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物理説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説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物理説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閲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麼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裏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裏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並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説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説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説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説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説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説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裏並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説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麼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於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説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物理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對於“力”這個字,學生已經非常熟悉,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是不同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就要使學生明確物理學中所講的力的含義。

本節內容是力學知識的入門基礎課,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對學生後續課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 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b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知道力的單位。

c 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脱離物體而存在。能確定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能力目標

a 通過探究活動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b瞭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德育及情感目標

通過實踐和探究,讓學生感覺科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精神。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觀。

3、教材編寫思路及結構特點

教材對每個知識點,均以“想想做做”或“想想議議”來引入力的有關概念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邊觀察,邊分析,邊總結物理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4、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正確並規範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2)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力的概念。

二、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本節課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是在學習了“運動的描述”的基礎上,再進行特定的探究活動及教學演示,讓學生通過分析物體運動的情況,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分析總結出來的。

2、學生情況分析。學生是在學習了“運動的描述”,知道了物體運動的相對性後,來學習這一節內容的。學生初學物理學中的“力”時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不能準確、完整地根據演示實驗及探究活動分析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2)不能準確無誤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是怎麼樣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

(3)不能正確理解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三、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我計劃使用如下教學方法:

(1)實物演示法 (2)多媒體演示實驗法 (3)探究法

(4)引導法 (5)講解法 (6)舉例法

(7)啟發式教學法

2、説學法

(1)探究法:針對此種學法,教師要用實物演示法、引導法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2)分析法:針對此種學法,教師要用講解法、深究法、多媒體演示法進行講解、説明。

(3)小組討論法: 針對此種學法,教師要用啟發式教學法及舉例法説明。

(4)觀察法:針對此種學法,教師要用探究法、多媒體演示法、講解法、舉例法等多種方法並用進行闡述。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力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但如:人推牆時,牆也在推人。這種意識在學生以前的認知中是沒有的,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教師一是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二是要從一些打破常規、能發散思維的問題入手進行引導。讓學生一下子豁然開朗,激發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1、教學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分為導入新課、課堂活動、小結、佈置作業等四個部分。

2、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用投影放大“力”字。請學生用力這個字組詞。

生:力量,力氣,戰鬥力,力不從心,身強力壯……(學生個別回答)

師:剛才同學們用“力”這個字組了很多詞,包括很多領域。那麼,我們物理學中的“力”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來進行探究。

以這樣的方式引入新課,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2)新課教學

以提出問題的形式,把教學活動分為4個探究過程。

探究活動一:力有些什麼作用效果?

這部分內容由於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限,要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來進行探究性學習。併力求做到直觀易掌握。我採取這樣的教學步驟來引導學生學習:

舉例子 分析例子 錄像資料 分析錄像資料 總結

而且,為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1N的力到底有多大,再讓學生看投影。這樣,能使學生感性地知道1N的力到底有多大。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精神。

探究活動二:哪些因素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較難理解的,而且學生的分析能力有限,也要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來進行探究性學習。併力求做到直觀易掌握。我採取這樣的教學步驟來引導學生學習:

舉例子 分析例子 錄像資料 分析錄像資料 總結

分析完之後,教師要對力的三要素是怎樣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進行概括總結。

探究活動三:怎麼樣用一個圖來表示力的三要素?

這部分內容是個死內容,在探究活動二的錄像中已經進行了説明,又因為這種作圖的方法是人們人為地、直觀地表示出來的。對於這個知識點,教師只要告訴學生表示方法,大多數學生就能掌握,再指導學生會以這種方法作圖就行了。這要進行學生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作圖,教師巡視並指導。

探究活動四:在物理學中,為什麼説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力學初學者最難理解的一個知識點,我採取這樣的教學步驟來引導學生學習:

舉例子 分析例子 錄像資料 分析錄像資料 思維發散 總結

按照這個步驟,教師最後進行啟發式思維發散講解,引導學生得出“蘋果落向地球”,同時,“地球也在落向蘋果”的結論。以此進一步説明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怎樣來確定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觀。

3)最後,進行課堂內容小結,並佈置課後練習。

五、教學媒體設計

在本次教學活動過程中,因為學生第一次學習力,對力的有關概念很難理解,對此,我適當地選擇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能直觀、清晰、簡單明瞭地進行學習。解決了一些較難用語言表述清楚的問題,也完成了一些較不容易實際完成的物理實驗。不論是對於教師的教學,還是對學生學習,都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

該多媒體教學課件,具有創意的地方便是思維發散部分。對於這一部分能夠直觀地進行演示,這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很難體現出來的。而且,該多媒體課件中,引用了大量的錄像資料,且我又對這些錄像進行剪截,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回憶錄像中的知識,而不是看過就過了。從這一點講,這是該課件極具個性之處。

六、教學評價設計

為了對這節課進行教學效果評價,我設計了這個表格:

教 學 效 果 的 評 價 標 準

項目(總分50分)

優秀(10分)

良好(8分)

一般(5分)

得分

內 容

標題

標題文字組織較好,能激發學習興趣。

標題文字組織恰當,較吸引人。

標題文字組織恰當。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能用準確的語言,適當的多媒體介紹。

教學內容能引用多媒體資料,適當的進行組織。

教學內容完全引用資料的內容。

多媒體的引用

多媒體引用與內容吻合,能突出主題。

多媒體的引用與內容吻合。

多媒體的引用與內容基本吻合。

學生的感受

內容中有獨特、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內容。

內容中包含1-2點學生的學法指導。

內容中沒有獨特的見解,學生反應一般。

引人入勝圖片或文字

背景圖案選擇較好,能增強文稿的可欣賞性。

背景圖案選擇恰當,能起到改善文稿的可欣賞性。

無背景或顏色

總分

對於以上的評價標準,可以把這個表格印發給聽課教師及學生,由他們來給這節課進行定量評價。而評價結果可以很直觀地以分數的形式表現出來,任課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結果來進行本節課的教學反思

七、板書設計

本節內容的板書設計,做到了層次清晰,知識點直觀表達,能用較少的文字,將本節課的內容很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特別是板書中的第3個知識點的表達,更是清晰的説明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之間的內在聯繫。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課內容選自《光纖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節。

1.教材主要內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應用

(3)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光纖通信原理》這整本教材講述光纖通信是怎麼回事的開始,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必要基礎。

二、學生分析

本次課前面已講述過了光纖通信的優點和結構,學生對如此細小的光纖卻能比粗得多的電纜傳更多的電話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中學時所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並且學習主動性較欠缺,容易對一門課,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耐心至關重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在對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複習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光能在光纖中傳波的原理及條件。

(2)理解階躍型光纖的主要特性參數及物理意義。

2.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節課講解用以前所學知識解釋通信上的一個實際應用,讓學生了解,光纖通信並不難學,——中學知識就能解決。以此樹立起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四、説教法

本節課圖例採用幻燈片動畫效果,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逐問逐答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起曾學過的知識(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説重點和難點

1.光在介質交界面產生全反射的條件,光纖傳光原理

2.階躍型光纖主要的一些特性參數

六、説教學程序

1.導入本課內容

利用幻燈片觀看幾張光纖傳光的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問,“那麼光是怎麼樣才能在這麼細小的光纖中向前傳播的?”接下來還是自我回答,“就是應用國中學過的全反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提要。

2.本課內容

(1)複習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慮到這些知識點對後續內容的重要性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較差這兩個情況,這幾點內容稍加詳細講解。

首先給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圖。講解三個角的含義,並引導學生説出三個角間的關係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瞭解了折射定律的情況下,問學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線全部產生反射,提高學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這個問題。等學生回答後不馬上給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可以產生全反射,但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2)講授新課

應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釋光能在光纖中傳播的原因及傳播方式,用圖加深理解,並指明為什麼纖芯折射n1要大於包層折射率n2

光纖主要特性參數是本課內容的一個重點,折射率差Δ這個參數,比較好理解。重點是數值也徑NA和時延差τ。講解數值孔徑時,直接給出NA的物理意義,看圖加深理解。圖中兩條光線,一條符合全反射能向前傳播另一條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傳播。再根據折射定律,推導出NA與折射率間的關係;時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線在光纖中傳播相同的長度L時,所用的時間不同。給出這個時延差的定義後,展示一張圖片,不同角度的光線走過一段光纖,路程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由於時延差的存在會造成信號的畸變。

(3)小結

板書,邊回憶,邊書寫本課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n1>n2

90°>θ1>θc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分析

▲階躍型光纖中的光射線a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課程標準: 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於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從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到物質的量對於學生的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物質的量是化學計量中的核心量,是連接微觀量 —— 粒子數目與宏觀量 —— 質量、體積的橋樑;其二,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説,物質的量也是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學科思維從定性轉向定量的橋樑。

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概念及關係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理解與練習,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簡單計算,嘗試從定量角度認識物質,初步培養歸納、演繹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量研究,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

3. 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 : 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概念及關係

難點 : 通過理解與練習,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簡單計算,嘗試從定量角度認識物質,初步培養歸納、演繹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升入高中以後第一節定量化學課。學生曾經在國中的化學方程式的學習中接觸過簡單的定量思維。學生了解化學方程式的兩種定量含義:微觀的粒子數目關係、宏觀的質量關係。在電解水的反應中,還接觸過宏觀的氣體體積之間的定量關係。但對宏微觀之間的聯繫並沒有認知。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簡單的定量描述,但缺乏嚴謹的定量思維,儘管學生在國中物理課中已經學過物理量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本節中出現的大量物理量及符號還是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山大。

通常的教學中,為了突出物質的量作為宏微觀橋樑的作用,往往採用生活中的一些集團計量的例子,如何能測量出一個大頭針的質量?如何能測量出一頁紙的厚度?進而如何能測量出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然而概念已經很抽象難懂,要學生試圖使用一些不熟悉的概念去建立橋樑,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可否把難點拆分,當學生吃透一個難點之後再切入下一個難點,逐步達到最終的目的呢?

為了儘可能減少學生對各種新概念的恐懼,我採取如下的教學方法。

三,教法學法

教學中採取淡化概念,強化理解的策略。將難點拆分,通過教師的問題驅動,逐步導引,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教師設下的一個個連環的局。在順暢連貫的思維環境中學生通過類比探究,歸納總結,學練結合的方法跟進。整個課堂讓學生感到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循序漸進。

四,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逐步導引,讓學生逐步認識 N,m,V , n , N A , M 的概念,並最終建立起橋樑

1, 引入化學計量涉及的物理量

我用如下方式引入新課。我喝了一口水,讓學生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來定量描述我到底喝了多少水。學生很容易想到質量、體積,提示水的組成就可以想到粒子數目。

之後,舉出反應 2H 2 O == 2H 2↑+ O 2 ↑ ,引導學生從方程式的兩種定量讀法中發現粒子數目與物質質量之間可能存在關係,引導學生回憶電解水中生成氫氣學生可以發現粒子數目與物質體積之間可能存在關係。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概念:物質的粒子數目、質量、體積之間是可能存在關係的,引起學生的興趣。

由於學生對 ” 物質的量 ” 沒有概念,但是對質量 m 、體積 V 、粒子數目 N 都不陌生,而它們與物質的量 n 一樣,都是用來描述物質多少的物理量,同時後三者也是在化學計量中要涉及到的物理量,並且都將要與物質的量進行關聯。所以我在整個化學計量教學的最初就讓學生意識到這三個物理量的存在價值以及他們之間必然存在的關係。

2, 引入 “ 物質的量 ” 的概念

告訴學生剛剛喝下去的水大約 30mL ,也就是大約 30g ,而其中的水分子數量約為 10 24 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這個龐大的數字上。通過簡單的演算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數字,學生自然感受到大的數字不方便使用,想辦法化大為小。

如何化大為小,學生可能不能馬上給出回答。此時第二個問題來拋磚引玉:如何在超市中快速數出 120 瓶飲料。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就會想到,超市中的飲料很多都是 12 瓶放一箱(一打)。很容易發現可以用規定一個較大的常數的方法來完成化大為小。於是用類比的方法,在物質的量的概念給出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了粒子數目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聯繫。

及時拋出問題提醒學生 n 代表的不是物質微粒數目。但這個物理量卻可以方便的表示出物質微粒的量的多少,取其中的關鍵字為之命名,就叫做物質的量。

學生在國中物理學習中有學習物理量的經驗,一個物理量要有名稱、意義、符號、單位、公式。通過之前的推演,除了單位還沒有提到,其他的基本要素都已經在之前的探究中由學生自己得出了。至於單位,既然可以每 12 瓶飲料放 1 打,用一打一打的計量方法代替一瓶一瓶,那麼對於微觀粒子,不過就是每 N A 個粒子堆成一堆,用一堆一堆代替一個一個,那麼物質的量的單位就是“堆”了, 翻譯成拉丁文,就是 mole ,採取省略的方法,就剩下了 mol 。捎帶提醒 mol 是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3, 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

學生現在的關注點自然落在了 N A 上。通過對 比“打”的 概念,學生可以得到 N A 的意義,就是 1mol 任何物質中包含該物質粒子的數目。只需給出名稱,它是國際上規定的一個常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

同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基本要素也都已經得出,至於單位,學生可由公式自行計算得到。那麼也就只有數值是未知的了。在介紹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規定之後,學生感到意外,意外於這個數字的不整齊。學生會想到如果只是為了化大為小的話,沒有必要這樣規定一個不整的數字。此時教師提示,這可能意味着阿伏加德羅常數不只是為了化大為小,可能還有別的用途,為之後的摩爾質量埋下伏筆。

在接下來的課堂練習例 1 中,學生在練習已掌握的公式的同時,規範化學計算中使用的化學語言,對單位的使用包括單位的帶入、單位的計算作出要求,即計算結果的單位應由所帶入單位計算得到。

例 2 的給出本意是想讓學生通過計算髮現粒子的物質的量之比就等於其粒子個數比,實際的教學中,已經有學生通過思考直接得出了這一結論,並利用這一結論進行計算,先計算 C 、H 的物質的量,再計算其各自的粒子個數,學生髮現這樣計算更簡便。稍加提示,學生就可發現這一規律可以由公式導出,學生在此初步具備了演繹的能力。

緊接着,就可以將這一規律應用於方程式的定量讀法。

4, 引入 “ 摩爾質量 ” 的概念

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在實驗室中取 1mol的 Fe 。學生馬上發現問題:在實驗室中定量取物質是按照質量或體積去稱取或量取,而根據物質的量的定義,只能得出 1mol 鐵 是 6.02×10 23個鐵原子這個結論,學生馬上想到,需要知道 1 個 鐵 原子的質量。

於是我給出了 1 個 Fe 原子的質量,同時給出另外三種常見物質的粒子質量,讓學生分組計算 1mol 這些物質的質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計算髮現的規律顯然比直接被告知更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總結出結論: 1mol 任何物質的質量恰好等於其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經過修正後得到最後的結論。

學生會發現,出現這樣的巧合應該與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規定有直接的關係,其間的關係留給學生課下思考。

當學生髮現了 1mol 物質的質量是可以通過簡單計算得到的,聯想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摩爾質量的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任何物質所具有的質量。而在摩爾質量的概念、符號、單位、公式乃至數值中,就只有符號還未定義,其他的都已經通過類比、推導而得出。

5, 建立橋樑

簡單的練習之後,通過例 3 ,學生會發現物質的量作為橋樑的作用,從而建立起宏微觀之間的聯繫,最終解決引課時提出的問題。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的產生、傳播、特性之後學習的內容。本節課的物理知識不多,主要是從環境保護出發,要學生了解早上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觀念。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噪聲的來源與危害及減弱噪聲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等級。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

三、説學法

八年級學生處於中學期間的過度階段,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法和引導歸納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知識來源與生活。因此,我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課:假如你正在午休,有同學在走廊大聲歌唱,你感覺怎樣?一下子將學生帶到生活中。

由於情景是學生熟知的,學生就會有話説,將自己的感受説出來,“這種令人心煩的聲音就是噪聲”達到導入新課的目的。

 (二)探索新知

 1、噪聲的來源

在理解樂音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樂音和噪聲的波形圖,總結出噪聲的物理意義。並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令人心煩的聲音,從而概況出噪聲在環境保護角度的概念。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舉例概括出噪聲的兩個來源,培養了學生有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生活經歷是豐富多彩的,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產生草率的例子,學生這時情緒高漲,都有話可説,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噪聲的等級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看“小資料”,並找出幾個聲音的強弱。學生通過看書查找所需信息,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中提高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早上的危害課本上講得比較少,但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為下面學習噪聲的控制埋下伏筆。因此,我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了噪聲危害的三個方面:心理效應、生理效應、物理效應。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瞭解了噪聲的危害,從而產生了減少噪聲,保護環境的情感,達到了本節課的情感教育目標。

 3、噪聲的控制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本環節我設計了小組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通過前一環節的學習,學生知道了防治噪聲的必要性,在此,我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正在學習,而樓下音樂的吵鬧聲影響了你,你會怎麼辦?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很多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歸納控制噪聲的方法。本節 課的教學重點一一被解決。

4、噪聲的利用

這一知識點屬於知識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激發學生課後繼續查找有關資料,瞭解噪聲的相關知識,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三)課堂總結

總結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反思能力。

(四)鞏固練習

練習可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我設計了針對性較強的練習題,及時瞭解學生對本節課重難點的掌握情況,也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物理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力 彈力》。下面是我對本課題的設計思考,懇請指正。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節教材處於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本章知識是學習後續知識壓 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國中物理基礎的一章。而第一節力 彈力 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教學關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的興趣,為 後幾節教學做好鋪墊。 內容分析 本節首先生活中的推、拉、舉、壓等生活實例引出力,並用壓彈 簧或氣球的事例體會彈力,緊接着介紹一個彈力的實際應用——彈簧測力計,在 瞭解彈簧測力計構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學習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最後 還點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從而更好地體會彈性勢能。 所有的知識都是用學生看 得到、摸得着的實例呈現,與我們的生活很貼切、學生更容易接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並不難學,引領 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單位,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彈力及彈性勢能。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過實驗和觀察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會正確使用。

【情感與態度】 :

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通過彈簧測 力計的使用,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力的定義理解、彈力概念的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2、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二、説學生

本節內容主要是力、形變與彈力、彈簧測力計、彈性勢能,知識點較零碎, 學生對力很熟悉,並且都有親身感受,採用從生活實例中體會力的存在;彈力與 形變、 彈性勢能較抽象, 學生對此缺乏認識基礎, 需較強的觀察和歸納思維能力, 採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教師引導的手段;對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較簡單,採用自 學即可完成。

三、説教法

本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類型的力——彈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 力.教學實踐表明,被動力(如彈力、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學生難於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沒有給彈力下定義,而是通過大量實例説明了什麼叫彈力,彈力產生的條 件是什麼。本節通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探究,利用彈力的作用效果來了解彈簧 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從而達到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通過實例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的作用;分析具體圖 片中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通過對如何知道物體受力的疑問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進而通過自主活動探究物體形變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及物體形變的大小和外力的 關係,引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比較、實驗等自主探究的形式瞭解彈 簧測力計構造、使用方法;並觀察圖中的日常現象——發生形變的物體對其他物 體產生一些作用,學生體會彈性勢能。

四、説學法

1、親身體驗:力的概念的建立。

2、動手實驗: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約 2 分鐘)

講故事:張飛與關羽比力氣。三國時,劉、關、張三結義後,張對自己排第三不服氣,就提出與關羽比誰的力氣大,他使出最大力氣抓自己的頭髮使勁向上 提,儘管憋得滿臉黑紫甚至頭髮都拔掉了一把,結果還不能使自己離地面,而關 羽找了一根繩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過樹杈,雙手使勁向下拉,結果他 慢慢離開地面。

問:張飛為什麼失敗呢?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八章力,幫他分析原因吧!

新課教學(約 30 分鐘)

(一) 力是什麼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四幅圖或用多媒體展示。 (也可藉助自己準備器材 體驗) 完成學習引導第一部分內容。

問:要想有力的話,需滿足什麼條件?

2、引導分析

力:物體 作用於 物體

施力物 受力物 (為區分兩物體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觀察課件中的圖和演示實驗,完成學習引導第二部分內容。

問:我們如何知道物體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嗎?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彈性形變的情景,感受彈力的存在,總結彈力的概念。

(三) 形變大小與所受外力的關係。

學生試完成學案中的第 3 個表格。

請同學上台展示結果。 學生觀察、並交流總結出兩者間的關係。

(四)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自學提綱和彈簧測力計。請同學自學回答下列問題:

(1) 彈簧測力計由( 、 )組成?

(2) 、力的國際單位是()?

(3) 、圖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並試一試

(a)彈簧測力計指針指針開始偏離了“0”刻度線處,應如何調節?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讓重物懸掛於哪個位置?手持哪個位置?

(c)彈簧測力計應如何讀數? 做一做:分別測出你用手豎直向下輕拉和重拉彈簧測力計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讀數。

(五)生活物理社會

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幾幅圖,思索這幾幅圖説明了什麼。

(六)小結

你獲得哪些知識?在使用具有彈性的物體需注意什麼?還有什麼困惑?

學以致用(約 10 分鐘)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教學中沒有把學案充分的運用。

2、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

3、習題設計的較好,但運用的不理想。

4、教師講的較多,沒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附板書:

一、力彈力

1、力:物體--作用於--物體

形變: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①彈性形變 ② 範性形變

2、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 形變就越大。

3、彈簧測力計

① 結構:

② 原理:在彈性限度 (即彈簧發生彈性形變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線、讀數

4、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量。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8

我説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我説課的內容有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部分。

一、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1、教材分析:《壓強》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知識核心,是學習全章知識的基礎。壓強也是國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本節內容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是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作為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詮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2、學情分析: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過以前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等因素,我制定本節課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技能目標

通過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據此確定下面教學重點難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簡單的計算及應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難點:有效組織好探究活動歸納出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真正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運用相關知識解答有關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據以上教法和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數學推理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節教學程序採用以下幾個板塊進行:情景導入,壓力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增大與減少壓強的方法,總結與反饋。

1、情景導入

學生觀看視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學理念。

2、壓力的概念

(1)通過展示釘錘釘釘子,人踩鋼絲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壓力的生活現象的圖片,提出問題,通過受力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出所受壓力的共同特徵,導出壓力的概念並板書,壓力是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這樣讓學生體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悦。

(2)由於重力知識的干擾,認為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學生對壓力的概念產生困擾,用了一個演示實驗通過一把鋼尺中間放個磁鐵,改變方向,從形變的大小組織學生分析明白壓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產生的,也為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這樣安排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知識的遞進關係。

3、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活動,列舉實例。請學生們觀察對比教材“想想議議”中蟬和駱駝的圖片並提出問題。通過大量的實例,瞭解對比是一種處理科學問題的常用方法,同時認識到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對比兩幅圖片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兩個學生體驗活動,意在通過體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願望,並有所依據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設計試驗進行試驗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採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

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釘子、圖針、鈎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鈎碼作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概念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對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並板書。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説明其物理意義。接着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通過例題使學生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更進一步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教師分析例題,主要強調公式的應用和解題規範。深刻挖掘例題的隱含意義:一是單位要一致,二是正確理解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含義。三是進一步加深對壓強的理解。通過計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課本對桌面產生的壓強,那如何讓課本對桌面的壓強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共同列舉壓強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多媒體展示),分析各用什麼方法增大,減小壓強的。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6、總結和反饋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形成知識體系,既總結知識也總結方法。

解釋現象:在雜技表演時,氣功師躺在釘子上,人卻毫髮無損。

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的問題,意圖:學以致用,前後呼應。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本節課的板書以內容式展現,一目瞭然,直觀顯示出教材的思路,並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物理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勻速圓周運動中的一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以及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學好這一節可以為學好本章應用部分以及萬有引力知識作必要準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什麼是向心力,什麼是向心加速度。能運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問題。

2.能力目標:懂得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向心力大小與m、r、ω的關係

2.難點: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

四、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剛剛步入高中,對高中物理學習還缺乏方法,習慣於硬套公式,而本節內容涉及公式較多,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困難,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己歸納結論,理解記憶公式,從而達到能靈活運用的目的。

因此本課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鑽研,着眼於創造思維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問題→科學猜想→設計實驗→探索研究→得出結論→指導實踐。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活動約佔課時的 1/2,課堂氣氛將比較活躍,能真正體現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五、教學用具

1.多媒體、錄象短片、課件

2.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彈簧秤,繩子,小球(若干個),圓珠筆桿套

六、教學過程

(一)向心力概念:

複習上節內容,播放幾個勻速圓周運動實例的錄象短片,引導學生逐一進行受力分析,讓學生髮現,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力總是指向軌跡圓心,從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物體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並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展示情景,提出問題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帶繩子的玩具掄圈圈的畫面和賽車因速度過大而脱離軌道的片段,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到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則物體將脱離圓軌道。然後設問:質量為 m的物體以角速度ω做半徑為r的勻速周運動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這一研究課題。

2.思維發散,科學猜想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假如你是歷史上第一個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並指出科學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一種廣泛應用的思想方法。

物理説課稿 篇10

一、交代説課的題目及出處

首先交代説課的題目,然後説明這個題目是選擇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現行的適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滬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説課的題目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內容《彈力》。這樣就向評委及聽課者交代了你要説什麼,是屬於哪一本教科書上的。

二、交代説課主要內容的框架

這一環節就是將自己接下來要説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設計一個框架結構,可以用PPT展示出來。目的向評委介紹你接下來要説的有哪些內容,先讓評委有所瞭解。

例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依據以上內容闡明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三、如何説教材

説教材應該從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節課在本章及整個高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這兩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對本節內容的設計,表明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例如,《彈力》一節説課。編排特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多用建議,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知識,進而掌握知識。同時採用新授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歷經探究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識,並在其中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物理學思想,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向受到到薰陶。總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礎性、連貫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本章及本節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的重力、彈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見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及本節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此外,彈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四、如何説學情

説學情實際上就是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看學生正處於什麼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之中。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方面進行分析,既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關於本節內容的知識,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維定勢等。

學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處於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並且通過國中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分析、歸納能力。

知識經驗分析: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了彈力的初步知識,對彈力的概念有感性認識,但對彈力方向的確定及大小計算還不明確。

五、如何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在這一環節要説明你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麼。在教學中你將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要説有三維目標,簡單的説1、2、3。每一個目標最好有一種或幾種教學手段來完成。

例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交代了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實驗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3)通過探究彈力大小實驗讓學生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形變量成正比並會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變讓學生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並掌握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過探究胡克定律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處理數據、總結規律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進行實驗、觀察、探索求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團隊意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

六、如何説教學重難點

説教學重難點也要有依據,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學難點要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共同決定。

例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由於壓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斷和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大小也是今後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為(1)彈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由於微小形變不易察覺及生活中物體間接觸方式較複雜,再結合高一新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我確定本節難點為1、微小形變的判斷。及2、彈力方向的確定。

七、説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一環節要闡明你採用什麼方法來教,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和理由是什麼,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同時也要闡明學生的學法,其實説學法的含義是“你引導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本節內容”。

例如,教法:實驗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因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彈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微小形變是一個難於察覺的現象,彈力方向不好判斷。為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實驗教學法,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及理性分析能力,我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由於本節內容基本概念多,並採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較多,為此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清晰再現實驗過程我採用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獲得對彈力相關現象的直觀認識,並對實驗和探究得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和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規律。

八、説教學程序設計

在這之前應該説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程序設計的,因為前面所説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你的過程設計提供依據的。

(一)説引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你打算用什麼手段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新課。同時説明,你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裏。

例如,《彈力》此處我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彈力圖片和奧運會跳水視頻,通過展現使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的內容用途很廣,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從而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和動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只有明確了彈性形變的概念之後,才能明確彈力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在問題一中通過(1)讓學生使彈簧、握力計、橡皮泥發生形變。

(2)適時提出問題:鬆手後曾發生形變的物體狀態有何不同。

(3)學生思考討論之後概括總結出彈性形變概念。之後教師及時提出問題:用力拉彈簧會怎樣,學生用力拉過之後發現彈簧為恢復原狀,此時給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這些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思考起來也很容易就發現他們在本質上的區別。而讓學生親自作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彈性形變的感受及對彈性限度的理解。

過度語 學生認識彈性形變之後教師啟發過度剛才幾個實驗我們看見了明顯的形變,而桌面和玻璃瓶能發生形變嗎?進而進入問題二探究中。

2、微小形變

首先讓學生觀看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提出放大法,讓學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變只有藉助儀器才能觀察到。演示一我是將教科書中的彩圖活化,一是降低了難點二是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放大法我又設計了演示實驗2,我沒單一演示教科書中玻璃瓶形變實驗,而是採用對比試驗,通過礦泉水瓶的明顯形變過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過渡語 體驗了微小形變的存在之後,我啟發過度發生形變的物體會跟他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進而引入問題3

3、彈力及產生條件

在這一問題中我讓學生動手壓縮、拉伸彈簧並提出問題:A:手為什麼受力?B:施力物體是誰?在此我讓學生將自己比作這跟彈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因為施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通過動手實驗和類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認識了彈力之後,我啟發道通常研究一個力要從力的三要素出發,為此引導學生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兩方面進行研究彈力。

4、彈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實例:書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燈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持力、拉力。

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此我採用瞭如下方法:在壓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沒有采用教科書中的“書放在水平桌面上”這個方法,而是通過體驗裝水氣球對桌面的力過度到書對桌面的壓力;通過體驗海面對重物的支持力過渡到桌面對書的支持力;同時我還設計了一個實驗橡皮筋拉重物實驗,通過體驗橡皮筋拉重物的力過度到電線對電燈的拉力。通過上述實驗讓學生再次體會放大法,並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5、胡克定律——學生探究實驗

在彈力大小問題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實驗器材,特別強調的是,我提供了多個彈簧,目的是引出進度係數的概念。同時我改變以往實驗中只探究彈簧的拉伸量與彈力大小關係的實驗,而是讓學生從彈簧的壓縮和拉伸兩方面入手探究彈力與形變量的關係,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驗證彈簧壓縮量與彈力大小關係的器材,如圖,(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我在壓縮彈簧上加上潤滑油,同時在實驗時告知學生要使用多個鈎碼,如兩個鈎碼算一個)。

實驗之前,要告知學生,不要超過彈性限度。探究過程採用學生分組實驗,如甲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量關係,乙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壓縮量關係,教師分發實驗記錄表格,以規範學生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

這種通過多組實驗進行對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學家得出物理規律的途徑,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學生進行探究之後教師要進行適當總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練習鞏固

在課堂練習環節,我設計三個練習題覆蓋了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由此評價學生對本節內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課後小結

而在課後小結方面我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總結,而且指導學生以“知識網絡”的形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使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學生複習本節內容的依據。

在佈置作業部分: 我主要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安排這樣兩個作業。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