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日記(優秀4篇)

一天終於結束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是時候認真地寫好日記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過年日記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過年日記(優秀4篇)

過年日記 篇1

今天是臘月25,馬上就要過年了,在這幾天裏,人們最忙碌了!大街小巷,非常熱鬧。有賣水果的,有賣煙花爆竹的,有賣鮮肉的。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啊!還有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年貨的人,在街上來往穿梭,看看這個,瞧瞧那個。彷彿要把街上所有的東西都搬回家。人們的家裏,都掛上了象徵和諧美滿的中國結,鮮紅鮮紅的,好看極了!還有那些窗户上掛着的小彩燈,五顏六色的,有紅、有黃、有藍、也有綠。星星點點的,彷彿也是為過年做準備。

記得我9歲那年過春節時,爸爸去小店裏買了兩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小狗,樣子可愛極了!沒錯,那年正是狗年。我非常的喜歡那兩隻小狗,直到第二年過春節,我也沒捨得把她們仍掉。小區裏,紅彤彤的旺火也搭起來了,預示着來年有個會有個好兆頭。電線杆上,掛着一排火紅火紅的燈籠,一個個亮得如獅子的眼睛一般。樓房上,別人家的走馬燈,轉得異常歡快,裏面的人和物,如同是現實中的一般。媽媽忙着去街上搶購年貨,大包小包,花花綠綠的,拿回來一堆。堆放的`冰箱、櫃子裏,滿滿的。今年過年,爸爸還答應給我買一盞走馬燈,這話不知是真是假?

離過年還有4天,一切都準備就續。雖然這個節日叫春節,但,北方的春天卻遲遲沒有到來,地上還覆蓋着厚厚的白雪,人們還穿着厚厚的棉衣,温度還在零下,根本就不是春天。不過,人們熱情洋溢的歡笑聲,已經蓋滿了整個春節,也温暖了整個春節,任憑外面雪花飄灑,寒風呼嘯吧!望着紅紅的大燈籠,我隱約感受到年的氣氛。

過年日記 篇2

蛇年過去,馬年到來的這個寒假,我來到了外婆家過年。我感受到了豐富多樣的過年習俗。

過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提前準備很多好吃的。有的人家會做凍米糖,要打麻餈和年糕,有的人家會包粽子、包米餜、做米餃,還有的人家要殺雞、殺鴨、殺魚,有的還會殺年豬呢!他們把這些肉做成魚乾、醬豬肉、醬雞、醬鴨。趁太陽好的時候,家家户户都把它們晾在外面,太陽一曬,“嗞嗞”地冒油,遠遠看去,亮閃閃的,一股醬香味隨風而來。哇,真香啊!

我最喜歡吃米餃。我仔細觀察了做米餃的過程,只見外婆拿來一個很大的'湯碗,把準備好的米粉倒進去,再加一點水,然後用筷子攪拌攪拌,再拿來調好的餡料。外婆拿出一團米粉團,用擀麪杖在上面滾一滾,一塊手掌大的圓形面片就攤在桌面上了,在面片裏放入我喜歡吃的豆腐、冬醃菜、葱等餡料,在手上沾一點清水,在麪皮的周邊塗抹一圈,再對摺,把對邊合一起,然後用手指把一圈邊緣捏一捏,一個米餃就做好了。米餃可以蒸熟吃,也可以用油煎或炸,它們“躺”在油鍋裏,油花在鍋裏跳舞,還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像是在唱一首歌。等一邊焦黃後翻一個身,直到兩邊金黃。咬一口,外脆裏嫩,滿嘴留香!

過年不但有很多好吃的,還有很多好玩的。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因為霧霾和pm2·5的緣故,今年放鞭炮的人少了許多。可是小朋友是不甘寂寞的,他們會用新年收到的壓歲錢,買一些好玩的玩具。大人除了給孩子壓歲錢,也會給小朋友買新衣服。

過年的習俗真多,過年真快樂!

過年日記 篇3

哈哈!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新年,想到了這裏,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現在終於到了這一天,大家都歡聚一堂,坐在一起,一起吃團圓飯,桌上放滿了一大堆既香又可口的美食,還有一鍋熱騰騰的`火鍋,這鍋火鍋為我們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氣氛呀!吃完團圓飯,我提議説要玩撲克牌,正好大人們正閒着無聊呢,我這個提議一出,大人們紛紛舉手贊成。我們就搬了兩個小桌子放在客廳,搬完桌椅後就開始玩了,結果我只贏幾場而已,大部分都輸給了老爸,他們各各都好厲害,我和姐姐哥哥們都輸的好慘呀! 此刻,窗外又響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這是人們告別舊年的戀戀不捨,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憧憬。

過年日記 篇4

每當北風漸勁,天氣漸冷,麥苗剛披上一層初冬的淡霜時,兒時的我們便越發高興起來,因為隨着冬天的來臨,春節就不會太遙遠了,快過年了!春節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

在送灶的前幾天,村民組長便挨家挨户的散發二斤白糖和二斤煤油的計劃供給票,儘管80年代中期農村已安裝好了照明電,但隨時會出現毫無預兆的停電,所以這個計劃供給是珍貴的也是必須的,家中大人將這兩張票小心翼翼的收好,待購置年貨時將這兩樣物品一同捎回來。農村的莊户人家有個習慣,要趁交冬數九的年前給莊稼施一遍臘肥,所以進了臘月門之後,家中大人們便忙碌起來,購置年貨的任務就落在當時不滿十歲的我的身上。説是年貨可能十分的誇張,除了村民組長髮來的國家計劃的煤油、白糖外,無非是一打火柴、一袋味精、醬油香醋、幾條大糕、幾張紅紙或者更奢侈的幾掛鞭炮而已。寒假中的某日,吃過早飯後我和鄰居家的哥哥便一同趕往離家三里路程的供銷社門市部,那時每個鄉鎮有中心供銷社,在人口較為集中的村隊設有門市部,離家較近的是閆尖門市部(即大慈寺所在地),這裏早早的便聚集了很多鄉鄰,人們歡聲笑語,因為這個計劃供給的煤油和白糖一定會給今年的春節增色不少。

買回的紅紙主要是用來寫春聯的,按照前門、中門、大門的要求,將紅紙裁好,並用鉛筆在背面做好標識,以便書寫時確認寫上什麼內容。我將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後,父親便抽空書寫春聯,每寫好一副,祖父便會和我們一一講解所要表達的意思。臘月二十三是家裏送灶的日子,也是新年的序幕,下午奶奶便開始張羅好三兩個小菜,最主要的是做好糯米飯,一家人晚飯後,將火叉等物品從灶膛拿走,便在鍋灶邊送灶神,期望他老人家能上天言好事。

過了臘月二十五,人們更加忙碌起來,主要是忙於蒸包子(農村習慣説饅頭),這是迎新年的重要環節,一般一個村民組只有少數的幾家有蒸籠,所以蒸籠都是相互穿插藉着使用的,上一家還在用的時候,下一家便在高高興興的等候了。送灶之後特別是蒸饅頭的時侯,大人小孩的説話用語便要拘束起來,儘量要説些吉利的話,只要我們一不留意説出了粗俗的話,祖父便虔誠的説:童言婦語,一概無忌。因為今年饅頭做的好不好,似乎預示着新的一年光景如何!所以這事絲毫馬虎不得,隨着第一籠可口可人的包子出爐,全家人的心情甭提多高興了。廚房裏熱氣騰騰,暖和和的,大人們趕快利用暖和的廚房為我們洗個熱水澡,如果錯過了蒸籠這一天,想要洗個熱水澡非得等到來年陽春三月不可。

除夕當天剛過了凌晨12點,就開始聽到稀稀拉拉的鞭炮聲了,那是每家每户祭拜土地公公的配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方土地公公保佑本地方人,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祖父母早早的就起牀了,將先前醃製好的鹹雞、鹹鴨等拿出來準備年夜飯,在廚房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噴香的排骨味道了,這一天我是捨不得離開廚房的,趁奶奶做菜的時候好嚐個鮮,奶奶説是為我“解解砧板饞”。母親忙着裏裏外外的衞生,父親忙着貼春聯。簡單的`午餐之後,最為莊重的事宜便是在家裏祭拜先人,擺好香案,呈上飯菜之後,按照先後順序,祖父第一個恭恭敬敬、目不斜視的在堂前行跪拜大禮,然後依次是父親、我和弟弟,最後才輪到祖母和母親,這裏可能帶有些重男輕女的封建遺毒吧!祭拜之後,全家人便開始吃年夜飯了。祖父邊吃邊講有關過年的傳説: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會危害人類,但是他懼怕響聲也怕看到紅色……我想這就是過年燃放鞭炮和貼春聯的原因吧!我和弟弟聽的入神,以至於不願睡覺。

年夜飯吃過之後,家人便開始做湯圓,主要是用於除夕之夜守歲時的夜宵和年七年級大早祭拜天地。收拾妥當之後,一定要趕在除夕晚上十二點前舉行接灶神儀式,具體要求和送灶神相當,家人虔誠的盼望灶神爺能夠下界保平安。父親趁大家還沒有完全睡熟的時候,在每個人的牀頭或者枕頭下面放上大糕和壓歲錢,這樣一覺醒來就能夠看到,預示着步步登高、出門見財。

年七年級,天還沒有完全亮,父親便起牀祭拜天地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呈上五碗元宵,先面向門外跪拜後,再面向自家的中堂,對着天地國親師跪拜。祭拜天地結束後,父親先到祖父母的房間給二老拜年,並請二老起牀一起吃早飯,聽着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和弟弟早就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如不是昨晚祖父一一交代:一定要等祭拜天地後,小孩和婦女才能起牀見天地,不然的話兩個小孩豈肯窩在被窩裏!早飯之後,左右鄰居就開始互相走動,互祝新年快樂,然後結伴到村裏的一户林姓人家看電視,那時村子裏近40户人家,只有他家有1台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男女主人將事先準備好的大糕給來看電視的鄉鄰一人發上幾片,圖個新年吉利吧!

一晃就到年初五了,這也是比較講究的小年----財神節,每家每户也會在家裏祭拜財神,然後將印有財神老爺畫像的紅底圖片貼在中堂附近或灶神邊上,鄉鄰見面互相恭喜發財,當然更期待自家發財。先前用於祭拜先人的豆腐煮魚,因為還沒有捨得吃,財神節當天祖母會重新回鍋煮一下,一是因為這道菜意味着富貴有餘,其次因為年十三舉行上燈(有的地方稱為時燈)儀式時還要用上。

喜慶祥和的日子總覺得非常短暫,一眨眼的功夫,就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了,也有的地方稱為燈節,當時村裏少有的兩户人家購置到了豪華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節日當天他們騎自行車到離家30里路的縣城看燈,晚上回來時,家裏已聚集了很多鄰居,主要是想分享一下城裏更為濃厚的節日喜慶氛圍,從城裏回來的人繪聲繪色的描述着看到的一切,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足以證明當天的收穫非常喜人。什麼時候我家才能買得起自行車?什麼時候我才能騎上自行車風風光光的去城裏看燈呢?。

節日的餘慶還沒有完全散去,池塘邊的柳樹已吐露出一些新芽,迎面吹來的風似乎柔和了許多,新學期已經開始了,還是靜下心來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迎接下一個春節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