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立簡介

孫君立:我國化纖工業的開創者之一

孫君立簡介

孫君立,化學纖維專家,我國化纖工業的開創者之一。長期從事化學纖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著有《人造纖維免皺法》、《銅氨纖維針織物光斑消除法》等論文,創制我國粘膠纖維製漿工藝流程和設備,為我國化纖工業的創建和發展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孫君立,曾用名豫壽,1902年7月出生在江蘇無錫東北鄉安鎮村。父親任教國小,母親採桑育蠶以助家用,家道清貧。孫君立自幼生活樸素,學習刻苦,課業成績優秀。1920年孫君立自蘇州江蘇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員。前後十餘年的編、譯工作中,先後譯、著了《高等化學》、《應用化學》、和《有機化學》等十餘種書籍。1936年他為尋找興國之路,跨越出原先的軌道,自費赴德國繼續求學,進入德累斯登工科大學攻讀研究生,並在誇虹人造絲機器廠實習,之後又去明興格城紡織研究院讀研究生。1939年孫君立在德國亞琛工科大學獲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研究化學纖維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學業結束後,他受聘於德國柏林威廉皇家學院任研究員。1939年冬,歐洲戰爭局勢日緊,他去瑞士山道士化學廠短期任職後,於1940年回國,投身於我國化學纖維工業的建設事業。他先應美亞絲綢廠之聘,任籌備主任,負責設計人造絲廠。1946年應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之招,赴東北考察安東(今丹東)化纖廠,回滬後擬去安東工作,因交通受阻而留中紡公司任職,受命另行設計其他化纖工廠,後擔任中紡公司處長、專員等職,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在這期間,他曾幾次發表關於“建設中國化纖工業”等文章,多方奔走,為發展我國化纖工業而呼籲。

1942—1948年期間,孫君立受南通學院紡織科之聘,專授人造纖維課程,內容新穎,語詞生動活潑,理論聯繫實際,注重發揚課堂民主。當年的學生對孫君立的諄諄教誨,記憶猶新,懷念不已。他執教南通學院,培養了不少化纖專業人才。後復將其數年講授人造纖維講稿之精粹,編寫成篇,陸續刊登於1946—1947年的《纖維工業》雜誌,使廣大技術人員備受教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孫君立一心掛念着化纖事業,掛念着安東化纖廠。1949年九十月間,他參加以胡厥文為團長的東北參觀團,赴東北考察歷時一個多月,親眼看到東北人民政府對振興化纖工業不遺餘力,深為感動和興奮,決意為化纖行業效力。1950年以後,他先後任上海安樂人造絲廠籌備處主任與副廠長。1954年任紡織工業部毛麻絲局處長,他積極為發展我國化纖事業策劃並參與實施。1958年,國務院決定化纖工業歸口化學工業部管理,化纖技術人員均於同年11月轉入化學工業部,孫君立也隨調至化學工業部化工研究院,任纖維室主任,開展化纖研究工作。1960年5月,化纖工業復歸紡織工業部管理,孫君立轉任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化學纖維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間,他主要從事粘膠纖維和合成纖維原料的研究和開發,為工業化生產奠定基礎作出貢獻。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孫君立被迫離開北京返回故里。1979年他已77歲高齡,到中國紡織大學科研處情報室擔任《國外技術》主編(該刊分紡織、針織服裝、化纖印染三冊),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編委會委員(該書於1984年出版),《紡織詞典》副主編(系國內第一部大型紡織詞典,於1991年出版,1992年又重印)和《中國近代紡織史》編委會顧問等工作。他還參與編寫《英漢紡織工業詞彙》。

孫君立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在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接受新青年雜誌的啟示教育,同胡愈之、葉聖陶等日夕切磋,過從甚密,受到進步思想影響。1927年,他在大革命時代參加工人糾察隊時險遭拘捕,後同周建人等組織婦女問題研究會,在《中國日報》主編一個副刊,又發起《新女性》雜誌的刊印。1985年4月,他參加中國九三學社。1986年退休後還繼續發揮餘熱,直到1992年逝世,享年90歲。

我國粘膠纖維生產的創始者之一

早在三十年代,他在獲德國亞琛大學博士學位時,就發明人造纖維免皺法和人造絲避免起毛法,獲得德國專利。在柏林威廉學院任研究員期間,他僅用三個月時間創造出銅氨纖維光斑消除法,解決了針織物的光斑問題,並因此受到德國染料工業聯合股份有限公司(ig)嘉獎。40年代回國,時值民族工業難以發展,化纖工業一片空白,他幾度主持設計化纖工廠,多次發表關於發展化纖工業建設的論著,編寫化學纖維講義,刊登於《纖維工業》雜誌,並在南通學院紡織科兼課講授化學纖維課程,以培養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積極投入化纖工業的建設。在修復安樂人造絲廠時,他為解決粘膠纖維的原料問題,用廢棉等試製成漿粕,創造出一套漿粕生產工藝路線和設備,從蒸煮、精選、精漂、抄漿成形和烘乾到成為漿粕成品,為我國發展粘膠纖維大規模生產提供技術和設備條件,推進我國粘膠纖維的生產。60年代,孫君立又帶領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化纖研究室的技術人員進行粘膠簾子線的研究。“富強纖維”這個名詞,作為日文“虎木棉”的譯名,就是他提出的,至今仍為大家所使用。隨着化纖工業的發展,孫君立積極參加對合成纖維錦綸6的原料己內酰胺的開發,提出生產錦綸6的技術要求,為在錦西建立我國第一個2000噸己內酰胺廠,起到了推動作用。

修復安樂人造絲廠和安東化纖廠

1950年,孫君立受紡織工業部委派至上海安樂人造絲廠(今上海第四化纖廠)任籌備處主任。該廠原由鄧仲和於1938年置地建設,由法國里昂人絲廠轉讓設備,1947年又添置美國的新設備,因種種原因前後十多年未能開工生產。它是當時全國唯一可生產粘膠長絲的工廠。孫君立接受恢復安樂人造絲廠的任務後,竭盡全力投入工作,一方面將機械設備修復、改造、調整、安裝,使其適合生產工藝要求,另一方面修復實驗車間,帶領大家試製人造絲。經多次試車,終於製造出完全國產的人造絲產品,在德國萊比錫展覽會展出。在1951年上半年已為恢復工廠生產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紡織工業部有鑑於此,又撥款進行基建,他在1954年編寫日產5噸人造絲的計劃書。在安樂廠籌建工作中,孫君立在實踐中對有關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和培養,並授於理論知識,還為赴德國進修人員培訓德語。他在安樂人造絲廠五年工作中,培養出一支技術隊伍,後輸送至各地從事化纖工業,均為技術骨幹和領導幹部。

1954年,孫君立被召回紡織工業部與化纖技術人員投入修復建設安東化纖廠的工作。該廠始建於1939年,系日本侵略軍為軍需用途而建。抗日戰爭勝利後,該廠處於癱瘓狀態,物資被劫,漿粕庫被焚,設備失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孫君立即呼籲恢復安東化纖廠,經紡織工業部報國家計委批准,指示要儘快修復。於是紡織工業部專家會同東北紡織管理局等積極研究、籌劃,孫君立借鑑了上海安樂人造絲廠修復的經驗,並根據安樂廠的實際情況,提出積極可行的建議,並且還推薦工程技術人員,幫助將原有設備修復,適用的先投入生產運行,其餘集中專題研究解決,使該廠很快恢復正常運轉。

上海的安樂人造絲廠和東北的安東化纖廠是建國初期僅有的兩家化纖生產工廠,是我國化纖工業的基地和培訓化纖技術人員的搖籃,孫君立在籌建和恢復這兩家企業過程中功不可沒。

我國化纖工業建設的先行者

孫君立於50年代初期多次出國考察化纖工業。1956年3月,參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工業考察團、波蘭經濟訪問團(團長南漢宸)。1956年5月,參加莫斯科國際化纖會議。1956年6月,他又參加了以李富春副總理為團長的赴蘇聯貿易代表團,在蘇聯一個半月。1957年8月,他再次隨紡織工業部李竹平局長赴蘇聯,就建設化學纖維工廠的設計、設備、資料等問題,進行歷時三個月的參觀、考察和談判。引進蘇聯化學纖維設備圖紙,為我國紡織機械廠製造粘膠纖維設備,建設南京、新鄉等化纖廠奠定基礎。在北京合成纖維實驗廠和保定化纖廠的籌建中,孫君立參加引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技術和成套設備裝置的談判和技術交流。他精通德語和了解德國化纖技術,在談判中起了重要作用。孫君立還為化纖選配設備投入力量。他建議從南斯拉夫引進的連續浸壓粉機,1959年我國開始仿製,成為我國粘膠纖維廠廣泛使用的主要設備。

孫君立畢生從事化學纖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對於我國化纖工業的起步與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他刻苦學習和堅定的事業心,堪為後人師表。

(作者:季碧霞)

簡歷

1902年7月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1920年 畢業於蘇州公立工業專門學校。

1920—1932年 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

1932—1935年 任南京國立編譯館、南京應用化學研究所編審、編譯。

1936—1939年 在德國德累斯頓工科大學、明興格城紡織研究院、亞琛工科大學求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39—1940年 任德國柏林威廉皇家學院、瑞士巴塞爾山道士化學廠研究員。

1941—1946年 任上海美亞綢廠籌備主任、廠務處處長。

1947—1949年 任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處長。

1942—1949年 任南通學院紡織科兼職教授。

1950—1954年 任上海安樂人造絲廠籌備處主任、副廠長。

1954—1958年 任紡織工業部毛麻絲局處長。

1958—1960年 任化學工業部化工研究院纖維室主任。

1960—1964年 任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化纖室副主任、總工程師。

1965—1979年 任紡織工業部化纖局總工程師(1969—1979年在上海)。

1979—1986年 任華東紡織工學院(今中國紡織大學)顧問、高級工程師。

1992年12月 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