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認識》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梯形的認識》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梯形的認識》説課稿

《梯形的認識》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幼兒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幼兒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幼兒空間觀念,使幼兒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幼兒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幼兒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幼兒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幼兒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幼兒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幼兒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幼兒的原有經驗,激發幼兒學習熱情,讓幼兒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幼兒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幼兒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幼兒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説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梯形的認識》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認識梯形是中班的教學內容。在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中,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及長方形,在此基礎上來認識梯形,對幼兒來説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二、説設計思路

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徵,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徵。所以,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激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本課重點:瞭解梯形的特徵。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三、説教具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進行了如下準備:

1、課件;

2、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

3、幼兒學具:每個幼兒座位底下放一個小信封,裏面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

4、幼兒每人一盒水彩筆;

5、在活動室牆上張貼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片。

四、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瞭如下方法:

1、觀察法:觀察是幼兒認知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引導幼兒觀察幻燈片,感知梯形的特徵,從而區分出梯形與正方形及長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動手操作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的信號,當幼兒注意變為幼兒直接操作的對象時,就使大腦皮層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引起幼兒高度的學習興趣。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遊戲活動,是激發幼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一課時。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共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複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

(一)在複習圖形的基礎上滲透新知識。

1、看幻燈片,複習學過的圖形,滲透新知識。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看它是誰?(小青蛙)小青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圖形寶寶,它想考考小朋友們認不認識這些圖形寶寶。(屏幕上依次出現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及長方形)找幼兒説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特徵,最後再出現梯形,讓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圖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長方形,從而讓幼兒自然而然地有了想探索這個圖形的渴望。

2、出示一個梯形,提問幼兒: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麼?

3、師小結:這個像滑梯一樣的圖形叫做梯形。

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師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着放,卧着放,它們都是梯形。)

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瞭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二)通過操作活動,鞏固新知識

每個幼兒的座位底下都有一個小信封,裏面裝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讓幼兒找出梯形,並且為梯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三)遊戲活動:“找梯形寶寶”

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徵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説説。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説説梯形寶寶藏在哪裏。

六、活動評價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梯形的認識》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説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説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繫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説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説,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説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説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説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説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進程,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進程,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通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梯形的認識》説課稿4

一、説教學內容

1、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而且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對學生理解、掌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有着重要價值。

2、教學目標

(1)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掌握特徵,理解四邊形間的關係。

(2)經歷把四邊形分類,抽象概括特徵的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討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關係。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3、教學重難點重點是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把理解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什麼是四邊形?

2,長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徵?

[設計意圖: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為擴展新知作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説説你從圖中瞭解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這幅校園情景圖中,哪兒用到了四邊形呢?(小組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認識特徵,明確關係。

新課程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根據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個層次探究活動。

1、畫四邊形。

同學們,剛才我們在圖中觀察到很多四邊形。在你們的生活中觀察到的可能不只是這些,下面請同學們把剛才觀察到的四邊形或在其他地方觀察到的四邊形,畫在你們的圖畫紙上,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看、想、畫這一過程,喚起學生頭腦中對四邊形的已有認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慾望。]

3、觀察圖形。

(1)想一想: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同學間互相交流、討論)

(2)交流小結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一般的四邊形:沒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觀察、思考、探究、質疑,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4、驗證結論。

(1)驗證結論(出示課件驗證結論是否正確)

(2)練習題。(出示課件:下列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哪些是梯形?)

[設計意圖:及時反饋,既有利於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新知,內化新知,體驗成功之樂,又有利於教師瞭解學情,調控教學進度,以保證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生活中的應用。

(1)説一説我們身邊哪些物體上有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2)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聯繫身邊的實物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時時為生活服務,並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強烈的探究慾望,培養善於觀察的良好習慣。]

6、通過練習判斷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哪些是梯形的練習過渡到探討四邊形間的關係。

(1)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請説一下你的理由。

老師和學生討論並交流結果。

(2)教師歸納: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

(3)請學生説一説圖示的含義

7、練習題(1)填空,(2)判斷,(3)猜圖形

(五)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1、小結全課: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教師評價。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代表性的行為表現等。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評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經驗。]

三、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分組合作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四、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不濃,2、上課的語言不夠精煉。3、時間安排的不是很合理。總之,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大家。

《梯形的認識》説課稿5

《梯形的認識》是20xx年經過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第二小節第2課時的內容,我將從教學解讀和教學實施兩部分進行説課。

一、教學解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第二節的第2課時,教材通過兩個例題和兩段文字呈現了四部分內容:梯形的特徵和定義、梯形的底和高、梯形的分類,四邊形之間的關係,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實踐活動繼續認識梯形的特徵、高,各部分名稱,掌握四邊形之間的關係,為以後學習梯形的面積和四邊形的其他知識打基礎,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學情分析:

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數學學習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為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四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學習能力,積累了一定的數學學習經驗,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會作平行四邊形的高,但在學習中對知識系統的整體掌握並不到位,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特徵和定義。

教學思路: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我沿着“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鞏固練習,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的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並適當地應用課件輔助教學,輕鬆愉快地完成學習目標。

教具、學具準備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和學生學習活動,為完成教學任務,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準備的教具有:課件、各類圖形、剪刀、三角板。學生的學具有:各類圖形、剪刀、三角板、作業紙、釘子板。

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圍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本節課我運用: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直觀演示等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練一練、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動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及自信心,從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實施

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本節課的數學學習活動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實施: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我首先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然後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説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然後(課件演示例3)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從而揭示課題:梯形的認識

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直逼梯形的特徵: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本環節我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做梯形

我提出要求: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然後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做出一個梯形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我適時指導,然後學生彙報,展示學生結果。

2、説特徵

我提出問題: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特徵嗎?然後指名3-4人回答,小結並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

我引導學生思考: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説,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得出: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4、認識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

我首先要求學生引導自學課本第66內容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學生自學交流中我進行指導,明確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

然後讓學生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我出示等腰梯形,用折一折、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等腰梯形的特徵。

然後讓學生完成第66頁教材中間的做一做,下面那些圖形是梯形,畫出每個梯形的高,分別指出它們的上底、下底和高。讓學生獨立完成,首先讓學生用三角板驗證每個圖形是否是梯形,然後再做高,我重點指導,第一個直角梯形,第4個等腰梯形。

5、探討四邊形間的關係。

(1)首先我提出問題:我們認識了哪些四邊形?

學生彙報後得出:我們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這些圖形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四邊形。根據學生的回答我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圖形。

教師接着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為什麼?請説一下你的理由,然後分小組討論,交流討論結果。

那麼我們學過的四邊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交流彙報,我及時給與評價指導,交流互動中得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屬於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2)我歸納小解: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我用課件出示集合圖,然後請學生説一説圖示的含義。

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

正方形

梯形

(3)我出示小組合作要求,用學具擺一擺,弄清四邊形間的關係。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操作,然後請一名學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共同理解含義。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我出示活動要求:利用手中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學生操作彙報説明:破壞一組平行線。我適時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首先出示活動要求: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學生完成並彙報交流,説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學生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我説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特徵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

(四)鞏固練習,拓展新知

有效的練習是學生鞏固,拓展所學新知的必要手段,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是基礎練習,我用課件出示判斷題。

1、判斷題:

(1)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2)梯形的下底一定比上底長。()

(3)直角梯形必有兩個直角。()

(4)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

(5)等腰梯形上底和下底中點的連線是它的對稱軸。()

(6)梯形中不平行的兩條邊叫做梯形的腰。()

2、練習十一第4題,讓學生獨立作圖,同桌互相檢查

提高練習

1、練習十一第5題,我用課件出示幫助學生理解,並會用字母口述出梯形的名稱。

2、練習十一第6題。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在圖上畫虛線表示剪一刀,我用課件或者圖形給學生做演示。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首先我讓學生以:“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為主題,對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進行小結。然後學生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逐漸完成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梯形的認識

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

正方形

梯形

上底

下底

高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梯形有無數條高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評析

本節課體現最明顯的特點是:在生活素材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1、從生活素材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引入新課時,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直逼梯形的特徵: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在數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主動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凡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學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師絕不要代替。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説一説等操作活動,在猜想、爭論、驗證、互相補充中彙報交流、親自參與、親身感知、再現知識發展的過程,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髮展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學會進行數學交流,傾聽別人的想法,並且注重了學生對四邊形的建構,使其理清關係、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力爭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3、學生在分類中建構。教師讓學生把所學過的平面圖形利用不同的標準分類,學生既利用了梯形與其它四邊形的區別進一步鞏固了梯形的特徵,又將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建構了平面圖形的知識體系。

教師能夠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把握教材,處理教學內容。梯形是特殊的四邊形,是不同於平行四邊形的“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教師緊緊抓住梯形的本質特徵設計了教學的全過程,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經歷了猜測、推理,觀察、比較,操作、內化,對話、分享的過程,學生不僅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認識,還獲得了數學學習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體驗了數學學習過程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