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最近時間多忙於照顧妻子、女兒,近幾日辦各種證件又把我搞得焦頭爛額,因此在備課方面做得非常不夠,以至於連續兩節課都上得都非常糟糕,深感不安,太對不起那幫學生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唯一,我深愛我的孩子,別的家長也一樣,我不能夠因為在自己孩子身上花過多時間而怠慢了別人的孩子,否則將既違人倫,又有悖於教師的職業道德,所以必須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學會看破、放下,物我一體,人我一體,以待己子之心待人子,當是教師的正道。

《短文兩篇》都散發着生命的氣息,蟬和貝殼無論自身多麼的'微小、生命多麼的短暫,它們都努力過好每天,執著而又簡單。它們不曾放縱過自己一分一秒,活得那麼一絲不苟,面對生命的短暫與卑微,它們不曾有絲毫怨言,而是竭盡所能延長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把短暫演繹成了永恆,把卑微演繹成了偉大與精緻,它們用自己的努力與精心給了自己生命一個鏗鏘有力的回報!它們用自己的認真與精彩讓所有對生命漫不經心的生物自慚形穢,更讓虛度年華三十二載的我自慚形穢。我不僅沒有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還對其進行了肆意的踐踏,致使其破爛不堪、千瘡百孔,讓人悔從中來,悲從中生。

既然能與蟬和貝殼有一個如此美麗的相遇,那麼就當好好學習它們對待生命的熱忱而執著、單純而堅定的精神,讓五尺之軀綻放應有的光芒,讓生命的靈性得到盡情的釋放。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對課文字字落實的翻譯並不是本堂課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習本科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自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明白對文言文熟讀成誦的重要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了整個教學過程,其中,我較為滿意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還課堂於學生。

我將教師的“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讓學生的“讀”和“説”來佔領課堂。學生在讀讀、説説、議議中不知不覺的熟讀成誦,並理解了課文,還拓展延伸到其他關於“狼”的故事。各個教學環節相輔相成,教學設計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2、成功的誦讀指導。

鑑於本文是自讀課文,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定位在指導學生的誦讀上。整堂課強調的是誦讀而不是通譯,要求學生讀準、都順、讀美。

首先是利用了不同形式的誦讀方式來增加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樂趣。文言文對七年級學生來時是相當呆板乏味的',尤其是對課文的熟讀和背誦。如果簡單的讓他們十遍八遍的反覆誦讀,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厭煩感。於是我設計了自由讀、個人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形式。自由讀時學生可以搖頭晃腦,各顯身手;個人讀時因為特意抽程度比較低的同學來讀,所以很容易發現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本文雖然對生字都有註解,但程度底的同學還是會讀錯,甚至有句讀錯誤,這些問題都在個人讀中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其次不忘老師的示範引導作用。在學生自讀和抽讀之後,他們對課文的誦讀有了一定得體驗和理解。這時教師像講故事一樣有聲有色、有徐有急的範讀課文,對學生啟發很大。

整堂課以朗讀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了怎樣讀和為什麼要讀。這是本堂課收穫最大的一個方面。

3、激活了情感體驗。

為了培養學生的辯證觀點、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在領悟課文道理的環節中增加了情感體驗活動,結果這個環節成了整堂課中最活躍最精彩的片段。

開始,學生們一下子還想不到關於狼的好話,但通過《狼和鹿的故事》的閲讀,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激活了:有的同學説這個故事裏的狼好可憐,他們根本就沒有侵犯人,卻無故的受到了人的侵害;有的同學説狼和鹿的故事説明狼在生態平衡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狼還有着不遜於人類的至愛真情和自我犧牲精神等等。學生思維的閘門一旦被打開,語言就如泉水噴湧而出,回答五彩紛呈。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而且他們還懂得了怎樣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理解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力爭讓學生在體驗、感情中實踐讀、聽、説、想的綜合能力,是書本知識和生活積累溝通起來,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評論者,並積極參與活動,仔細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竟精神,對學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一、初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三分文章七分讀”,語言優美生動的美文更需要通過吟詠朗誦來傳情和悟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提高審美能力。所以我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品味與朗讀。(下文為發言摘錄,朗讀略。)

師:宗璞描繪紫藤蘿花的筆觸細膩傳神。通過剛才的自由朗讀,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美的體驗想要彼此分享。現在就請大家踴躍舉手,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你這樣處理朗誦(重音、語調和語速)的理由,可結合語句所寫的內容、運用的修辭手法、字詞的內涵作用等來談。其他同學閉目聆聽朗誦者為你帶來的“花之歌”,並在你的腦海中再次描繪出那紫藤蘿花開的圖景。

生1:……我認為要重讀“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中的“挨”、“接”、“推”、“擠”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形象而生動地寫出了花的繁盛。“挨”、“擠”二字讓人不禁浮現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緊緊地貼在一起,連空隙兒都找不到的畫面;而“推”、“擠”二字將紫藤蘿花寫活了,彷彿一羣孩子在互相打鬧。賦予靜的花以動的美感,表現了作者對花由衷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生2:我認為“好不”二字也該重讀,以突出花開之鬧,另外,整句話讀時應帶有一種歡快的感情。

二、細讀,探析文章的思想美

紫藤蘿花引起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鼓勵了作者生活的勇氣,安慰了作者痛苦的心靈。雖然這一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細膩與愛心在體查物情,品味景物,但這也正像是花兒在對作者説話。所以,在探析文章的思想內涵時,索性變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想象花兒訴説的心情故事,挖掘出文章深層的藴涵來。(起初學生不太打得開思路,我作了適當的引導:如説説陽光,説説心情,説説生與死,説説得與失,説説幸運與不幸,説説理想與現實,説説昨天、今天和明天,説説小生命與大生命等等。)

師:《宗璞散文選集》序言中説:“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作者從紫藤蘿花兒那裏得到的啟示和鼓舞其實也正如花兒在對作者説話。現在,我們也來叫醒心靈的耳朵,去傾聽這富含啟迪的“花開的聲音”,你,“聽”到了什麼?

生1:我彷彿聽見花兒告訴我,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早已流去,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把握今天呢?

生2:我認為花與人遭遇到的不幸或許也是一種幸運:經歷過桎梏的紫藤蘿花更懂得珍惜綻放的機會。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更會珍惜生活的浪花。所以不幸與幸運並不是絕對的,我們要樂觀地看待一切不幸,用快樂去改變它,這就是我所聽到的“花開的聲音”。

生3:我聽到花兒説,花開正是為了花落,花落也是為了花開,生是無盡的。花開一季,雖短暫,已在幸福中鑄就了生命的`永恆。

三、品讀,詩化文章的啟迪美

在領悟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考慮到作者是以詩意的筆調來寫這篇散文的,所以我設計了本堂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閲讀體驗寫成一首短詩。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對文本的深入領悟,又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我根據揚州最近的熱點話題,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學生自然地進入“角色”,激發起創作的熱情和興趣。

師:這些日子以來,韓冰,一個生如夏花的女子,一個患胃癌已至晚期的女子。毅然決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她在即將走完她年輕生命的時候,走進了每一位揚州人的視野,走向了每一位揚州人的心靈深處。她就像宗璞筆下的那一樹紫藤蘿花一樣,美麗,堅強,開朗。近期學校團支部準備去探望她,祝福卡的封面已經繪製好了──一樹燦爛而不見盡頭的紫藤蘿“瀑布”,現在就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閲讀體驗寫成一首短詩,作為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她。讓韓冰也來聽一聽那紫藤蘿“花開的聲音”。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對於七年級新生而言,文言文是語文學習中的新面孔。如果無法迅即掌握學習文言的入門技巧,或者讓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胎死於初學階段,學生損失之大可想而知。

沈復《童趣》出自《浮生六記》,這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這個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復,是一個難得的有“趣”的人。《童趣》文字精練,趣味叢生。緣境入情是激發學生情感的關鍵。如何未成曲調先有情?

魯迅説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從教師身邊切實鮮活的事例中最能直接激發學習興趣,對這看似陌生的文言文也能陡增興致。

我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讓文言文的春天復甦在學生的思維裏。我借鑑了語文教學名家的翻譯口訣:

一針對一線,不增也不減。直譯是原則,意譯莫隨便。

文言單音多,可用雙音換。專名照樣寫,成語不必變。

既要會句式,還要會標點。原文有贅詞,譯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貫穿。是否信雅達,譯完讀三邊。

《新課標》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感同”需要“身受”,只有勾連出自己的體驗,才能與作者有相同波長的情感共鳴。

文章語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尋讀品味兩個地方,一處是“徐”字,另一處是“鞭數十,驅之別院”。力圖讓文字與形象立體交流,讓觀察與判斷悄然合璧……學生手眼心口並用,和教師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漢語和現實生活的通道。“徐”的解釋是“慢慢地”。聯繫插圖,讓學生體會這樣的情境:白煙滾滾,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長腿在白煙中亂飛。在作者創設的假象世界裏,是青雲白鶴的精緻,是情味無限的天地。

再看“鞭數十,驅之別院”。“鞭”,乍看讓人覺得心裏恨到極點,可不是,正看得興濃,搖旗吶喊,暗暗助陣,戰局卻無端被攪!但是,“鞭數十”後並非血肉模糊,橫屍現場,而是還能夠被“驅之別院”,可見沒被鞭死,可見那“數十”下並非真的“鞭”打,可見“鞭數十”的工具不是真的.“鞭”,而是假想成“鞭”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瞧!是不是趣味無限?別忘了,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驅”,“驅”的意思是“趕”,可見是作者在其身後吆喝着“去!去!去!”,然後受傷又受驚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別院去了。若換成一個“甩”字,或是“投”字,爛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尋它不見了,那個中“趣”味自然也散失殆盡了。

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也許被遺忘多時,也許被忽略不計的文字,打撈出來,放在陽光下重新擦亮,然後置於學生的眼前。每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字背後,都有一個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她們已經等了千年,等待我們用嶄新的視角打量,擦拭,洗滌,等待我們用更鮮活的語言疏解,闡釋,激活。如果不進行反思,或許和許多教師在教授《童趣》一樣,我只會去注意到“怡然自得”、“呀然一驚”這些醒目的詞彙,順利地找出“觀蚊成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卻全然不能在玩味“徐”、“鞭”這兩個太過尋常太過直白的文字中,深深體驗到了一個拿“美容鏡”與“放大鏡”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教授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細心“繪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詩歌,描寫了秋天農家秋景圖、江面深秋圖、原野深秋圖三幅畫面,表達作者對秋天喜愛讚美之情。

詩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詩歌的朗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重音、停頓、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範讀課文,然後拿出一小節讓學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賞詩歌的音韻美,最後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愛上朗讀、學會朗讀。

詩歌的語言精煉生動,品味語句、賞析詞語可以讓我們真正的去懂得詩的美。例如:“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飽食”來形容鐮刀,鐮刀飽食什麼了?“稻香”很容易讓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這些都讓人想到秋天的豐收之景。為了有比較的賞析,把“飽食過稻香的”去掉,再讓學生體會,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然後學生自己品味詞語的'美,這樣,學生探索的激情產生了,聰明的智慧得已在課堂中閃爍。

總的來看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今後借鑑:

1、使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利用圖畫、音樂及教師本身富有情感的語言,創設出一種既能愉悦學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學生心靈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呈現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這樣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樂於學習之境,有效地滿足了他們的生理感官與心理需求,同時使科學和藝術得到完美的結合。

2、真正做到課堂師生角色的轉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於一種平等的,合作的關係,彼此還架設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樑,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相互對話的平台。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夠反映其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的,教師都加以肯定與表揚。

3、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或合作學習,或獨立思考,或朗讀課文,或描述畫面,或分析語言,或改寫詩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成為課堂風景圖中的最亮點,與詩情畫意的教學設計渾然融為一體。

4、給學生提供了詩歌學習的方法。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明白品味語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朗頌是品味語言的極好手段,朗頌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並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為詩歌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體會詩歌內容,還可以讓詩與畫與歌和諧交融。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根據文本特點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習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開卷有益,瞭解一代名將的膽識

(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學習本文,體會學習對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學生胸懷大志,自覺鍛鍊自己的意志,時刻準備報效祖國,回報社會。

二、重難點的把握:理解課文內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學的重點,而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課文所藴含的人文思想則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三、根據本文的重難點,以下是本文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1、本課語言淺顯易懂我先安排學生通過預習,疏通文意,把握內容。這樣聽起課來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對培養學生的品質意志、健全學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學中應儘量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課文所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學生各抒己見,有道理即可,不必強求一致。

3、學習中讓他們通過同桌討論的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及主旨的理解。

課堂活動:

一、導入:一堂新課,好的導入能像磁鐵把學生緊緊吸住,能激起學習本文的興趣。所以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導入:“同學們,老師平常常幫你們解決一些難題,但是,現在換成老師遇到一個難題,你們願不願意幫老師想個辦法解決呢?”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願意”。我順機説出自己遇到的難題“我有個學生,他不肯努力學習,我勸他好好學習,他卻説身邊的事很多,在説他不打算上高會考大學,現在學不學無所謂,同學們,幫老師想想看,該怎麼跟他講道理。”

生:“跟他説説學習的好處”、“跟他説説就算不讀大學,現在所學的知識以後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學們個個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學的回答之後,我抓住這個契機拋出這樣的一句話“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過這種情況,那他是怎麼做的呢,讓我們翻開《孫權勸學》尋找答案。

二、學生活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幾遍,並藉助註解翻譯課文,疏通文意,同時能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本文所講的故事。

2、請同學們翻譯句子(一人一句、先讀後議),師適當補充個別重點虛、實的用法註釋。

當同學們疏通了文意之後,我引導他們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本文。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呂蒙是怎樣的人?孫權為何勸他學習?孫權如何現身説法,勸呂蒙學習的?。。。。。。。這些問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瞭解了,最後這個問題應該可以説是總結同學們學習本文的收穫“通過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見。

3、當堂掌握本文出現的成語,解釋並造句。

以下是在評課時,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這些高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

1、文中出現的人物(呂蒙、孫權、魯肅)分析可以進行拓展,多些介紹。

2、適當進行故事引導,多讀。

3、舉例一些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的詞語。

4、虛實詞結合句子讓學生判斷並解釋,提高學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勸“字,引導同學學以致用,勸好友學習。

個人反思:上課的時候課外知識不夠,這可能是由於自己平時的閲讀量還不夠,知識不夠全面。授課的時候不能面面俱到。重點還把握不好。今後我會多學習多聽課,力求有更大的進步。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早晨我開始上本冊書的第一篇課文《散步》,這個單元的文章全是有關家庭親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筆融細緻的描寫了家庭成員間和睦、互敬的親情關係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上課之前,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鬆、靜、勻、樂”。我給孩子們説:上課時要保持放鬆的心情,要有安靜的環境,要有均勻的氣息,要有快樂的情緒。只要上課時經常要求自己做到這四點,你離一個好學生的標準就不遠了。如果每天都用輕鬆悦快的情緒來對待學習,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就會事半功倍。孩子們都十分認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進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

本節課是該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即:解決生字詞、梳理文章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文中能打動讀者的地方。先讓學生讀了兩遍課文,學生讀得十分投入,雖然不是聲情並茂,但是我感覺已經夠好了。因為他們讀得很用心,很仔細。在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思考這篇散文美在什麼地方,我們要在文章裏劃出相關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詞的教學完全由學生解決(到黑板上來做,然後再大家訂正),所花的時間不多,效果也相對較好。接着我就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按照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的思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幾個學生主動的舉手回答,説得一般,主要問題是語言組織能力較差,想説的話而不知道怎樣表達。心裏想得有,而説不出來。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們説,這就是平時讀書不夠和鍛鍊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積極閲讀,主動鍛鍊,我們都回變成一個全新的自我。所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不能放棄,要積極的去適應,克服心理的膽怯和恐懼。之後,我談到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是健康的軀體和高尚的靈魂的有機組合。健康的身體一般情況下通過合理的飲食和積極的鍛鍊可以得到。而高尚的靈魂則需要知識和文化的武裝,知識和文化就是從讀書所獲得的,主動的閲讀和求知是獲得知識和文化的主要途徑。用高尚的靈魂去指揮健康的身體,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在教學中順應課堂的流程我給孩子們講了三國演義》裏董卓、呂布和貂蟬的”美人計“的故事,大家聽的很認真。

最後,我引導孩子們分析文章之所能夠打動我們讀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説:課文裏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寫出了春天的特點和藴含着的生命的不盡活力。有的孩子説文章除了景物和語言優美外,還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親情的温馨讓我們備受感動,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幾代人的寬容和理解,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通過引導,孩子們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間就應該相互寬容和理解。我想這不就是我這節課所想達到的目標嗎?這不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嗎!於是,我很認真的表揚和肯定了學生們的想法。激勵他們再接再厲,努力進取。一節課的學習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就這樣結束。我能看得出,學生很愉快,對我不反感,我想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從整個教學流程我也能感覺到自己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有時和學生吹牛就漫無邊際,收不了邊。還有在講課時缺少激情,對學生的感染不夠。課前準備膚淺,不夠深入,層次不夠豐富。自我感覺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整堂課的整體形象構造,這節課要給學生講什麼東西,課前思考不夠清晰。因此,課堂結構顯得有些混亂,沒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時甚至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與學生閒聊,用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所以,有時又感覺有些本末倒置,主題被沖淡了。但是,不論怎樣,我相信學習就會進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詠雪》,它是《〈世説新語〉兩則》中的一則。為了完成教學重點,我要求學生藉助於課文註釋以及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基本上能夠獨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對“兒女”、“差”、“未若”、“因”這些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不太好,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注重每一堂課的.積累與運用。

在瞭解文章大概內容的基礎上,再整體感知。我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你們更欣賞誰對雪景的描繪?為什麼?”。旨在指導學生品析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侷限於參考書時所給的賞析內容,不能充分展開想象,自己動腦筋去思考“白雪紛紛”是怎麼樣的一幅情景!這與學生平日裏是否用心觀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靜下來,聆聽心聲,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瑣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相關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語文,重在積累、重在細細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濃,才能散發出悠遠的清香。若是你能夠在某個日落的下午,映着餘輝,慢慢品嚐,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此刻的七年級教材,與國小的銜接不是那麼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灶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國小都一向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潛力有多麼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齊學習新的資料,一齊進入國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狀況下,是否就應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國小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國中語文最低限學習的資料。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潛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立刻急於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瞭解全冊書的資料結構。

介紹學習方法,如:什麼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於利用網絡資源,善於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週要背誦並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閲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並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才不至於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

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並附有必須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裏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帶給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

如在教室裏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電腦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章。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能夠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能夠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

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繫現實、密切聯繫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資料不再侷限於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用心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潛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好處、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潛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帶給了廣闊的舞台。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好處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熟悉,填補空白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為一個“失敗的英雄”,應對失敗不氣餒。在“説説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説: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為什麼你認為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為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為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必須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接觸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已經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在此基礎上,老師又給孩子們推薦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春》。經過課下的`充分閲讀,課上再來交流這篇文章,再來交流、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不盡然。

這節課,我是引導孩子們從感受朱自清先生語言的韻律美、修辭美、意境美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感受朱老的語言風格的。在感受韻律美這個環節時,我覺得還要加大孩子們的閲讀量,孩子們也發現了朱老的文章裏運用了大量的疊音詞,感覺寫的挺美、挺特別。可是在讀的時候,卻沒有了韻味,因時間的關係,我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多讀,在這一環節裏,就顯得有點牽強附會了,那種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孩子們沒有通過自己的朗讀去真正感受。我想,加大閲讀量,加大閲讀的面,孩子們也許會感受更深一點。

在感受修辭美這一環節時,還應該對句子的修辭手法再去詳細的分析一下,感受一下,多讀一下,也許體會會更深刻。

只有在充分感受韻律美和修辭美的基礎上,那種意境美也就自然映入孩子們的腦海中。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述作比較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説説為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着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説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能夠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述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談談你為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思考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述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就應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1、“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小組合作是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都誤會了小組合作,認為小組合作只是讓課堂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一個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到整個班級、整個學校的集體榮譽感。本人倒覺得課堂上其實只是整個小組學習的補充,更多的是在課外的友好積極合作。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老師很好的指導。合理編排小組人員,科學搭配。每個成員都有主要職責,且職責具體到位,並適時調換。在合作中老師一定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並及時指導合作學習的方向。

 2、要端正一種認識,即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於放任自流。

要想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使他們具有方向感、責任感。每個學習小組應當有明確的小組任務,合作學習小組內部應當根據小組任務進行適當的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個人任務。合作學習的任務一定要適合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具有合作學習的價值,一般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完成而合作學習小組通過相互配合、幫助、討論、交流能夠完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節,教師都是學生的促進者,要始終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換言之,不管教學進行到哪一步,教師都應為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全面服務,課堂應是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樑和紐帶。

 3、小組學習要顧及弱勢學生。

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學習風格等確定分組,分組時要考慮小組內的人數搭配(一般4—6人一組),男女搭配,不要拉下任何一個同學。即使在一組內也要分工明確細緻:哪位同學當小組長?哪位同學是中心發言人?哪位同學作記錄?哪位同學作彙報等。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這種做法令人擔憂。如今小組合作學習課堂缺的不是活潑有餘的教學情境,不是熱熱鬧鬧的教學氣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4、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時時關注合作學習進度,並根據合作學習情況,合理調節合作學習時間。千萬不要在合作學習之前提出限時要求。與此同時,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積極、熱情地加入到學生合作學習小組中去,參與他們的討論學習,而且應要及時地指導:如在合作技巧的指導方面,應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任務;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角色;小組成員如何向同伴提問;小組成員如何輔導同伴;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的發言;小組成員學會共同討論;學會相互交流;合作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小組如何歸納小組成員間的觀點。

特別是在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指導方面,教師應當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當學習小組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必須適時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學法指導和人文關懷。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下冊第四單元第19、20、21課複習課,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在本課設計中,體現的教學思路。

一、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識點確立本節複習課的學習目標:

1、鞏固積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2、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3、品味語言,理解意藴深刻的句子。

4、複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中利用小板塊的訓練模式複習。

為了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整堂課分為:“整理積累知識”“典型例題剖析”“反饋練習”三大板塊。

1、整理積累知識板塊。

“整理積累知識板塊”分為“字詞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章內容回顧”三個小板塊。

(1)“字詞積累”板塊主要是選取三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尤其是易錯字詞,生字是以給生字加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的形式出現,而詞語是以解詞的形式出現。

(2)“文學常識積累”板塊主要是對該篇文章的常識知識的積累,如:作品的出處、作者簡介等。

(3)“文章內容回顧”板塊主要是採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對文章內容及主旨進行回顧。

2、“典型例題剖析”板塊。

“典型例題剖析”又分為“品味語言”“賞析景物描寫”兩個小板塊。

(1)“品味語言”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味,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味賞析。

(2)“賞析景物描寫”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賞析,同樣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品味賞析。

3、“反饋練習”板塊。

“反饋練習”板塊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所側重的設計反饋練習,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練習的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外文段閲讀。字詞檢測是從“字詞積累”板塊選取易錯生字進行檢測,課外文段閲讀是針對本節課複習的內容,選取相關題型進行檢測。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課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小組裏的每個成員都賦予特定的任務,如小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組織合作學習,安排發言,結對幫教,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結合自己的講課,今後在如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1、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俗話説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2、典型例題剖析中的反饋練習,應從不同角度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且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或易混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在沒研究之前不講。所有的教學有學生參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提示和補充。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總的看來,我覺得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接近素質教育對課程與方法的要求,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感到較成功之處 :

一、用《一個美麗的傳説》創設情境,然後由此導入。“石頭怎麼會説話,他怎麼説,説什麼?”這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慾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也同樣可以起到 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目的。帶着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二、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我覺得詩歌教學,採用這種方法效果較好。

三、在研讀賞析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象的層次性。

如:老師示範性地提出了三個問題,目的是;一抓住重點,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

然後由學生質疑提問,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維。再加上“你喜歡那一句,品味賞析”進一步訓練積極思維,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拓展環節,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些內容都可以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四、我覺得這節課,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結合的特點。如: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感悟,象讓學生認識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產生科學鑽研的精神,產生求知慾等。對課文知識性問題的探究,體現工具性。

不足之處:

1、時間控制的不好。我本打算在電教室上,使用投影讓學生展 示 自 學 字詞。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也好。

2、朗讀時,我本計劃用《一個美麗的傳説》音樂配樂,學生討論時 也 放這個曲子,但沒找到。準備工作做的不好。

3、由於時間不夠,練筆只能課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