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三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説課稿三篇

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雪》

一、説教材

《雪》是蘇教版,九年級(下)的一篇課文,作者:魯迅。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詩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詩。在雪花的紛飛與凝思的幻象中。魯迅為人們譜寫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聲,在優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象徵和寄託了更為深遠的情思。

(一)教學重點

1、讀懂《雪》的文字,瞭解寫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繪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點以及作者在描寫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練傳神的描寫語言和雋永含蓄的議論中抒情的語言。

4、背誦課文有關段落

二、説學法指導

人們常因魯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語言而感到深奧難懂,所以,消除學生的畏怯心理,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是本文的一大關鍵。

1、要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語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詩的優美語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礎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語句,並摘抄、背誦。加強語言積累。

3、通過小組探究、品味,提出有創新、有價值的設疑。用心感受,深入體驗,以形成個性化的評價。

三、説教學過程

(一)以詩詞、畫、導入

看到“雪”的畫面,你會想到哪些詩句,或説一下畫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詩人岑參筆下的詩句向我們展現出一幅意境開闊而又清新的瑞雪圖。“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展現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壯麗雄渾的圖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多麼靜謐的風景畫。魯迅筆下的“雪”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讓我們隨着魯迅激揚的文字去領略雪的水晶世界去體會魯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 瞭解寫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場大雪。面對凜冽的朔風。漫天飛舞的雪花的壯美之景。引起了魯迅美好的回憶和遼遠的遐想。此時,作者生活的北京正處在段祺瑞政府的統治之下,於是,作者創作了這篇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詩《雪》

(三)融入文本

1、師範讀,學生傾聽想象。提問:文中描繪了幾幅畫?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感知全文內容

要求:(1)有感情去讀 (2)字詞過關

3、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説後出示投影)

4、本文的主旨句段(末兩段)

(四)誦讀美讀

《雪》是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詩,反覆誦讀感受其美質,品味。談一點心得

5、學生分組、分段去讀、去品味、去評析

如第一段,暖國的雪景圖。要讀出作者喜愛對故鄉的深情懷念與熱烈讚美之情。

第4、5、6段,朔方雪的壯美。使作者的生命升騰,應讀得高亢、激昂

(五)學生質疑 研討

1、魯迅對雪情有獨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都寫了雪地的樂趣。本文又寫了“塑雪羅漢”

場面。體會融在字裏行間的感情。

2、作者從哪幾方面細緻寫南國的雪的(①暖國雨,單調,反襯。雪花燦爛⑵直寫雪質顏色⑶雪野中花草來襯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鬧,寫雪野的生機勃勃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麼異同?你更喜歡哪一種雪?

4、綜觀全文及對先生的瞭解,作者感情更傾向於哪一方的雪?

5、如何理解結尾句

學生探討,老師點拔

(1)誦讀結尾句

(2)南北雪聯結來寫的用意,“文如其人”這兩種雪使我們想起了哪兩種性格?

(3)學生各抒己見

(是對雪的讚美,也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白。從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堅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種生命的升騰)

(六)小結

本文通過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貫串着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七)體驗活動

1、面對會考:我要像魯迅那樣

2、談雪:(可談雪之美、雪之樂、雪知識、雪幻想)

(八)作業

1、收集寫雪的詩句,並談談最喜歡一詩句

2、背誦後三段

四、説課後感:

1、散文詩的重點在於反覆誦讀,體味詩化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課後的背誦有助於學生體會其深刻的內涵。

2、本文的難點是對末段的理解。我採取了學生品讀DD體會感情DD教師點拔DD學生各抒己見的步驟,循循善誘,達到分解、弱化難點的目的。

3、針對作者寫雪,其實也是其自身靈魂的呈現面對會考。應讓學生學習魯迅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態(即使難耐的孤獨)用拼搏去笑對人生本設計也是育人教書的一種體現吧!

五、板書: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滋潤美豔 冰冷堅硬

相互粘結 如粉如沙

藴含春温 抗擊嚴寒

晴日漸釋 蓬勃奮飛

對美的嚮往與追求 對嚴寒的抗爭

柔軟 堅硬

説課稿 篇2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的第二節,下面我主要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效果預設五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設計理念:

1.貫徹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式的地理課程。

2.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內在動機。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認識省內區域的一個特例,主要是認識西雙版納的旅遊特色。而其旅遊特色又與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密不可分,所以本節課側重對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制約關係的理解,它是地理科學地域性和綜合性的體現,既能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經濟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學習下一章《認識跨省區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對以後的學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合本章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具體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

1.讀圖分析説出西雙版納的位置特點及優勢。

2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3.瞭解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優勢。

4.分析西雙版納旅遊業迅速崛起的原因,説出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從區域的資源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得出該區域的'總體特徵,然後確定其經濟發展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西雙版納獨特的資源環境認識,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熱愛之情;

2.通過了解西雙版納的旅遊發展狀況,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加深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

(三)教學重點:

1.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

2.西雙版納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四)教學難點:分析西雙版納的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三、教法學法

1、學生分析

經過近兩年的地理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基本地理知識,對我國自然地理狀況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思路,具有一定的使用地圖及其他資源獲取地理信息、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並且基本可以將自己學習體會、看法表達出來並與別人交流。西雙版納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區,旅遊資源豐富,學生們為之嚮往,充滿高漲的學習熱情,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2、教法分析: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課改理念的指導,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啟發式教學法、設計活動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活潑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合作創新學習的平台,啟發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新知,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最終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3、學法分析: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變“師講生受”的學習方式為探究式的、參與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從而完成知識的傳遞過程,進而產生理性的昇華。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讀圖分析法、 小組討論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篇:

以“西雙版納特色風光”視頻導入,目的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美的同時激發他們學習西雙版納區域特色的動機。

(二)探究篇: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大板塊:我們來感受——請你欣賞;我們來品讀——慧眼識圖;我們來分析——合作交流。

1、我們來感受——欣賞記憶

這一板塊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來感受西雙版納豐富的旅遊資源,設計如下:

活動一:欣賞圖片。

自動播放一組西雙版納的植物、動物和民族風情的圖片,目的是讓學生欣賞西雙版納美的同時,感受西雙版納豐富的旅遊資源。

活動二:欣賞視頻。

瞭解的潑水節。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走進版納,感受傣家的潑水節,如同身臨其境。

2、我們來品讀——慧眼識圖

品讀一:氣候圖。

展示西雙版納“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讓學生同桌互助分析西雙版納的氣候特徵,並根據特徵確定氣候類型。

品讀二:位置圖。

展示西雙版納位置圖,並根據問題提綱自主完成西雙版納位置的學習。

思維拓展:西雙版納為什麼會成為迴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這一問題稍難,教師給學生提供“夏季風”圖,讓學生從圖中得出結論。

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釋、分析實際問題。

品讀三: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圖。

展示傣家竹樓、孔雀舞和竹筒飯等的文化景觀圖,讓學生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我們來分析——合作交流

活動一:版納訪談。

談談你對“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支柱產業”的理解。

要求:主持人採訪分別扮演西雙版納政府官員、商人、學生、賓館服務員、今日橄欖壩的傣家人五位同學,來談談西雙版納是如何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本區其他行業經濟發展的?

活動二:把脈診斷,出謀獻策。

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完成:

(1)西雙版納旅遊業下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我為西雙版納旅遊業獻計獻策。

探究環節是這節課的中心內容,我以活動的方式設置了三個板塊,每個板塊都提供了必要的文字、示意圖等學習資源,還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及具體的問題設置,以便學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進行創造性的、高質量的學習。

(三)收穫篇:

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我”學到了什麼?(所學、所思、所感)。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一方面是對本節課學習效果的反饋,另一方面是對本節知識的一個歸納整合,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之間的聯繫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四)拓展篇:

讓學生為西雙版納的旅遊業寫一則宣傳廣告,課下辦一張宣傳板報。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可以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

五、效果預設: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主權還給學生,提倡探究式學習。

本節課引領學生收集大量的西雙版納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等方面的圖片、資料,並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學習掌握了西雙版納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養了學生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實踐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做到了面向全體,人人蔘與,調動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強了直觀性,增大了教學容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影片《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的歌詞。1952年10月,朝鮮上甘嶺戰役打響了,志願軍戰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血肉之軀,以鋼鐵般的意志打退了敵人的無數次進攻,守住了陣地,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這首歌表達了志願軍戰士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本文既是一首優秀的情詩歌,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詩歌共有六節,可分為三部分來理解。第1、2節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勾畫出了一幅祖國美麗富饒、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第3、4小節由景轉而寫人,以年輕一代的精神面貌,勾勒出一幅祖國人民朝氣蓬勃、團結一心的英雄畫卷;第5、6小節是對祖國山川的讚美,表達了人民熱愛和平、建設強大祖國的美好心願。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説明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一)知識與技能

1、讀通詩歌,整體感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瞭解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交流,在小組、集體的交流、反饋中進行探究,教師適當地引導。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志願軍戰士熱愛祖國和保衞和平的美好願望。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三、設計理念

1、以讀為主。教學時,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不僅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更使學生在讀中促理解,在讀中體會詩歌意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作者相互交流。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通過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

3、注重了學科的整合,課內外知識的延伸,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跨學科的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我的祖國》,用音樂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讓學生置身於歡愉的氣氛中,愉悦身心,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歌,學習生字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獨立閲讀以及識字的能力。其次,通過老師有感情的範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初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為後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三)讀詩歌,理解感悟

主要讓學生採用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引導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小節進行深入的學習,教師相機引導,充分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以讀為主,引導學生採取多種形式朗讀,在讀中促理解、促感悟。如學習第1、2小節時,引導學生深情地、讚美地、懷念地朗讀,從而體會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故鄉深情的懷念、讚美。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首先設計了一段導語,引導學生談談有關祖國最近的一些大事,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正以更美麗、更強大的英姿展現在世界舞台上。其次,設計了一個“為祖國添光彩”的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對祖國的愛,最後,師生共同深情地對祖國説一聲“祖國媽媽,我愛您”。這樣設計,情感薰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既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繪畫、寫作、唱歌等方面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實現了學科整合,又課內延伸到了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