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三、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於國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設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複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於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於歷史教科書敍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並以現代語言的敍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着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敍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像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現在一堂課的導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歷史學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學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學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學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學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學教師過分強調歷史學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學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學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學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學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學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學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學就必須融入歷史學的海洋,跟上歷史學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學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學,能夠使用歷史學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學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學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學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學,或者是説與本堂課毫無聯繫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反思性教學迄今為止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經驗性與科學性給出的兩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可。經驗性反思強調批判性,但這種定義缺少實踐驗證,且個人主觀性比較強,因此並不具備很強的説服力。而科學性反思則不僅包括批判性,還包括實驗性及羣體性。這就需要國中歷史教師從實踐出發,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不斷反思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內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1.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第一,反思性教學將創造性教學方式融入解決基礎教學問題中。首先,國中歷史教師在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下,會不斷深入反思重複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相關問題,而不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後對其所教內容與教學情況的簡單反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教材等問題,運用反思性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使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科學合理、更具人文性。

第二,反思性教學的動力為確保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可以找到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更好教學方式。反思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修養越高的教師反思能力越高,推進反思性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起。

第三,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掌握好兩個學會。其一,學會學習。國中歷史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這裏的學習不僅指學習技術和方法,還指學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其二,學會教學。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學習。學習教學不僅包括對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學習,還包括對教學道德與倫理知識的學習。反思性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機地將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結合起來,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

第四,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是增強教師的道德感。道德感不夠高的教師一般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反思教學問題所在,平時教學後不主動自我反思。具有較高道德感的教師則會在每次教學任務結束後,自主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因此,為了在國中歷史學科中更好地開展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的道德感。

2.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包括教與學的雙重反思,要求國中歷史教師不僅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還需帶動學生一起反思,並將這兩個反思相結合,開展相互提高的互動反思。

2.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具體指教師所做的反思,即國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上歷史課的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其中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及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強調教師對教材知識準備工作進行的反思,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做好教案,力爭將授課內容安排得科學、有趣。教學中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期間發現的一些問題,並及時調整相應教學方案,對教學方式進行及時反思,有效提升授課效率。教學後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內容完成後,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提問、測試,以及課後作業等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通過學生反饋檢測自己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時對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及會議重點內容、意義等做好充分了解,並且要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意識,爭取打破常規講課方法,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授課過程中,遇到學生反應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及語調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讓會議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腦海中。當課堂練習及課後作業不理想時,教師要反思學生的預習、複習情況是否到位,可以在下次上課時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重點知識。

2.2學的反思

學的反思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對學習態度的反思、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及對學習方法的反思。第一,學生對其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端正的學習態度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第二,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學生要想知道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第三,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背誦的科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國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該勇於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教育現狀下,很多學生依舊脱離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國中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找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互助和教師指導等方式改進。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歷史故事會,鼓勵同學們將學過的歷史內容編寫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上台講解,不僅提高故事講述者對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還帶領大家鞏固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鬆靈活的氛圍內全面加深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2.3教與學的反思

教與學並不是互相分裂的兩個過程,國中歷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將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將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運用到國中歷史這門學科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思。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反思性教學已經在國中歷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中歷史教師應該乘勝追擊,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性教學,大力推廣並實施教與學的雙向反思,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更上一層樓。

例如,國中教師給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應該引入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積極獲取學生的反饋,看學生更適應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今後課程實踐中多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應該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同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存在的學習陋習,採用科學合理的鼓勵性手段幫助學生改進這些問題和陋習,讓國中歷史教學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教與學的互動反思中,教師應注意避免採取生硬的管理手段,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降低整體教學效果。

平時教學活動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例如,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討論法史研究的特點。歷史課上討論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氛圍,不僅可以討論這類問題,還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討論時聊其他事,需要老師經常督促。

3.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其自主發展意識;其次,有助於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再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授課經驗,作為教育智慧運用到今後教學中;最後,有助於教師反思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專業精神。

4.總結

目前,反思性教學模式在國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要取得更大進步,就要不斷研究,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確保教師教學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平定縣第三中學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探索、敏鋭觀察、牢固記憶和豐富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方法: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到商朝歷史時我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課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那麼誰害死了韓非?是他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了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的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學生也就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較好地掌握知識。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

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複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這樣就能記得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進行重點記憶,培養學生抓重點的好習慣。第三,比較分析法,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可以從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記憶。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薄見,關於培養學生歷史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運用恰當,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作用和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因此,我要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適應力的學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歷史教學屬於國中教學中比較重要的教學資料,其不僅僅能夠增進學生對愛國意識的掌握,並且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認知度。大部分國中生正處在價值觀和性格構成的時期,課堂學習態度比較差,尤其是那些歷史任務和歷史事件,無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多實踐證明,如果能夠將歷史故事引入國中歷史教學中,則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到達國中歷史教學目的。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1.歷史故事貼合國中生的心理特徵。

故事屬於人類發展歷程中比較常見的傳承記憶方法,經過歷史故事的講解能夠使人們對民族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其和歷史記錄具有相同效果。但與歷史相比,歷史故事則更多地側重於對事件過程的講述,並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動性上更勝於歷史。所以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藉助歷史故事的講解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為大部分國中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慾,且對故事具有較強記憶力,所以將歷史故事應用於國中歷史教學之中,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經過相關調查發現,國中生對於選擇講故事的.教學方法也比較認可,從而為國中歷史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2.歷史故事能夠將複雜變為清晰,抽象變為具體。

由於故事的發展一般是對時間的發展過程進行敍述的,所以對於其中的一些細節給予了詳細描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經過歷史故事講解能夠將那些比較難記的時間、地點等引入故事的某個細節,同時將一些相比較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水平。教師在講故事時,學生還能夠體會到歷史事件重現的場景,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貼合國中歷史教材的需要。

經過對國中歷史教材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教材不僅僅包括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並且囊括一些比較趣味的知識點,對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進行適當補充和完善。如果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歷史故事教學,則能夠豐富課堂氛圍,並使課堂資料通俗易懂。

4.幫忙國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國中生所處的年齡是人生觀和學生性格構成的主要時期,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歷史教師能夠講解一些比較正義的、激勵人心的歷史故事,則不僅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瞭解和掌握,並且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必須影響,幫忙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課程標準的落實、新編教科書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裏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共勉。

一、實行新課程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關係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兩個辨證關係: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係: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脱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發展什麼?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用什麼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於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着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係: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侷限的矛盾,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並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瞭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於尷尬的被動狀態。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着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着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捨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在學的方面,體現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裏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

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於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國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五、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等同於教學現代化。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但是,有些教師卻使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有些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圖文、動畫、音頻、視頻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可是學生就象一台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台“機器”的“灌”。還有的教師以多媒體的運用代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出現“電腦打開,學生鬧開,教師跑開”的不良現象。有的教師以多媒體手段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無限推崇軟件教學而忽視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並不是製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與課堂講授緊密配合,使師生的活動與技術的支持成為一種同步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象多長時間效果更好,要不要對影視材料進行剪輯?運用網絡上的材料和影視文學作品於歷史教學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區分和交待?這是我們教學中使用選擇多媒體時要把握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使用多媒體只能是捨本逐末。此外,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每位歷史教師要牢記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教學中,要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地選擇,並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國中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我們來説任重道遠。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 教學效果。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 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 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 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 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 共同發展。

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 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 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 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 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 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 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 國“韓流” “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 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 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 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 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 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 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 貼近當代, 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 並不是高不可攀, 惶不可及的東西。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温故知新” 首先温歷史之 。 “故” 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 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 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 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 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 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其 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 。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 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 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 “徙木賞金” 、 “立木為信” 數學方面, 。 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 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 關。再次温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 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 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 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 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 不可分割的聯繫。 例如, 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 《紅河谷》 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 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衞民族,捍衞國土的高尚氣節。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 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 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 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 這樣 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 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 可以激勵他們

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 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 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 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着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説:“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的歷史教學生涯。歷史是會考科目,而且分值在加大。在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成為了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認真備課。

在學生眼裏,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説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在備課環節,我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認真寫好教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在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藉助網絡資源,拓寬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於陷入鼓譟乏味。課後及時對課堂教學作出總結。

二、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學生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確定學習重點。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説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 住教材的重點。

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還應繼續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2、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相信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要想運用“真問題”進行教學,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樣的問題是“真問題”。如果不能對真問題有個明確的概念,就很難組織起真正有效的教學,所以,我們想通過這次培訓,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問題才是我們歷史教學中的真問題;二是如何圍繞真問題進行教學。要想給“真問題”下個定義,難度比較大。同時我想不同的學科對真問題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我想對我們歷史教學的真問題提以下幾個標準。

一、判斷歷史真問題的幾個標準

1、簡單地、史實性的問題,不能算是真問題,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什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出土文字證實的王朝是什麼?這些從基本史實化出來的問題,很難算是真問題。

2、簡單重複性的問題不是真問題。同樣的一個問題,在一節課中反覆提問,這樣的問題也不應該算是真問題,如前面説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什麼?第一次提問時算是真問題,但在學習到後面的赤壁之戰時,再問赤壁之戰的特點是什麼?這一問,我認為就變成了一個假問題了,因為它的思維含量降低了,思維的新異性失掉了。因為我們天天強調過程與方法進課堂,就在同一節課中,你提問了兩個非常類似的問題,我想這樣的問題很難算是一個真問題,也沒有起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3、不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不是真問題。一個問題,可能我們老師認為是必要的,但有時可能超過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沒有相應生活經驗和相應的知識儲備,表現在講課上就是出現“冷場”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是真問題。

4、真問題應該是從史實中提煉出來的,帶有一定的歸納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二、避免出現假問題的策略

基本史實、基礎知識是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學習的,怎樣來避免出現假問題?怎樣來提升課堂的'思維含量?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做法:一是可以藉助學案,讓學生進行自學,自己來完成;二是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如學習一個基本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自己從時間、地點、人物、經過、意義等方面來學習,當然具體到某一個歷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舉個例子來説,學習官渡之戰,學生就可以自己在書上找到時間──200年,地點:官渡,人物:袁紹和曹操,意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關於戰爭的經過,可以不讓學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師要問一個問題,在學習官渡之戰時,還應該知道這次戰爭的特點,那你就可以簡單地進行一下補充,可以採取檢測的辦法,通過設計練習題,以檢測的方式來讓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

下面我們以一個實際問題,來説明一下,什麼是歷史教學中的真問題:

如我們學習“祖國統一大業”一課時,在學習了一國兩制、香港、澳門迴歸等知識後,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説台灣統一是大勢所趨?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思考:一是有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作為指導,二是香港、澳門的迴歸和繁榮;三是中華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價值取向,維護國家統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國際社會承認只有一箇中國等。通過這個問題的分析,再去驗證我們剛才提出的四個標準,我想這樣可以對我們以後運用真問題組織教學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三、真問題設計的三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歷史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問題的設置必須以史實為準繩,決不能任意割捨史實,更不能為尊者諱,要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2、整體性原則,問題設置也有一定的包容性,決不要把問題分成條條框框,以免妨礙學生的思維和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事件的能力。在進行學案教學的過程中,就存在着這樣一個問題,把基本史實劃成了條條框框,有些學案分的太細了。

3、量體裁衣的原則,問題設置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問題既不能過難,也不應過易,應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問題設置是否成功的標準。

四、真問題的設計應起到的四個作用

1、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比較開闊的空間,使他們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問題的指向性減弱,教師隱到了幕後,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向“教是為了不教”邁進了一大步。

2、有助於能力培養,上述問題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原則,着眼於學生的未來,教會學生做人、辦事、求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

3、增加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許多學生上完新課後都在思考。

4、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信心。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最近聽了部分老師的公開課,感到老師們都在努力實踐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看得出他們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這很可貴,值得我學習。

我想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看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的實效性。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課堂是學生的,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不要干預學生過多,整堂課按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路走,這樣老師累、學生循規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師應該儘量少作為,“無為而教”。學生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引導解決,學生展示的精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表現得不夠好,老師要給予鼓勵,不要表現出不滿或批評,一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以後不願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東西沒有了發展的空間,是學習了別人外在的東西,好像“買櫝還珠”,這無疑是課改進入了誤區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時,不説廢話,去掉自我介紹,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課堂時間才能有效利用,學習的內容更明確。課堂是不是自始至終都應是熱鬧的?我想應該是靜動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期需要安靜的課堂環境,自主完成學習目標後,同桌互換交流,解決不了的小組內交流解決,然後展示學習結果及遺留問題,老師及時評價並解決遺留問題。練習的處理也應動靜結合。這需要老師耐的住寂寞,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時間,最後出場收拾殘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確,只是紙上談兵,自知在教學上遠遠落後於其他老師,説出來與大家交流,希望老師們不要見笑。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課程改革給國中歷史教師帶來生機和動力,大部分國中歷史教師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潛心研究課標、教材、教學理念,使國中歷史教學發生很大變化。但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國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問題一:照本宣科

學科知識薄弱,相關知識貧乏,在教學中以本為本,僵硬無味。

問題二:無章無法

課堂教學各環節的組織、方法的運用,讓聽者感覺雜亂無章,收穫甚微。

問題三:無綱無椐

不看新課標,無依據地講授新教材。

問題四:依依不捨

對傳統的“填鴨式”不離不棄,教師承包了課堂90%以上的時間。對舊教材情有獨衷。

問題五:懵懵懂懂

對新理念的認識有偏差。對任何課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種方式,或一堂課,把教師新掌握的新教法、學法全搬上課堂,走馬觀花,學生的知、能、情三維目標的達標率卻很低。 究其上述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考試製度影響

從學校的角度看,中學教師的配備,都為會考服務。歷史學科多年不參加會考。歷史教師中精英多被充實到語、數、英、理、化隊伍中,相反把教師隊伍薄弱羣體移到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參加會考的科目無壓力,另外多年教歷史的教師,書本那點知識已爛熟於心,新教材“只是換湯不換藥”,教學方式我行我素,有人聽課臨時作秀,這部分羣體從思想底層,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而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老生常談”。

二、受對新課程不重視程度的影響

從教育部開始實施新課程之時,我們在教研中就宣傳、滲透新的教學理念。20xx年秋,我市開始使用新教材,我們開展了新教材培訓、研討課、片活動、定期深入到校調研指導等活動,目的是提高教師對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認識和理解,解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困惑。經過一段時期調研我發現,新的教學理念並沒引起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表現是:一、教師手中沒課標,教師僅憑對教材理解備課,沒有依據。二、大多教師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沒有任何可學習、借鑑的學習資料。

三、受教師自我因素的影響

1、拒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

許多教師長年的教學習慣已成定勢,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思想中,拋棄以往的教學方式,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很難接受的過程,所以,許多教師毅然採用老方式授課。

2、對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動起來了就是一堂好課,在課堂教學表現的是:不論什麼課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沒有思考,新課程教師的地位作用是什麼?課堂教學中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一堂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化了嗎?

3、缺乏主動學習、合作的精神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新教學觀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因素是教師自身。大部分教師喜歡單打獨鬥,對身邊大量可借鑑、可利用的學習資源視而不見。如:我在調研中發現,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有的教師綜合能力很好,對新教材,新理念的運用駕輕就熟,而有的教師相差甚矣,問其常向別人學習、請教、討論嗎?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僅憑感覺,自己教學依據什麼理論?自己教學是否適合學生需要與發展?自己教學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問題,可能想都沒想過,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對於國中歷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採取的對策是:

一、穩定隊伍

各學校要穩定教師隊伍,要克服師資參差不齊的困難,讓歷史教師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學科定位,並能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從七年級帶到九年級,才能使教師義無反顧投入到本學科的學習當中,才能使每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化。學校努力給歷史教師創造自我學習的條件,適當訂閲一些雜誌、報刊,學校給教師創造集體備課,學科評優等活動。

二、提高認識

學校、教師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認識,避其參不參與會考不談,歷史學科連接過去、現實與未來,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在人們意識形態和知識系統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門具有“價值理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可見,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歷史學科處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歷史教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真正學好歷史,對學生道德提升,人格發展起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促進其它學科的完善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加強學習

每位歷史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與理念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我們不進則退,甚至被淘汰,更何況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終身學習,不斷進取,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如今,課程改革緊鑼密鼓地在我們工作中進行,它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歷史的重任,逼迫我們要學會以下幾點:

1、學會學習

學習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習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儘快從古老的教學理念的窠臼裏拔出來。

2、學會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學會合作與交流

英國作家蕭伯納對思想交流有一個獨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種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師在日長工作中要和同事們多合作交流,知識共享,讓別人靈感引發自己的靈感;和學生多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和領導、家長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將得到更多支持。

4、學會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們要學會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的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使教學質量高效地進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同時,教學反思會促成我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5、學會創新

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教師要敢於從自己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從別人的經驗中走出來,大膽嘗試,從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宗旨,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成為一名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歷史教師。

以上是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幾點淺顯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鳴。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就要多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一個優秀歷史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已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學反思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輝煌的過程。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或是雙邊活動開展的經驗,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迸發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穫,課後及時反思,這樣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都會大有好處。同時,反思教學的不足。如: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不確切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信息反饋或效果、今後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並且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歷史教學對提高國民素質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是否重視歷史教學,小則影響該國國民道德品質修養和理論文化水準的高低,大則影響國民和執政者能否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和社會發展的規律,關係到能否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經驗指導自己的行動和正確決策,進而影響社會發展進程和個人事業的成敗。

歷史教學作用如此巨大,然而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提高人民素質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道德品質與愛國主義是一種思想修養,是通過不斷的薰陶和培養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品質。歷史是這種品質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人們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這種學科特徵,產生了許多誤解,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重視,甚至輕視歷史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歷史學作為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思想境界和認識社會現實進行科學決策。但是這種道德水平和決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形成過程。不象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見影的效果。

因為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計算問題;簡單的機械使用與維修等,容易讓人看到它們的價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諺語就是人們重理輕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選拔,招工和招公務員的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知識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在這種情況下,終日為升學而苦讀的學生當然不會為這樣一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科目而花費太多的時間;社會上的人也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這種不能創造現實的利潤和價值的知識。因此,歷史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其次,是歷史教學本身的問題。它涉及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等諸多方面。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説,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以前幾版是圖文並茂了,但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國小各級教材層次區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敍述缺乏立體感、迴避熱點問題等等。

自會考制度實行以來,歷史教材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只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詳細資料。而考試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佔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呢?這種南轅北轍的教學與考試模式怎能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發奮進取的求知意識呢?

最後,是學生知識結構的失衡,造成歷史學習的困難。會考制度實行後國中就不再學習地理,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歷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這個人物、事件賴以存在的舞台,那麼學歷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學生中聽不懂國際新聞,讀不懂世界文學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地名、人名識記不準,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國別,不分時代,就是因為缺少了這個科學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記硬背難道還有別的好方法嗎?如在一次考試中,問“《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國內地的是(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學生有選蘇州的,也有選杭州的,也有選沙市的,很明顯他們是僅僅依靠記憶來做題的,書上寫的是重慶,記住了就能選對,記不住就選錯了。因為沒有地理座標,也就沒有思維的餘地,只好憑記憶來做了。本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精減了科目,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識結構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因此,要改變歷史教學的困難處境,還需要優化學科體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學生將來的發展。

我想,歷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發揮,首要的是在宏觀的教育決策上要重視歷史。假若在大學聯考中取消歷史考試,歷史將更為人們所輕視。至於那種取消中學歷史教學的論調,更是危險的。現在學生中不學歷史的風氣極盛,不懂得中國歷史也不覺得恥辱,歷史課上常出一些荒謬的笑話;在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能見到歷史盲的活劇。

這些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説過“滅人國必先去其史。”日本侵華時,在淪陷區曾不準中國人民學習歷史,以期奴化中國人民.現在如果我們自棄國史,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歷史之於民族,正如記憶之於個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記憶,那他就成了白痴;一個民族如果不講歷史,那就會成為愚昧的民族。”因此,教育部門在發揮歷史作用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經濟上支持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在政府公務員考試中,增試有關歷史知識和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歷史教育功能的社會宣傳等等。這樣,就能有力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增強人們學習歷史的意識。

另外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還有賴於史學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這裏,一是要求我們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現,以自身的表率作用顯示歷史的魅力,激發人們學習歷史,並運用歷史的觀點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二是要求我們在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和歷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國計民生方面,主動研究與現實社會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主動為政府、企業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服務,使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認識到歷史的現實意義。在歷史著述方面,我們要力誡文字深奧難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動形象的論述向人們展示歷史上的善惡美醜、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使人們喜歡讀歷史著述,在閲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歷史教育。對於中國小歷史教材的編寫,要力求做到內容結構清晰、目標明確、強化教育功能等等。還有在歷史考試中應增強趣味性和應用性,不要對那些純粹的死知識追的太深太細。讀史使人明智,通達事理,同時還能提高理論修養,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單純考察知識,就會陷入學究式的誤區,自然是越學越枯燥,讓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