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戴維·梭羅簡介

瓦爾登湖分析

亨利·戴維·梭羅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描寫了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水色,抒發了作者觀景時的豐富感受,表達了皈依大自然的心願和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破壞的痛心。

解讀本文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寫景方面,一是抒情、議論方面,一是敍事方面(講述與瓦爾登有關的傳説故事和眼前發生的事)。

1.寫景方面,主要描寫湖光水色、游魚嬉戲。依次寫了“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

“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遠景全景和近景小景兩種景緻。遠觀全景,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條最精細的薄紗張掛在山谷之上”;近觀小景,也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潔而美麗的,像玻璃中的細眼”。兩個比喻都生動而貼切,尤其是後一個,感覺很新鮮,這是靜心觀察、細心揣摩的結果。其間還穿插着描寫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歡快的活動,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蟲帶水生光、鴨子整理羽毛、魚兒在空中畫出圓弧線、魚兒捉蟲子、水蠍在水面上滑行……還有水的波紋、水的漩渦等。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徵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主要寫小鱸魚的嬉戲場面。嬉戲的環境:湖面“出奇地平靜”,“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陰暗顏色”,湖水“這樣透明、似乎無底”。用“陰暗”一詞,説明作者對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戲的鱸魚“成億萬”,身長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華麗的銅色”,動作是“盤旋、飛翔”,有時“跳躍得比以前更高,半條魚身已跳出水面”。這段的幾個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輕氣球而飄浮在空中,鱸魚的游泳又是多麼像在盤旋、飛翔,彷彿它們成了一羣飛鳥,就在我所處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飛繞;它們的鰭,像帆一樣,飽滿地張掛着”,“有時候那被它們激盪的水波,好像有一陣微風吹過,或者像有一陣温和的小雨點落下”,“它們驚慌起來,突然尾巴橫掃,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樹枝鞭撻了水波,立刻它們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個比喻都是一種情景,一幅動態的畫面,這些畫面有聲有色,形象感非常強。總之,這是課文中對一種景物描寫最充分、最細緻、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議論方面,主要抒發對瓦爾登湖的熱愛,表達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對人類文明負面影響的痛心與厭惡。

首先,在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如開篇“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鬱的羣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這是實寫,但又是通過設喻寫想像,表達作者的一種欣喜的審美情懷。寫“梭魚或銀魚在捕捉一個蟲子時”感慨道,“真是神奇,這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卻可以這麼精巧地顯現”,表達對景物的一種評價,也表達內心的一種喜悦情感。至於“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現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迴音來啊”“再沒有什麼像這一個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這樣美,這樣純潔,同時又這樣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這些隨寫景而生出的抒情,點到為止,不事鋪陳,並且與景物描寫渾然融洽,相與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輝。

其次,通過直接議論表達深刻的思考。細分的話,可以領悟到三個方面:

一是對瓦爾登湖的歌頌,由此推廣到對整個大自然的歌頌。如“這是和恆河之水一樣的聖潔的水”“也許只有瓦爾登湖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它永遠年輕”,可見瓦爾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達生活態度和對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懶惰是最誘惑人的事業,它的產量也是最豐富的。我這樣偷閒地過了許多個上午。我寧願把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並沒有把它們更多地浪費在工場中,或教師的講台上,這我也一點兒不後悔”,這種懶散的生活態度,或許會受讀者訾議,但它與汲汲於名利的生活態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種生活方式,不能輕易否定。再如“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作者竟然把瓦爾登湖比作衡量人的優劣高下的一個尺度,仍見瓦爾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又如“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並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可見瓦爾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和創作激情產生的源泉。

三是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惡和批判,如敍述人們大砍大伐森林之後,説:“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鳴禽歌唱?”這還算温和的批判。在講述村民糟踐湖水時説:“哪裏去找啊,找這個國家的武士,摩爾大廳的摩爾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創傷的地方去擲出復仇的投槍,刺入這傲慢神的肋骨之間?”這已是近於痛斥了。可見作者是把堅守瓦爾登湖的原始風貌當作一項鬥爭任務的。

本文的寫作特點:

1.運用多種手法寫景狀物。本文描寫的景物之壯美、精彩讓人歎為觀止。究其原因,一是瓦爾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絕倫,世人難得一見,惟作者處之觀之,照直寫來即可悦人眼目,令人神往。一是寫景手法的多樣化,遠景、近景,全景、微景,動景、靜景,無不具備,許多貼切生動的比喻也為景物描寫增色不少。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作者身處美湖既久,無塵世雜音擾耳,無世俗雜念煩心,可看見湖的最深的底藴、最真實的色彩,因而能寫成最純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於具體的描寫敍述當中。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邊生活當作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實驗或實踐,因此,他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礎。儘管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寫景狀物、敍述議論等,但這些東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二、問題探究

課文中有些語句比較難懂,可能成為教學的難點。

1.“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這是課文開頭一句話,也是全文的一個提要和總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課文描寫的正是瓦爾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這種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不能認為這句話代表了課文的全部內容,因為課文不止是寫瓦爾登湖的外在美,還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也表達了對人類文明的負面作用的反感。

2.“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這裏的湖像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來。這裏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進入工業文明後,人的本性被壓抑、扭曲,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當人返回大自然時,彷彿回到人類的原始狀態,能發現人的最初的本性。但這種發現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各不相同,由於社會的薰陶感染、改造影響,有些人較多地失去人類可貴的本性,有些人則較多地保存了這種本性。

3.“一條魚跳躍起來,一個蟲子掉落到湖上,都這樣用圓渦,用美麗的線條來表達,彷彿那是泉源中的經常的噴湧,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歡樂的震抖,還是痛苦的顫慄,都無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爾登湖。其中“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寫出了湖的虛擬的生命力;還有“震抖”“顫慄”,也是擬人化的寫法。瓦爾登湖並沒有靈魂、意志或感覺,而這裏像描寫人的生命一樣描寫湖,顯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衝動的外化表現。

4.“空中的精靈也都逃不過這一片大水。它經常從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動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種更精細的精靈,在它上面掃過。”

“精靈”難於理解,或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根據上下文,似指靈活飛動的昆蟲或鳥類。“它”指湖。

5.“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

在作者看來,瓦爾登湖被當作純潔、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徵,人類能像瓦爾登湖一樣的賢者少之又少,但這裏説的“少數幾個人”究竟是誰不得而知。

關於練習

一、作者説:“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結合課文説説你對這話的理解。

設題意圖:這是課文的起始句,也是文中的一個關鍵語句,包含非常豐富的意藴。認真品味這一語句,可以對全文的內容有所瞭解,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所領悟。

參考答案:本文寫了湖,也寫了湖岸、湖邊森林、湖上天空等,但主要還是集中地寫湖。“最美”指湖上風景優美,“最有表情”指湖上景物變化多樣,生動迷人。解答此題,可以是舉例性的,只要舉出“最美”和“最有表情”的例子就可以了,如“當你倒轉了頭看湖,它像一條最精細的薄紗張掛在山谷之上”,很有美感;而“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鬱的羣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以人臉面作比,形象生動,寫出了湖的表情。

二、這篇課文寫景細緻逼真,而且情景交融,精彩紛呈。參看下面的示例,從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歡的語句,結合語境加以賞析。

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鬱的羣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

──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動形象,畫面鮮明生動。“望着……深淺”表達作者的體驗和感悟,他認為湖的純潔清淨使人得以返觀內心,發現自己的自然本性。

2.一條魚跳躍起來,一個蟲子掉落到湖上,都這樣用圓渦,用美麗的線條來表達,彷彿那是泉源中的經常的噴湧,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歡樂的震抖,還是痛苦的顫慄,都無從分辨。

──這是在晴天,作者坐在樹樁上靜觀、感覺到的情景。雖是動景,卻極顯靜謐;景物描寫生動細緻,又映現作者心境,物我互“觀”,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豐富體驗。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培養語感,體會寫景狀物的深層意藴及其精妙所在。示例只供開拓思路之用,不能成為答題標準模式。事實上學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只要説出自己的品味感受就可以,不必尋求統一答案。

參考答案:

(略)。

三、《瓦爾登湖》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是當代西方被廣泛閲讀的經典散文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之一。有條件的話可以找來讀一讀。探究一下,這樣一部遠離人間煙火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為什麼具有如此巨大而經久的魅力?

設題意圖:旨在擴展閲讀,鼓勵學生讀全書,並探究這部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和魅力所在。至於探究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果有學生讀了,可以向同學介紹書的內容,甚至可以朗讀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學生沒讀,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紹和評論的資料,講給同學聽;還有的同學由於條件所限,不能進行這些擴展閲讀(讀原著、讀資料),則可以就這部書或者這篇文章思想的現實意義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過程,是參與;至於答案,不必求得統一。“課文研討”中對這一問題已有一些説明,可供參考。

教學建議

一、品味欣賞精妙的景物描寫,揣摩語言。

精妙的寫景狀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參考“課文研討”引導學生理解。

“研討與練習”一、二題從一定意義上説是揣摩語言題。揣摩本文語言,應以句子為單位;至於字詞,是翻譯過的,看不出原文的妙處。可以着重品味語句,通過語句擴展到全篇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其中許多比喻很精彩,不妨重點品味,提示學生想像其情境。

二、發掘課文的現實意義。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課文和全書的現實意義,是本文又一重要的教學任務。作者通過精彩的景物描寫,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能領會到作者表達的情意,已經達到教學的階段性目標;還應有更高的教學目標,那就是發掘課文的現實意義。“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就體現這一意圖。這也是一種遷移拓展。

三、本文是略讀課文,以學生自學為主,課時有限,難句甚多,不必全部解説。只能是示例性地品味一兩例,然後讓學生習得其方法,自行品味鑑賞。

有關資料

一、一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譯序(節選)(徐遲)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裏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後,你就會思考一些什麼。在你思考一些什麼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亨利·戴維·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

這位梭羅先生是與孤獨結伴的。他常常只是一個人。他認為沒有比孤獨這個伴兒更好的伴兒了。他的生平十分簡單,十分安靜。

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於康科德城,就學並畢業於哈佛大學(1833—1837年),回到家鄉,執教兩年(1838—1840年)。然後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裏(1841—1843年),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嘗試寫作。到1845年,他就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裏;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差不多同時,他發表了一篇名為《消極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的極為著名的、很有影響的論文。按字面意義,這也可以譯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後面我們還要講到它。然後,到了1854年,我們的這本文學名著《瓦爾登湖》出版了。本書有了一些反響,但開始的時候並不大。隨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1859年,他支持了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當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他發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籲的演講,併到教堂敲響鐘聲,舉行了悼念活動。

此後他患了肺病,醫治無效,於1862年病逝於康城,終年僅44歲。他留下了《日記》39卷,自有人給他整理,陸續出版,已有多種版本和多種選本問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也可以説,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對自己的出生地,即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康城是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城。他説過,永遠使他驚喜的是他“出生於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點”之一,而且“時間也正好合適”,適逢美國知識界應運而生的、最活躍的年代。在美洲大陸上,最早的歐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蘭”六州,正是美國文化的發祥之地。而正是在馬省的康城,點燃起來了美國精神生活的輝耀火炬。小小的康城,風光如畫。

一下子,那裏出現了四位大作家:愛默生,霍桑,阿爾考特和梭羅。1834年,愛默生定居於康城,曾到哈佛大學作了以《美國學者》為題的演講。愛默生演講、撰文、出書,宣揚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覺的卓越的人,出過一本《卓越的人》,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先驅者身份所發出的號召,給了梭羅以深刻的影響。

在愛默生的推動之下,梭羅開始給《日晷》雜誌寄詩寫稿。但一位要求嚴格的編輯多次退了他的稿件。梭羅也在康城學院裏作了一次題為《社會》 的演講,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到1841年,愛默生就邀請梭羅住到他家裏去。當時愛默生大事宣揚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聚集了一班同仁,就像辦了個先驗主義俱樂部似的。但梭羅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先驗主義者。在一段日記中他寫着:“人們常在我耳邊叮嚀,用他們的美妙理論和解決宇宙問題的各種花言巧語,可是對我並沒有幫助。我還是回到那無邊無際,亦無島無嶼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測着、尋找着可以下錨,緊緊地抓住不放的一處底層的好。”

本來梭羅的家境比較困難,但還是給他上了大學,並唸完了大學。

然後他家裏的人認為他應該出去闖天下了。可是他卻寧可回家鄉,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學教教書。之後不久,只大他一歲的哥哥約翰也跑來了。兩人一起教書。哥哥教英語和數學,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學和自然史。學生們很愛戴他們倆。亨利還帶學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課、野餐,讓學生受到以大自然為課堂,以萬物為教材的生活教育。

一位朋友曾稱梭羅為“詩人和博物學家”,並非過譽。他的生活知識是豐富,而且是淵博的。當他孤獨時,整個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侶。據愛默生弟弟回憶,梭羅的學生告訴過他:當梭羅講課時,學生們靜靜地聽着,靜得連教室裏掉下一支針也能聽得清楚。

1839年7月,一個17歲的少女艾倫·西華爾來到康城,並且訪問了梭羅這一家子。她到來的當天,亨利就寫了一首詩。5天后的日記中還有了這麼一句:“愛情是沒有法子治療的,惟有愛之彌甚之一法耳。”這大約就是為了艾倫的緣故寫的。不料約翰也一樣愛上了她,這就使事情複雜化了。三人經常在一起散步,在河上划船,登山觀看風景,進入森林探險,他們還在樹上刻下了他們的姓氏的首字。談話是幾乎沒完沒了的,但是這個幸福的時間並不長久。

這年春天,哥兒倆曾造起了一條船。8月底,他們乘船沿着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作了一次航行。在旅途上,一切都很好,只是兩人之間已有了一些微妙的裂紋,彼此都未言明,實際上他們已成了情敵。後來約翰曾向她求婚而被她拒絕了。再後來,亨利也給過她一封熱情的信,而她回了他一封冷淡的信。不久後,艾倫就嫁給了一個牧師。這段插曲在亨利心頭留下了創傷。但接着發生了一件絕對意想不到的事。1842年的元旦,約翰在一條皮子上磨利他的剃刀片刀刃時,不小心劃破了他的左手中指。他用布條包紮了,沒有想到兩三天後化膿了,全身疼痛不堪。趕緊就醫,已來不及,他得了牙關緊閉症,敗血病中之一種。他很快進入了彌留狀態。10天之後,約翰竟溘然長逝了。突然的事變給了亨利一個最沉重的打擊。他雖然竭力保持平靜,回到家中卻不言不語。一星期後,他也病倒了,似乎也是得了牙關緊閉症。幸而他得的並不是這種病,而是由於心理痛苦引起的心身病狀。整整3個月,他都在這個病中,到4月中他又出現在園子裏了,才漸漸地恢復過來。

那年亨利寫了好些悼念約翰的詩。在《哥哥,你在哪裏》這詩中,他問道:“我應當到哪裏去/尋找你的身影?/沿着鄰近的那條小河,/我還能否聽到你的聲音?”答覆是他的兄長兼友人約翰,已經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他們結了綢繆,他已以大自然的容顏為他自己的容顏了,以大自然的表情表達了他自己的意念……大自然已取走了他的哥哥,約翰已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從這裏開始,亨利才恢復了信心和歡樂。他在日記中寫着:“眼前的痛苦之沉重也説明過去的經歷的甘美。悲傷的時候,多麼的容易想起快樂!冬天,蜜蜂不能釀蜜,它就消耗已釀好的蜜。”這一段時間裏,他是在養病,又養傷;在蟄居之中,為未來作準備,在蓄勢,蓄水以待開閘放水,便可以灌溉大地。

在另一篇日記中,他説:“我必須承認,若問我對於社會我有了什麼作為,對於人類我已致送了什麼佳音,我實在寒酸得很。無疑我的寒酸不是沒有原因的,我的無所建樹也並非沒有理由的。我就在想望着把我的生命的財富獻給人們,真正地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我要在貝殼中培養出珍珠來,為他們釀製生命之蜜。我要陽光轉射到公共福利上來。我沒有財富要隱藏。我沒有私人的東西。我的特異功能就是要為公眾服務。惟有這個功能是我的私有財產。任何人都是可以天真的,因而是富有的。我含藴着,並養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時。”

恢復健康以後的梭羅又住到了愛默生家裏。稍後,他到了紐約,住在市裏的斯丹頓島上,在愛默生弟弟的家裏。他希望能開始建立起他的文學生涯來。恰恰因為他那種獨特的風格,並不是能被人、被世俗社會所喜歡的,想靠寫作來維持生活也很不容易,不久之後,他又回到了家鄉。有一段時間,他幫助父親製造鉛筆,但很快他又放棄了這種尚能營利的營生。

於是到了1844年的秋天,愛默生在瓦爾登湖邊上買了一塊地。當這年過去了之後,梭羅得到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的允許,可以“居住在湖邊”。他終於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話來説:“1845年3月尾,我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到達我預備造房子的地方,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卻還年幼的白松,來做我的建築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的消融,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

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獨立日,美國的國慶,他住進了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木屋裏,這湖濱的山林裏,觀察着,傾聽着,感受着,沉思着,並且夢想着,他獨立地生活了兩年多。他記錄了他的觀察體會,分析研究了他從自然界裏得來的音訊、閲歷和經驗。決不能把他的獨居湖畔看作是什麼隱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他並不是消極的,他是積極的。他並不是逃人生,而是走向人生,並且就在這中間,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獨特方式,投身於當時的政治鬥爭。

那發生於一個晚上,當他進城去到一個鞋匠家中,要補一雙鞋,忽然被捕,並被監禁在康城監獄中。原因是他拒絕交納人頭税。他之拒付此種税款已經有六年之久。他在獄中住了一夜,毫不在意。第二天,因有人給他付清了人頭税,就被釋放。出來之後,他還是去到鞋匠家裏,等補好了他的鞋,然後穿上它,又和一羣朋友跑到幾裏外的一座高山上,漫遊在那兒的什麼州政府也看不到的越桔叢中──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獄事件。

在1849年出版的《美學》雜誌第一期上,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用的題目是《對市政府的抵抗》。在1866年(他去世已4年)出版的《一個在加拿大的美國人,及其反對奴隸制和改革的論文集》收入這篇文章時,題目改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此文題目究竟應該用哪一個,讀書界頗有爭論,並有人專門研究這問題。我國一般地慣用了這個《消極反抗》的題名,今承其舊,不再改變。文中,梭羅並沒有發出什麼政治行動的號召,這毋寧説正是他一貫倡導的所謂“更高的原則”中之一項。他認為政府自然要做有利於人民的事,它不應該去幹擾人民。但是所有的政府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更不用説這個保存了奴隸制度的美國政府了,因此他要抗議和抵抗這一個政府,不服從這一個政府。他認為,如果政府要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應當有消極抵抗的權利,以抵制它和抵抗它。這篇《消極抵抗》的論文,首先是給了英國工黨和費邊主義者以影響,後來又對以絕食方式反對英帝國主義的印度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與“非暴力主義”有很大的作用,對於1960年馬丁·路德·金在美國爭取民權運動有很大的作用,對托爾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響,以及對羅曼·羅蘭也有一些影響。

梭羅是一生都反對蓄奴制度的,不止一次幫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在1845年的消極反抗之後,他還寫過《馬省的奴隸制》(1854年)一文,他和愛默生一起支持過約翰·布朗。1859年10月,布朗企圖襲擊哈潑斯渡口失敗而被捕,11月刑庭判處布朗以絞刑,梭羅在市會堂裏發表了《為約翰·布朗請願》的演説。布朗死後,當地不允許給布朗開追悼會,他到市會堂敲響大鐘,召集羣眾舉行了追悼會。梭羅關於布朗的一系列文章和行動都是強烈的政治言行。

這期間,梭羅患上了肺結核症,健康明顯地變壞。雖然去明尼蘇達作了一次醫療性的旅行,但病情並無好轉。他自知已不久於人世了。

在最後的兩年裏,他平靜地整理日記手稿,從中選出一些段落來寫成文章,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靜安詳地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於1862年5月6日,未滿45歲。

梭羅生前,只出版了兩本書。1849年自費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這書是他在瓦爾登湖邊的木屋裏著寫的,內容是哥兒倆在兩條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議論文史哲和宗教等等。

他的第二本書就是《瓦爾登湖》了,於1854年出版。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隨着時光的流逝,這本書的影響越來越大,業已成為美國文學中的一本獨特的、卓越的名著。

以上只是梭羅生平的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再説一點他的這本書。

對於《瓦爾登湖》,不須多説什麼,只是還要重複一下,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有獨到處。

自然頗有一些難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説過,“請原諒我説話晦澀,”例如那失去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愛默生的弟弟愛德華問過他是什麼意思。他反問:“你沒有失去嗎?”卻再也沒有回答了。有的評論家説,梭羅失去過一個艾倫(斑鳩),一個約翰(獵犬),可能還失去了一個拉爾夫(栗色馬)。誰又能不失去什麼呢?

本書內也有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有一些篇頁説理透徹,十分精闢,有啟發性。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書,至今還未失去它的意義。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這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弄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應當指出,這本書是一本健康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作了極其動人的描寫。讀着它,自然會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斷地將讀者提升、提高。書已經擺在讀者面前了,我不必多説什麼了,因為説得再好,也比不上讀者直接去讀了。

人們常説,作家應當找一個僻靜幽雅的去處,去進行創作;信然,然而未必盡然。我反而認為,讀書確乎需要一個幽靜良好的環境,尤其讀好書,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條件。讀者最需要有一個樸素淡泊的心地。讀《瓦爾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讀者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去的興趣,就在那樣的地方讀它,就更是相宜了。

梭羅的這本書近年在西方世界更獲得重視。嚴重污染使人們又嚮往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淨的清新空氣。梭羅能從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這些生活之必需出發,以經濟作為本書的開篇,他崇尚實踐,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選自《瓦爾登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二、瓦爾登湖──林中生活散記(句承蜩)

1846年2月4日,梭羅按計劃前去康科德城(concord)講課,題目是“關於馬斯·卡萊爾及其著作”(thomas carlyle and his works)。講課結束了,聽眾卻意猶未盡,要求主講人談談自己在林中的生活,相對而言他們似乎對這個更感興趣。為滿足大家的要求,梭羅準備了一個“我自己的歷史”(the history of myself)的題目,在當月10日開講。沒想到聽眾熱情空前高漲,紛紛要求他在下一週的課程上再講一次,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來聽講。受這次講座的啟發,梭羅將自己講課提綱加以整理,又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寫作,終於完成了walden,or life in woods(《瓦爾登湖,又名林中生活散記》)這部傳世的名著。亨利·大衞·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湖》出版於1854年,這是19世紀美國文學非小説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籍。到目前為止,此書已經出現了將近兩百多個版本,並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作者有生之年裏這部書一直被認為是模仿之作,而且還備受冷遇。初版的2000冊用了5年多的時間才賣完。直到作者去逝以後,這本書才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它的評價也開始發生變化,梭羅的思想意義才被人們認識到。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他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為寫作。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並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晷》(dial)寫稿,其後各地的報紙雜誌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並在此之後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並發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週》(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和《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生活期間,因為梭羅反對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頭税”而被捕入獄。雖然他只在獄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經他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替他交了税款保其出獄,但這一夜卻激發他思考了許多問題。出來後曾有一些市民問他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許多人寧願坐牢也不願意交税。為解釋這一問題,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了著名的政論《抵制國民政府》(re 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後改名為civil disobedience)。他所宣傳的這種依靠個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鬥爭形式對印度的甘地和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7年,梭羅結束了離羣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簡樸的生活風格,將主要精力投入寫作、講課和觀察當地的植物動物。有時候為了得到極其微薄的生活費用,才偶爾離開村子到父親的鉛筆廠工作一些日子。梭羅卒於1862年5月6日,時年45歲。當時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只不過是一個觀念偏執、行為怪異的人,一個愛默生的追隨者而已。一直到世紀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廣泛和深刻的認識。

作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爾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記錄。鑑於他的第一部書《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列克河上的一星期》的失敗,這一次他格外慎重,沒有倉促出版,而是靜下心來重新寫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後的五年裏,他一次又一次地反覆修改、補充、完善,有時為了使內容更加和諧統一,甚至將整個段落改動。

在《瓦爾登湖》一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梭羅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以至於使其同時代的人誤將此書理解成一本有關自然的文獻,而忽略了其中關於哲學的內容。其實,梭羅的貢獻是建立在這兩方面之上的。在自然觀察方面,他之前已經有諸如吉伯特·懷特(gibert white)和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等人的自然著作問世。但是隻有當梭羅的著作出版後,大家承認他才是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他之前描寫自然界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只是以“書信”“插敍”和“雜誌文章”的形式出現,報道他們對於自然界的發現。是梭羅使自然散文獨立門户,賦予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們把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關於鳥的段落與奧杜邦的《美國的鳥類》一書加以比較,不難發現奧杜邦的書僅僅是科學報告,而梭羅的文章則是關於自然的藝術創作。

把關於自然的觀察與體驗詳細地記錄下來,並賦予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是梭羅的書真實可愛之處。梭羅積極倡導一種生活觀念,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對立的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堪稱超驗主義的實踐家。

《瓦爾登湖》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是美國現代文學中散文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最早的典範之一。與其同時代的偉大作家們相比,此書的風格獨特甚至比霍桑、梅爾維爾和愛默生這些天才作家們更富於20世紀散文的氣息。這一特點具體體現於它的句子平鋪直敍(straight forward)、簡潔(concise)和有觀點(to the point),完全不像維多利亞中期散文那樣散漫、用詞精細、矯情和具體,也沒有朦朧和抽象的氣息。通過閲讀此書,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本寫於19世紀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與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風格十分接近,只不過梭羅的風格更顯得豐富而已。

梭羅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批評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時代的弊端。指出人們自己正將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會導致生命的衰落。相對來講,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較之現代更加幸福和充實。有的讀者往往對梭羅有錯誤的印象,即他只是一個復古主義者,主張返璞歸真迴歸自然,放棄現代文明。可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林中獨自生活了僅僅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這隻佔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陰。而且在這段時間裏,來來往往的訪客從未間斷。他自己也經常到村裏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當他離開瓦爾登以後,還曾一再反對別人模仿他的行為。用他的話説他自己之所以到瓦爾登湖生活了一段時間,那完全是他個人的志趣愛好。如果説一個人嚮往簡樸的生活,只要心誠,在哪兒都可以做得到,無論是在紐約、倫敦、孟買或東京。心中有“瓦爾登”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更加幸福,這才是“瓦爾登”的真諦。梭羅本人回到康科德後繼續過着簡樸的生活,從事寫作直至去逝。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他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improved means unimproved ends),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princess 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從這點上看,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簡樸,簡樸,簡樸。)這是梭羅的口頭禪。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梭羅於1837年剛進大學時就曾言,他要將聖經中關於一週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教義,改為工作一天休息六天。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經歷實現了這一願望。在那裏他僅花28美元多一點兒就建成了自己棲身的小木屋,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維持生活。為維持這樣簡樸的生活,他一年只須工作六個星期就可以掙足一年的生活費用,剩下的46個星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沒有將這寶貴時光浪費掉,而是把它奉獻給寫作和自然研究。也許有人會説梭羅太懶,終其一生也並未做出任何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如果你能注意到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時,就會對他的才華和勤奮發出由衷的讚賞。

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物質文明日益提高,與此同時,人們的慾望也隨之膨脹,梭羅當年的憂慮成了嚴峻的現實。對此,我們不妨將《瓦爾登湖》翻出,細細閲讀並領悟其思想,改變一些我們的生活態度,這對現實生活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選自2002年7月3日《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