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浮力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浮力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1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我們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我認為,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物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物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科學、社會生活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物理教學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觀念是否落實: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觀念,只注重尖子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忽視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狀況,忽略了對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的提高;往往只關心物理的相關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相關學科的知識的聯絡,尤其是極不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高;往往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識與生活的必然聯絡;往往只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問題意識的保護和培養,忽略發展其對科學的探究能力的培養等方面。

如在學習“第十六章 熱和能”的內容時,我對教材中的“地球的溫室效應”並沒有輕易放過,而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和物理學科和現實世界的廣泛聯絡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好物理的興趣。

物理新課標不僅對物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如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初步的物理知識與技能,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它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物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物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物理新教材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中“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等結論對國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而且其推導過程是不完全歸納法,在教學設計中如果按教材的體系、線索平鋪直敘的講授,則學生沒有深刻的印象,相應的結論內化成學生的世界觀也成為空談,要學生死記結論效果也不佳。在對教學設計的反思中,我經過對多種設計方案的比較,最終決定讓學生開展討論和辯論,讓學生們充分思考,讓各種觀點充分碰撞,讓他們接受以上結論。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問題意識是否具備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在學習“浮力的應用”的時候,我讓學生先放“孔明燈”(市場有售)玩,然後要求他們探究“孔明燈”升空的原因。學生們熱情很高,並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我在最後總結時,重點並不放在結論上,而是放在大家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的過程上。重在肯定同學們的參與過程和鼓勵、讚揚同學們敢於發表意見,尤其是敢於發表不同意見行為。之後,我又把這種研究性學習方式延伸到課外,要求學生平時更多地關心科學、社會、關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並把它們和自己所學的知識聯絡起來思考、探究。事實證明,這樣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同時也學會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筆者認為,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和研究能力,有設計富含知識和能力,並有利於展開多端性、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於活躍積極的狀態。

四、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討論“物質是可分的”這一結論時,有個別學生提出了物質分到一定程度後不再可分,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在後來的探究“孔明燈”升空的.原因時,有學生提出了“孔明燈”升空的原理與火箭升空原理一樣,這時,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個觀察探索的問題:觀察“沖天炮”的升空過程,探索其升空原理。這樣,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問題意識得到培養,把深奧的物理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密切聯絡起來。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採取壓制、迴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覆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影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和問題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引申。

五、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題“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受到幾對平衡力的作用?為什麼說他們是相互平衡的?”的題目中,有些學生對“為什麼說他們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於解釋,而是讓學生反覆觀察實驗,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

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產生的問題更值得我們反思,給我們更多的啟發,更是我們從事教學活動的有效資源。

例如,前面所敘的探究“孔明燈”升空的原因中,有學生提出了“孔明燈”升空的原理與火箭升空原理一樣,這不正是我們引入新知識教學的重要契機嗎?

物理是一門觀察、實驗和物理思維相結合的科學,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形式最一般規律和應用十分廣泛的基礎科學,是一門定量的精密科學,是一門帶有方法論性質的科學,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還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總結規律。還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物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科學素質的養成。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學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浮力教學反思2

這篇物理教學反思文章國中物理教材水的浮力教學反思供廣大物理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時參考。具體反思內容如下:

一、設計活動,玩中激趣,在做中學

設計學生動手活動貫穿整節課。在匯入時我設定如下情景:“怎樣從瓶中取出乒乓球?”一開始就用活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設計了兩個體驗浮力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對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怎樣使橡皮泥浮起來”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還設計了發散思維的拓展活動,學生髮揮想象力,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嘗試使橡皮泥浮上來,看哪個小組想的點子多…….整節課利用簡單常見的器材,通過親身感受,學生在活動中找到學習的樂趣,並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慾望,在做中學。

二、合作與交流的“小組學習”,學生在合作中快樂學習

團體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合作中成長。

1.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參與課前準備

教學設計採用“過程式”教學,即課前準備,課堂探究,課外延伸。課前學生運用Internet查詢有關水的浮力的資料,並準備實驗用具,所有準備過程都是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組織協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動器材都是簡單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臉盆,桶,石頭,玻璃彈子,橡皮泥,可樂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狀---------校運會入場式道具),從生活中,從身邊取材,充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並進行交流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能發揮協作的團隊精神,分工合作,有序進行。採用"新課-實驗-觀察"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邊上課,邊做實驗,邊進行觀察。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眼、多動口。使學生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實踐表明,選用小組教學方法,有利於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充分發展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技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於相互確認、相互補充和相互啟發的團體性思考和創造等要求。同時,教師能及時瞭解情況並給予指導。

三、從感性認識到抽象思維,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整節課的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從感性體驗入手,進而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如:瓶中取球,2個體驗活動,讓學生對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認識;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來的活動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號為什麼會沉下去?最後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在合作中成長。

四、親切交流,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

建立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進行創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師的態度和藹可親,表情豐富、幽默,教學氣氛輕鬆自然,力圖使教學活動活潑,激起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出錯,經常運用表揚鼓勵性評價,耐心啟發引導,使創新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如課堂上師生應景產生一些小花絮。如:

生:老師浮起來了!

師:不是老師浮起來了,是你的橡皮泥浮起來了!

生:呵呵,嘻嘻,哈哈…….

師生在親切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互動。微笑教學,使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多鼓勵,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大膽放開,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無形中教師與學生便建立了一種合作友好的關係,對學生起到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把與之有關的知識,圖文並茂地一同輸入電腦做成課件,指導孩子怎樣利用課餘時間去查詢讀取,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供了資源。第二,設定資訊課,把學生帶到網路教室上網查詢與主題相關的資料,並把自己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摘抄下來或者複製下來自己整合做成word文件或powerpoint。多媒體圖、文、聲、像等具有豐富的再現功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自由舒暢的'探究學習環境使資訊資料的收集、分析時間充足,形式多樣;再者,資訊媒體中資源豐富,蒐集的過程也相對獨立,有利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動的主體性。

六、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所要注意的問題

1.計算機的運用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學設計才是關鍵所在

從教學需求的角度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強調教師的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和學科教學基礎,發揮計算機的長處,

而不是拋開一切只要用計算機就行。教學中,課件等計算機的運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關鍵還是教學設計。

2.資訊汙染與網路安全。

注意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資源,資訊科技與國中科學課堂教學整合無疑將是資訊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因此,我們積極倡導和探索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力求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這次新課程課堂教學典型案例活動的開展,給我提供了鍛鍊的平臺,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科學課是今年第一次設立的實驗科程,更是摸著石頭過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內容,對於學生物專業的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是否選擇這個內容上錄影課?我曾經猶豫過:擔心講得不夠嚴謹,能否講得透徹?後來覺得,也許這樣更能發現問題,幫助自己更快成長。最終還是決定接受挑戰,勇敢進行嘗試。

八、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遺憾中成長

作為站上講臺僅一年的新手,對節奏的把握偏快,這是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要克服的問題,希望在實踐的學習中逐漸變得從容。

第一次拍錄影課,事先沒考慮到鏡頭與學生、教師三者的位置關係。課前沒有把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向攝影師溝通,有些明顯的實驗現象和過程被學生擋住鏡頭,導致一些精彩的瞬間沒能出現在鏡頭上。如,匯入時設定情景,“怎樣從瓶中取出乒乓球?”學生動手向礦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還有學生座位雖做了分組的擺放,課後發現還有更好的擺放方式,如六人圍成一個長方形,可能上課和錄影的效果會更好…….

還有,雖然能用語言,微笑,眼神,手勢等滿懷激情和感染學生,但觀看錄影後,自己發現有時語言還不夠精確簡潔,手勢還不夠乾脆……下次還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導時間,讓教學更優化。

我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遺憾的藝術。再著名的導演,每拍完一部電影都會有遺憾;每上完一節課,我都在尋找遺憾,正視遺憾,相信一定可以在遺憾中成長。

浮力教學反思3

背景:為迎接區優質課大賽,我校在報名老師中進行海選,據說只有兩名老師可以有幸入圍。應該說憑我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想入選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不報什麼希望,順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所以我蒞臨聽課指導。 教學內容為——浮力。

教學程式:

引入、說說生活中的浮力現象——體驗浮力——測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響因素——練習——小結等環節。

引入環節:

我選擇了一個氫氣球,幽默的語氣開始本節課。(原來打算表演小魔術——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後捨去)

體驗浮力: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較手所受的浮力和現象。

測量浮力:

把硬幣投入水中,提問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嗎?要求學生小組內利用身邊的器材,合作設計簡單的實驗說明這一問題。(事實證明:學生能利用彈簧測力計通過稱重法比較和測量浮力,解決問題)

探究浮力的影響因素:按照探究環節進行,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猜想的理由要求說出(教師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據可以是生活經驗、實驗現象、公式、學過的知識,甚至是“直覺”,經過前面的鋪墊學生可以說出幾個猜想)。難點在於猜想的合併歸納和排除。最後是小組分組實驗,交流得出結論。

反思:課後我及時找到聽課老師和領導,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用高校長的話說“這節課不愁教學反思的撰寫了”。的確,結合自己的感受並大家的意見,現總結如下:

其一、教學的程式安排合理,教學方法得當,有備而來。

其二、部分環節設定不妥,造成後兩個環節沒有完成,是個遺憾。

1、要求寫出實驗驗證浮力和密度關係的.步驟的環節可以刪去。時間佔據了六分鐘之多。

2、體驗浮力的實驗,在提問上或者器材上可以做改進。(提問:哪個更費力代替哪個更容易?用小塑料瓶子代替乒乓球,防止乒乓球的旋轉帶來的影響

其三、自制了一個器材方便測量浮力,效果不錯,雖然在實驗室待了兩天,幾經改進和挫折,非常不容易,但是結果還是值得欣慰的。

其四、在猜想環節上,我準備了八種可能猜想,並對每一種可能設計了處理方法(後附),但是處理結果還可以更準確、更科學、更明晰。

其五、在教師語言、語氣語調的變化上加強鍛鍊。

比如引入用疑問語氣,提問用祈使語氣,表揚用感嘆語氣等,語言要波瀾起伏,這是個慢功夫,今後注意加強和改進。其六、活動型課和講授型課的比較。(第三節課聽了劉老師同樣內容的課,同課異構。)學生更喜歡哪一種?哪一種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構有沒有優勢,哪一種更有利於保持學習興趣的長久性?經歷挫折和困難,然後解決問題,其中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找機會把這樣的體驗給我們的學生。

浮力教學反思4

本節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膽實施。

二、要反覆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麼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是什麼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學案要反覆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

三、要多元評價,提高課堂效果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大家都說: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感覺不好意思誇,或者感覺麻木,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

四、要發現問題,才能促進發展

通過一節展示課我發現瞭如此多的不足和問題,反思是為了進步,進步還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浮力教學反思5

今天講浮力公式應用時,教學效果不是很好,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一種無奈、麻木和厭煩的情緒,針對這種現象,下課後我找了幾個學生了解情況,得知學生基礎較差,尤其是遇到計算時,心理上就感到害怕,望而卻步,連看都不願去看一眼。

因此,這節課上課時我首先給學生講了有關計算題的重要性,又從心理角度分析了學生的牴觸情緒,得到學生的共鳴後,然後說這節課我們從最簡單的題入手,大家好好聽,體驗一下做計算題的樂趣,並訂下和約,如果大家覺得聽不懂,沒有信心,我今後就決不講計算題。

這使得部分學生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進入了課堂。講課時,我先將浮力的計算公式重新講了一遍,把每個字母的意義、單位、作用又進行細緻地講解,而後只選擇了兩道非常簡單且具有代表性的例題,效果明顯提高,尤其在講漂浮在液麵上的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關係時,我拿出了以往會考考過的`一道題,就是利用這道例題得出的結論進行運算的,當時就有幾個同學爭先恐後地口算出了物體的密度,得到了教師和同學們的讚揚。頓時同學們的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其中一個同學感慨地說:“這麼容易就得了3分,原來都嚇得不敢做”。於是我便因勢利導告訴他們,只要上課認真聽講,掌握住方法和規律,計算題並不可怕。這些話立刻得到學生的贊同,教學效果非常好。

通過這節課我感到教師要深入學生,瞭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同時感到學生的信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有成功感,這樣課堂教學才會取得成功。

浮力教學反思6

密度是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對密度的認識,應是對物質性質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同學們對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認識還算可以,但對密度的測定就不自信了,特別是特殊法測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因為利用浮力法測密度,它糾集了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

學生將這些概念綜合到一起,就力不從心了。因為不同的方法測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瞭如指掌。要做到這些,必須從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應用。我們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測出質量m和體積v,常規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密度同學們還可以,但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繩、水、燒杯、小石塊等測出小石塊的密度,學生就無從下手了。這時候在課堂上就要看老師的點撥和指導性了。那麼教師還要從根本上引導學生怎樣測出質量、體積下手讓學生們討論,最後得出:質量要從重力得出,就要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塊的質量;然後根據浮力的知識f浮=gv排,使物體的體積等於v排,就要利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浸沒(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測出物體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無論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設法從根本上找到質量和體積,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浮力教學反思7

一、教材分析

浮力這節內容分三學時,第一學時學習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學時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第三學時綜合運用浮力、壓強、密度等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但是物體的浮沉,在第一節課的實驗教學中就加以滲透,第二節再從理論角度推理驗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a)瞭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b)瞭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適用範圍、簡單應用)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浮力,體驗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時運用的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設計思路

1、浮力知識的綜合性很強。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已經積累了很多對浮力的感性認識。但是要把有關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歸納等。因此《浮力》的教學一直是國中教學的難點。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浮力的教學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歷屆會考中,再簡單的浮力題,得分率也相當低。

2、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特點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瞭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為難情緒。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製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瞭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後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麼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國小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著書忙乎了幾天後開始對我問著問那,我敷衍她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並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國小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國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儘量採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儘量採用實驗引出知識點,儘量讓學生自主發現,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為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後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後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著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複生活中的場景,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併為下節課的教學設定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通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係。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於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並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儘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

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麼多鋪墊,就是為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採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症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浮力教學反思8

通過實驗使學生感受到在水中浮著的物體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種向上的力。培養學生根據給出的材料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並能根據實驗資料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規律、通過使橡皮泥由沉變浮的比賽能夠發現用改變條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體的浮和沉,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根據給出的材料設計實驗的能力,並能根據實驗資料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規律。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的:

(一)情境匯入

以怎樣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這個情境匯入,學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為乒乓球會浮起來,這樣為學生猜想其它物體的浮沉做了鋪墊。

(二)先猜想、再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浮與沉

先讓學生猜想物體的浮沉情況,然後再做實驗驗證,學生通過填寫我的猜想和實驗結果,能夠知道自己猜對了多少,同時也能夠感知:哪些物體浮著,哪些物體下沉。

(三)感知浮著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通過向下壓在水中浮著的泡沫塊、木塊、塑料球,體會手的感覺,觀察放開手後的現象,學生可以感受到這些物體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讓學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後請各組同學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絲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實驗,通過以上實驗得出的資料,學生很容易發現: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採用“探究式科學教學的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探究式科學教學提高學生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促使學生自行地自行發現和探究,並且能夠把課堂教學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精神。“探究式科學教學的八個環節”處在初步嘗試階段,在教學過程中這八個環節不會很順暢,有些環節有時候會被忽視,我和學生會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浮力教學反思9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會考的必考內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於本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為了節省時間,我採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麼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通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麼是浮力後,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為了節省時間,處理本節的重難點。)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著上升。看到學生能根據這樣的生活現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隻粉筆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看到粉筆在水中下沉,根據這一現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並敘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並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通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麼是稱重法。為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量最多,並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你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為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麼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後我又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鉤碼重複一次稱重法測浮力,並注意觀察:“當鉤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的變化,並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來?”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鉤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果對他們有什麼啟示?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突出。

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基礎上,我利用演示實驗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內容,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到,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從而突破了本節最後的難點。

由於本節的內容較多,還有很多內容無法一節課全部解決,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學內容。

浮力教學反思10

通過執教《浮力》這一課的教學,學生課堂氣氛濃厚,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1、因為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上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並通過學習,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課堂上都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

2、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採取開放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三個部分。

①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設定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人人蔘與,積極動腦動手,給每個學生都提供鍛鍊的機會,使學生學有所得。②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在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學習活動中,得出“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這一科學的結論;

③通過歸納總結和大量的應用例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3、從學的方面來說,分為兩個部分。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系列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動腦、動手,運用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研究問題,探索新知,得出實驗的結論。

4、把學生帶到網路教室上網查詢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倡導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力求實驗課程教學最優化。

浮力教學反思11

《浮力》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沉與浮”中的一個內容。感受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基本特點,掌握“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的科學概念。

1.以“生活化”作為主線貫穿整個環節。在匯入環節就以常見的生活場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體(塑料袋、泡沫塊、瓶子、木塊等生活中丟棄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在探究環節,最後教學總結環節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生在實驗中只要測量拉力,計算出浮力就可以了。意圖就是想讓學生多進行測力計的使用操作,達到鍛鍊操作技能的目的,雖然這樣多耗費了一些時間,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亂,但還是值得的。

這一課上完,感覺有以下幾個不足:

1.時間還是控制不好,解決問題環節一個如何使皮球浮起來的問題沒有提出,只解決了一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時,耗費時間過多,實驗操作不熟練,實驗程式不明確引起的。

2.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還有待於提高。測力計的操作上學期上過一課,現在使用感覺還不熟練,一些學生實驗記錄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採集哪些實驗資料,實驗時,小組成員協作意識不強,沒有進行很好的實驗分工。

針對這次實驗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我更加深切的感覺到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在平時的實驗中,多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在一次次的失誤和失敗中鍛鍊操作技能,同時學會實驗資料的採集和分析,真正讓實驗成為得出科學結論、總結科學規律的一個有效歷程。

浮力教學反思12

《浮力》教學反思從生活實際引入:《浮力》這節,引入阿基米德幫國王鑑定王冠的故事,匯出阿基米德原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等於他所排出液體的重力。這樣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又活躍了課堂氣氛,為新課的講解奠定了基礎。物理取材於生活,也就是說,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教師在統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可以將生活中的某種現象當作實際引入課堂。比如,在講《摩擦力》這一節時,可引入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鞋底和汽車輪胎上印製有凹凸不平的花紋?如果時間長了,鞋底磨平了,走路會怎樣?走路可以說是一個很平常的`動作,簡單而鮮明,學生很容易想到鞋底太平了容易滑倒。再比如,講《慣性》這部分內容時可提出為什麼衣服上沾上了塵土之後我們甩幾下就可除塵?學生思考之後很順利引出:由於慣性,塵土物質還處於靜止狀態,使得塵土與衣服分離。從生活中取材,可以簡化知識體系的難度,可以直擊考點,也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對自身物理素養的培養也是有一定幫助的。提前如果拍成學生動手的小視訊效果會更好的啊。

浮力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國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會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物件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資訊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影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後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後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採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後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採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影,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定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影: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麼?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麼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並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分組交流、討論:1.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麼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於什麼?4.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麼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並逐漸壓入水底,然後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定對照組及設定方法,是否需要重複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專案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係

1

2

3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並引導學生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資料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並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資料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係。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並說明自己的收穫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麼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定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採用合併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並且對資料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浮力教學反思14

本章的知識核心是壓強,它是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強、流體壓強與流速關係的基礎。因此對壓強的複習應是重點和關鍵。通過複習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識點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探究得出結論的。這對於學生進一步熟悉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學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過程的回顧、總結與創新也應是本節複習課的.重點內容。

本節課為一節複習課,通過採用單元知識網路框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和掌握國中物理知識的體系結構,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反映物理屬性變化規律的知識,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知識框架學生對各個區域性知識點進行具體的討論、探索,從而熟練掌握有關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詳細總結本單元知識體系的來龍去脈、邏輯關係、思維過程。

但不足之處,學生對浮力公式的掌握還不夠熟練,有亂用公式的現象,今後要加大這方面的練習。

通過這次研討會使我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教學方法不改變就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將勢必要失敗。當前提倡魅力課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環境的影響好多同學有厭學的心理,如何使課堂有魅力學生喜歡你的課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平時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鐘完成教學目標,還能使學生積極的參入,主動學習,在樂趣中獲得知識,以達到學生快樂,課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浮力教學反思15

本堂課經過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師請教學習。

我的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個學生平時生活中不常見的水上滑行器作為引課的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奠定整堂課的基調,然後介紹浮體,最後再詳細介紹浮力的存在與定義,在此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探究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後從浮力的三要素出發使學生認識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課下來,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關於水上滑行器的視訊出現的內容與浮力有沒有關係?水上滑行器的前進其實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這一點在課後評課的老師也提出來了。

其實我也發現了這個視訊在此的爭議,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在之後的圖片引出的時候強調了這個物體處於靜止的時候作為對這個爭議的補充。

但是其實作為一種引課的`手段,我覺得我更應該考慮到所引用的內容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這也告訴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問題的細節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養和更強有力的知識體系。

還有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應該把探究活動設定地更仔細,更詳盡,就像評課老師說的,我前面的時間花的太多,導致後面的探究活動不夠舒展,這也是我作為新教師存在的不足。

關於連線之間的連貫性還有對於一些語言的自然和流暢,我還是做得不夠自然和深刻。

有些話是為了講而講,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處呀。

一些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灌輸不是靠老師一些機械性的語言,而是要靠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