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10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課題: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選自S版語文實驗教科書十一冊第12課。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以及課後聯絡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導致身體發燒,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後來,在他的許許多多的文字裡,都寫到了他的母親。母愛這個主題,史鐵生一直是牽腸掛肚的,縱觀他的成長之路,其實就是母親用生命的代價鋪就的,因為他對母親的理解是在母親去世以後,這使溝通成為永遠的不可能,也成為作者心中永遠的痛。在一種迫切的願望中,使他對母親的理解昇華為世界上最為動人的詩篇。

《秋天的懷念》便是這樣一篇懷念母親的, 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將零零碎碎的細節串聯起來,寫出了自己在癱瘓時,懷著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細心、耐心、小心地照顧自己,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的語言樸素、真切,卻又意味深遠,寄悲觀於從容,蓄智慧於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學目標: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的主題並不難,但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呢?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絡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操作目標:一是讓學生理解文中生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感悟母愛無私、博大、寬容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三是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3、情感目標:一是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體悟母愛。

教學難點:

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二、 教法學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閱讀訓練重點,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對話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通過“抓細節之美,品言語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

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剖析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 導讀

教師先簡介史鐵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歡樹》中懷念母親的句子:

(幻燈片 《合歡樹》片段)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裡,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裡穿過。”

——《合歡樹》

讓學生默讀這段話,並說說從中讀懂了什麼?這一教學設計的思想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字”對史鐵生的作品、對本文的主題有一個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從這一段話引伸到本文的學習,教師板書課題。

(板書:12 秋天的懷念)

(二)初讀

檢查學生的讀書預習情況為後面的學習作好準備。首先檢查學生對文中四個生詞的認讀理解

(幻燈片 詞語:(1) 癱瘓 整宿整宿

(2) 訣別 好好兒活),

再指名分段初讀課文,最後教師進行全文的範讀。在這裡教師一開始就範讀全文是想為後面文字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也為學生的'朗讀、理解做好一個方向指引。

(三)品讀

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對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品析來體會母愛的偉大。首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幻燈片 學法指導)

(1)我們要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大家從這三方面認真去思考,就能讀懂。請同學們默讀1、3、5節哪些是寫母親行動的?哪些是寫母親的話?哪些是寫母親的神色的?邊讀邊做好記號,圈出重點的詞、句。

(2)好好體會你所畫的詞、句的意思。邊讀邊想,從畫的詞句中你讀懂了什麼?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明白母愛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細節。這裡教師順勢進行學習的引導過渡到後面的學習。

(幻燈片 學習引導)

母愛就是一個行動、一句話語、一個神色。概括地講母愛是一堆細節,一堆不起眼的細節。如果把母愛比做大海,那細節就是一滴水,一滴水匯成了大海,一堆細節聚成了母愛。

史鐵生通過一個個細節描寫了母愛,細節往往是不起眼。我們來好好品位細節,想想“母愛”究竟是什麼?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本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談感受,通過感知母愛是一個個細節這個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重要環節的學習,教師的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主體地位。

然後再讓學生讀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通過交流、討論、對話等多種學習方法好好地品悟這些細節,如文中的“擋、躲、撲、抓、笑、悄悄地”等字詞,來感受母愛是理解、是寬容、是牽掛、是呵護、是擔憂、是細心。從而感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新課標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是樸實的、真切的。如何讓學生從真切的話語中感受到母愛,讀出文字背後所隱藏的偉大母愛,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精當點撥,讓學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讓學生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心靈。

板書:

12 秋天的懷念

愛 (細節)

————————→

母親 我

←————————

懷 念

(四) 悟讀

這一部分主要透過作者對最後一段中菊花的描寫來領悟“好好活”的意義,明白生命的真諦。首先讓學生明白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就是希望兄妹倆好好活。如何體會這個“好好活”是怎樣的活?教師佈置學習活動:

(幻燈片 學習活動)

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他倆去看菊花的這段話,結合平時學習、理解的方法來體會文中菊花描寫所隱喻的話語,討論究竟該怎麼活才是好好活。

學生討論、交流懂得“好好活”三個字既是母親臨終前的無盡囑託,又是作者對生命存在終極意義的探詢思考,更是對我們所有活於世上之人的告戒。

這個問題對於學生而言既有開放性又有創設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價值意義,無論學生怎麼回答,只要其人生觀是正確的就是可取的,並且是值得稱讚的。就如新課標所所提出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板書:

12 秋天的懷念

愛(細節)

————————→

母親 好 好 活! 我

←————————

懷 念

(五) 回讀

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回顧全文、全課的學習,對文字的主題有一個感性的認知,情感得到昇華。

首先教師鄭重的向學生推薦史鐵生的幾部作品

(幻燈片 作品)

史鐵生作品 《我與地壇》《病隙隨筆》《務虛筆記》

告訴學生當史鐵生用筆在他那殘疾的身體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時候,他終於好好活了——用他的筆在書寫著好好活。這是他對生命意義的探詢,更是對“好好活”三個字的詮釋。

接著讓學生回顧全文、全課說出自己的理解:這秋天的懷念到底是懷念什麼呢?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學生再次齊讀課題

最後教師總結

從史鐵生的身上我們受到了啟發,世界上有看得見的殘疾也有看不見的殘疾,身體的侷限這輩子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靈。為此,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作為站著的活著的我們必須——好好活!

四、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是本著簡練、直觀、大方的原則來設計的。板書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母親對我的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這是本文的主要內容,也是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其中母愛是通過細節來表現的,而懷念也更是在這些細節中一步步加深體現。第二層次“好好活三個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無論是母愛還是懷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這三個字也是作者要告訴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學習的一種寶貴的人生態度。同時這則板書也將本文學習的重點、難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一目瞭然,明白易懂。

板書:

12 秋天的懷念

愛(細節)

————————→

母親 好 好 活! 我

←————————

懷 念

五、課後練習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通過語文學習,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課後我為學生布置了三項練習,力求讓學生在說、讀、寫三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1、表達練習:結合你對史鐵生的瞭解及今天你在課堂上的所學,把這篇課文講述給你的父母聽,一定要說說自己學後的感受。

2、寫作練習:回顧母親愛你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寫一篇習作,體裁不限但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閱讀練習:在課餘時間,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中的《金色花》。

七年級上冊是根據生活內容編排單元的。本單元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組元的,在單元目標中要求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其中《風箏》寫的是童年時手足間的故事;《羚羊木雕》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矛盾;《散步》寫了三代人的和諧美滿;《世說新語》兩則寫了少年兒童成長中的聰明機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和《紙船》則是表現母愛的兩首詩歌,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愛的位置上。比較而言,泰戈爾的詩歌清新自然,想象豐富,語言秀麗,除了表現母愛也表現了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因此,本課時我只講授泰戈爾的《金色花》,而冰心的《紙船》則讓學生課後進行比較閱讀。

我的說課步驟是:一、說目標,二、說內容,三、說教法、學法,四、說教學程式。

一、說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時確定的該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它對課堂一切教學活動起到巨集觀調控的作用,也是對課堂教學展開評價的重要依據,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和當前語文教學的任務,當前的語文教學是語文的工具性的人文性的有機結合,我們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讓學生在紮紮實實地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以本課我確立了三個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

二、說內容

1、內容:《金色花》是一篇表現母子之情的散文詩,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開頭,由此展開想象寫了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與媽媽一天三次戲嬉的場面,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情,學好這一課,可以讓學生了解散文詩這一體載;學習文中託物言志的寫法;讓學生體驗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併為學生課後比較閱讀冰心的《紙船》打下基礎。

2、重點: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載的特點,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3、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寫法和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確立為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本課時中我運用了朗讀教學法、啟發點撥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因為,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傳統的教學方法,搞好朗讀教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攻克的課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可以達到語文教學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運用了朗讀教學法,借朗讀傳情,讓學生通過讀了解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境,體會文中的情感,提高朗讀能力。我採取了多樣的朗讀形式,有教師示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學生代表朗讀和分角色朗讀;運用啟發點撥法可以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演示法,是因為,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有效利用音像資料可以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

2、學法

在新課標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改變了過去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結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理解課文內容。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程式如下:

(一)情景匯入

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學生們都熟悉的歌曲《魯冰花》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帶著這一情感走進課文,更容易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簡介作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和代表作品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資料

(三)深情的朗讀

先由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再由學生自由朗讀,讀時注意重音、語速、節奏和感情,並在最喜歡的或者感受最深的語段旁就“重音、語速、節奏和感情”等方面作一下標註,然後由學生推薦他的同學來朗讀,這樣可以體現課堂上師生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讓課堂氣氛也更活躍。讀後請學生評價,師生共同探討朗讀方法。對文中的朗讀重點——母子間的對話“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先讓學生試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該怎樣讀,最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讀了解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境,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大膽的想象

讓學生默讀課文展開想象,看透過眼前的語言文字能感受到怎樣的畫面並用“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的句式做恰當的描述,再現詩中的畫面,通過想象走進詩的意境,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先由教師作個示範,再由學生髮言。

(五)細膩的感受

先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過賞讀詩句來分析文中的“孩子”和“媽媽”,感受母子間的深情。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學習本文後的感受,參考這幾個題目來說:

1、媽媽是怎樣關愛我們的?

2、我們是怎樣報答媽媽的?

3、你有沒有讓媽媽傷心過?

4、怎樣可以讓媽媽不傷心多微笑?先各小組討論再讓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

(六)詩意的仿寫

先讓學生思考作者泰戈爾在這篇文章裡是怎樣表現母子情深這一主題的,從而上升到對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的探討,再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也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你想變成什麼?讓學生仿寫,用“假如我變成了——”開頭寫一段話表達對媽媽的愛,這樣可以學以致用、放飛思想、張揚靈性。

(七)詩情的誦讀

讓學生滿懷著對媽媽的愛,充滿深情的誦讀全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情感。

結束語:

這堂課我以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體會文中的母子深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的能力,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合理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理解尊母、愛母這一偉大主旨,並付出實際行動。懇請評委提出寶貴意見。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在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成就,讚揚了他高超的建築藝術和一片愛國心。

二、學情分析:

本文內容較長,詞語較多,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注音,對不熟悉的詞語加以解釋,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為引發學生興趣,熟悉內容採用答記者問的方式。教師先作示範,讓學生模仿。

三、教學目標 :

1.通過讀課文了解貝聿銘在建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習課文精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受貝聿銘的愛國之心,並從中獲得啟迪。

教學重點、:

1.通過讀課文了解貝聿銘在建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課文精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貝聿銘在建築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心。

四、教學過程:

1、匯入:由歌曲《我的中國心》匯入,讓學生自己談談歌中的感情。

2、整體感知:讀書後填表,瞭解貝聿銘的巨大成就和成長軌跡。(學生互相交流)

3、研讀課文:

(1)作者在介紹貝聿銘這些偉大成就時,全文是按照一種什麼結構和順序來介紹的呢?有什麼好處?

(2)觀察圖片,說說貝聿銘的建築特點。

4、拓展討論:

(1)既然是介紹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築,為什麼會以“展示華夏文化魅力”為本文的標題?聯絡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2)從貝聿銘這位世界級的建築大師身上,你能學到些什麼?

(3)現代漢語詞典對“根”一詞的解釋是:“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養分,貯藏養料”。 請你說說下面句子的“根”該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國。

B.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4)現代漢語詞典對“和諧”一詞的解釋是:“(幾種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當”。

“和諧”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說說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是如何體現 “和諧”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絡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裡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採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採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鹼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是一篇自讀課文。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說目標

本課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聯絡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體味山和海的內涵,掌握象徵的手法。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3、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是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播放配樂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巨集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是《在山的那邊》的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童年時代誰都有著美好而朦朧的夢,誰來說說自己的夢想。(以聊天的形式匯入新課,創設輕鬆的氛圍)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匯出課題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9課《在山的那邊》。(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理解並積累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感悟詩中的“山”和“海”含義,掌握象徵的寫法;(重點、難點)

3、理解闡述的人生哲理。(重點、難點)

(三)檢查預習

通過多媒體展示詩歌中的生字和詞語,請幾個同學來朗讀,加深印象。

(四)整體感知

聽課文朗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詩中的

“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

本詩中的“山”象徵困難、挫折和失敗,“海”則象徵理想、信念和成功。“無數座山”形象說明實現理想的道路要經歷重重困難。

明確了山與海在詩中的象徵意義,我們就不難理解本詩所飽含的思想感情。

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這也是本詩的主旨。

這首詩,意境壯闊,內涵豐富,神采飛揚,讓人讚歎。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五).拓展深化

有人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樑。”這個句子充滿了哲理。請你也試著將《在山的那邊》全詩的內容濃縮提煉,仿照這個句子寫一句能概括全詩哲理的話。

示例:

理想是大海,現實是大山,中間隔著千山萬水,行動則是飛躍千山萬水的翅膀。 信念是大海,困難是大山,中間隔著崇山峻嶺,奮鬥則是翻過崇山峻嶺的武器。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這篇課文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因此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實現新課改理念的開端,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與組織下使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主要內容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達到理想境界,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

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注重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在朗讀中品味,感受詩歌的.內涵。

2.注重理解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結合自身實際瞭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敢於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課文:

聯絡我們登雞冠山的情形提問:當我們站在山頂,都看到了什麼景象,那時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教學生學會預習,掌握常用字的書寫。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學生自由讀課文,與小組合作朗讀,探究。

學生朗讀感悟,老師指導朗讀。

五、研讀賞析:

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品味揣摩語言,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課標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啟發對生命的體悟和思考。

由於本文是西北漢子忘情地、狂野地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帶給人們力量的奔騰和生命的昇華,適合在大聲地朗讀中,體會它恢巨集的氣勢和鏗鏘的節奏,所以,設定了在朗讀中,體會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滲透朗讀方法的指導與實踐,因此,也把學會朗讀的方法和技巧作為又一個教學目標。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確立了在朗讀中,體會安塞腰鼓的氣勢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意圖是:在朗讀中,習得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師先示範,再讓學生學讀,通過反覆實踐,掌握朗讀方法,在朗讀中,體會安塞腰鼓的氣勢。

根據目標的設定,重難點的確定,我主要依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短板,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的要求,確立了朗讀法。朗讀的過程也是品析的過程,在朗讀中,適時地帶動語言的品析,因此,又採用了品析法。

為幫助教學目標的達成,重難點的突破,將課堂教學的線索,用ppt展示出來,清晰而直觀。

基於教法,學生學法的構思是:學生先朗讀,初步體會和感受,然後由教師示範、引導,完成朗讀品析。這樣做的意圖是:學生先朗讀,形成朗讀初體驗,這種體驗或是美好的,或是遺憾的,都會在教師的示範和不斷地實踐下,得到優化。這樣選擇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短板,確立了朗讀法。學生只有與他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分享,才能取長補短,最終得到進步,因此,採用了合作學習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法、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匯入環節:從特點、成就、影響出發,迅速引發學生的求知慾,為下面兩個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說初讀感受環節:此環節的意圖是:關注學生閱讀文字後的最初感覺,也是對的整體感受。主要構思是:先做示範,然後讓學生表達。為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徵,一方面對活動進行示範,另一方面,從課文中找詞語、短語和句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話可說,從而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得到發展。

說朗讀感受環節:此環節的意圖是:教師先對的脈絡進行闡釋,主要是明確5—27段的重點,只有朗讀好這一部分,才能真正體會安塞腰鼓的氣勢。然後在示範與實踐中,習得朗讀方法,最後,對課文中反覆出現的句子,進行擴充套件,表達朗讀後的體悟。主要構思是:先闡釋思路,明確方向;然後朗讀實踐,體會特點;最後句式說話,表達感受。為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採用示範、引導,反覆實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得到發展。

在學生的朗讀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文屬於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的“民俗風情”這一單元。節選自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節選部分著重描寫端午日賽龍船的場面,節選部分獨立成文。

文字字數不多,但高明之處頗多。

1、受《左傳》影響,把重點放在人不明白之處。

戰前雙方形態如何,如何進行準備,如何排兵佈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大篇幅敘述,而激烈廝殺,則無分南北,基本相同,即使文中無多少描述,讀者也可以憑常識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這個地方的民俗民風,此處端午節有哪些於他處不同的風俗,龍船有何特色,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獎勵,獎品為何等等,各地各不相同,這是需要詳加描述的,唯有對這些詳加描述,才能寫出一地之特色,而如你追我趕激烈划船,估計各處基本相同,讀者完全可以憑藉生活常識去想象。所謂最特色的才是最世界的,《邊城》這本小說,正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而成為名著,節選自《邊城》的《端午日》也同樣正是描述具有邊城小鎮茶峒特色的端午風俗而入選教材,也正是教材編者將其列入“民俗風情”的原因。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備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而且在寫作技巧上也同樣具有許多精妙之處。

《端午日》一文主要描述了茶峒人歡慶端午日的三個場面,從場面描寫的角度來分析文字,其寫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歎為觀止。

渲染氣氛,層層烘托。《端午日》一文雖然沒有用大量篇幅描寫激烈緊張的賽龍船的場面,卻不惜筆墨渲染了賽前賽後的氣氛。作者先以無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額頭蘸雄黃酒畫王字,家家必吃魚吃肉等風俗的敘述,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氛圍,接著交代萬人空巷,官民人等無不到河邊看划船,設定了懸念,是什麼樣的.激烈比賽能夠如此吸引民眾,此所謂“未成曲調先有聲”;然後一步步敘述划船的賽前訓練、交代船隻的結構、槳手的分工、船員的結構等等,無不使讀者心馳神往,最後又敘述領獎追鴨那唯有茶峒特有的風俗,更有使讀者如臨現場,沉醉其中的功效。至於賽龍船如何緊張激烈,如何你追我趕,讀者更可以從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擂鼓的故事去馳騁想象。文章的文字雖然簡明通俗,但層疊無窮的懸念,層層烘托的氣氛渲染,無不展示出作者高超的文章技巧。

點面結合,精緻剪裁。《端午日》一文,就其結構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場面描寫。場面描寫就是對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內許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正因為要把眾多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之中,要把在這特定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敘述清楚,尤需作者精緻剪裁,精巧結構,方能使各項材料安排條理清晰,有點有面且重點突出。《端午日》描述賽龍船的場面,可謂匠心獨具,實在是一篇場面描寫的範文。在材料安排上,先敘述茶峒人早早吃飯,家家倒鎖了門,萬人空巷,齊聚河邊,這些都是從“面”上來寫,然後依次敘寫龍船的結構、槳手的訓練、兩岸的吶喊助威以及賽後的捉鴨子 ,這樣點面結合,順序清楚、漸次展開,詳略得當,重點鮮明,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必定能讓學生於場面描寫的知識上有較大收穫。

3、《端午日》一文的語言通俗簡明,但作者用詞之精確,通俗的詞語中蘊含深刻的意蘊,同樣是十分精妙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一個“就”字寫出全茶峒人看龍船的心情是何等的迫不及待。“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鎖了門。“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三個“莫不”寫盡茶峒那全體參與全民歡慶的熱鬧場面,足以勝過大篇幅的描寫。文中雖然沒有大段文字描述賽龍船的緊張激烈,但“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槳手選拔和一句“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情形”交代,足以讓讀者遐想賽龍船的緊張激烈。而領獎過程中“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都寫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則蘊含了當地淳樸的民風和萬民同樂的喜慶。《端午日》的語言於質樸之中,蘊含豐富的意蘊。

二、說教學目標:

1、感受民俗“特色”

2、學習鋪墊烘托、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寫法

3、體味湘西茶侗淳樸、軍民同樂的民風。

三、教學重點、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層層烘托,點面結合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朗讀課文,掌握課文詞語

(一)談話式匯入,師生交流。

1、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麼嗎?

2、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過端午節有哪些民俗呢?

4、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的課文是沈從文先生的《端午日》,說說你所知道的作者。文章介紹的是哪裡的端午節呢?

5、我們一起走進文字,讀讀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侗端午有哪些獨特的民俗。

(二)整體感知,說出茶侗民俗之“異”。

1、自讀課文,作者在文中介紹了湘西地區端午日的哪些風俗? 用筆圈劃出來。

2、說說哪些民俗和我們所處的地域不同。

(三)整體閱讀,感受茶侗民風之“樂”。

1、再讀課文,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端午日的氣氛,你會用那個詞?

2、小組合作,思考文章哪些地方體現端午日的熱鬧。

3、從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湘西茶侗怎樣的民風?

(四)深入思考,體悟作家點面結合,鋪墊烘托的寫法。

1、看視訊,敘述場景。

2、讀賽龍舟場景,體會該段描寫語言簡練、順序清楚,虛實結合 的特點。

3、提疑問:賽龍舟場景還可濃墨重彩,重筆描摹,突出賽龍舟的激烈、緊張的氛圍,是否可以不描寫賽前一段?

(五)總結

板書設計

端午日

沈從文

莫不…… 順序清楚

莫不…… 賽龍舟 用詞準確

莫不…… 虛實結合

面——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紙船》是語文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該單元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共設定了五篇課文。《紙船》出自泰戈爾的《新月集》,詩人依照兒童的心理,用樸素的語言,明快的格調,以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兒童齣兒童的種種動人的情態和奇思妙想。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了《我愛這土地》、《鄉愁》、《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等作品,對詩歌學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有了一些自己學習的積累。為此在教學本首詩時,我將與全班同學一起共同探討、分析詩作的內蘊,使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和薰陶。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筆下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兒童世界。

2.品味詩歌樸素的語言,明快的風格,實現美的感染和薰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3.學生嘗試仿寫詩歌,體會創造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比較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掌握詩歌的一般寫作方法。

詩歌是一種形式獨特的文學樣式,具有獨有的文學特質,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詩歌教學應迴歸其最本真的閱讀,那就是“體悟”,學生只有浸入詩歌的感情世界,不斷的與之交融、重合,這才是真正的“體悟”,為此,教學這首詩,我將重點通過閱讀、仿寫,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瑰麗的世界。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紙船》內容較為簡單,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便可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先是想到寫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紙船讓異地的人得到,然後想到用船載著秀利花平安的到達岸上,接著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最後想到夢裡睡仙坐在船裡。這節課,我充分利用遊戲創設情境。從而幫助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引導發現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生生交往、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語文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學習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究詩歌的美。具體操作將在下面的環節中加以滲透。

2、說學法

(1)自主自悟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我準備為學生的自主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通過自主朗讀、自主交流、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由淺入深,感受詩歌的韻味。

(2)誦讀品味法

新課程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而在語文課中,就必須強調個性化品讀。通過深情的朗讀,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探求隱含在作品中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使之能體驗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從語言的氣勢、韻味、節奏、停頓中,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文字,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鑑賞水平。

三、說教學過程

1、教師出示手工作品“紙船”兩個大字,要求學生說說小時侯常常摺疊的手工,疊制中的故事。

這樣匯入一種情景的氛圍,從而為下一步的入情作很好的情感鋪墊。

2、根據自己閱讀詩歌的積累,說說欣賞詩歌的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定,既是溫習學生以往的相關知識,又為下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可能學生的發言比較分散,那麼,可以把問題再細化些,如“你覺得詩歌的美在哪些地方體現出呢?”而課件中“畫面美”、與“情感美”可以機動處理,先後順序可順著學生的發言靈活處理。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聽配樂朗誦,請學生說說感受到的畫面。

(2)、展示學生課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的四幅畫,請學生說說你覺得哪幅畫最適合做本首詩的插圖,並說說原因.

新課標強調:語文閱讀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優美的音樂和動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入了詩歌的情景中,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體驗。詩歌又以其獨特的畫面美,其美的意境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其營造的無限的空間。學生髮揮想象,用自己的筆畫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讀文字。也許學生的作品是稚嫩的,也許學生的評析是比較膚淺的,但通過這個環節,最起碼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詩作的畫面美。

4、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1)、請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劃出你認為最精彩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2)、你們中間也有遠離家人的,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這種情感的呢?

新課程呼喚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倡導民主平等的對話。本環節的設定就很好地體現這種精神。讀文學作品,做到“動嘴”、“動手”、“動情”、“動腦”,多感官感受作品的內涵。學生可以從作品的區域性進行分析,品味詞語的精練,句子的回味無窮,詩節的豐富感情。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反覆品讀,反覆玩味,反覆領悟,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美,感受美,為今後的創造美奠定基礎。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學生通過個性化朗讀,細細體會詩句細節處的情感變化,辨別語言的感情色彩,進而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在說話訓練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所蘊涵的濃濃的感情,並請發言的同學能深情地用自己方式讀出這種感情。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尤其是個性化感受,豐富個性閱讀的內涵。

5、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說說詩歌朗讀的`技巧。

(2)、選擇背景音樂,說說你選擇這首歌的原因。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朗讀指令碼,在用你們的方式讀給大家聽。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其詩意往往藏在或紛繁雜亂,或清醇玄妙的形象中,以瞬間表現永恆,以有限傳達無限,給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廣闊天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觀書須熟讀,其言皆者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學生通過設計朗讀指令碼,反覆朗讀揣摩、體悟,從而品味出詩歌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

音樂不同的旋律、不同的節奏表達不同的情感,學生在選擇不同音樂的過程中,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中。詩歌的急切舒緩,起程轉合的律動特點與背景音樂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能有些學生所選擇的背景音樂在我們看來並非最恰當,但只要他自己能投入地朗讀,深入地領會詩與歌結合所達到的藝術美好的境界。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6、拓展延伸

(1)、請學生小結這一節所學到的鑑賞詩歌的方法,也可補充其他的鑑賞方法。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鑑賞春水繁星中你認為精彩的詩作。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現在又有一種說法:“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鑑賞文學作品,傳授基本的欣賞方法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以培養語文素養。

新課程強調教師“用教材教”。一篇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教學過程關鍵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學完一篇課文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這節課中討論的一些鑑賞詩歌的方法並非是權威的,僅僅作學生今後學習詩歌的一個參考。鑑賞方法是其次的,主要激發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文學天地。

當然,在完成次環節中,需要學生課前先讀一讀冰心的詩集,也許難度比較大,但作為語文教師,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必須學會科學地用教材教,把學生帶入語文的漁場,文學殿堂。

7、佈置作業

(1)真情告白:用你的方式向你地親人表達你對他們地深深地愛。

(2)閱讀《春水》《繁星》並積累精彩詩句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朗讀課文,識記字詞。

(2)分析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過程與方法

讀文知意,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母愛的深沉和質樸,同時能夠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愛。

二、說教材的重點、難點

我將本課的重點設計為:運用圈點批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難點是:體會母愛的深沉和質樸。

三、說教法

我選用的是讀書指導法和賞析法。

1、讀書指導法:授課過程中採用朗讀正音正字,速讀把握主要內容,精讀品味語言。

2、賞析法:重在對人物的動作和語言進行賞析品味。

四、說學法

讀書法:朗讀、速讀和精讀。

合作學習法:我將此環節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方面。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意見進行交流、比較,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輔助環節

1、匯入:由童話《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惡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後母這一形象引出所學課文《後母的三巴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出示學習目標

(1)讀文識記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母愛的深沉和質樸。

(3)分析文中的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其作用。

(二)先學後教環節

1、自學指導一(比一比誰讀得準)

任務:勾畫並識記重點字詞

方法:學生朗讀正音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看大螢幕回答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避免學生默讀課文帶來的課堂沉悶氣氛,同時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來聽讀糾錯,達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學指導二(比誰概括簡潔)

任務:明確文中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以及對我的影響

方法: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並用原文語句回答對“我”的影響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指名回答

(本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鞏固剛才的朗讀效果,並理清全文脈絡,幫助理解課文。結合所找的語句,即對自己的影響,體會到“後母”的打完全都是母愛的特別體現。)

3、自學指導三(比誰找得快而準)

任務:找出文中對“後母”動作和語言的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方法:跳讀課文,在文中勾畫相關語句並做好批註。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題設為本文的重難點。此題的設計實質上是精讀和研討課文,將學習主動性放在學生的身上,由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後母”的言與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小組的交流,體會人物動作的簡單而近乎粗暴,語言樸實而不容抗拒。而這些恰恰體現出了“後母”的善良和嚴厲,愛得特別而真切,深沉而質樸。)

三、當堂訓練

父母教育和關愛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運用語言描寫再現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確定情境再進行語言描寫)5分鐘後班上朗讀,同學點評。

(本文人物語言鮮明,結合實際學生進行練筆。為了節省時間,提高練習效率,我採用的是分組分任務進行寫作。給出五個情境:如貪玩不寫作業;與同學發生了衝突;頂撞了長輩;成績提高了;成績後退了。這樣學生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用在選擇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練筆。)

四、檢測

1、給漢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後母的三巴掌給我帶來深刻的教益,試補全下列語句。

後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盜之心;

後母的巴掌如——,沖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後母的巴掌如——,鍛造了我面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