徑埋香,風月琳琅,經年如水的故事滋潤着情懷,支撐着最後生命。然而,也許是命運弄人,也許是上天不忍心再讓她孤單寂寞冷,

縷芳魂,飄然而去,帶着對故鄉的不捨眷念,對命運的抗爭不甘……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給浩哥買了《悶蛋小鎮》做暑假讀物。拆掉包裝,順手翻開序言看了看,哪知卻一發不可收拾,不想放下,浩哥還沒有看就被我一口氣看完,先睹為快!

“丁一丁”———文中主角,名字特別,讓人記憶深刻。從小父母離異,被遊手好閒,作奸犯科的老爸放養在破爛的小家裏。在父親一次搶劫超市被捕入獄後,被送到小鎮和阿嬤一起生活。

人們常説父親的行為會影響到兒子,幸運的是丁一丁受沒有生活在身邊的母親影響更多。他是一個孝順阿嬤,樂於助人的好孩子。從剛開始覺得很悶的小鎮上到後來過得越來越有趣。作者通過每一小結結尾“除了。小鎮就荒涼了的描寫手法,每一段逐漸增加“除了”的內容,顯示出主人翁在“悶蛋小鎮”發現越來越多的“不悶而有趣”的事物。層層深入,引人入勝,讓讀者和主人翁一樣逐漸愛上小鎮,不僅是小鎮的傳説,更有小鎮的那些人和物。當書末説現實生活中“悶蛋小鎮”真實存時,不僅有種想去一趟的`衝動。想去看看那有鐵軌從學校穿過的學校,想去吃“悶蛋面”,想去親眼見到那“會説話的橄欖樹”......

書末有幾篇不同職業的讀者的讀後感。我和他們有同樣的感受:平凡的生活中,只要我們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生活處處有精彩。而對於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文中丁一丁有位只知道問他和阿嬤要錢卻從不曾給他父愛的父親)我們不應該自暴自棄,如果樂觀面對,做好自己,精彩終將在拐角處等着你!

作者的文筆幽默,所以讀起來輕鬆有趣。比如“小鎮只比游泳池大一點,你在街道這頭説了一句話,等你回家,那句話已經坐在你家門口打着哈欠等你了。”李利安。史密斯説:“就是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壓力,我們也沒有辦法強迫兒童閲讀他們不喜歡的書,我們可以很明白的瞭解,那喜歡的根源是在———樂趣。”

正因如此,我喜歡這本書,並準備讀作者的另外一本《我的爸爸是流氓》。期待再次感受作者幽默的語言魅力。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因為草草看過蕭紅的生平,而我一向不是一個敢於直面慘淡人生的勇士,不忍去讀她的書。中學時只看過蕭紅的一篇作品,收在《魯迅回憶錄》裏,那本書中大部分的文章,文字都過於莊嚴,只有蕭紅的那篇,瑣細地記錄着魯迅先生的生活,讀來很是有趣。我們當初對魯迅無條件崇拜的同時,又恍恍惚惚在腦子裏印上了一個扎着辮子的年輕民國才女的模糊身影。

一本《呼蘭河傳》,打下載微信讀書,就作為贈品擱在書架上,閒着,直到某天我作為一名學生家長,翻開語文的第一課,節選自《呼蘭河傳》的《祖父和我》。

於是點開手機上的存書,一段一段地讀着,默然地讀完,許是薄薄的一本,卻在心裏塞下了很多。

讀蕭紅的書,會有很強的代入感,書中的“我”,彷彿就是我,書中的“我”和童年的我懷着同一顆心,在呼蘭河的小城,在“我”的`屋裏院裏,在“我”生活的那個社羣中,自由地轉悠着。

又似乎看到了小時候的我,蒼茫地站在天地間,四處張望着,無限好奇地探究着各種事物,那時的我似乎總是在思考,又似乎總是能思考出某些結論來解釋所見所得,然而並不能與任何人分享見解,因為毫無疑問會被嘲笑:一個小孩子又能想出些啥?不過都是些無知古怪的念頭罷了。於是收斂自己的小心思,歡快地跑開,那些感悟很快便被拋在腦後,我的童年,忘了。

捧着書,滿心好奇地觀望着書中那個精靈古怪的小孩,如何從清晨黃瓜藤蔓纖細的絨毛中體會它們對寒冷的恐懼,如何從鄰家童養媳忽閃閃的大眼睛裏感觸那個時代弱女子的無奈,如何從有二伯的略帶辛酸的人生履歷中鋪展開東北的人情風貌……

放下書,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滿滿於心,可又無法提取,寫不出,畫不來。是被匆匆復匆匆的時光帶走了,是被傻忙又傻忙的生活稀釋了,還是被怎麼也填不滿的各種期望排擠了?

又或者如今的生活都不夠艱辛,沒有那半世的淒涼,看似富足的日子,磨鈍了我們也曾有過的敏感內心和深沉嚮往。

自己的童年,忘了。

幸好,還有別人的書可以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今年暑假,我愛上了讀書,我最愛看的書是《小狐狸發明記》,這是一系列的動畫故事書。一共有13本,我每一天都翻看書本,不時樂得呵呵笑,遨遊知識的海洋,這樣的暑假真寫意。

《小狐狸發明記》主要講述森林邊的胡蘿蔔小鎮上,生活着一隻古靈精怪的小狐狸,他酷愛發明,樂於助人,十分自信,但常常惹出亂子。和他一齊的還有一羣古靈精怪的兔子,他們身懷絕技,神通廣大,卻又調皮搗蛋,總是麻煩不斷。這是一套好玩又好看的動畫故事書。

在這套系列書裏面,我最愛看的一個故事是《長老的祕密》裏面講述了小鎮將要舉行歌唱比賽,長老要求所有人都要參加,樂於練習,不能隨意偷懶。雖然“叮咚”他嗓子很大,可是大家認為他聲音很難聽,所以他告訴長老,要求退出歌唱比賽,長老説:“誰也不能退出比賽,你要回家加強練習!”。叮咚在茂密的森林裏面練歌,沒有想到長老也在那裏散步,當叮咚咿咿呀呀地開始練歌,長老聽到後嚇了一跳,以為有妖怪,長老從叢林房子的樓梯上絆倒了。叮咚看見長老跌倒了,立刻過去扶起長老,長老見到叮咚説:“我真的從來沒有聽過如此難聽的歌聲。”叮咚心裏想:“我的歌聲真的有那麼難聽?”叮咚就是説:“求您了,只要不要我參加歌唱比賽,您讓我做什麼都願意。”於是長老給叮咚一個機會,要他這幾天去監督其他兔子是否有練習唱歌。叮咚想法設法用毛線連接兩個紙杯,發明了聊天機,及時地告訴長老大家在家練習唱歌的情景。可是卻遭遇其他人的.不滿,説他是告密者,叮咚明白了十分慚愧,於是他向大家道歉,得到了大家的原諒,之後,叮咚對長老説:“我也要參加歌唱比賽。”

這本書有生動的故事、爆笑的情節、幽默的對白,讓我在笑聲中領略科學發明的奧祕和創造成功的歡樂。

它更告訴我:對於表現自我本事的機會,必須要好好珍惜,如果自我的本事不足,就要勤奮練習,不能偷懶,更不要出賣自我的朋友,作為一名一年級生,我在這個故事中學會了很多。經過暑假讀書活動,我更愛讀書了,我要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國小生。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暑假裏,我看了一本上世紀40年代的著名作家蕭紅寫的書,書的名字是《呼蘭河傳》。這本書還被著名作家矛盾評為: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蕭紅用灰色、輕鬆和真實的筆調描繪出了她小時候在祖父家呼蘭河所經歷的種種事情,從這本書裏,我看到了蕭紅和她那和藹的祖父度過的美好時光,看到了中國最敗落的時期的人們,過着清貧安康的日子卻又擺脱不開迷信的影子。

在這本書中,充滿了人們對妖魔鬼怪的懼怕,對大自然的順從,其中有最顯着的`一個事例:呼蘭河這個鎮子裏,只有幾條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鄉鎮,其他幾條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一條小路,路兩旁只有幾家零零碎碎的店鋪,什麼開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因為這條路的中間有一個大坑,這個大坑在這裏已經有多久了,沒人説得清楚,只是這個大坑隔斷了一條路,卻也沒有人去管它,人們寧願多走一些路,也不遠去管這個坑,所以許多年下來,這個坑一直也沒有人來填平,因為大家都覺得,突然有個坑出來,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這個大坑,不是違背了老天爺了嗎,所以,也就對它熟視無睹了。

這本書裏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什麼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閉了,就請鎮裏的巫師來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後還是照樣病着,照樣倒閉,或許人們只是找個安慰罷了。小時候的蕭紅在家裏並不是重點,有時還會是媽媽嘮叨的對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裏在閣樓裏翻東西,跟祖父在院子裏割菜,成了蕭紅的童年生活。

成語零零碎碎:細碎的事物。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2回:“還有平日做的打油詩、放屁詩,零零碎碎,一總都就了飯吃了。”又如:請把這些零零碎碎收拾好。

成語熟視無睹:熟視:經常看到,看慣;無睹:沒有看見。看慣了就象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象,但不關心,只當沒有看見。如:晉·劉伶《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又如:對於損壞公物的現象,我們決不能熟視無睹。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呼蘭河傳》,文題簡簡單單,只不過是地名加個“傳”字,説明是發生在呼蘭河的事。如此簡單的題目,卻飽含蕭紅對家鄉深深的懷念,那兒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書第三章主要寫了童年的歡樂與無限的回憶,而第四章講述了家裏院子的荒涼。此時的一切在蕭紅的眼中都無比的悽慘、落寞。正應了《呼蘭河傳》結尾那句“以上我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童年的家鄉不一定是温馨、和諧、歡樂的,但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讓人懷戀,給人啟迪的。這些便是促使蕭紅有感而發寫下《呼蘭河傳》的主要因素!

而文中簡練、明瞭的文字,卻給予了讀者發自內心的感觸,彷彿親眼所見。這樣白描的方法,給人真實的感受,而不同於那些寫得令人一知半解讓讀者覺得深奧卻枯燥乏味的手法!

本書第五章開始講述蕭紅記憶中的.一些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情。比如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他戲弄一個耍猴不像耍猴的,討飯不像討飯的,可是他一走起路來,卻是端莊、沉靜,兩個腳走路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響,而且是慢吞吞地前進,好像一位大將軍似的。”動作、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有那可憐、窮苦的馮歪嘴子,自打他成家搬了房之後,把一個好端端的王大姐給糟蹋了。一個個探員圍在他家門口看熱鬧,看見繩子就説他要上吊;看見菜刀就説他要自刎。但也正是經了這麼一折騰,把呼蘭河的熱鬧氣氛和人間煙火味又加深了幾分!

這章最後以馮歪嘴的二兒子的笑話直接插入收尾,顯得很文章連貫。蕭紅用她那詩化的語言結尾,顯得無比淒涼,正應了矛盾評論中的那句“一串悽婉的歌謠”。《呼蘭河傳》給讀者啟迪、想象,去自己感受在那院中曾經的景象,曾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