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集合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說課稿集合6篇

說課稿 篇1

一、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為我們描繪的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雅魯藏布大峽谷。

課文首先介紹了雅魯藏布大峽谷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與珠穆朗瑪峰為鄰。高聳入雲的山峰與低陷的峽谷形成了近萬米的地形反差,因而產生了這樣壯麗的景觀。

接著,課文列舉確切的數字,與世界上其他幾個著名大峽谷進行比較,說明了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這一無可爭辯的事實。

然後,課文從大峽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樣性等方面描繪了峽谷的奇異景觀。在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從……到……”的排比句式,氣勢非凡,讓人感到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自然景觀真如神來之筆。

讀罷此文,猶如走進了神奇美麗的畫卷之中,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要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雅魯藏布大峽谷有哪些壯麗景觀;二是要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發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邊讀邊想象,體會課文描寫的壯麗景觀,並能用自己的話介紹課文內容。

3.在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進而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設計:

一、學習生字、新詞

1.讀準課文中標有音節的詞語

2.學習生字

穆瑪涓滔脈卉罕

二、分析

1.邊讀邊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這塊高原上還有兩個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和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思考:

(1)為什麼說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作者用什麼方法來說明的?

思考:

(2)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哪些景觀使你感到特別神奇?為什麼?

2.學習詞語、句子,感受文章寫作特點

(1)豐富的語言

例:“高峰與深谷咫尺為鄰,近萬米的強烈地形反差,構成了堪稱世界第一的壯麗景觀。”

例:“堪稱”“號稱”“美譽”

例:“世界屋脊”“植物型別博物館”“動物王國”

(2)特定作用的句子

例:“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

“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

“大峽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

三、總結全文

課文為我們描繪的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雅魯藏布大峽谷。

開始介紹地理位置接著列舉數字說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然後寫大峽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從生物的多樣性等方面描繪峽谷的奇異景觀。

四、資料袋的學習

雅魯藏布大峽谷

20xx年08月20日15:00深圳晚報

相關連結

雅魯藏布大峽谷不僅以其深度、寬度名列世界峽谷之首,更以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及寶貴資源而引起世界科學家的`注意。

世界最大降水帶分佈在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分佈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瀕臨絕種的古老物種生息繁衍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稀有生物資源分佈在雅魯藏布大峽谷。

大峽谷地區是西藏自治區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其中有利用價值的經濟植物不下千種,具體可分為:藥用植物、油料植物、纖維植物等。

大峽谷地區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叢草甸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動物,其中不少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雲豹等。由於遭到長期大量捕殺,許多已瀕於滅絕。

大峽谷地區有不同型別的自然帶,除海拔4200米林線以上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叢外,幾乎都被森林覆蓋著,天然林區面積廣、森林資源豐富,僅次於中國東北和西南兩個林區,居全國第二位。

大峽谷有兩個基本特點:奇特的大拐彎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這兩大特點本身構成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觀,構成最有特點的生態旅遊資源。壯觀、奇特、雄偉、秀美、原始、自然、潔淨、環境獨特、資源豐富無與倫比。

前者最好從空中來立體觀賞它,特別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壯觀和秀麗,後者的水汽和熱量為大峽谷地區生態旅遊帶來山地齊全的垂直自然帶,生物的多樣性和季風型海洋性溫性冰川、高山湖泊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壯秀以及變化無窮獨特壯麗的萬千氣象。

雅魯藏布江遇南迦巴瓦峰阻擋,改向南流,以南迦巴瓦峰為中心,形成世界上極為奇特的馬蹄形大拐彎峽谷。

大峽谷入口處古堡遺址目睹了大峽谷的歷史變遷。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體驗親情,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及在體會文章情感中學習朗讀。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緊扣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為接下來幾篇文章的學習打下基礎。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先生的真情之作,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愧疚和對生命的熱愛之情,歌頌了母親偉大無私的愛。文章的描寫、語言十分細膩,善於通過神態、語言、動作描寫來突顯母親的形象,是文質兼美的佳作。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國小階段的學習和七年級第一單元的學習,以及具備一定的朗讀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在朗讀過程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調。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發展,情感體驗向更深更細的方向發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此外,對於國小階段,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較強。

學校的學生基礎紮實,思維活躍,因此在課堂中會盡量讓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與發言中。學生對作者比較陌生,但對於文章中所表達歌頌的母愛較為貼近,可以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揣摩語言,體會情感,獲得審美體驗和思考。

三、說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的語文課程重要“基礎”二字,七年級階段的學生仍處於打基礎階段,因此要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目標1:掌握生字詞,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含義是本課的基礎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指出:“要使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氣和語調進行朗讀,表達自己對作品和作者思想內涵和情感態度的理解。”閱讀教學特別是教像《秋天的懷念》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時,應讓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其語言的精妙和細膩的情感。因此定下目標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調和節奏的變化。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秋天的懷念》中所歌頌的母愛離學生的'生活和近,也極具啟發意義。因此,確定目標3:通過圈劃、品味、揣摩文章中“母親”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描寫來感悟、體會文章中細膩豐富的情感。

四、說教學方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秋天的懷念》一問,無論是從語言還是內涵來看,都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因此,可以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前讓學生認真收集資料,課堂中積極開展討論,充分展開師生、生生和生本之間的對話,運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

此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法貫穿整個課堂,注重讓學生從讀到感悟,提升感悟改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感知的能力,深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本課是新課標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是講讀課文。也是本冊的重點文言篇目,在整套高中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講讀文言文,所以處理起來有一定困難。若按常路,在一節課之內既處理字詞,疏通文意,又分析人物形象,鑑賞文章,勢必過於緊張,且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只照顧一點,一堂課只講字詞知識,一定會很枯燥,或只單純的去追求課型漂亮,拋開基礎知識,分析人物與手法,顯然又好高鶩遠,不符合教學規律。因此我想把新課標的三維要求有機地融合到一起,進而滲透在每節課中,這樣收效會更好,簡單地說也就是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說學生:

正定中學的學生整體水平還是很高的,但高一新生的知識水平、認知體系還有很多欠缺。與國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較長、難度較大,高一學生掌握起來困難重重,對於學習方法也缺乏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就需要貫徹知識領路、學法指導的原則,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另外,學生們的人文知識非常貧乏,對於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他們瞭解得太少,思考問題比較單純,因此本節課我們還應抓住教材中的人文亮點培養學生昂揚向上的情感和辨證歷史的評價觀念。

說目標:

鑑於以上兩點的分析,特制定我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瞭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2、情感與態度: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制定目標的根據就是新課標的三維性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

說方法:

“四讀”法(朗讀、點讀、美讀、析讀)、合作探究法。所謂探究不只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而應真正落實到:學生自主質疑,互相答疑,教師導正。

說過程:

本文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匯入新課,整體感知,重點分析前四段,學習人物對話的藝術。第二課時後半部分文章。第三課時主要進行同步訓練和閱讀延伸。

本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是雙向的,因此就要注意師生的合作與探究。教師的教要服從於學生的學。這正如市場經濟一樣,即學生需要什麼,我們就要努力為其提供什麼。這就要求我們在知識與能力的設定上要有階梯性,要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及面乃至形成立體化的網路。因此我先安排基礎知識學習再到人物賞析,由情景對話到寫作訓練,由對人物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評價。

第一步由正定的歷史匯入課題,然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接著講完四種閱讀方法之後,完成基礎知識的講授並以課件形式歸納知識點,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然後由學生點評人物形象,完成第二目標。最後進行語言訓練,活躍學生思維,體驗教學樂趣。其中均貫穿學生活動,體現教學的參與性。

說反思:

第一、雖然教學時間較短,但在比較流暢的程序中逐項落實了教學目標,既有基礎目標,又有延伸與拓展,,既有方法指導,又有師生互動。較好的實現了當初的設想,學生很有收穫。自己比較滿意。

第二、還有一些環節比較匆忙,不夠嚴謹。比如人物形象分析時學生答的較少,不全面,我未能及時予以補充完善。

感謝上級部門組織了這麼好的活動,讓我們一線教師獲得展示自己的良好機會並拓展視野,取得進步。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感情。從結構上說,這篇文章屬於總分總的結構。第1------3自然段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第4------8自然段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部分又分別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第9------11自然段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係,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了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裡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篇課文處於第四組中,這一組的主題是“珍愛我們的家園”,其學習要求是“注意把握主要內容,還要聯絡實際,深入思考。同時,積極行動起來,為了我們家園的美好明天,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迴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慼相關、不可分離的關係,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教學難點一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二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說教法

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保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逐漸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說學法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為了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更為了與教法密切配合,我儘可能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來掌握,讓他們自主學習,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填空 ( )的土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各抒己見。緊接著,我便直接揭示課題,與學生一起進入學習新課文的情境中。

(二)感情朗讀,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我主要讓學生自主讀文,並想想課文中為什麼說“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把相關的內容找出來,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初步達到“在讀中體會”的學習目的。

(三)研讀課文,理解“神聖”

通過上一環節的初步學習,學生基本明白:全文可分三部分。因此,本環節的學習任務便是抓住“神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土地的意識。在第一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引導學生理解,在這部分作者用大量事實告訴人們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並指導情感朗讀,在朗讀中體會。緊接著,我設計了“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發新一輪的探討,讓學生再次研讀課文,自主感悟,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最後,我還與學生一起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感受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第三部分的教學我出示這兩個句子“①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②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讓學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自己對土地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最後我還是用朗讀來提升學生的認識。

(四)再讀課文,突破難點

課文寓意深沉,內涵豐富,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如,我抓住“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嘆息”“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任何降臨大地上的事……孩子身上”“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這些內涵豐富的語句,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藉助生活事例和經驗來理解,使教學的難點在學生深刻的體會中得以突破。

(五)拓展延伸,加深體會

這一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本文的一個鞏固。對此,我設計了這麼一個問題:“西雅圖在轉讓土地的回信中要求白人們要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那麼這裡的人們做到沒有呢?”此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高度興趣,而這正是我的目的。於是我便要求學生自主閱讀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編的《新課程學習指導》中的P29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加深認識與體會,鞏固本文所學。最後,我還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我們自己的土地我們是怎樣對待的呢?引發學生的思考,讓環保的意識深紮在學生的心中。

五、說板書

板書的設計應簡單明瞭,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本課的板書我設計如下:

大地與人的關係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善待河水、空氣、動物 對土地的熱愛

熱愛大地 珍惜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元日》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首詩,作者王安石在詩中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永珍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詩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這首詩就是通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融,洋溢著節日的歡快氣氛。教材在出示古詩的同時,還精心繪製了一幅人們歡快過年的圖畫。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就會被圖畫中的熱鬧場景所吸引。四年級學生仍舊對顯性的畫面比較感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在讀詩時會將詩中的畫面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理解,從而能夠感受到詩中洋溢著的歡快氣氛,也能夠體會一系列春節傳統習俗背後蘊含著人們對幸福美好來的期盼之情。而對於王安石的執政理想,四年級的學生是無法理解的。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讀課文,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在交流中學習古詩,並以讀悟情。

3、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自學古詩的能力。

其中教學目標2是本課重點,教學目標1、3是難點。

本課的教學1課時完成,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準備課件及寫有古詩的小黑板。

下面我就說一下本課的設計思路。

 二、說設計理念

在新基礎的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有效地讓學生走進詩的天地呢?我嘗試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 在教學中用多層次的吟誦、多層次的問、拎出一條主線等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字世界,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並收集其他詩句,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立足古詩文校本課程的大背景,讓學生課上品析、課後創作,從中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整堂課以問為針,以讀為線,力求建立語感共生的課堂,詩意的課堂。在這樣的設計思路下,我們將通過以下教學環節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調先有情”,要讓學生走進詩的情境,就要調動他的生活體驗,喚醒他的情感積累。為此,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 ,我們將迎來中國最熱鬧、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知道是什麼節嗎?春節到啦,過年啦!哦,大家臉上都露出了笑容,為什麼這麼開心呀?”緊接著,學生就會說到在春節裡令自己開心的事情,而這些快樂的事是由過年時那豐富多彩的習俗帶來的。老師在評價時也要運用多種方式營造快樂的氛圍,令學生感受到春節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節日。如讓學生模擬爆竹聲、引導學生想象使用壓歲錢的情景等。這裡,讓學生在和諧、寬鬆的氛圍中聊出春節的特色,春節的'氣氛,既有利於激發學習情趣,又能為學生後面的學習做好心理鋪墊。隨後揭示課題,

這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初讀有“韻”

古詩的特點之一就是它轉承合轍的韻律,遵循這一文體的特點,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字音、節奏兩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圓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讀古詩,接著在反饋時注意運用激勵性評價和劃分節奏符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並落實這兩個層次的朗讀要求,紮紮實實讀好詩。由“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的初讀要求使學生明白詩所特有的節奏魅力,並掌握了讀出韻味的基本方法——劃分停頓符號。經過四年古詩文大環境的薰陶,大多數學生都明白讀詩僅字正腔圓板有眼是不夠的,還要讀得有感情,這就向學生提出了朗讀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接著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巧問促“悟”

首先讓學生輕聲地讀這首詩,讀的時候結合插圖和有關注釋,想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麼意思?並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在讀和想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在看註釋、看插圖,是對他們運用資料自學古詩能力的培養。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理解詩意、感悟情境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一直是學生的弱項,有些學生甚至產生懼怕心理。因此,隨後在交流古詩意思的過程中,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而是提出了兩個大問題。

第一問:“在這一歲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換了?”並要求學生用“在一歲之首的元日,——換成了——”的句式說一說。學生很自然地會說到舊符換成了新桃、寒風換成了春風、舊歲換成了新年這些辭舊迎新的景象,接著引導學生快說辭舊迎新的心情,進而讓學生帶著那樣的心情齊讀《元日》,通過這第一問完成了感悟性朗讀上的第一次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當學生交流到寒風換成了春風時,要引導學生理解“曈曈日”,可以這樣問學生:“春風吹拂在我上暖洋洋的,你從詩中的哪裡還可以感受到這股暖意呢?”學生接著便會提到“曈曈日”的意思,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之一。

第二問:“冬盡春來,萬物更新,人們心中都充滿著辭舊迎新的喜悅,那麼人們又是用什麼方式來辭舊迎新的呢?”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並不困難,他們很快就會說到燃爆竹、換桃符、喝屠蘇酒這些方式。這時陡然一轉,以一個追問“咦,人們怎麼都選擇這些方式來辭舊迎新呢?”激發學生再次運用註釋、探索文字的熱情。學生便會發現燃爆竹、換桃符、喝屠蘇酒這些春節習俗中所傳達出的人們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願望。緊接著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人們還會期盼些什麼呢?”在想象說話的環節中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說話注意完整性的同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如用得好的四字詞語)進行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的說話逐步有質量上的提升。隨後引導學生讀出企盼、讀出祝願就水到渠成了。通過第二問又進行了朗讀的第二次提升。

最後教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傾聽、想象,並結合整首詩說一說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彷彿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通過這最後一問引導學生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在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下,學生說的難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帶著感情說。隨後就分別從把祝福送給詩中的人們,送給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及自己和送給全世界的人這三個角度朗讀《元日》。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通過有層次的問吸引學生注意力,適當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讓他們很自然地進入詩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以問串起一條主線,打破了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增強了討論交流的有效性;讓學生依靠想象走進詩境,增強了體驗的有效性。一首《元日》,僅僅是學習春節詩篇的開始,這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繪春節場景的其他詩句(3句),要求學生按照初讀《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讀這些詩句,讀到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再交流從這些詩句中分別可以看到怎樣的情景。可以讓學生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隨後引導學生課後也試著寫一寫關於過年的詩句或詩篇。拓展閱讀讓學生觸類旁通,感悟更深,課後讓學生嘗試創作,使學生“我口寫我心”,寫出積累的情感體驗,萌發一種我是“詩國人”的自豪感!

說課稿 篇6

《線的祕密》是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冊的內容,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到處都有線條,這些線條美化了我們的生活,感受藝術作品中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體驗用線作畫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課前,有一位名小朋友剛剛學會了用繩“翻叉叉”的遊戲,邀請我和她一起玩,還自豪地向我介紹翻出的花樣,不斷地詢問我設計的各種線條造型……漸漸地我發現身邊感興趣的孩子越來越多,我想“翻叉叉”的線條不正是繪畫造型的基本元素,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一年級的小朋友正處於形象思維非常發達的階段,他們愛提問,愛動手,何不將“翻叉叉”的遊戲匯入教學,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有趣的情境,與“線條”朋友一起去漫遊,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從中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線條,體驗用線作畫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

線條是繪畫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來表達感情的要素。由於運動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繪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輕重不同,線條會產生許多變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今中外的許多繪畫大師為我們創作了大量的線畫經典作品。

本節課安排“我們身邊的線條”,旨在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線條,這些線條美化了我們的生活,感受藝術作品中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體驗用線作畫的趣味性。

設計理念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著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發展,立足於教材,結合三年級的小朋友正處於形象思維非常發達的階段,他們愛提問,愛動手等特點,破除了美術學科本位的束縛,藉助於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翻叉叉”遊戲、尋找“線條”朋友、動手感知、聽音樂聯想、揮舞綵帶體驗、作品欣賞等趣味的美術活動形式和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引導孩子們觀察、體驗、大膽地創作,充分體驗美術學習活動的樂趣。

㈠.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新課程理念強調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聯絡。線條是繪畫最基本的語言之一,它最直接、最簡便地反映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具有美感的線的自然物、人造物,特別是藝術作品,因此本課設計利用遊戲、音樂、舞蹈、多媒體可視形象等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到處都是線條,這些線條美化了我們的生活,感受藝術作品中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體驗用線作畫的趣味,讓學生在這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得到薰陶,同時也促使學生去關注生活裡的細節,這也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美術素養之一。

㈡在感知活動中激發興趣,鼓勵創造

1、創設情境,喚起學習的慾望,使孩子們主動地去觀察和表達。

2、注重教學綜合化,進行跨學科學習,將音樂、舞蹈、科學等教學內容和方式引入課堂,進行多感官的感知、體驗和領悟,鼓勵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

3、挖掘、感受藝術作品中線條所具有的豐富表現力,創作出有獨特個性的線條作品

4、通過展示作品和評價、做線條表演遊戲,進一步體驗、理解線條的無窮魅力,發展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促進他們的綜合發展。

教學內容與目標

顯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本節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線條,認識線條,感受線條,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線條進行表現的能力。

隱性內容與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發現生活中,藝術作品中線條的美感,並初步嘗試其表現方法。

教學難點:線的組織。

教學程式

一切好課行如流水,習舊引新重在激趣,探求新知力求自主、創新,鞏固發展啟智培能。為此,對本節課的主要教學過程,我作如下設計。

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玩“翻叉叉”的遊戲嗎?老師今天給你們介紹一位新朋友就藏在這“翻叉叉”的遊戲裡,你們猜它會是誰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啟發學生邊玩“翻叉叉”遊戲,邊在彩繩中尋找線條。)

設計意圖:創設愉快的情境,拉近師生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綜合探究

畫一畫: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能到前面來把它們的樣子畫下來嗎?

(請兩位同學在投影儀上畫出幾種線條)

師:同學們畫的線條真漂亮。你們知道嗎?這位新朋友還會變魔術呢,不信?你們看,這樣的線條叫什麼名字?(分別出示“直線”和“曲線”的課件)

生:答(略)。

師:同學們再看這個線條,它和剛才我們看到的曲線有點像,不過有些地方不一樣,誰能找出它們的差別呢?(出示“折線”課件)

生:曲線是圓滑的線條,這種線條有稜有角,不斷轉折,應該叫“折線”。

師:你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如果這些線條碰到一起,會是什麼樣子?讓我們來瞧一瞧。(出示“交叉線”課件)

生:線條碰到一起像漁網,我認為叫“交叉線”。

設計意圖:啟示性語言,引導學生認知線條,師生對話的方式,在互動****同構建出線條知識。

找一找

師:線條這個新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其實說是新朋友,也不完全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線條無處不在,線條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周圍到處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線條。現在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線條”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