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交往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會交往說課稿

社會交往說課稿1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下是“幼兒園社會說課稿簡短”,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說教材。

此教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幼兒無論在園或在家,無時無刻都會和同伴發生聯絡。但到了大班,我發現幼兒之間矛盾逐漸增多,這是由於大班幼兒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見,在一起時很容易發生衝突甚至攻擊性現象。所以針對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主要以幼兒的情感、認知、接受能力為前提。

二、說目標。

根據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主導作用;並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瞭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2、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樂意與同伴交往。

3、體驗與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樂趣。

根據目標,我們的重點定位於:幼兒能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瞭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活動的難點是:側重幼兒自由結伴講述部分。初步學習人際交往技能,體驗同伴交往的樂趣。通過小組討論,集體評價,遊戲活動等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中。

為了目標更和襖的達成,我做了3點準備:

1、空間準備:6張呈半圓形擺放的桌子。

2、物質準備:幼兒自帶一至兩樣食品,多媒體動畫。

3、經驗準備:事先和幼兒一起回憶與同伴交往的經驗。

三、說教學方法。

1、遊戲體驗法:遊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加深。”通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參加遊戲,加深對同伴的印象,體驗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2、討論法:通過不同形式的討論方法——集體討論、自由結伴討論、個別講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情境教學法: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片段,讓幼兒分析討論對錯,為主題的活動提供具體場景。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4、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中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嘗一嘗、論一論、玩一玩、做一做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體驗同伴的樂趣。

四、說過程。

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共同討論——自由結伴討論——個別講述——情境教學——遊戲體驗——品嚐交流。

1、開始部分:參加加集體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齊搬桌子,按老師要求和同伴一起佈置環境。分小組分任務,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讓幼兒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動,體現目標一。時間為5—10分鐘。

2、基本部分:分三環節。

(1)、共同討論。解決你剛才和誰合作?為什麼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麼嗎?什麼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麼區別?關係又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能稱為同伴?等問題。

(2)、自由結伴討論。我的同伴是誰?我們怎樣成為同伴的?我們在一起發生的一件有趣或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3)、請個別幼兒講述“我的同伴”,教師總結。體現了目標一、二。時間為十五分鐘。

3、高潮部分:分兩環節。

(1)、情境教學。觀看多媒體動畫,評議這樣的同伴對不對?好不好?為什麼?(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兒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2)、遊戲體驗。由於我們班幼兒平時音樂活動中教師都很注重幼兒找朋友邊唱邊表演。所以教師邊彈奏各種教過的歌,請幼兒起立找同伴一起邊唱邊表演。體現了目標二、三。時間為十五分鐘。

延伸活動:品嚐交流。在品嚐交流中結束活動。符合滿足幼兒嘴讒、能力弱的特點,讓幼兒在交往中體會同伴交往的樂趣。

附教案

目標:

1、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瞭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2、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樂意與同伴交往。

3、體驗與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樂趣。

準備:

1、空間準備:6張呈半圓形擺放的桌子。

2、物質準備:幼兒自帶一至兩樣食品,多媒體動畫。

3、經驗準備:事先和幼兒一起回憶與同伴交往的經驗。

過程:

一、幼兒齊搬桌子,按老師要求和同伴一起佈置環境:

①、分小組分任務。

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二、共同討論:

①、你剛才和誰合作?為什麼和他合作?

②、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麼嗎?

③、什麼叫同伴?

④、那自己和同伴有什麼區別?關係又是怎樣的?

⑤、什麼樣的人能稱為同伴?

三、自由結伴講述:

①、我的同伴是誰?

②、我們怎樣成為同伴的?

③、我們在一起發生的一件有趣或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四、個別講述:

“我的同伴”,教師總結。

五、觀看多媒體動畫:

評議這樣的同伴對不對?好不好?為什麼?(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兒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六、遊戲體驗:

遊戲:找朋友。由於我們班幼兒平時音樂活動中教師都很注重幼兒找朋友邊唱邊表演。所以此次活動教師邊彈奏各種教過的歌,請幼兒起立找同伴一起邊唱邊表演。

七、延伸活動:

共同品嚐幼兒帶來的食品,可相互交換分享,在輕鬆的環境中結束活動。

社會交往說課稿2

在生活中安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下面我們來看看幼兒園社會安全說課稿,歡迎閱讀借鑑。

一、說設計意圖: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馬路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但是由於人們的遵守交通規則意識的淡薄,交通問題接踵而來,這些問題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尤其處於幼兒期的孩子在行為上還處於他律階段,他們並不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別人這樣做,他們也會這樣做,如:不遵守紅綠燈、不走斑馬線等,作為老師應該用各種方式讓幼兒獲得正確的認識,要讓幼兒明白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對我們的生活及生命所造成的危害,同時,結合大班幼兒好求知、好學習之一特點,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要讓幼兒在知道基本的交通規則內容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行為意識,並養成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好習慣,從而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就如《綱要》中所說活動要“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故適合大班幼兒教學。

二、說活動目標:

瞭解必要的安全及自護知識對孩子們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孩子們健康知識的獲得正是在聽、說以及表達的環境下獲得的。因此根據本班幼兒特點,我將活動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知道基本的交通規則內容

2、技能目標: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的益處

3、情感目標: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三、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的重難點是依據活動的總目標而來的,因此在總目標的指引下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定位於:通過遊戲知道基本的交通規則內容。

難點為: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法:

(1)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育內容要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活動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為使幼兒很快進入活動狀態,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1提問法;

2、觀察法;

3、交流討論法;

4、情景設定法;

5、欣賞法。通過這些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啟發幼兒的思維,讓幼兒獲得新的知識,從而發展其智力,培養其自我保護的能力。

(2)說學法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並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本次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遊戲法。

2、體驗法

3、多感官參與方。讓幼兒在遊戲中學會理解並遵守交通規則,這也符合心理學所說的“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

五、說活動準備:

為了是活動順利的開展、同時更加吸引幼兒的注意並且達到本次活動的目的,我做了如下的課前準備工作:

1、交通標誌若干

2、音樂《幸福拍手歌》

3、多媒體課件

4、交通燈模型

六、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應圍繞活動目標來設計,為了讓幼兒快樂學習,達成目標,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的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以下幾個流程:

七、說活動延伸: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活動要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為了使本次活動真正達到良好的效果,對幼兒形成長期的影響,在活動結束之後請幼兒回家和父母一起分享認識的交通標誌。

社會交往說課稿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愛心架起友誼橋”,選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讀本》(八年級),屬於人際交往心理範疇。

一、教學理念和目標

愛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礎,友誼,是青少年走向社會的奠基石。對朋友付出真誠的愛心,建立患難與共的美好友情,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教材設定“愛心行動”這一單元,圍繞“患難見真情”這一主旨,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滲透,讓學生體會在關鍵時刻,關心朋友、付出愛心的重要性,培養青少年“愛”的能力。

根據以上的教學理念,我制定了三個活動目標:

1、瞭解“患難見真情”的深刻含義。

2、學會主動關心朋友,付出愛心。

3、感受快樂,獲得人生價值。

二、教學方法

我以故事和情景為主線,採用情境體驗法、討論分析法、交流彙報法進行教學,為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活動過程四部曲:

1,情景匯入,感受真情。

2,活動引領,學會關愛。

3,聯絡生活,付出愛心。

4,實際行動,體驗快樂。

現在,我具體說說,我是怎樣教這一課的。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情景聚焦

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患難真情”的意義,我準備了一些典型的事例,(課件出示)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是人類友誼的典範,《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最初,恩格斯經營著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業

資助馬克思順利寫作。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盡力從事《資本論》後兩卷手稿的整理,完成朋友的遺願,正是這種無私的友誼及真心的付出,才使得《資本論》這部革命史書得以順利出版,為共產主義階級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我國曆史上也有“知音難覓”的故事,傳說俞伯牙是一位琴師,卻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只有鍾子期能領悟其中的真諦,俞伯牙將他視為知音,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斷心愛的瑤琴以祭知音,被傳為佳話。

通過這兩個經典故事,向學生展示患難友情的`無限珍貴。

(二)各抒己見

在“情景聚焦”的基礎上,講述《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魯濱遜流落到一個荒蕪人煙的孤島上,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孤獨,寂寞和無助,最終他明白,沒有朋友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為青少年,我們的朋友正在日益增多,我們不能一味地等待朋友來幫助我們,而是應該主動去幫助朋友,從此引導學生分析:我們可以怎樣關心朋友,幫助朋友?為了突出重點,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幾個場景。

場景一:體育課上,小明跳高時不小心崴了腳,痛得坐在地上起不來。

場景二:小建是個領養的孩子,最近他知道了真相,情緒異常低落,時常偷偷落淚。

場景三:小芳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可是由於家庭困難,父母多病,她面臨著輟學的危險。

學生看完小品後,分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1、假如你是他們的朋友,遇到上面的情況,你會怎麼辦?

2、幫助別人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在熱烈的討論分析後得出結論,我們要主動關心朋友,在朋友需要時伸出熱情的雙手,雪中送炭,讓朋友在危難時刻感受到友誼的珍貴。友誼會因為我們付出的愛心而變得更加牢固,世界會因為我們付出的愛心而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本課的中心主旨,也是課後同學們努力的方向,

(三)心靈感悟

播放歌曲《友誼地久天長》,通過傾聽經典的歌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患難見真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道理,從而主動付出愛心,關心朋友。交代學生自己做一件關心朋友的事情作為課外作業,結束本課。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主要講以下三點:

1,靈活處理教材,本課活動來源於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格式,而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實際生活,安排了幾個生活場景,目的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關心朋友,珍惜友誼,懂得付出,用愛心架設友誼之橋,潛移默化的達到活動目標。

2,運用經典故事,深入淺出,有效地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真摯友誼的偉大力量,使平凡的友誼得到昇華。

3,本課為學生提供了培養愛心,發展友誼的平臺,在這裡,學生重新審視自我,發展自我,客服自私,學會博愛。最終全面培養和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社會交往說課稿4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標誌。而且會詢問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那個標誌代表什麼?幼兒的這種興趣及好奇。正是我們向幼兒介紹社會,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個突破口。常用的標誌活動採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幼兒通過找一找,認一認,畫一畫等了解標誌的外形及含義,從而發展幼兒的想想力、創造力,本次活動綜合了社會、藝術、語言等領域的內容,運用了多種手段,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難點是: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

二、活動目標

通過教材內容和設計意圖,吸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綱要》涉及的五大領域教育目標,確定本次教學目標為:

1、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興,認識常用的標誌,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對各種標誌理解的含義。

2、在認識常用標誌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作創造,設計標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三、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到公共場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種標誌,並想辦法通過查詢、查資料等辦法理解標誌的意圖。(可通過照圖片、圖示、網上等辦法收集各種圖示)。

2、教具、學具準備:為體現學具、教具是幼兒學習的教科書,在本次活動中,要求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收集常用標誌的資料作補充。同時為幼兒提供各色彩紙、彩筆筆等製作用品等。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種標誌的卡片,有代表性的錄影片斷,如:禁令標誌:禁止通行、禁止進入、禁止鳴喇叭、禁止停車、、警告標誌:注意危險、交叉路口、鐵路道口、、軍人的標誌、電視臺得標誌等

3、心理環境準備:為幼兒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在幼兒園牆壁上設定一塊展覽版,把幼兒找到的標誌拿到幼兒園放在展覽版上進行展示。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尋找標誌――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標誌小遊戲――討論設計圖示――製作圖示――”五大塊,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創造力。

各環節的具體教法、學法及時間分配如下:

第一環節:帶來幼兒觀看展覽版,“請小朋友看看展覽版上都是什麼”?將幼兒引到“標誌的世界”。目的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該活動中來,此環節在1分鐘以內。

第二環節:運用多種感官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談發現。這部分是重點,需8鐘左右。

建構主義理論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助孩子利用情景、協商對話等環境要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讓孩子在“標誌”情景中,與標誌零距離接觸,通過看、摸、聽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你認識哪些標誌?它有什麼含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機制。

第三個環節:標誌小遊戲,加強對標誌認識的環節,需4左右分鐘,教師準備各種標誌的圖片,讓幼兒快速認出是什麼標誌?是什麼意思,看看誰的反應快。這環節是難點。

在遊戲中幼兒對常見標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並保持了濃厚的持續探究的願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第四個環節:過渡環節,需1分鐘,討論設計圖示,請幼兒想一想,我們幼兒園什麼地方需要掛上標誌?設計什麼樣的標誌?同時把幼兒引到坐位上。

一、活動內容的選擇

本次活動根據大班多元智慧創意主題活動《冬日暖洋洋》中真溫暖主題生成,在冬季選擇這樣一個活動,我覺得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季節特點。

二、具體活動目標的確定

冬天裡,圍巾是每天都能用到的,每個小朋友都有圍巾,但是一般孩子都是家長代勞,所以確立目標1:嘗試打圍巾結;另外,圍巾除了保暖外,還有打扮自己的作用,為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確立目標2:樂於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打扮自己;由於幼兒嘗試動手打圍巾結,所以必須人手一條圍巾,四十多條圍巾,很好的教育機會,所以確立目標3:觀察各種各樣的圍巾,這也是對幼兒觀察能力的一種培養。

三、教材分析及幼兒分析

本次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它涉及到了藝術領域、語言領域、科學領域三個方面,對於我們這個地區來講,圍巾在冬季比較常見,但是圍巾也包括冬季的保暖圍巾和秋冬的防風沙、打扮自己的紗巾,幼兒自備了各種各樣的圍巾進行系圍巾和觀察圍巾,教材的選擇適合大班幼兒的水平及特點。基於我班幼兒喜歡動手操作,所以這一活動很適合我班的幼兒。

四、重點和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觀察不同形狀的圍巾。通過與同伴選的圍巾的對比觀察,教師的細心引導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動的難點在於嘗試打圍巾結,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教師首先請小朋友想想

媽媽平常怎樣系圍巾或媽媽怎樣給你係圍巾,再動手試一試,請個別幼兒展示圍巾的系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引導幼兒可以大膽想象,設計出自己認為更漂亮的圍巾系法,從而突破難點。

五、準備工作

根據活動的需要,在活動前發動了幼兒園和本班的幼兒帶了各種各樣的圍巾並展覽在班級前面,保證人手一條還有剩餘,便於幼兒選擇,為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在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時,我為幼兒準備了關於圍巾系法的幻燈片及舒緩的音樂作為背景。我還選擇了比較有活力的音樂作為圍巾展示的音樂,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鼓勵幼兒的展示,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的獎狀,為了烘托頒獎時的熱烈氣氛,特意配了頒獎的音樂。

六、過程及相關策略

開始由班級前面展示的圍巾,直接引出舉辦圍巾展覽會,請幼兒參加。選擇自己滿意的圍巾進行觀察、與同伴的圍巾進行對比,幼兒通過對比就會發現圍巾的花紋、形狀、顏色、質地、款式、厚薄等方面的不同,既然有這麼多的圍巾,就給幼兒一個表述自己喜愛的機會說一說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圍巾及其原因,幼兒有說到暖和的,自然引到,圍巾的用途,幼兒有說到打扮自己,自然匯入到幼兒練習打圍巾結,並請個別幼兒向大家展示打圍巾結的方法,再鼓勵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打扮自己,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各種方法把圍巾系在頭上、脖子上、腰上等,為了使每一名幼兒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設計了一個圍巾展示的表演,請每一名幼兒都做小模特進行表演,並對幼兒進行了分組,我也融入到幼兒中間去進行表演,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了對小朋友的表演進行肯定,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的最佳獎和優秀獎的獎狀,以幼兒提名,老師記錄的形式進行,為了保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小組獎的`獎狀,使獎勵既突出了個別,又面向了全體,最後利用幼兒園老師來聽課的寶貴機會,邀請園長為獲獎幼兒頒獎。

七、活動反思

從整體來講,我覺得本次活動有一些優點或閃光之處:

1、從幼兒身邊選材,離幼兒生活很近,符合季節特點。

2、我為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活動前發動了幼兒園和本班的幼兒帶了各種各樣的圍巾並展覽在班級前面,保證人手一條還有剩餘,便於幼兒選擇,為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在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時,我為幼兒準備了關於圍巾系法的幻燈片及舒緩的音樂作為背景。我還選擇了比較有活力的音樂作為圍巾展示的音樂,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鼓勵幼兒的展示,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的單項獎的獎狀,為了保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小組獎的獎狀,使獎勵既突出了個別,又面向了全體,為了烘托頒獎時的熱烈氣氛,特意配了頒獎的音樂。

3、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得比較積極,很開心,所以我認為他們很喜歡這次活動。整個活動的環節設計,層層深入,教師對活動也很投入,融入到幼兒中間去了,活動目標還是完成得很好。

4、我覺得利用幼兒園老師來聽課的寶貴機會,邀請園長為獲獎幼兒頒獎很好,這樣幼兒覺得自己被重視,“園長給我頒獎了”有自豪感。

5、大多數的幼兒都願意動手系圍巾,並且想象力、創造力很豐富。

6、在圍巾展示表演的時候,整個活動掀起了一個高潮,幼兒願意表現自己,敢於表現自己,大部分幼兒的音樂表現力都很好。

但是,對於本次活動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幼兒表達得不夠積極,原因:在觀察各種各樣的圍巾時,是不是先請幼兒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然後不拿圍巾回座位更利於幼兒的觀察,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幼兒把圍巾取回去之後,大多數幼兒都是把自己的圍巾和身邊的小朋友進行比較,這樣有侷限性,本來很明顯的不同之處,需要老師的引導才能發現,而且有圍巾在手裡,他們更關注的是手裡的圍巾本身而不是表達發現。

2、在說圍巾有什麼用的時候,教師有些拖,在張碩研說好看的時候,我就應該及時總結收住,圍巾還可以打扮自己,匯入到下一個環節,不必非說出毛線織的圍巾是保暖,紗巾可以擋風沙、打扮自己。

3、整個活動時間長了,以至於後來頒獎的時候很匆忙,教師都把小組的獎給落下了

社會交往說課稿5

此次說課我將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等六方面來說。

首先,活動設計的意圖出自於對大班孩子年齡特點及年齡段發展外現情況的把握,大班孩子的自我認知意識逐步加強,在社會交往上表現出對自己交往的朋友圈有了一定意識上的界定,他們有自己喜歡的朋友,有自己“討厭”的同學,而且在遊戲活動中總是願意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玩具,和好朋友一起去“欺負”其他人,甚至和好朋友一起“幹壞事”。針對上述種種孩子的表現,基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社會領域目標2中對大班年齡段孩子的要求: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有自己的好朋友,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自己協商解決等社會性發展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才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本次活動我相當重視這一點,整個活動都是幼兒自己觀察、討論、並做到幼幼、師幼交流共同形成社會認知,達到活動的目的。

好的活動選材及設計意圖是活動開展的源動力,但活動的具體實施還得有賴於活動目標的導向性指引,針對此次活動我從能力及情感兩個維度設計瞭如下活動目標:一是情感目標培養幼兒主動關心、幫助周圍人或動物的情感;二是能力目標幫助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與同伴、老師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與想法。把情感目標定位於此次活動的重點目標是因為社會交往本來就是孩子情感外顯的學習與體驗。而此次活動的難點則為從活動開展中延伸對好朋友的拓展認識,將幼兒情感融合進大自然內皆朋友這一點,它需要進行後續活動進一步體現。為了很好的達成活動的目標,我為活動作了如下準備:ppt及輕快的音樂。

在明確了設計意圖、擬定了活動目標及做好了活動相關準備後,我把活動的過程分為了匯入活動、基本活動 、結束活動三個大環節,其中在匯入活動環節的設計為跟隨律動找朋友,感受找到好朋友的愉快。老師提出要求後開始活動,環節預設問題為: 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坐在起心裡是什麼感覺?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一是為了給孩子愉悅的情感體驗,二是為更好地過渡到基本活動環節,在兩環節的過渡時師可用很輕鬆的言語即可過渡,過渡環節預設問題為:孩子們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的感覺都這麼好,那我們來看看有這樣一群小朋友,你願意和他成為好朋友嗎?為什麼?讓孩子帶著問題看ppt,順利過渡到基本活動的第一個步驟。在孩子們形成基本的情感認同後展開基本活動的.第二個環節,說說自己喜歡的朋友。通過說達到能力目標的實現,再回到對重點目標的突破即討論他們怎樣才能交到朋友。最後讓幼兒進一步發展思維,說說自己要怎樣去結交更多的好朋友。我把基本活動設計為四個步驟遞進主要是想通過幼兒的親身體驗發展幼兒情感,夥伴交流發展幼兒語言表述能力,發展思維提升幼兒情感。結束活動是與匯入活動相呼應的設計,即聽著音樂找更多朋友一起跳舞,並和朋友做一些抱一抱、親一親的動作,增進朋友間的友誼。總之,把幼兒放在活動的主體位置是我在設計活動過程的主要想法。也是新《綱要》對活動設計的基本要求,即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就是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與支持者。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同時我還將採用了問題教學法,即在活動引導中,提出恰當的開放性問題,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好的師幼互動。當然活動的開展成功與否最主要還是體現在孩子的學習效果上,為了保障孩子更好地學,在此次活動中採用的學法有:多通道參與法和體驗法。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成人就注意自己言行的榜樣作用,避免簡單生硬的說教。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觀察討論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比一比、學一學、說一說、想一想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為了讓幼兒對朋友間的有更深的認識,同時採用遊戲體驗法,在尋找新朋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交往成功的快樂期間,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交流、師幼合作的方法,表達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當然,活動的開展會有一些生成性的東西隨時發生,再好的活動方案預設也沒有活動過程的變化快,所以我會在開展活動後再深刻反思,找出方案設計中的不足再改進,敬請大家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