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讀後感3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京華煙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華煙雲讀後感3篇

京華煙雲讀後感1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週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

《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閉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華煙雲》的.後續篇是《風聲鶴唳》,《風聲鶴唳》也被譽為中國的《飄》。《京華煙雲》讀後感讀《京華煙雲》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京華煙雲讀後感2

國之繁爛影視陋作,常譏諷舊派婚姻。因其受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故受制禮教而無自由,迫於命運而失性情。為顯新思想的革新,現抗體制的衝突,種種劣作喜教幼年男女,即是共同成長、青梅竹馬,亦無有真戀情。兒時嬉戲打鬧之情,相與提攜之境,及至成年之時,僅言此為“長兄對阿妹,同學近親朋”之想法爾,類本作初之木蘭嫁蓀亞而愛慕立夫之情形。

然本作平亞與曼娘,亦是舊派婚姻之執行人,古之孔儒禮教之躬行者,二人互相傾慕,日篤情深。概雖兩小無猜、父母欽定之婚姻,亦有真愛情者。吾讀此書至此,既覺故事中平亞曼娘之不俗遠勝其他云云粕著。亦恨禮教之陳腐,相愛之人,未及婚嫁,不得相見相語,不能傾訴衷腸。擦掌磨拳,為其糾葛,速速閱讀,欲知後事。及至曼娘喪父,平亞以婿作祭叩首,吾心方定,此天作之合,終成人之美。更羨曼娘,有愛人如平亞者,夫復何求。

然下章急轉直下,平亞染疾,良醫束手,日復一日,每況愈下。及曼娘趕至,沖喜成婚,疾病少退。此非古之沖喜所成,而積鬱少年見傾心之人心情豁然,日漸好轉之效。但不測風雲,禍福旦夕,十日光景,猝然,平亞死。吾讀至此,茫然若失。

平亞未養兒育女,非高壽終老;未出將入相,非戰死沙場。食一黏粽喪生,何其悲也!似五虎將張翼德戰陣前未亡於呂奉先方天畫戟之下,而夜深寐時喪命兩無名走卒之刀口,何其痛也!

書讀至此,未及三分。人常匆匆翻閱而過,以曉木蘭之後故事。吾無心續讀,合頁長噓,慶幸此非端午之祭,否則必無念復食粽耳。

京華煙雲讀後感3

“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題記

這本書我並沒有讀完,但是,在這種沒有讀完的情況下,作者林語堂寫書時的心情卻是在我心中完整的體現了出來,這本書即使是沒有讀完,那種淒涼的感情在全書的開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從讀過了此書,在我的腦海裡,“木蘭”也從一個變到了兩個,一個就是“鐵血女漢子”花木蘭,而另一個則是書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蘭。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決定的兩個木蘭結局時的情感的不同,與花木蘭的熱血、姚木蘭的冷靜所對應的,花木蘭的美好的結局,與姚木蘭的悽慘的結局。

雖然姚木蘭的結局不稱人意,但是她在書中所表達出的'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則讓更多的讀者喜愛她,對於壓迫,她反抗;對於封建,她反對;對於權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麼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大家庭,結局卻是依舊的慘淡。它的結局好比駱駝祥子,卻比駱駝祥子更加高深莫測;他的故事情節好比水滸傳,但比水滸傳更加悽慘;它的人物設定好比紅樓夢,卻比紅樓夢更加複雜纏亂。

這樣一本書,則是作者林語堂獻給那些在抗日前線戰士,林語堂以這種方式來批判這種封建的社會的腐敗,以及對先進思想的一個讚揚。就如題記所說:“不是英雄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而我則對於這本書的感覺,則更多的感覺到了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孤獨

“一書一世界”之類的話形容這本書已經不適用了,這本書則是“一書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