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説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計》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統計》説課稿

《統計》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課型是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課題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認識折線統計圖》。

本課教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中對統計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是:

認知目標:

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通過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分析,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這是我將採用的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我將其分為以下4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複習舊知: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的引入素材單一,以書本引例為主,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利用網絡資源蒐集到了有關東營市小型汽車擁有量的數據,將它作為導入素材,不僅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來源於我們身邊,還能增加學生對東營市發展變化的瞭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下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統計圖表,並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學生的完成的情況,這又是在傳統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而在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將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給大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激勵他下面的學習。

二、通過對舊知的的複習,我們進入了下一環節:新知的學習。

有數據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而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呈現“死板”,以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為主,使學生喪失了83%的知識來源,因此,在這裏我將“不動”的折線統計圖,藉助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它的繪製過程演示出來,利用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突出折線統計圖的構成、點線及連線的起伏,為難點的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對比教學,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是小組討論的結果,由組長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給大家,並給予解説,利用實物投影儀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學生展現自我和小組智慧的機會;從學生的討論總結內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見,課件演示的作用明顯。

三、接下來進入第3環節:尋找新知,運用新知。

在這裏更加突出了多媒體的強大作用,我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蒐集相關的知識信息,製成課件,當學生舉例時,一一呈現出來,更加形象具體,讓學生看到實實在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在運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網絡蒐集到了5項關於東營市的環境及基礎建設方面的數據,製成了折線統計圖,融入到課件中,利用貼近自己生活的、豐富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利用各種不同的統計圖資料,有針對性的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通過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訓練突破第二難點。發揮多媒體環境下內容豐富、容量大的特點。

如第一題主要練習折線的起伏可以反映數量增減的變化

第二題通過氣温的整體變化趨勢的分析預計將來氣温的變化趨勢,培養學生的合理推測能力,並結合下面三道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四、總結,佈置作業。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總之,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知識的呈現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具體化,更加易於接受、理解;豐富的內容、高容量的練習更能讓學生迅速的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實物投影儀的應用,更為師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和平台,讓學生在交流和展示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最後,通過多媒體的“動”、板書的“靜”,兩者的完美結合將數學知識的內容體現在學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統計》説課稿2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後説説。)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説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説一説,同桌在説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説的是否和你説的.一樣。(學生互相説。)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説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為智力活動,讓學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學生説説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説,再指名説。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為單位理一理,並説説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統計》説課稿3

《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是四年級下冊中的資料。這一課時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掌握其特點,進一步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社會實際的密切聯繫。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裏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聽了柳教師的課,我感受到了他的很多亮點所在: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簡便的學習。柳教師在新課導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條形統計圖,觀察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心,為下頭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基礎,再由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用手比劃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讓學生用手比劃踢毽子的數量變化,這個環節,十分巧妙地讓學生初步體會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本事的培養和發展。因為學生有必須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所以柳教師就讓學生嘗試畫折線統計圖,很多學生都會畫,在學生畫的統計圖上再進一步學習如何畫統計圖,這樣印象更加深刻,並且也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柳教師在設計的時候異常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我的身邊。從出示學生跳繩數量到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金牌數,再到病人的體温變化情景,都富有現實的意義,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進取的情感。這樣不僅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關注統計的數學價值。

新課標指出: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使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的層面有不一樣的發展。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柳教師將理解數據的合理性,根據統計數據做出正確的確定也是作為重點。比如在瞭解和分析了2個同學的一週踢毽子情景,讓學生根據跳繩數量的多少選擇讓哪個同學去參加比賽。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根據生活實際,結合自我已有的生活經驗,做出合理選擇,學生擁有了充分展示自我個性的廣闊空間。

四、練習設計多樣

本堂課的練習設計

此外,對以下幾點我們有着自我的看法:

1、在導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温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經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教學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三元實小聯合體對教材進行了改編,將想想做做第二題作為例題來講,隨後又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獨立完成統計圖,這點可能對學生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因為在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在要求學生製作統計圖時都先供給了網格,並且橫軸和縱軸也已經做了必要的標註,學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據數據確定相應點的位置,並連線。這是研究到學生學習是為了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統計觀念;況且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用純手工的方式來製圖越來越少。所以適當減少構圖,畫橫豎線等繁瑣的操作,而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於畫折線這一關鍵環節,就可讓學生更好的體驗統計過程,進而掌握統計方法。

修改提議:

1、在導入中能夠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我進行比較,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本事。

2、在鞏固中,能夠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麼,標註一些什麼,然後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供給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註。或者能夠在標註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統計》説課稿4

説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能夠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景。本課資料又為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經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為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説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導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温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本事。

説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此刻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齊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簡便,高效的學習氛圍。異常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説學法

教學時,我經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

説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資料,

在激趣導入部分:經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温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經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比較,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一樣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終,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資料: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資料,從而來選擇哪一個資料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為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説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為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統計》説課稿5

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説課分為5步

一、説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通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國小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通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悦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導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着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説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説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台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數據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

們在統計數據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麼辦? (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數據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通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數據。

(板書:分析數據)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數據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數據,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數據的分段整理)

(板書:數據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數據 ②分段整理 ③製成統計表 ④分析數據)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數據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信息,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數據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數據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説明同學們都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污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污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數據嗎?再根據整理的數據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説一説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數據的分段整理

收集數據 分段整理 製成統計表 分析數據

五、設計理念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導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污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統計製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統計》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扇形統計圖》這一內容選自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國小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並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計圖所反映的情況。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扇形統計圖的認識過程,體驗直觀觀察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扇形統計圖進行有效的分析。

教學難點: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四、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五、教學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從創設情境、探究學習一直到應用鞏固等環節,處處聯繫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使學生不僅在學數學,也在用數學。

3、運用嘗試法。嘗試的方法屬於實踐探究式教學,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併合作交流。

六、教學流程分析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學生説喜愛的運動項目現場進行統計製成條形統計圖這一環節使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觀察條形統計圖,你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説説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3. 從條形統計圖中,你還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條形統計圖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與總量的關係。

4. 生成扇形統計圖(教師利用課件,直接由條形統計圖生成扇形統計圖。)説説2個統計圖有什麼異同?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學生根據直觀觀察,發表見解)

5. 根據統計圖上表示的情況,你對我班同學有哪些建議?

6.根據剛才的學習,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這一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現場直觀生成扇形統計圖,使學生通過實際感受和條形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的對比,對扇形統計圖有了初步認識。同時説明了扇形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使學生感覺到學有所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知識應用,解決問題

1.牛奶中的數學問題

(1)觀察:這個扇形統計圖與例題的扇形統計圖的表示方法有什麼不同?

(2)計算牛奶各種營養的含量。

(3)教育學生養成每天喝奶的好習慣。

這一環節使統計教學與計算教學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數學應用能力。

2.智慧闖關

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慾望,體現了以生為本的課改理念。同時結合教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學生感受到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 請你欣賞:多媒體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統計圖,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3.課後作業:請你當統計員:統計家中每月的生活費支出情況,製成扇形統計圖。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

課後的實踐活動,將學生的目光引向現實的生活中,使課堂上的知識具有更深厚的意藴。

《統計》説課稿7

一、説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國小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情境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能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2、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並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置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信息併合作交流。

四、説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説教學程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數據,理解特徵——嘗試製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瞭解統計圖的特徵。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於數據變化帶來的啟示,並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統計》説課稿8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説:

一、説教材。先來説説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於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豔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並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説説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着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説説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儘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説説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説説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於黑板之上,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塗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後彙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並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麼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往上加格子;

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

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麼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麼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後,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於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並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後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並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麼只塗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塗了4格,現在為什麼只塗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着請學生看着統計圖,説説從中瞭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採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塗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塗幾格,怎麼塗?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後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範,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闆,你會怎樣進貨?説説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説教強得多!並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樂於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説説缺了什麼?然後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後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製成統計表,並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麼收穫?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統計》説課稿9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4-95頁,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學生是第一次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從表面上看這部分知識雖然簡單,但一年級的學生能在統計的過程中,不重複、不遺漏是統計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對收集的結果進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幾種圖形,實質上是在整理幾組數據,這一概念的轉變對學生來的説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身邊具體事例、直觀教學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統計的初步概念。學好這部分內容,更為學生以後續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紮實基礎。

依據“新課標”理念,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識規律,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收集及整理數據的過程,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有趣、音樂(小列兵)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統計活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主動探求的慾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二、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但學生對它的認識卻各不相同。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並得以發展,就必須引領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本課設計理念,力求體現學習是“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教法上體現“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的思想;學法上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感知”。本課學習活動,從學生的感性出發,通過“樂”中學,“動”中思,“比”中悟,體驗統計的產生、發展過程,初步理解統計的含義。教師創設了“統計參加鼓號隊人數、統計獲獎情況、統計早餐”三個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學習環境,使教法與學法和諧地統一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設置疑問、體驗統計的產生

教育家雨果説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根據這一點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節課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展開教學,再讓學生迴歸生活説一説對樂器的認識選擇那一種自己鼓掌喜歡的樂器,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新課標”的學科整合。引用“你有什麼辦法知道喜歡那一種樂器的人最多”啟發學生體驗統計的產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動手操作、引發爭論、初步掌握統計的意義

國小生在理解數學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經過一個積累、沉澱和深化的過程。教材的重點,往往就是學生認識上的轉折。就本節課而言,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於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開展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第一層:收集數據:製作小組統計圖。

1、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自己意願在小組內貼上自己喜歡的樂器) 合作要求:(1)每人只能選擇一種樂器 (2)貼好的小組請各組小朋友數-數各在多少個?

小組統計表

小號

長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彙報統計結果。引導學生完整的描述。 (如;我們組有10個人,參加指揮捧的有2人,參加小號的有1人,參加大鼓的有2人,參加鑔有4人,參加小鼓的有1人)這樣一方面是有意識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統計的準確性。

第二層:整理數據:製作全班統計圖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

1、認識統計圖各小組長完成全班的統計圖,通過表格的誰多?誰少?陳述表格好處引導學生小結:這樣的圖都叫統計圖。 全班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2、認識統計表全班互相交流數一數統計圖中每種樂器各有多少的過程中尋找一種記錄的方法引出“統計表”。、並請學生上台板演完成統計表讓他們介紹數數方法集體糾正,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肯定並及時表揚。

名 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第三層:根據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滲透品行教育。

引導學生 根據統計表提出簡單數學問題?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個 生3:__比__少__個。並讓學生互動解答根據計算結果的揭示板書課題“統計最多的樂器”通過你想對我們的輔導員説些什麼,滲透尊敬師長的品行教育。

三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對統計意識理解經歷一個逐步豐富的認知過程,“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鋪墊,學生對統計的理解將更深刻,更透徹,學生能將數學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統計的應用將更得心應手。

三、鞏固提高-----應用體驗、梳理知識

活動1:欣賞比賽實錄完成統計表

通過播放CD我校鼓號隊市區特等獎比賽實錄,出示圖表數一數近幾年的獲獎情況請學生完成統計表(學生上台扳演,集體訂正)。這個教學活動不但學生能學以致用,還有意識讓學瞭解我校鼓號隊的發展歷程及取了得的'輝煌的成績,發散思維讓學看統計表情況説一句話。這一環節主要激發學生拿省級,國家級的長遠目標,從而滲透愛國、愛校、學家的思想教育。

活動2:統計最喜歡的早餐

通過出示學生熟悉早餐圖片(麪條、麪包、雞蛋、牛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統計最喜歡的早餐、完成統計表,再讓小組彙報統計情況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解答。老師通過多媒體現場製作全班的統計圖,再一次掀起學習的熱潮,根據統計結果教育孩子平時注意飲食均蘅,使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舞台。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

四、對照目標-----評價整理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對照學習前共同確定的學習目標,説一説:學會了什麼?學得怎麼樣?這樣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課後,教師給學生們佈置作業: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製作一張你一家人的“年齡統計圖”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始終貫穿於參加鼓號隊為主線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認知的規律,讓學生在自已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收集-整理-描述-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教師立足發展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在探索活動中,使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澄清的體驗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

最後,為較好的突出本課的重難點,設計本課板書如下:

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名 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指揮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揮棒比大鼓多多少個 ?

21-9=12(個)

《統計》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經驗,以及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能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通過提供動物運動會場景,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引出不同的分類,從而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接着呈現相應的統計表讓學生整理數據,並思考分析兩次統計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想想做做”中的練習則強調實踐與交流,讓學生再一次全面親身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是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

2、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分三大環節組織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藉助多媒體創設熱鬧的動物運動會場景,通過談話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然後交流,看到了什麼?想知道些什麼?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統計的需求,為新課的探究作好鋪墊。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合作交流,經歷統計全過程。首先以談話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提了這麼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統計經驗,思考出可以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接着,組織學生思考要解決剛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賽項目?每個比賽項目分別有多少小動物參加?”該怎樣統計,要想知道“有幾隻小猴?幾隻小兔?幾隻小狗?”又該怎樣統計。通過交流、引導,引出可以按比賽項目、按動物種類分別進行統計。結合交流,適時出示相應的統計表。這樣設計,呈現了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收集、整理數據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處理數據。接着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的填寫。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比較:看了兩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統計知識的教學強調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我這樣設計,自然地讓學生經歷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了對數據的處理能力,而且通過多次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二層次應用統計數據,解決問題。我藉助媒體創設了一個情景:工作員小熊要為跳高運動員每人發一件紅色運動服,為長跑運動員每個發一件綠色運動服。廚師小豬要為每隻小狗準備一份骨頭套餐,為每隻小猴準備一份桃子套餐,為每人小兔準備一份蘿蔔套餐。請你向他們提供一張最合適的統計表。這樣設計,重在讓學生學會應用統計數據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價值,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鞏固深化。

結合書中的習題,我安排了兩道聯繫生活的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結合“想想做做”第1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調查統計小組裏每個同學最喜歡的一類電視節目和一種球類活動。然後引導分析:兩份統計表各是按什麼來統計人數的?從統計表裏你知道了我們班的哪些情況?最後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你還想知道我們班的什麼情況?你最想統計什麼?組織學生開展相似的統計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這一練習通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鍊,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層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題。組織學生把一些圖形先按形狀再按顏色進行分類整理並填表,活動後組織學生交流“比一比兩次統計的結果,説一説你知道了什麼?”這個練習重在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後再統計,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序,並且讓學生再次經歷了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體驗不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媒體優勢,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統計活動中採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統計》説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型是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課題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認識折線統計圖》。

本課教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中對統計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是:

認知目標: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通過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分析,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這是我將採用的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我將其分為以下4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複習舊知: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的引入素材單一,以書本引例為主,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利用網絡資源蒐集到了有關東營市小型汽車擁有量的數據,將它作為導入素材,不僅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來源於我們身邊,還能增加學生對東營市發展變化的瞭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下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統計圖表,並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學生的完成的情況,這又是在傳統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而在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將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給大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激勵他下面的學習。

二、通過對舊知的的複習,我們進入了下一環節:新知的學習。

有數據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而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呈現“死板”,以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為主,使學生喪失了83%的知識來源,因此,在這裏我將“不動”的'折線統計圖,藉助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它的繪製過程演示出來,利用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突出折線統計圖的構成——點線及連線的起伏,為難點的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對比教學,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是小組討論的結果,由組長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給大家,並給予解説,利用實物投影儀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學生展現自我和小組智慧的機會;從學生的討論總結內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見,課件演示的作用明顯。

三、接下來進入第3環節:尋找新知,運用新知。

在這裏更加突出了多媒體的強大作用,我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蒐集相關的知識信息,製成課件,當學生舉例時,一一呈現出來,更加形象具體,讓學生看到實實在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在運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網絡蒐集到了5項關於東營市的環境及基礎建設方面的數據,製成了折線統計圖,融入到課件中,利用貼近自己生活的、豐富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利用各種不同的統計圖資料,有針對性的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通過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訓練突破第二難點。發揮多媒體環境下內容豐富、容量大的特點。

如第一題主要練習折線的起伏可以反映數量增減的變化

第二題通過氣温的整體變化趨勢的分析預計將來氣温的變化趨勢,培養學生的合理推測能力,並結合下面三道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四、總結,佈置作業。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總之,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知識的呈現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具體化,更加易於接受、理解;豐富的內容、高容量的練習更能讓學生迅速的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實物投影儀的應用,更為師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和平台,讓學生在交流和展示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最後,通過多媒體的“動”、板書的“靜”,兩者的完美結合將數學知識的內容體現在學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統計》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 法,選取教材例題的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信息。

二,説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 。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藉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 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情景在中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整理狀語從句:方法的,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 畫簡單的統計圖,根據能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 。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 行簡單分析,統計感受的意義狀語從句:作用英文。

六,説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着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 。的主動性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生活在數學中學學生讓學習現實的數學的英文課程新要求的。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 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 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 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 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後,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採集信息、分析、整理數據,進行填寫統計表、繪 制統計圖,説説統計作用。

3、在問題中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後,學會思考,能根據數據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 解,初步同時學生培養問題提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七,説學法:

節課本。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 ,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 ,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學習方法分為以下三種:

1,自主學習法:學生讓去親生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 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 使學生經歷學習 過程,成功獲得的體驗,是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

2,交流互補法:同學通過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 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並利用生生對話,互相啟發,碰撞出只會的火花,以交流促發 展。

3,練習促進法:有通過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八,教師小結,評價激勵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同學能説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麼? 本課設計讓學生通過的學習,在內心感受到統計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開展各種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 能力和表達能力。利於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狀語從句:合作能力。

《統計》説課稿13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設置問題情境,打破原有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重新思考,自主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從而達到新的平衡。在此過程中,本課以主題情境為主線,有意識的根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經歷統計的全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具體地説,本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

深層的內涵。

例2通過對停車場車輛停放情況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及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複式條形統計圖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主題素材的改變看似簡單,但這確是學生感興趣的,從而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地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複式縱向統計圖。學生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對出現進行比較,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通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學生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此,在設計中,我儘可能為學生創設寬鬆的探索環境。在教學將兩個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

計圖時,我不是教給他們方法,而是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統計表後,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麼情況?”,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注重知識呈現的完整性,思維過程的靈活性,思維方法的多樣性。

本課的設計從調查學生的興趣開始,讓學生完整的經歷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數據,最後環節通過統計學本節課的表現結果,再一次參與統計,深切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及統計活動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中以主題問題情境為中心,展開討論,自主探究,允許靈活的不同的.處理方法,從不同中找相同點,從比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運用到實際中,體現了學習活動的完整性、靈活性、多樣性。

反思二: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它是在學生學習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縱向和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在探究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時,往往要用去一節課的大半時間,當要組織學生評價、分析,針對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和推測問題時,卻出現草草收場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教法上作了新的改進和嘗試。複式條形統計圖

1、給學生創設有價值的探究、觀察、想象素材。

選擇怎樣的素材更有利於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我沒有采用課本例1的“某地區城鄉人口統計”材料,而選擇了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例,這些事例都是學生熟悉的背景材料,更容易調動學生探究、觀察的積極性。因為本課的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初步學會怎樣去畫統計圖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解讀統計圖,要從統計圖所反映的事件、數量,提出數學問題,併發揮想象作出合理的推測。在教學中我努力地去實現這一目標,留

給了學生更多的質疑、評價和想象的空間。

2、讓學生感受到畫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的第一環節先向學生呈現複式統計表以及由此得出的兩張單式條形統計圖。通過對比觀察,感悟到複式統計表能直接比較出各項目男、女生的相差數,但不能直觀形象地反映數量的變化;而單式條形統計圖隨能直觀地看出男生或女生人數的變化狀況,但不容易對同一項目的數量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要畫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3、不能讓學生過多地停留在低思維的操作層面上。

為了節省畫圖時間,本課在教學手段上採取了“以擺代畫”的方式,形象地突出了把兩張單式條形統計圖,如何去合併的思考過程。這總方式大大節省了學生的操作時間,使學生集中精力在區別不同的合併方法上。由於紙條可以隨意移動擺放,學生在合併的過程中可以隨時調整想法。在反饋時我注意呈現學生不同的合併方法,並及時引發學生比較評價,再通過電腦演示畫法過程,使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到規範的

《統計》説課稿14

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統計表》,選自國小數學教材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一小節,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有關百分數的知識以後而進行教學的。通過對教材的鑽研,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2、通過看錶,會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是在已學過統計表的形式和製法的基礎上,會製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教學難點是掌握統計表中數量之間的百分比關係,學會分析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的知識特點,我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運用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的。

第一、教師引入談話,複習舊知識,提示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二、教師出示例題,學生齊讀,思考:例題向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然後讓學生觀察已有統計表,小組內展開討論: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學生彙報後,師生共同分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最後教師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第三、在學生學會製作統計表後,讓學生看統計表,回答教材上提出的`問題。然後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教師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小結,進行達標檢測,反饋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情況,拓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統計表中遇到的問題,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知識的難點。

《統計》説課稿15

【教材分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下冊第9單元的內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統計的插圖。對於沒有條件、不能實地統計的學校,這部分內容又該怎麼上呢?我將教材中的盆花變成紙花,一排一排釘在黑板上,便於學生數數、統計。

鞏固練習中,原教材是讓學生統計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對於農村國小低年級的兒童來説,大多數學生根本記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設計了幾份統計表供學生進行練習。

【學生分析】

全班54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比賽一下,看哪組同學表現得最好,老師將送給他們紅五星。

你們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得到了這麼多的'花!這些花漂亮嗎?這些花有幾種顏色?説説有哪些顏色?怎樣才能知道各種顏色的花有幾朵?(讓學生自己想辦法。)

師生共同數出紅花的朵數。

師:我們剛才數數的過程就是對數據進行統計。(板書:統計)

師: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幾朵統計下來嗎?老師給大家請來一個好幫手,看例1。

【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同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着引入課題,樸實自然,也滲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學例1。

教師出示條形統計圖,並説明:圖中的四根條形柱分別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數。統計時,有幾朵,就在條形柱上塗幾個小方格。

讓同桌學生合作在書上完成此統計圖:一生數數,一生塗色。

教師巡視,檢查塗色情況。學生完成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是怎樣塗色的。

師:小朋友們,請仔細看圖,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同桌互相説一説。

學生先看圖交流後,再全班彙報。

師:你能提出些什麼問題?指名提問並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問題。)

在集體活動的基礎上,分小組進行提問練習:一生提問,一生回答。

師小結:剛才大家的提問都很不錯。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問大家。(見例2)

【通過數數、塗色的合作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體驗統計的操作過程。“從圖中找信息”、“提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的互相提問,增強了學生的互動交流。】

三、教學例2。

師:你們喜歡這四種顏色的哪一種?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歡紅色的學貓叫,喜歡黃色的學狗叫,喜歡藍色的學公雞叫,喜歡紫色的學青蛙叫。

師:小朋友們都在叫,老師還是不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人多,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辦法嗎?

讓學生同桌互議後發表意見:

1。在喜歡的顏色下畫“☆”;

2。在喜歡的顏色下畫“√”;

3。在喜歡的顏色下畫“正”……

師小結:這些方法都不錯。請同學們分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在你喜歡的顏色下面作記錄。(10人一組。)

學生分組活動。完成後,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方法。比比哪種方法最容易數出數據的多少?

學生各自將小組記錄情況在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出來。

根據學生的統計,全班一起完成有關全班同學喜歡顏色的統計圖。

比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組討論再彙報。

師小結:例2的統計圖中有數字表示,可以不數方格直接看出數目來,比例1的統計圖更方便快捷。

【通過學生説喜歡的顏色,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得到了體驗。學動物叫聲,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統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通過分組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生活中的統計。

師:統計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們每個小朋友的家裏每個月都要交水費、電費等,那麼就要統計電的度數、水的噸數。大家想想我們生活中還要統計哪些數據?

給每組學生準備一份統計表,讓學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數。

2。全班各條街所住同學人數。

3。我校各班爭奪紅旗班、雛鷹獎章的統計表。

五、全課小結。

對本節課各組得到的紅五星情況作一統計、評比。(結合課堂評估再次讓學生感受統計在身邊的實例。)

【讓學生了解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明確統計的作用和意義。讓學生感受統計隨處可見,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