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于丹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于丹論語》讀後感

《于丹論語》讀後感1

前一陣有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給我,讀後頗有感觸,這本書名為《論語心得》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是啊,一直是我們對生活要求的太多,還是現實生活對我們要求的太多,原來我們可以活得更簡單快樂!

記得於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説: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想當初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大學畢業生,常常會在工作中對一些安排充滿了怨氣,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個人的一種問題,剛踏上社會的畢業生估計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覺得這個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別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讀完此書後我想可能問題是在於我們是帶着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會,年輕氣盛,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做事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對比,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好。正如書中所説的佛像之所以能讓千萬人去膜拜他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學習。

因此,我們要對生活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一種好的心態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要笑看人生,把飽滿熱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現實生活中不怨天憂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們起碼的生活方向。

《于丹論語》讀後感2

假期特意買了一本于丹的《論語心得》,空閒時間好好品讀了一翻,讀後愛不釋手。于丹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繫起來,警示後人。大家知道,《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聖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説,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説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瞭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論語對於我來説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論語》讀後感3

印象中孔子的《論語》應該是很難看懂的,上學的時候對於文言文是非常抗拒的,但是今天通過於丹老師的解説,對於孔聖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于丹《論語》感悟讀後感。對於孝道的感悟比較深,發現自己原來做的很不夠,我一直以為給予父母物質的滿足就可以了,從來就沒有真正的瞭解父母喜歡什麼,對於不同的事件都有什麼樣的看法,現在的思想是什麼樣的,往往把父母當作出氣筒,父母家當做幼兒園、食堂、賓館,對於父母來説我更多的是在索取,而沒有付出。

我警覺到了我的冷漠、自私、麻木、自以為是,在生活中,在事業裏,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關於智慧呢,就是在你抓了一手壞牌的時候,你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你是自暴自棄呢?還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呢?我覺得把壞牌打贏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你連想贏的心都沒有了,給了你方法你能信嗎?平凡的人不是生來就有智慧的,那樣的人太少了,連孔子這麼博學只是學而知之的人,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但是要想真正能達到大智慧也不是簡單的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凡事要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要不然的話有可能智慧沒學到反而成了自以為是嘍,呵呵我對於誠信的理解是説到做到,言行一致。在當今社會人心越來越浮躁,為了自己的利益越來越多的欺騙,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越來越多的理由和藉口,不敢真正的面對自己,只好用更多的謊言來證明自己觀點是正確的,孰不知這樣做最後傷害的是自己啊,在這樣的環境裏我們還要誠信嗎?

還是要的,因為我們每天面對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難道我們對自己都不要誠信了嗎?説到忠恕仁愛,慚愧的我啊,什麼時候真正能做到心裏想的和實際做的一致呢,兩千年前的孔子通過時空向現代所謂的文明發起了挑戰,我們一直以來假裝不知道的是什麼呢?姚帥

《于丹論語》讀後感4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讀後感5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于丹論語》讀後感6

終於在忙裏偷閒中粗讀了這轟動一時的暢銷書,網絡內外的爭論也大概瞭解了些。對專家學者或義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評價,一時也難下個人的斷語,只是幾點粗淺的感受,趁熱先拿出來留樣。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齊刷刷用了個“道”: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滿了指點迷津的意味。沒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冊子。日僧娓娓道來的佛心、寬恕、感恩,與心得有異曲同工之處。樂貧、自制、修己,與宗教真沒太大的區別,都是盡力地調試自己的修為來適應現實,來追求內心的寧靜。

于丹的膽子也真不小。憑自身的幾分感悟,愣敢往央視開講,其錯誤就在所難免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硬説成百姓對國家的信仰,膽子夠大。又突然想起論壇上碰到過的一位作國小老師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經》,還與教育扯些關係。此君若有機緣,恐怕與于丹有得一拼。話説回來,能來引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于丹還是有功勞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論語》及相關著作都翻出來重新學習了。那些書應該還在吧?好象當年的南懷瑾的《別裁》也流行過的。

有人用階級分析的觀點指責于丹在社會矛盾複雜的當下,大談安貧樂道,是維護利益既得者。這説法多少有點“文革”的餘味。孔子在那場浩劫中被批,不就是因為他的保守嗎?這種指責倒反證了于丹沒太大地偏離《論語》基本的出發點。在社會大變革中尋道,是每個國人有意或無意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書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氣,他們有十足的理由生氣。你一個影視學的博士來講《論語》,還名利雙收,這不撈過界了嗎?撈過界就會犯錯,就成“高學歷文盲”了。但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領域引起了國人關注,應該是好事啊!博士們何不來個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讓人笑掉大牙。博士們還真沒學到《論語》的真諦。

《于丹論語》讀後感7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後工業禮貌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于丹論語》讀後感8

古老的論語,傳承了上千年。流傳到我們手裏時,卻僅僅只是在課本上涉獵。現在,總算是有一個人站出來,告訴我們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聖人們留下的筆記,立足於社會。

于丹的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在我們心中只有個聖人形象的孔子,忽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聖人的觀點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與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

初讀于丹的心得,在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瞬間覺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計較的,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種淨化。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喜歡用最快的最簡捷的方式去接受東西,電視,廣播,互聯網,書的傳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論語心得,讓人們又重新拾起了書本,去領略古聖人的至理名言。讓人們拾起書來,學習一種處事原則,讓更多的人重新去樹立一種平和的心態,我想這個作用是任何批評都掩蓋不了的。

書中有一個小故事我很喜歡,説的是對待事情不同的態度有不同的回報.幾個工人挑轉頭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説了,其中有一個工人説:“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對啊,你對待事情不同的態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報自然也會各不相同。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經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時間,用這些簡單平凡的故事,聖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結合,教給我們為人處事之道。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在罵于丹教授,説她不懂論語。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錯誤,在我看來,錯誤確實是存在。可是她征服我們的並不是一本論語,而是她個人獨到的見解,是她個人自己總結出來的結論。並不是那些硬性的論語的翻譯。

真正瞭解論語這本書的人,不是那些為了一點錯誤而跳起指着別人鼻子罵的人,他們的本事無非就是挑錯誤。真正瞭解的,是孔聖人,是孔聖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話: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讓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評價,熟是熟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于丹論語》讀後感9

假期校長佈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閲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説有多大震撼,但隨着閲讀,感覺心靈收穫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穫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麼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説,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麼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幹什麼?”“賺錢啊!”“賺錢幹什麼?”“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幹什麼?”“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説不出了,老頭兒説,“我不願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説:“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説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于丹論語》讀後感10

前幾年,央視科教頻道正熱播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論語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才思泉湧的講解吸引住了。於是我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本,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也開始讀書了。我總覺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離我們現代人很遠,這些畢竟是越千年的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是不是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現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繫到一起,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於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羣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着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體。經過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羣體的温度。由此我們聯想到,現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慼慼”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願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於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麼樣?孩子“壓力山大”,大學聯考前後、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後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