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後感彙編(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人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傳》讀後感彙編(8篇)

《名人傳》讀後感 篇1

一杯香茗,一盞明燈,一本《名人傳》。

強者無畏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貝多芬

貝多芬的童年是黑暗的,艱苦的,但是卻磨練出他奔放獨立的天性。從他的父親逼迫他學習鋼琴演奏到他開始到各地演出賺錢,深受病痛的折磨, 但他以頑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不向厄運低頭。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貝多芬遇到了莫扎特,並與他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然後,他又拜海頓為師,專心學習音樂。當他在音樂上取得小有成就時,災難再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貝多芬的聽覺逐漸衰退。失聰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只是失去了一部分的世界,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就相當於失去了整個世界。在別人眼中,貝多芬是多麼得不幸啊!可是,在我的眼中貝多芬的人生之路 上雖被上帝關上了一扇大門,但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窗,他曾想過放棄,放棄音樂,放棄生活。在他經過一夜又一夜的深思熟慮之後,他又重新振作起來了!他以頑強的毅力在生命中掙扎,在痛苦中創作,完成了他這一生最精緻的音樂鉅作:偉大而悽婉的《月光奏鳴曲》恢弘而絢爛的交響樂《命運》《田園》,他還創作出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第九交響曲》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為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和平明燈。

貝多芬的一生可謂是酸甜苦辣鹹,五味兼備。但是他面對坎坷挫折,始終保持著一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深深啟示我們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都不要被厄運阻擋去路,勇敢面對生活!

忍者無懼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的一生並不像貝多芬一樣遭遇著種種不幸,但他在精神上受到的打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孤獨伴隨了他一生,無妻無子的寂寞生活,又因為西斯廷的工程他有了一個病態的軀體,但他依然堅持著內心的那團希望之火。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多少人敬佩呀!他是天才,但是卻受到教皇的束縛,教皇的藝術總監博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要求米開朗琪羅不修陵墓,強求他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琪羅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創世紀》,舉世驚歎!他的雕塑作品《大衛》使用一塊久被棄置的名貴石材雕刻,可見米開朗琪羅為其花費了多少心血,才雕刻出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或許這對於米開朗琪羅而言,《大衛》是他尊嚴和意志的化身。在他晚年之時,他還一直攜帶著痛苦創作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直到1564年2月18日午時,這位把無以倫比的藝術天賦和創造力全部獻給了藝術的雕塑家無聲的離開了世界。

米開朗琪羅孤獨了一生,他追究藝術的那種執著和真誠深深的感動了我,他就是一位孤獨的英雄!

仁者無敵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這位偉大的小說家,他從小生活在社會上層,擁有金錢和地位,可是他卻對社會底層的貧苦人群深表同情。他因為不惜一切追求真理,被教會開除了教籍。但他用那強有力的筆,寫了一部部的文學著作《童年》《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到了晚年82歲高齡時,托爾斯泰真正告別貴族生活,他選擇了離家出走,但因該染肺炎,與世長辭。他死後,自己的墳墓前沒有墓碑,更無墓誌銘,甚至連托爾斯泰的這個名字都見不到。托爾斯泰的一生,不禁讓我為之感嘆!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他甘願放棄自己的一切,付出生命的代價去追尋信念和真理,不愧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大師”!

《名人傳》這本書,又讓我們呼吸到英雄們的氣息,貝多芬的頑強,米開朗琪羅的忍耐,托爾斯泰的仁慈,他們都在書寫著傳奇,同時也在警醒著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後退,不放棄,有一顆奮鬥、頑強之心,就能走向人生的巔峰!

《名人傳》讀後感 篇2

“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也是一個高尚的人。他遠離塵世,走著一條不尋常的路。他是這樣活的,也是這樣死的……”

貝多芬,這位享譽全球的藝術家,一生中經歷了多少磨難,遭受了多少打擊!2歲時,可怕的天花差點要了他的命,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他才躲過了死神。3歲時,他慈祥的祖父又遠離人世間,從此,貝多芬的父親沉醉於酒桶之中,晚上回來又打罵貝多芬。到了15歲,貝多芬更是揹負著養家的重擔。17歲,他又失去了心愛的母親。到了三十一歲時,可憐的貝多芬幾乎什麼都聽不到了!

相對於他的悲慘命運,貝多芬傳奇的一生更是值得人驚歎!他在三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1778年3月26日,貝多芬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音樂會,那時,他還不滿8歲!而他不滿15歲時,就已經可以指揮一個樂隊了。18歲,貝多芬就成為了一個知名的作曲家!在他以後的歲月裡他的音樂天賦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先後創作了《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大提琴鳴奏曲》、《英雄交響曲》、《莊嚴彌撒》和我們都熟悉的《月光鳴奏曲》(又名《月光曲》)等世界千古絕唱。

讀了《世界名人傳記——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樂。我不僅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讓我瞭解了貝多芬。還讓我從中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矢志不俞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動力。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貝多芬的一生是從磨難中走過的,人生的荊棘一再狠狠地刺他,而貝多芬,卻始終沒有放棄他的理想,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地爬起來,不斷地向人生輝煌的頂點邁進!

——天賦+努力,是人生駛向理想彼岸的雙槳。貝多芬,從小就受到音樂的'薰陶,很小就顯現出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他8歲就開辦音樂會,15歲就能指揮一個樂隊,18歲就成了知名的音樂家。相對於他10分的天賦,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歲就經常練琴到午夜,他平時練琴都練得手發燙!正是因為貝多芬不僅有超人的音樂天賦,而且有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最終成就了這位傑出的音樂家。

——不斷地磨練是嚴寒的人生路上抵禦嚴寒的棉衣。貝多芬一生中不管在愛情還是在事業上,都遇到了許多挫折,然而,這些挫折並沒使他灰心,反而更加激發了他,《月光曲》就是他在經歷了愛情的失敗後的佳作。

這些道理不是隨便說說,他們還幫過我的大忙呢!

有一次,石老師佈置了一道非常難的題。只告訴我甲乙兩車兩次相遇的地點距離分別是28千米和60千米,還告訴我兩車相向而行,到站後立即返回,求兩站的距離。麻煩哪,這裡面有太多的未知條件了,如:甲乙兩車的速度,相遇時間等等!我左思右想,可還是沒有辦法,怎麼辦呢?明天就要交作業呀!

我望著窗外的傾盆大雨,正準備放棄之時,心裡靈機一動: 抄答案。可……作為一個好學生,抄答案,好象有點不道德吧!但,我這個題實在想不出來呀!不抄吧……明天可能會罰站;抄吧……自己的良心又過不去。就在我內心交錯矛盾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貝多芬!貝多芬在那樣的環境下,依然是那樣的努力,那樣的矢志不俞,那樣的經得起挫折!可我呢,遇到一點困難就低下了頭,貝多芬對我的教育難道是白教育的嗎?不,絕對不是,我一定要把這道題解出來!

想到這裡,我心中好象燃起了火一般的鬥志——一定要解出這道題。我努力回想老師以前教給我的方法,有啦!我連忙畫出一個線段圖,按照題目的要求一步一步來。沒過一會兒,題目做出來啦!我真高興啊!我真快樂啊!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到萬分快樂,因為它告訴了我一些會令我受益終身的道理!

《名人傳》讀後感 篇3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鬱的思想,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壓力。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佔卻無能為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唯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並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裡,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教皇賞識為榮了,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雖然他的本質性格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的,只是他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於不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向權力屈服。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著幸福的家庭,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其實縱觀全書,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讀後感 篇4

許多人常說:“一本優秀的傳記不止能讓我們意識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的生活。”《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豁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它們的主人翁作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說家,然而,固然它們的生業和所處的時代各不一,但它們所尋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盡力儘量。

面臨苦痛、面臨伶俜,貝多芬挑選了堅決保持自個兒的信念,作為一個聽不到不論什麼聲響的音樂家,他給人一種驕慢的錯覺,對於政治上的專制統治,無情的戰亂,他卻挑選了抵抗,為了和平,貝多芬曾說:“凡是為了取得更美的事情,不論什麼規律都可以除去。”這句話正確地表現了他當初不贊成專制的心理,而米豁朗基羅又何嘗不是呢?為發明表達真善美的永不磨滅好作品而獻出了一生的精神力。由於他信任只要自個兒的魂靈能夠堅忍果斷,不因哀苦而一味沉淪,那末就一定會衝破神魂上的約束限制,本想他的人機體機能想中。而托爾斯泰則用他的筆桿描畫除開當初社會形態的陰沉,對神的崇奉是他持之以恆地用筆頭兒向人類社會撒播愛的胚珠。

而我面臨如今的和平,美妙的社會形態,更應當用刻苦的學習豐厚的知識,武裝自個兒,走向美妙的未來。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達千千萬萬崇高的神魂,尤其使我欽佩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數對抗的神魂。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幼年是苦痛的。人的生活對他來說就好似是一場悽慘而殘忍凶惡的鬥爭。爸爸急於想研發他的音樂天資,運用暴力強迫做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點,惡運再度來到到達貝多芬的頭上:他錯過了最關係密切的媽媽,貝多芬痛不欲生,只有修函向朋友哭著訴說。

痛苦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互相交流。繼續,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著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刻,苦痛再度來到。徐徐,貝多芬聽覺的耳朵越來越衰落,他的內臟也受著猛烈的苦痛的煎熬。但他仍然瞞著全部人,一直到他再也不可以掩飾了,才修函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漸漸增加的,但沒有絕對聾,可謂,幾乎貝多芬全部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許多人在貝多芬那青年時期流露的臉上看見了牛人的視線:從那視線裡許多人又可以看見他悽慘的命數。在這以後的年月裡,性情過於自由急躁的貝多芬也繼續不停一次的遭遇到愛情的否絕。在受到這些個人的身體苦痛之時,貝多芬又務必承擔著另一種苦痛。

不惟這麼,他的身板子也“叛離”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急性病、眼結膜發炎等等。身板子一天還不如一天。儘管這麼,但他從未讓步過音樂。要曉得面臨偌大的艱難,貝多芬卻毫不不堅定,這需求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性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迫切地盼望福祉;他不願信任自個兒的不幸運是不可以治療的:他迫切地盼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飽含著期望。或許如今你的績效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往後你依舊是這麼。必須要信任自個兒的實在的力量,對自個兒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數對抗,最後變成著名人物,一樣,我們也要盡力儘量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能力使人福祉,而不是貨幣。”

除開這一點兒外,本書的筆者羅曼·羅蘭也想奉告我們一點道理:悽慘的命數和苦痛的考驗不止來到在平常的人的身上,一樣也來到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受到艱難困苦的時刻,應當想到這些個勉強承受並打敗苦痛的楷模,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個兒的崇奉……

《名人傳》讀後感 篇5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理想,都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在他成功後,不幸耳朵失聰了,想想看作為一個音樂家,這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呀!而且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然而所有的磨難都使他變的更加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誠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歡樂,卻創造奉獻給全世界。然而他卻聽不到人們對他的讚譽,他也聽不到自己創作的一些優秀的作品。然而的勇敢、努力、堅持並沒有白費,因為他終於成功了,他戰勝了很多我們難以想象和難以忍受的一些痛苦、疾病,還有一點就是作為一名音樂家,舞臺上的演奏者沒有臺下聽眾的支援、肯定和青睞,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壓力,帶給心靈沉重的挫折感。然而他還是戰勝了它們;他的努力使全世界的人都為之歡呼雀躍;他的實力得到證明,所以最後他攀登上了生命的顛峰。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壓力。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佔卻無能為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教皇賞識為榮了,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雖然他的本質性格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的,只是他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於不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向權力屈服。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著幸福的家庭,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其實縱觀全書,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讀後感 篇6

托爾斯泰的無情則是別一種型別。他反對社會的邪惡,同藝術家對人身上的道德、精神、創造力量的極大信任結合起來。與福樓拜不同的是,福樓拜“認為自己的力量在於不愛自己的主人公”,而托爾斯泰則“通過現實主義的力量……使自己在任何人身上都得到了體現”,正是由於他對人們的愛,“他深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羅蘭無論如何也不願意這樣說:彷彿托爾斯泰就是從寬恕一切的立場去看待他所否定的人物的。這一點在論揭露者托爾斯泰、論托爾斯泰的《反對社會偏見的鬥爭》這些隨筆中說得很有分量。但是。羅蘭堅信,托爾斯泰——遠遠勝過他那些同時代的法國現實主義者——的作品裡揭露和否定的感染力是同對正面人物的優秀品質的探索聯絡在一起的。托爾斯泰的這些探索不管多麼天真純樸,然而重要的是,他作這一個藝術家,甚至作為一個政論家,並沒有侷限於“純粹的”否定。托爾斯泰的批評始終具有創造性價值。他竭力重新建造。在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中,羅蘭不僅高度評價了他的社會洞察力,而且還高度評價了他對待人的人道主義的感人態度,而這正是他那創新的心理描寫手法的基礎。在《托爾斯泰傳》中,羅蘭並不打算去弄清楚一些歷史原因,即俄國的現實主義,特別是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之所以產生巨大力量和獲得世界意義的歷史原因。俄國文學同人民及其解放運動的緊密聯絡,文藝作品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所有這一切當時羅蘭還不是很清楚的。但是在他的書裡出現了一些正確的推測:人民反對壓迫者的怒潮日益高漲,這對托爾斯泰產生了影響,養成了他對社會的批判態度,特別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期。……隨著新世紀的'開始,革命風雲四起,開始出現在知識分子中間的風潮,在人民中間擴充套件開來,同時紛擾不安地煽惑著成千上萬備受壓迫的人。這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貧苦大軍的先驅者,托爾斯泰從自己的雅斯納亞·波良納的窗口裡是不可能看不到的;民眾的災難不斷,他們的風潮日益高漲,在這一局面的影響下,托爾斯泰違背了自己的學說,“同樣大聲疾呼向劊子手們復仇”,羅蘭目光敏稅地指出了托爾斯泰人民性的另一個方面:一個藝術家對民間創作、豐富的民間語言和勞動農民思維方式的高度注意。“托爾斯泰這位大師不受文藝程式化的任何束縛,就該格外敏銳地去領悟人民思想和語言的整個美妙之處。他習慣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生活在農民中間,他掌握人民思維的特點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僅僅托爾斯泰的語言和描寫手法應歸功於人民;他的許許多多的靈感也應歸功於人民。”在描寫托爾斯泰的許多法國文學家中間,象羅蘭那樣清楚地感覺到他的創作技巧的這一極其重要方面的大概一個也沒有。顯然,羅曼·羅蘭根據自己的一些創作上的探索,估價和領會了托爾斯泰人品的真正價值。從事《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創作,在內容豐富的長篇小說的新形式方面的探索都激勵著他努力去認識托爾斯泰的歷史性長篇小說的寫作技巧的意義。他既清楚地感覺到了《戰爭與和平》的藝術結構的創新,又感覺到了這一創新同俄國現實、同托爾斯泰的生活經驗的聯絡。“智者的天性愛好吸引了他,使他從描寫人物的個人命運的小說轉到廣大群眾和千百萬人的意志在起作用的小說上來。托爾斯泰曾在塞瓦斯托波爾看到了各種悲慘事件,這些事件幫助他理解俄國民族的精神和長期以來的遭遇。羅蘭說,在《戰爭與和平》中,”我會感覺到歷史那有節奏的和可怕的步伐,在你的面前會出現一個整體,那裡一切東西都是相互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在小說原結尾中,”產生了生命的連續性和死而復活的永恆性的印象……未來的英雄,發生在他們之間的各種衝突都被預料到了,離開人世者的音容笑貌活在其接班人的心中“。托爾斯泰史詩性小說的這些與眾不同的特點,早在大學生年代就吸引了羅蘭,激勵他如果不去模仿,那就去競賽……《托爾斯泰傳》同羅曼·羅蘭的創作探索同樣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在《托爾斯泰傳》中,羅蘭闡明瞭俄國偉大藝術家的美學觀。

《名人傳》讀後感 篇7

在冰雪消融的午後,我緩緩合上手中的《名人傳》,細呷一口手邊的清茶,若有所思地凝望著窗外湛藍的天空。

讀完這本書,心靈受到強烈衝擊的程度,已是區區“震撼”兩個單薄的字,不足以形容的。這些傳記中人的生涯,幾乎都是一種長期的受難。或是悲慘的命運,把他們的靈魂在肉體與精神的苦難中磨折,在貧窮與疾病的鐵砧上錘鍊。正如作者羅曼·羅蘭所說:“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生為偉大。”依著,追尋著這些偉人的先例,我們也應該鼓起對生命對人類的信仰!

內容就不在這裡過於詳盡地介紹,不然就會“本末倒置”,反而顯得冗長而累贅了。

在病痛的折磨、親人的離散之間,貝多芬依舊是安詳的,貧窮和苦難幾乎籠罩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反而變得非常柔和與忍耐。在彌留之際,安詳地躺在病床上,說:“我耐著性子,想到:一切災難都帶來幾分善。”這個善,是解脫,像他臨終時所說的“喜劇的終場”,我們卻說是他一生悲劇的收場。

想到這裡,腦海裡刻畫出一個體態臃腫、面色發黃的病人,在彌留之際,微笑著迎接死神的偉大形象。我的心靈,忍不住之為顫動。

貝多芬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豐厚的音樂遺產,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是啊,一個人的生活也許會有缺陷,生活會陷入困境,只要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使熱愛做為人生大廈的基石,讓歡樂成為生命的`主題,一定能成就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用痛苦換來的歡樂。”一句簡短而有力的話,足以讓每個人為之動容。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依據是什麼?是信念!正是這種信念,使貝多芬在晚年雙耳失聰、孤苦無依、貧困潦倒時,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偉大的生命交響曲!

回顧他的一生,在敬佩的同時,也讓人惋惜。這樣一個音樂天才,卻在晚年奔波輾轉,溫飽都成了問題。但正因如此,也成就了貝多芬輝煌的一生!

寫到這裡,思緒便飛向了廣闊的天地。細數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追溯他們的人生歷程,無不經歷過巨大的挫折,在苦難中成就大業。一句名言闡述是最合適不過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從貝多芬的一生中,獲取到的偉大精神遠遠不只這些皮毛。那些成功人士在磨鍊中成長,圓滿結束了他們的一生。貝多芬創就的偉大貢獻,他生命中的悲劇色彩,使這筆財富顯得猶為沉重。在病痛的折磨中,在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這位英雄,永久地閉上了沉睡的雙眼,結束了他飄零而坎坷的一生。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是的,你做到了!你用你自己的一生譜寫出光明與希望的詩篇,驅散黑暗與迷茫。你的千秋偉業將載入史冊,被千秋萬代而讚頌。不知這一切是否可以減輕你病痛折磨時的一絲痛苦,是否可以作為命運對你悲劇人生的一絲補償?

安睡吧,朋友,不知這浩蕩的天地間能否安放下你崇高的靈魂。

後記:本來是想寫三個人的,可是真的是因為貝多芬帶來的巨大震撼使我停不下筆,有機會的話會寫完三個人的感想。

看完之後心情挺沉重的,拿貝多芬來說,他窮盡一生把生命與心血獻給了音樂,晚年疾病纏身,在病床上走了。命運可以說是對貝多芬非常不公的,儘管他死後名垂千古萬人景仰,可是對他來說,減輕不了一絲痛苦呀!一生的奮鬥,卻換來這樣一個潦倒的下場,太悲慘了!——這樣說也許是不確切的,對於這種偉人而言,他完成了他的巨集願,便體現了他生命的價值,這一生便是完滿的。對我這種“凡夫俗子”而言,命運對他是極為殘忍的,風燭殘年之時還飽受摧殘,書上甚至有提到,他臨終前的病床上,還有臭蟲與他“作伴”。我的目光可能很短淺、世俗,對我而言,若我能經歷如此大的錘鍊,命運對我的最好回報,不求享盡榮華富貴,哪怕過高品質一點的生活,安詳地結束一生,也是好的啊。做偉人,真的太難了。在這個物質的時代,這種稀世罕見的人,恐怕要銷聲匿跡,再難尋找了吧。

《名人傳》讀後感 篇8

一個家喻戶曉的音樂家——貝多芬的一生,被羅曼·羅蘭一字一句記錄在此——薄薄的小本子上。

我想將貝多芬的一生比做盛夏的一天。天未亮,是黑暗,冷颼颼,又那麼厚重,矇住外面的世界。但很快,天就微明,緊隨著第一縷曙光的是又一輪嶄新的日出。那一輪紅日不會掩飾萬丈光芒,大搖大擺地炫耀著、揮霍著無與倫比的奪目光彩。只是天空、雲彩喜怒無常。眨眼之間,空氣沉沉地快壓到地面,一團團烏雲黑壓壓地向四面八方進軍,最終包圍全世界,一切都無法逃脫。將所有人嚇了個魂飛魄散後,烏雲說只是玩笑一場。於是烈日依舊炎炎不息,彩雲依舊來去歡喜。但懸著的心正要放下時——所謂福禍相倚,好景不會長——看似風和日麗間,空氣中蓄滿了閃電,丫杈中儲滿了雷鳴,僅僅一點微小的摩擦,惹來了電閃雷鳴、疾風驟雨,摧殘著一切。再怎麼猛烈,也只是夏天的雷雨罷了。雨後依舊是天晴。有些人忘記了黑夜,有些人沒有。冷日漸漸西去了,光彩一縷縷地消逝,天空中先是蒙了一層藍色紗,漸漸浮著些許灰色絨絮。慢慢,慢慢。天黑的過程繁瑣而又痛苦。夜幕降下後,那第二天早晨不會來臨了。

看書時,媽媽說,貝多芬總是一個人。不全是。

書中寫道,貝多芬在聽力逐漸下降、出現重聽且再也隱瞞不下去時,告訴了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是什麼樣的人讓貝多芬如此信任如此依靠?親愛的、善良的、真摯的……描述不盡。兩個最相知最真誠的密友。貝多芬在最無助最痛苦的時候向他們傾訴著心。

我想,不管是到天涯或海角,不管是處在何種艱難險境,最好的朋友總是在你身邊。你悲劇式的愁苦中,他們會給予你援助的大手,借給你倚靠的臂膀;當你終於懂得了製造歡樂,他們便是那最忠實的守護者,最悉心幫助你的一片小小天空。友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

一曲曲天籟之音的誕生,或許只是才華上的登峰造極,但一支支曲子的背後充滿著痛苦的吶喊,是一種讓心靈習慣於痛苦的悲愴。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向疾病、向命運、向社會宣戰?他又是如何抵住無休止的傷與痛,譜寫樂曲?自然是他那堅強與不羈的性格,頑強抵抗的毅力與不甘挫敗的信念。

似乎那些受過的創傷越重、上帝待他們越不公平、命途越是坎坷的人所創造的成績也是越大的.。像貝多芬,雖然在音樂方面天資極高,卻不得不接受最最致命的打擊——(對於音樂家來說)耳聾,依然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樂章,被尊為“樂聖”;海倫·凱勒幼時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沒有任何與外界溝通的途徑,說話,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但她卻掌握了五國語言、從哈佛大學畢業,成為了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霍金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又因患肺炎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但他成為了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做出這些卓越成績的人,之所以不是普通人,是因為人只有在逆境中才會堅強,只有在不斷地摔跤中才會不斷站起,只有在沒有選擇的境地中才會有與上帝對抗的力量與信念,才會不斷磨練自己,不屈服於命運。困境有時是促人奮進的助推器,在困境中,你不得不學著打敗一切,永不低頭地在湍急水流中逆流而上,因為一旦鬆懈,定會摔得最慘。普通人,像我們,就是坐在竹筏中順流而下的遊客,緩緩欣賞著風景,哪來什麼勇往直前的意志、什麼堅定的信念?

禁受住千難萬險的他們,會在風雨後見到彩虹,而一直優哉遊哉的我們,最終是被浪頭壓倒的命運。

合上小本子,合上貝多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