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 背景與目標

紅燭、園丁、默默的耕耘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讚美教師的語言數之不盡,然而對於每天陪着自己學習、生活的老師,學生們又有多少了解呢?他們真正的關注過教師嗎?他們能體會到教師工作的酸甜苦辣嗎?於是,《走近老師》開始了。此次活動要兩個月的時間,力求給學生一個遠離網絡、立足生活、揮灑個性的研究空間,適用於國小六年級.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實效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點,我將活動目標定為:

1、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體驗教師的生活,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地認識教師的生存現狀和內心世界。

2、提高學生蒐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認識人生、發展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礎。

3、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辨證唯物觀,激發學生尊師愛師的情懷。

二、準備過程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為各小組準備標誌。

學生自由組合成活動小組,準備活動的用品(視各自情況而定)

三、活動方式

全班同學分成7個小組,每小組7-9人不等,力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通過觀察、調查、採訪,通過與小組內學習夥伴的合作,與其他小組的交流,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主體地瞭解和認識教師的生存現狀和內心世界。

四、活動過程

此次活動分為四個階段

(一)選擇確定主題、制定活動方案

活動開始,師播放校園生活(師生共同學習、生活)的場景,學生們討論錄像片的內容,師隨即問:你認為片中的主人公是誰?畫面中出現了哪些老師?

此時,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興趣,師便引導學生進一次口語訓練,以《我所瞭解的XX老師》為題,談談自己比較熟悉的一位老師。

學生對於老師的瞭解是片面的,他們產生了一種想從各方面瞭解老師的願望,於是活動主題就確定了。

主題確立以後,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經過討論確立研究的內容為:年齡、畢業時間與學校、最高學歷、計算機等級、普通話等級、愛好、特長、理想、家庭成員及有關狀況、工作安排、節假日安排、衣食住行情況、進修學習情況、榮譽成績、其他資料、典型事例等。

這樣處理,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與主動參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尋找自己感興趣、有創意、有設想、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符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

然後徵求學生的意見,是先分組後選組長,還是先選組長後分小組,根據學生的意見,現場組織了一個“組長競選”孩子們充滿自信的表述自己想當組長的願望和決心,最終選出了7名組長,組成了研究小組,確定小組成員協商選擇最想研究的教師,制定小組的活動方案。

在以小組為單位確定研究對象時,有兩個小組同時選擇了他們的班主任國老師,而我的設想是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研究對象,於是我便動員他們兩個小組協商,可協商的結果是他們兩個小組仍舊選擇同一位老師,在接受他們意見的同時,我提示他們要有合作、有分工,調查要選擇不同的切入點,爭取有不同的研究成果誕生。

這樣進行分組、確定研究對象,極大程度的徵求了學生的意見,聽取了學生的建議,使學生的研究興趣高漲,小組成員之間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他們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識更強,能主動的互相幫助,具有團隊精神。

然後,讓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彙報自己的活動方案,交流時不但要向別人介紹自己小組的活動方案,還要熱心的為其他小組提出合理化建議,通過引導學生交流,每個小組都有了內容具體、分工明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使下一步的研究活動有章可循,也學到了做事要有計劃,行動要有章法的教育。

(二)依據活動方案,展開觀察、研究活動

由於不同的小組有不同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彙報方式,所以在活動中,我堅持一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按研究方案活動,我隨時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

有一個小組調查的是教音樂的張老師,孩子們活動中發現張老師不但愛好廣泛而且特長突出,並拍攝到了大量的畫面,當孩子們高興的向我彙報時,我故意泄露了一個小祕密——張老師除了會演奏電子琴、吉它、架子鼓外,還會其它的樂器。於是,孩子們又興致勃勃去“打擾”張老師,終於拍攝到了一組珍貴的畫面,在後面的展示中大放異彩。

可以説,整個活動的過程,我既沒有放任學生自由活動,也沒有一包到底,掌握好了“扶與放”的度,使學生真正的親歷了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學會了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腳踏實地地探究,實事求是的求得結論。

(三)蒐集整理資料,應用深化活動。

幾個小組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對活動的收穫進行整理、加工、形成研究成果,並準備在彙報上展示。在這一環節,我沒有侷限學生的思維,也沒有把我認為合適的“成果展示形式”灌輸給學生,而是充分的尊重了學生的意願,給了學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這充分的自由度使學生“如魚得水”。

信息時代的特徵是信息來源廣、信息種類多、信息量大、信息傳遞快,在活動中,我不但注重了讓學生有選擇地利用多渠道獲取信息,更讓學生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真正地提高學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彙報交流,拓展延伸主題。

這是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為了更好的總結和檢閲前期的工作,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機會,我將成果彙報交流設計為兩個階段:

1、階段性成果彙報。

在活動進行中,我給學生創造了一個階段性成果彙報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對其他小組的活動過程、研究的方法、途徑、研究的核心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之間互動交流,交流中,孩子們紛紛給其它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發現了自己小組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有一個小組的幾名同學,在活動中為了更深的體會教師工作的艱辛,去一年級做了一天的小先生,並在階段成果報時播放了他們做小先生的錄像片段,激發了其他小組的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向這幾位小先生提出了很多問題,並表示在下面的活動中也要進行類似的體驗,我便提醒他們做小先生要考慮自己小組研究對象所任教的學科。通過這種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迸發了智慧的火花。生成了新的研究內容,是研究活動更加深入。

2、研究成果彙報交流

研究成果彙報交流以小組彙報的形式展開,力求讓學生動口動腦,並引導學生談談活動的感觸、收穫、遇到的困難,使學生在總結中體會成果的喜悦,認識到不足,不斷完善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和開展,使綜合實踐活動產生更大收益。

彙報中,我引導學生在所取他人彙報基礎上,評出“優秀組織獎”、“積極參與獎”若干,並完成《活動自我評價表》。並組織進行了此次活動的《活動總結評價表》,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及小組在活動中取得的進步,發現活動中全體同學通過努力取得的成就,激發了學生繼續參與探究的熱情。這樣做,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養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確態度,並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

彙報的最後,我引導學生交流:“關於這些可親可敬的老師,你還想了解什麼?你認為怎樣才能進一步走進老師的內心世界?”這樣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動的主題,又生成了新的主題,鼓勵學生去發掘新的探究題材。

五、活動效果

此次活動,我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的、開放的、自用的學習空間,寬鬆的,沒有過多常規的課堂。活動中,我始終處於一個“隱性”的位置,從始至終幫助、引導學生研究、思考和設計,隨時起着支架的作用。幫助學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構建新的認知,發現問題,選擇合作伙伴,選擇研究對象,彙報與評價,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調動了學生極大的熱情,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力也大大增強,符合我的設計初衷,那就是要給孩子們一種自由——離開課堂、離開書本,去做孩子們心中感興趣的事。

通過活動,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地瞭解和認識了教師的生存現狀,走進了老師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教師的酸甜苦辣,更好地認識了人生的價值,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六、活動反思

作為一名國小綜合實踐教師,四年間我完成了由兼職教師向專職教師的過度,從開始的兩手空空到今天擁有了的點滴經驗,一路走來是艱辛的、幸福的。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位班主任看了成果展示會後,説:“不看不知道,原來我的學生可以這麼積極主動的發言,看來你很難從他們中發現誰是優生,誰是差生了”。簡短的一話,卻道出了我的心聲。綜合實踐活動課,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另一面,也讓我走進了孩子的心裏,這是我在以前的教學工作中體會不到的樂趣。本學期,我利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和學生共同進行了《走近老師》綜合實踐活動,使我對綜合實踐活動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現結合活動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一)、良好的選題是成功的開端。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選擇確定課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端。如果選擇的課題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學生的興趣,則成功的機率就大一些。《走近老師》這一主題,根植於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關注教師,就是關注自己,走近老師,便是走近生活,活動摒棄了教師研究學生的老題材,開拓了學生研究學生的新紀元,為學生進一步認識人生的意義,探究生命的本質搭建了新舞台。

(二)、強調自主、體現合作是保證。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針對少數優等生,特長生開設的,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力求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發揮特長,張揚個性,它重視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重在參與是它的主旨。此次活動,研究小組的組成、研究內容的設計、研究對象的選擇、活動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動的開展、研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強調自主、體現合作的,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與引導。研究目標的實現更是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體驗、自我感悟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自覺達成,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幫助更是貫穿活動的始終。

(三)、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注重過程性指導是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雖然注重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發展個性,但離不開教師的組織、指導和參與。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無援,也避免老師過多的參與和指導,我只是以一個協助者,一個顧問的身份出現,這使孩子們心理上的了依託,也得到了活動的主動權,開展活動也更有熱情了。如學生在調查其它同學對某位教師的喜愛程度時,他們採取了問卷的形式,我發現這種方法廢時廢力,就問他們是否還有其它更快捷的辦法,一個孩子提出來:拿一個小黑板到班級調查,説明情況後只需要舉手,數數就可以了,我寫上對他的方法的肯定,陪他們深入到班級採訪,有我的陪伴,他們膽子大了,勇氣足了,即使面對六年級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麼自如,結果出色的完成了調查任務。

(四)、改變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是“突破點”。

綜合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了活動要以學生為主,不一味的惦記着“給”學生什麼,而關注能為學生“做”什麼,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交流時,我把此次活動的最終評價權交給了學生,這也體現了活動中學生全程參與的主動地位。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本次活動以多種形式的實踐,為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觀察、共處、小先生”等體驗活動,促使學生深入教師生活、體驗教師角色、積澱教師情感,從而認識人生的價值。

(五)、拓展延伸,尋找新問題是“發展點”。

活動的最後,我引導學生談:“關於這些可親可敬的老師,你還想了解些什麼?你認為怎樣才能走進老師的內心世界?”這樣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給學生留下了“思考題”,又為以後的研究性學習埋下了伏筆,生成了新的主題,鼓勵學生去發掘新的探究題材,也體現了此類學習的連續性。

此次活動的結束意味着下一個活動的開始,在今後的活動中,我將以“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積極支持和認可”為努力方向,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基礎;不斷嘗試,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導”藝術;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成熟起來。

説課稿 篇2

一、説設計思路

秋天是個多姿多彩的季節,那千姿百態的菊花,圓圓的蘋果,黃橙橙的柿子,金黃的稻田,雪白的棉花??這些美麗的景色都可以引發幼兒對秋天的無限興趣和熱愛。《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散文詩《美麗的秋天》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豐收的、美麗的秋景圖。這幅秋景圖正好契合了幼兒的心理,不僅能使幼兒結合生活引發無盡的聯想,同時可以陶冶幼兒的性情,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散文詩欣賞活動——《美麗的秋天》。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本次活動的興趣,在《綱要》精神的指導下,我用優美的語言導入課題,並通過描述秋天、激發興趣——生成作品、感受語言——朗誦作品、體會語言——創編作品、體驗快樂等環節充分感受作品的語言美,進一步豐富幼兒對秋天的認識。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結合散文詩的內容和幼兒的身心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活動目標:

1、充分理解散文詩的內容,並學會用文學藝術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

2、帶領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

3、體驗秋天的美,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活動重、難點

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我把“帶領孩子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體驗散文詩作品的語言美”作為活動重點;把“充分理解散文詩內容,並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作為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家長帶領幼兒瞭解秋天的“花園”“果園”“田園”。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秋天美景圖片),菊花、蘋果、柿子等實物若干。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結合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畫,吸引幼兒,展現出秋天的生動圖景,喚起幼兒對秋天的興趣。

2、談話法:設置問題,引導幼兒通過思考、答問等方法來充分地理解散文詩的內容。

六、説活動過程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環節一:用優美如詩的語言導入

“秋天到了,菊花開了,酸酸甜甜的果實掛滿枝頭,金黃的稻田裏到處都是人們忙碌的'身影,這一切告訴我們——秋天來了。今天,老師就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篇優美的散文詩——《美麗的秋天》。”這樣優美的語言可以給幼兒營造一個優美的意境,從而引出本次活動內容。

環節二:嘗試描述秋天,激發對語言運用的興趣。

導入課題後,為了激發孩子們對語言運用的興趣,也為了考察孩子們在生活中的語言積累,我結合孩子們的實際生活提出問題:“孩子們,老師前幾天讓大家仔細觀察秋天的景色,大家都觀察了嗎?誰來給老師説一説你眼裏的秋天都有什麼景物?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這一環節,通過對生活經驗的描述逐步向本次活動的中心內容——散文詩《美麗秋天》靠近。

 環節三:生成散文詩,感受散文詩優美的語言。

通過上一個環節,孩子們對秋天的興趣已經被激發起來,孩子們也願意用自己的話來描繪秋天,但讓孩子們分門別類地觀察秋天,用文學的眼光看待秋天的景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結合秋天的花園、果園、田園的圖片,我分層次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引導孩子們分別觀察秋天的花園、果園、田園,並引導他們用散文詩中的詞句描繪秋天。我説:

“剛才小朋友們都講了自己看到的秋天,講得非常好,接下來老師讓大家看幾張美麗的圖片。”教師逐一播放花園、果園、田園的圖片,提出啟發性問題:“這些都是秋天的景物,他們分別長在什麼地方?它們美嗎?我們能用優美

的詞句描繪它們嗎?”等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時候,我再次播放花園的圖片,讓孩子們作進一步的思考:“花園裏的菊花是怎樣開放的?都有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菊花?”這樣,在老師的提示和幫助下引出“菊花向着太陽開放。金燦燦、紅彤彤、千姿百態,放出陣陣清香”這樣的語句,引導孩子們體會這樣描寫菊花的好處。

播放果園的圖片時,我結合散文詩內容問孩子們:“果園裏的蘋果、柿子是什麼顏色?像什麼?我們怎樣形容它們?”依次引導孩子們學習散文詩的語言:“圓圓的蘋果笑紅了臉,黃澄澄的柿子就像燈籠掛滿枝頭。”播放田園圖片時,也用類似的方法引出散文詩的第三段內容:“秋天的田園更加好看,稻田一片金黃,棉田一片雪白,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色。”

這樣,在老師設計的問題中,孩子們已經初步感受了散文詩內容和語言,自然生成了散文詩全文。

 環節四:朗誦散文詩,體會作品的語言美

“帶領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是我的活動目標之一,也是我設計的活動重點,為了突出活動重點,我將採用教師範讀、孩子們跟讀、聽磁帶讀等方式加深孩子們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感受散文詩優美的語言。我首先示範朗誦作品:

秋天的花園特別好看,菊花向着太陽開放。金燦燦、紅彤彤、千姿百態,發出陣陣清香。??

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聽,在聽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然後播放課件,配上優美的音樂,帶領幼兒一起朗誦散文詩。朗誦時提醒孩子們注意體會作品中的優美詞句,引導幼兒慢慢地加入感情,逐漸進入散文詩營造的優美意境。

環節五:把創編融進歌曲,體驗創編的快樂

為了使創編更有吸引力和藝術性,我手拿兩束菊花扮演菊花仙子説:“孩子們,我是菊花仙子。今天是我們的秋天大聯歡,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看看秋天還有什麼美麗的風景吧。”接着,我播放多媒體課件《秋天的天空》,在讓孩子們嘗試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美麗的天空後,我帶領孩子們唱着我創編的歌曲:

“秋天在哪裏,秋天在哪裏,秋天在藍藍的天空裏,陣陣風兒吹呀,朵朵白

雲飄,秋天的天空多美麗。嚦嚦嚦嚦??秋天在藍藍的天空裏,秋天的天空多美麗。”與孩子們載歌載舞,把活動引入高潮。

七、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了,但孩子的學習不能就此結束。我會鼓勵孩子們説:“孩子們,老師把秋天的天空編成了一首美麗的歌。回家後跟爸爸媽媽一起想一想,秋天還有什麼地方很美,把它寫成優美的詩或編成美麗的歌唱給大家聽,好嗎?”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專題要求:

《鳥啼》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生命之歌”板塊中的一篇文章。本專題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生命價值作深層思考,啟示學生珍愛生命。

(二)文章特點:

《鳥啼》是英國詩人、散文家、小説家勞倫斯的一篇散文。該文寫於1919年,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到一年,在那場戰爭裏,十幾億人被捲入,幾千萬人喪失生命。整個歐洲一片廢墟,滿目瘡痍,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肉體和心靈創傷,戰爭的陰影在歐洲人民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面向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歐洲人民對戰爭的心理陰影,勞倫斯通過描寫嚴冬消逝、春天來臨之際鳥兒的啼鳴,表達了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和對生命神奇的由衷讚美。鳥兒囀鳴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慾望:創造新生而不是沉湎於死亡,鳥啼這一動物的本能行為由此獲得了意義上的昇華。啟示我們學會珍愛生命。

勞倫斯在本文運用擬人、象徵等手法,將鳥人格化,把自然當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對死亡與再生獨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着生的,或者是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同時,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春天必然來臨,誰也無法阻止生命的衝動,無法阻止我們對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不難想象,讀這樣的文章,淺層表象的內容可以理解,但對文字裏透悟出的對“鳥啼”的象徵意義、作者的生死觀學生很難理解、體味並認同。基於上述,本課教學將從兩個層面上展開。其一,文本層面,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其二,思想層面,抓住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瞭解“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繫實際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説學情: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學習,他們對“珍愛生命”這一主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思考。但學生平時閲讀比較多的是敍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對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鑑賞這類散文的能力。面對這樣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們理解上還有一定難度,對“珍愛生命”內涵的認識有很大的侷限性。

三、説教法、學法:

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後,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質疑、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閲讀、鑑賞並體悟散文的能力。

1.朗讀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

2.質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學生朗讀後肯定有許多疑惑,在課堂中讓學生大膽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是課堂上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組織教學。

3.設疑討論

對於本文,其重點在於感悟賞析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從而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該貫穿始終。

四、説教學程序:

(一)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

2.通過文本研習,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通過討論探究,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重點:體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難點:通過對本文的閲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研究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三)準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詞、熟讀課文、質疑),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實施:

一、導入

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他絕望得曾想要放棄一切,是地壇接納了他,他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與地壇的交流中,領悟了生與死,感人至深。今天,勞倫斯又帶着一篇生命的讚歌來到了我們面前,這就是鳥啼。(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整體把握:

1.那麼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篇散文,從中領略那生命的激情。(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朗讀課文)

2.學生質疑: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學們讀完後有不懂的地方請儘管提出來。(學生自由提問)

3.出示學習目標:

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請大家閲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是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和對本文的理解而預設的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

(2)通過文本研習,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通過討論探究,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4.本文的題目是“鳥啼”,那本文通過鳥啼主要揭示了什麼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確:15段的“向死而生”。

(二)文本研習:

1.“向死而生”的含義是: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因而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的生活。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觀。生與死本是極其抽象的概念,但為什麼本文讀來卻並未有這樣的感覺?作者又為什麼用“鳥啼”作題目呢?

明確:因為勞倫斯巧妙地將小鳥擬人化,並將鳥啼作為切入點,向我們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動。

鳥啼,歷來我們就不陌生,中國傳統詩詞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勞倫斯筆下的鳥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請大家聽課文1—5段的示範朗讀,看看勞倫斯筆下的鳥啼有何特點。(友情提示:注意描寫鳥兒啼叫的形容詞)

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出咕咕的叫聲,這聲音顯得有些吃力,彷彿還沒有從嚴冬的打擊下緩過氣來。

從夜色中浮起的隱約而清越的聲音。那小小的清越之聲已經在柔弱的空氣中呼喚春天了。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卻把明快而萌發的聲音拋向蒼穹。

田地間響起斑鳩的叫聲。每一個夜晚以及每一個清晨,都會閃現出鳥兒的啼鳴。

它活潑,像泉水,從那裏,春天慢慢滴落又噴湧而出,新生活在鳥兒們喉中凝成悦耳的聲音。小結:由劃線短語我們可以看出,鳥啼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活力。

思考:鳥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啼叫的?

文章第一段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由於寒冬,遍地鳥屍。面對慘烈的死亡,鳥兒們何去何從呢?它們沒有選擇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徵,那不是簡簡單單的生,而是向死而生!

介紹背景:其實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也面對着慘烈的死亡,本文寫於1919年,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到一年。在那場戰爭裏,十幾億人被捲入,幾千萬人喪失生命。整個歐洲一片廢墟滿目蒼夷,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肉體和心靈創傷,戰爭的陰影在歐洲人民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面向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面對歐洲人民對戰爭的心理陰影,作者希望人類能和鳥兒一樣向死而生!

2.鳥啼給予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面對着向死而生的鳥兒,作者得到了啟發,於是文章的後半部分充滿了議論與抒情。請大家跳讀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歡或你最受感動的一些抒情議論句,讀一讀,悟一悟。(友情

提示:注意那些能體現向死而生的語句)

教師預設了以下五個句子:

不必再注視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鳥屍,也無須再回憶嚴寒中沉悶的響雷,以及重壓在我們身上的酷冷。冬天走開了,不管怎樣,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

——破碎的鳥屍、沉悶的響雷、身上的酷冷,那便是沉重的悲哀的死亡,我們面向死亡,絕對不能沉湎於其中。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鴿的沸騰,不能滯留美好世界中豐饒的創造,它們不可阻擋地振作自己,來到我們身邊。

——世界不能選擇,復甦與更生也無可選擇,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

我們知道過去的是冬天,漫長、可怖。我們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殘害。我們知道生命的肉體被撕裂,零落遍地。……它像高空中的一陣風暴,一陣濃霧,或一針傾盆大雨。……但它永遠不是我們最深處真正的自我。我們就是這樣,是銀色晶瑩的泉流,先前是安靜的,此時卻跌宕而起,注入盛開的花朵。

——我們就是這樣,新的日子正在開始,無論曾經有過多少哀痛和憂傷,甚至面向死亡,生命就是這樣頑強的存在,這樣頑強的生命也是值得讚美的。

它們不能哀傷,不能靜默,不能追隨死亡。死去的,就讓它死去。現在生命鼓舞着、搖盪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邊,它們禁不住放聲高唱,似乎從來就這般熾烈。

——我們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我們也知道死亡非常強大,每個人在它面前都十分渺小;但我們不能屈服,我們甚至要笑對死亡,因為生活有時需要的便是勇氣。向死而生,也是一種生的方式,或許更好。

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衝動呢?它從陌生的地方來,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乘上了從天國吹來的清新的柔風,就如同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

——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更是一種哲理的力量:死亡只屬於過去,現在面向死亡,我們已經置入嶄新的開始。

小結:勞倫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觀: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着生的,或者是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但強調的是生,那種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擋的生。讓我們牢牢記住四個字:向死而生;也牢牢記住這篇生命的讚歌。(大家齊聲朗讀12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那麼,珍愛生命僅僅是活着嗎?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觀: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是的,該怎樣活着呢,即人怎樣活才更有意義。其實許多名人對這個問題都提出過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 ——拿破崙

所謂活着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峯的人。 ——雨 果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 德

對於我來説,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愛因斯坦

教師點撥:在挫折面前永不言敗的生命是有意義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敢的活着也是有意義的;關愛他人,奉獻社會,那樣的生命更是有意義的。那麼,同學們,你們認為怎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呢,不妨結合具體的例子,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迴)

大組交流。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點、點撥,並作適當補充:

小結:他們毫無疑問是熱愛生命的,而且這種愛已經超越了“活着就好”的層次。他們中有的人還活着,有的人已經死了,但他們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萬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縫中頑強的生長,創造生命的奇蹟,動物中的螞蟻,在火海中慘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壯。

作為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熱愛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

(四)總結:我們一直沉浸在熱愛生命的氛圍中,這令我想起了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詩,就把詩的其中兩節作為我們今天這堂課的總結吧。

我有着向命運挑戰的'個性,雖是屢經挫敗,我決不輕從,我能頑強地活着,活到現在,就在於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鬥後,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那請去墓地尋找我的碑文,那上面仍會刻着:熱愛生命。

(五)作業

1.摘錄本專題文中關於珍愛生命的警句,蒐集幾則古今中外名人關於珍愛生命的論述,與同學交流並討論其意義。

2.閲讀讀本中《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兩文,結合本文,聯繫你的實際,思考:作為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寫一篇隨筆。

五、説評價: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反饋、總結等多重功能。語文課堂評價涉及到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語文課除了本身的學科特點外,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課堂評價中,如果只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正誤、優劣進行評價,語文課堂將無法充分體現其自身的活力,也無法真正成為學生靈性培養的天空。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語言、行為、思想的評判。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對課堂學習的評價,也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要在語文課堂中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

1、學生自評,就是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對自己在學習實踐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自己回答一個問題後,獨立思考、判斷,想想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自己進行評價。

2、學生互評, 在“指導-自主學習”中,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給予這個有利條件,開展集體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更有實現可能。學生互評可以通過同桌或學習小組成員互説、互評,全班互評,拓展自主評價的空間,促進人人蔘與,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有兩次小組交流,主要採用學生互評的方式。

3、老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多的是定性評價,也就是用描述性的語言或者鼓勵性的語言在學習活動實踐中的表現,知識掌握的情況和能力水平進行表述,側重於評價學生髮展性領域的表現。 本節課老師除了對學生問題回答作出評價外,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作業作出評價。在本節課佈置的隨筆中,評價的標準就是學生能否聯繫自身的努力拼搏,能否把自己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談“珍愛生命”這個話題。如果能,説明學生已經達到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果不能,則説明學生對“珍愛生命”的內涵理解還不到位。

板書設計:

鳥 啼

勞倫斯

(1-5)鳥啼的場景 鳥屍 啼叫

(6-15)生與死的思考 向死 而生

高一語文《鳥啼》教案21(蘇教版)

江蘇省響水中學高一語文《鳥啼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其給人的啟示。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文本解讀,學會分析“鳥啼”的啟示;

2、通過活動體驗,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情感體驗,深化熱愛生命的情懷;

2、體會勞倫斯對生與死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分析“鳥啼”的啟示;

2.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

教學方法:

引導閲讀 啟發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播放鳥啼聲,同學們,這是什麼聲音?(鳥啼聲)

鳥啼啼鳴在我們的耳邊,也啼鳴在古典詩詞裏,同學們可以想到哪些詩句?(……)

那麼,鳥啼聲也啼囀在英國作家勞倫斯的心中。今天我們隨着作者一起聆聽鳥啼……

(投影:題目)(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見學案)

三、文本研習

1.(投影:第1題)鳥啼的描寫

(1)快速閲讀課文,找段落

(2)齊讀這些段落(提示學生:特別關注直接描寫鳥啼的句子)

(3)讓學生讀出找到的句子,並説出修飾語。

(4)投影第一類、第二類,讓學生觀察鳥啼聲音的變化。

第一類 緩慢、笨拙、吃力、微弱、隱約、含糊、時斷時續

第二類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動、輕柔、歡快

鳥啼的變化: 弱-----強,少-----多,含糊-----悦耳

2.(投影:第二題)看鳥啼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出現的?

由學生找,比如:風、温暖、慰藉、太陽、當大地還散落着厚厚的一層鳥的屍體、當大地仍在束縛中時、冬天離去了,一個新的春天的世界、在這麼長的嚴酷之後、冰消雪化之後、第八節……(第一節的內容,靈活機動)

問:這麼多描寫環境的句子,大家可看出是什麼季節呢?

明確:春或冬去春來等

問:剛才我們感受到冬天充滿了死亡的氣息,那麼春天是怎樣呢?(靈活提問)

明確:充滿生機、富有力量……

問:課文哪些段落具體表現了春天的力量?

明確:9-11(注重朗讀指導)

3.(1)春天的力量如此強大,冬天也無法抑制,那麼勞倫斯僅僅寫的是季節嗎?

(投影:背景資料)

(2)瞭解了背景,你覺得僅僅寫的是季節嗎?

明確:冬天是死亡的象徵,春天是活力、生命、希望的象徵(教者靈活表達)

問:那麼鳥啼象徵什麼呢?

明確:新生命的象徵。

(3)迴歸課文,問:課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寫暗示了這一背景?

4.那麼勞倫斯希望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呢?他有怎樣的生死觀呢?(12-15節)

明確: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不能追隨死亡。死去的,就讓它死去

向死而生(板書)

四、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瞭解中,有多少熟悉的人與物,他們也正確地對待生與死,請同學們説説

五、課堂總結

1.播放圖片。配樂《命運》

2.結語

附板書

鳥啼

勞倫斯

(向)

鳥屍 死

(而)

鳥啼 生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與慢》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通過前幾節有關食鹽溶解的課以及平時的經驗,學生們對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節課旨在通過攪拌和水温等條件改變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對比實驗,從而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攪拌對於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2、水温對於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細心研讀教材後,我發現用食鹽做溶解實驗效果不太明顯,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學習的目的,故把食鹽換成了冰糖,用冰糖作為溶解實驗的材料便於學生對比觀察。根據教學的內容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物體大小、水的温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2.初步感受對比實驗的意義,親身經歷控制變量進行實驗的活動過程。

3.願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感受對比實驗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驗中的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問題。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每組兩個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礦泉水1瓶、熱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記錄表。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教學方法:本節課讓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過程與方法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科學實驗意識,從而在探究方法與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學概念。同時,讓學生親歷對比實驗,指導學科實驗的嚴謹性,提高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學法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四人小組討論,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通過動手操作,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得出科學結論。

三、教學過程:

1、談話激趣,以問引題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以送禮物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品嚐糖水的味道,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生動手動腦,設計實驗方案

為充分發揮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我在設計的時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動腦設計驗證方案。在這過程中,我積極的參與學生的活動中,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導。

3、學生完成研究方案後,請小組代表上台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4、方案完成後,在學生開始實驗以前,提出幾點注意事項。由於本節課要用到熱水,又重點強調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我參與到學生中,給與他們一定的指導,使學生能順利的完成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後,再一次讓學生上台展示他們的實驗成果,並給與肯定,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5、新課完成後,我又以比賽的方式,鞏固本節課的知識,並讓學生將本課的知識用在實際的生活中。

6、在結束課堂的時候,我又採用知識總結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節課的知識點。並採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學到了科學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過程。

7、最後,我再一次要求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見鬼》。我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北師大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圍繞“破除迷信”這一主題,編排了兩篇主體課文。我所執教的《活見鬼》是這一板塊中的第二篇課文——一篇短小精悍、內容淺顯、借小喻大、幽默詼諧的文言文。它從反面講述了一個怕鬼、被“鬼”嚇得魂不附體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幹什麼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並沒有鬼,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否則會鬧出笑話!文章共有三個層次:一是雨夜兩人同行;二是互相懷疑,一人撩試後把“鬼”擠下了水;三是兩個人相遇後相視而笑。課後附有對應的譯文。

本冊教材中雖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學,可是《新課程標準》卻沒有明確細緻的目標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詩詞合在一起稱為“古詩文”,籠統地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使得國小文言文教學很難把握教學目標。把握得過低,無法達到編者選編的目的;過高,則會拔苗助長,使學生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正確制定它的教學目標呢?我想,要認真透徹地遵循課標要求,一要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我國悠久燦爛

的語言文化;二要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為中學學習文言文作好鋪墊;三是藉助譯文及教師的點撥,能理解大意,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由於上學期學生已經接觸過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即文言文同譯文一起出現,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6個生字;

2、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課文。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3、能根據現代文、工具書理解內容,在反覆誦讀中,能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採取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2、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適當講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能領悟文言文語言的凝練,吸收我國古文的精華,感受古代語言的優美。

2、使學生懂得幹什麼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並沒有鬼,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

同時,又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學習文言文要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學生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能讀懂全文。理解兩人為什麼會“相視愕然,不覺大笑”。

二、説教法

本課的教學,策略上要堅持以學生為主,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同時,《新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閲讀感悟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該方法的模式為:導語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模擬表演法、創設情境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它促進了“讀式教學法”的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讀懂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因為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富有節奏韻味的古文更需要反覆誦讀。所以學生在學習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法和朗讀感悟法,讓學生在“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

熟讀”的過程中,“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和啟迪”。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點撥,講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大體上説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學這篇文言文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和理解的層層遞進,把教學設計為“讀準字音、讀懂課文、讀出韻味”三個層次。 上課之初,我先通過談話:“同學們,你們有誰聽過鬼的故事嗎?那你覺得鬼會長什麼樣子呢?”然後觀察甲骨文“鬼”字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揭示課題《活見鬼》。

1.在“讀準字音”這一環節中,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藉助工具書,通過反覆的朗讀,讀準文言文字詞的讀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學生朗讀進行正音,再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對照自查,同時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讀時語氣緩慢並富有韻律的特點,為他們營造濃厚的文言文學習氛圍。

2.在讀準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們“讀懂課文”。知道故事發生的時間及主要人物(持傘人和投傘人)。強調並鼓勵學生藉助課後的譯文自主理解課文意思, 然後採用“文白對讀”的方式,檢查學生自學理解的情況。首先是師生對讀,由我讀一句白話文,找學生讀出相應

的文言文,經過一段幫扶之後,就改為生生對讀。這種相互對照既解決了對故事內容的重複講解問題,也使學生對古、今語言的差異有了進一步的感受。

3.讀準、讀懂後,還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以熟讀成誦來幫助他們積累語言。為此,我又將讀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個步驟:一是根據意思,讀出停頓;二是根據想像,讀出思考;三是根據體會,讀出韻味。

通過教師範讀,學生對文言文的停頓已經有了初步印象。而讀懂文言文時,通過對關鍵字詞的檢查,學生會發現文言文中一兩個字也可以表示一個詞甚至一句話。這時順勢引導他們體會在朗讀文言文時,我們不但要斷句,也要斷詞。只有學生正確地讀通、讀順文章了,他們的初步感知才會更加準確、有效。

4、但是,僅僅會斷句,還不能算讀出了文言文的真正韻味。而為了更好地指導他們朗讀好文言文,可以採用邊朗讀邊想像的方式,以讀促思,以想促讀。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自然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在教學中,我打算引導孩子們通過想像進行品讀。例如對二人同行的場面,我着重讓學生想像和交流他們在每一時刻的心理活動,讓他們對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板書“疑神疑鬼”)對二人相見的場面,我讓學生想像和交流當時二人的神態、語言,體會他們當時的恐懼和狼狽。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以激發他們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及應用表達能力。通過想像、表達和表演,實現對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