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經常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史記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閱讀答案

史記閱讀答案1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致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於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節選自《史記.滑稽列傳》)

22、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

(1)優孟,故楚之樂人也 故:

(2)常以談笑諷諫 以:

(3)優孟聞之 之:

(4)於是使以馬屬太官 屬:

23、下面句中的“故”與“王驚問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溫故而知新 B、廣故數言而欲亡

C、公問其故 D、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4、楚莊王已下令說“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為什麼還能夠進諫成功?請簡要回答。(4分)

參考答案:

22.(1)故:原來 (2)以:用 (3)之:這件事(4)屬:通“囑”囑咐(各1分)

23.C

24.他“欲擒故縱”,進門大哭,,順著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馬,接著順勢推理,推出荒誕結果,使楚王恍然醒悟。

史記閱讀答案2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讀書時,有岸然而來者,則一老甲榜②也。問:小兒讀何書?以《史記》對。問:何人所作?曰:太史公。問:太史公是何科進士?曰:漢太史,非今進士也。遞取書閱之,不數行,輒棄去,曰:亦不見佳,讀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註釋]①宋荔裳:宋琬,號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官職)的稱呼。②清朝科舉制度中進士的別稱。

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以《史記》對

(2)遂取書閱之

(3)不數行

2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見佳,讀之何益?

22、本文刻畫的老甲榜形象和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請舉一例.簡要說明理由。(3分)

[答案]

20.(1)回答(2)於是(3)幾

21.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讀它有什麼用處呢?

22.范進(或孔乙己),深受科舉制度毒害。

史記閱讀答案3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更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鄼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堅執銳,攻城略地。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國何卒,諡為文終侯。

(節選自《史記蕭相國世家》)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B.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C.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D.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時平民百姓不能身著錦繡,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來借指平民百姓。

B.太子,封建時代君主的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指其他兒子,歷代多以長子做太子。

C.食邑,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又稱采邑、采地、封地。

D.侯,爵位名稱。古時封建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對貴戚、功臣的一種封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蕭何慧眼識英。當劉邦還是貧民百姓時,蕭何就利用職權保護他並送他五百錢當作路費;韓信得到蕭何推薦成為大將軍。

B.蕭何重視文法。劉邦入咸陽,將領們爭先奔向儲藏金帛財物的倉庫去分東西,唯獨蕭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詔令及圖冊文獻。

C.蕭何忠君盡職。劉邦在外征戰,蕭何留守關中,制定法令制度,興建土木,必先上奏;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辦理。

D.蕭何明哲保身。他聽取鮑生意見,派親人到軍中效力;採納門客意見,賤價強買平民田宅以示無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機。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給軍食。

②為君計,莫若遺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1)D.譯文:再說諸位只是個人追隨我,多的不過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讓自己本族裡的幾十人都來隨我打天下,功勞是不能忘懷的。

(2)B.“有時也指其他兒子”錯。太子,古代儲君稱謂。商周時,天子的嫡長子稱太子;自秦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

(3)A.“當劉邦還是貧民百姓時,蕭何就……送他五百錢當作路費”錯,此事發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陽”時,此時劉邦已不是貧民百姓。原文“高祖以更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4)①漢王領兵東進。蕭何憑藉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為前方作戰的軍隊供給糧草。

②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夠作戰的子孫兄弟都到軍營中,漢王一定會更信任您。

【參考譯文】

蕭相國蕭何,沛縣豐邑人。漢高祖劉邦還是平民時,蕭何多次憑著官吏的職權保護他。劉邦當了亭長,蕭何常常幫助他。劉邦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陽服役,官員們都奉送他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他五百錢。等到劉邦起事做了沛公,蕭何常常做他的助手督辦公務。沛公進了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府庫,分取金帛財物,唯獨蕭何首先進入宮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條文以及各種圖冊文獻資料,並將它們珍藏起來。沛公做了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蕭何向漢王推薦韓信,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漢王領兵東進,平定三秦,蕭何憑藉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為前方作戰的軍隊供給糧草。漢二年(前205年),漢王與各路諸侯攻打楚軍,蕭何守衛關中,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蕭何總是先稟報漢王,得到漢王同意,准許施行這些政事;如果來不及票報漢王,有些事就酌情處理。等漢王回來再向他彙報。漢三年(前204年),漢王與項羽對峙於京縣、索城之間,漢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勞丞相蕭何。有個叫鮑生的人對丞相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卻多次派使者來慰勞您。這是有懷疑您的心意。為您著想,您不如派自己能打仗的子孫兄弟都到軍營中,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您。”於是蕭何聽從了他的計謀,漢王非常高興。漢五年(前202年),已經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於是論功行賞,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的大小也沒能決定下來。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功臣們都說:“我們身披戰甲,手執兵器,攻破敵人的城池,奪取敵人的土地。如今蕭何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是舞文弄墨,發發議論,不參加戰鬥,封賞倒反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高帝說:“諸位懂得打獵嗎?”群臣回答說:“懂得打獵。”高帝又問:“知道獵狗嗎?”群臣說:“知道。”高帝說;“打獵時,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提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如獵狗。至於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功勞如同獵人。

再說諸位只是個人追隨我,多的不過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讓自己本族裡的幾十人都來隨我打天下,功勞是不能忘懷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語了。當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漢十二年(前195年)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征討他,多次派人來詢問蕭相國在做什麼。有一個門客勸告蕭相國說:“您滅族的日子不遠了,您位居相國,功勞數第一,您當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皇上之所以屢次詢問您的情況,是害怕您震撼關中。如今您何不多買田地,採取低價、賒借等手段來敗壞自己的聲譽?這樣,皇上的心才會安定。”於是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高祖才非常高興。蕭何一向不跟曹參和睦,到蕭何病重時,孝惠皇帝親自去探視相國病情,趁便問道:“您如果故去了,誰可以接替您呢?”蕭何回答說:“瞭解臣下的莫過於君主了。”孝惠帝說:“曹參怎麼樣?”蕭何叩頭說:“陛下得到合適的人選了!我死也不遺憾了!”孝忠二年(前193年),相國蕭何去世,諡號為文終侯。

史記閱讀答案4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①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二人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以軍事諫,趙奢曰:“內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鈇質之誅。趙奢曰:“胥②後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① 候:哨兵,偵察兵。②胥:等待。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軍鼓譟勒兵 勒:統率,率領 、

B.秦伐韓,軍於閼與 軍:軍隊

C.趙奢曰:“內之” 內:通“納”

D.秦人不意趙師至此 意:料想到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又召樂乘而問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B.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C.有以軍事諫者死 不賂者以賂者喪

D.秦人聞之,悉甲而至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奢軍紀嚴明,軍中有一個偵察兵建議火速援救武安,違反了趙奢釋出的軍令,結果被趙奢處死。

B.趙奢率領軍隊離開國都三十里就不前進,只忙於增築堡壘,軍中有人議論閼與將會被秦國吞併。

C.趙奢深知“兵貴神速”,在迷惑秦軍獲得成功後,就立即下令全軍卸去甲衣,快步前進,兩天一夜便趕到了前線。

D.由於取得了閼與一戰的勝利,趙奢深受趙王信任,從此,與廉頗、藺相如的地位相等。

20.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2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2)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

【參考答案】

17.B(軍:動詞,駐紮)

18.B(A 代詞,之/兼詞,於之;B均為承接;C拿/因為;D 代詞/代詞,這)

19.B

20.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參考譯文】

趙奢是趙國田部的一個收稅的小官。

秦國攻打韓國,駐軍在閼與。趙王召集廉頗問計:“可以救援韓國嗎?”廉頗回答說:“路險綿長,很難救援。”趙王又召來樂乘問這件事怎麼辦。樂乘的回答像廉頗的一樣。又召來趙奢問計,趙奢回答說:“這段路險阻綿長,(要去救援)就好比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那將是驍勇者勝利。”於是任命趙奢為大將,救援韓國。

軍隊離開邯鄲三十里,趙奢就在軍中下令說:“有誰拿軍事上的事情來勸說的就處死。”秦軍駐紮武安西面,秦軍擊鼓吶喊訓練軍隊,武安的屋瓦全給吶喊聲震動了。軍中有個偵察人員說趕快救援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了。趙軍堅守營壘,停留了二十八天不僅不向前進發,反而加固了防守工事。秦軍的奸細偷偷進來,趙奢好好款待了他,並把他送走了,秦軍奸細回去報告了秦軍將領,秦軍將領非常高興說:“離開國都三十里卻駐軍不走,還增修營壘,閼與不是趙國的了。”

趙奢送走了秦軍的奸細後,就命令士兵卸下鐵甲快速前進,兩天一夜就到了,命令擅長射箭的軍士在距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紮營。剛紮好營,秦軍聽說了,傾巢而來。軍士許歷用軍事的問題請示趙奢,趙奢說:“讓他進來。”許歷說:“秦軍想不到趙國軍隊來到這裡,現在他們趕來,氣勢一定很盛,將軍您一定要集中更多的兵力來等待他們。不這樣,一定失敗。”趙奢說:“請讓我接受你的指教。”許歷說:“(如失敗)我情願接受斧質的刑法。”趙奢說:“等回邯鄲以後的命令吧。”許歷又勸諫說:“先佔領北山的軍隊將得勝,後來的一方將失敗。”趙奢答應了,立即派出一萬人佔領北山,秦軍果然後來,與趙軍爭奪北山但攻不上去,趙奢領軍攻擊,大破秦軍。秦軍大敗而逃,於是解除了閼與之圍,勝利而歸。

趙惠文王賜給趙奢的封號是馬服君,並任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地位相同。

史記閱讀答案5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並體會與現代漢語意思的不同。

(1)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 古義 今義

(2)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義 今義

(3)會項伯欲活張良 古義 今義

(4)沛公然其計,從之 古義 今義

10、翻譯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2)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閱讀答案

9.

(1)稱王 大王

(2)抵抗 距離

(3)使……活下來 生活,存活

(4)聽從 跟從

10.

(1)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

(2)項羽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呢?”

翻譯

有人遊說沛公說:“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區十倍,地理形勢又好。現在聽說章邯投降項羽,項羽給他的封號是雍王,在關中稱王。如今要是他來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擁有這個地方了。可以趕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並且逐步徵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沛公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計策。十一月中旬,項羽果然率領諸侯軍西進,想要進入函谷關。可是關門閉著。項羽聽說沛公已經平定了關中,非常惱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關。十二月中旬,到達戲水。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宮所有珍寶都據為己有。“曹無傷想借此求得項羽的封賞。亞父范增勸說項羽攻打沛公,項羽正在犒勞將士,準備次日和沛公會戰。這時項羽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號稱二十萬,實力抵不過項羽。恰巧項伯要救張良,使他不至於與沛公一起送死,趁夜來沛公軍營見張良,因而有機會讓項伯向項羽說了一番道理,項羽這才作罷。次日沛公帶了百餘名隨從騎兵驅馬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道歉。項羽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呢?”沛公因為是帶著樊噲、張良去的,才得以脫身返回。回到軍營,立即殺了曹無傷。

史記閱讀答案6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髃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於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餘,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莊王置酒,優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莊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於是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節選自《史記·滑稽列傳》)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辯:辯駁

B.席以露床,啖以棗脯 啖:給……吃

C.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諫:規勸

D.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屬:囑咐

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優孟“以談笑諷諫”的一組是

①請以人君禮葬之 ②即為孫叔敖衣冠

③莊王置酒,優孟前為壽 ④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⑤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 ⑥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優孟言辭詼諧幽默。楚莊王想厚葬所愛之馬,群臣進諫反遭嚴詞拒絕;優孟以反語諷諫,說是以大夫禮不夠隆重,使莊王認識錯誤,收回成命。

B.孫叔敖十分看中優孟,臨終前預料兒子必將貧困,要他到時去找優孟尋求幫助。優孟慨然允諾孫叔敖子後,極力模仿孫叔敖,想使楚莊王醒悟。

C.楚莊王誤以為優孟是孫叔敖復生,想任他為相。優孟與妻子商定三日之後為相,又責怪莊王利用孫叔敖成就霸業,而對他的後代卻不聞不問。

D.優孟由孫叔敖一事而引發感慨,指出為官者不應貪鄙求財,否則將觸犯法令而身死家滅;但廉吏死後,其家人卻會面臨窮困潦倒的悲慘境遇。

8.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

___

(2)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__ ___

參考答案:

5.A(“辯”,這裡是“辯才”的意思,名詞。)

6.B(②為優孟所用的計策,③是優孟計策的實施,④是優孟的迂迴之策。②③④可以排除。)

7.C(C項中“優孟與妻子商定三日之後為相”應該是“商定三日之後再來(決定是否)為相”,“又責怪莊王”是無中生有。)

8.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

[解析]“喪”是“為……治喪”,為動用法;“爭”是“規勸”,後作“諍”。

[答案]馬患肥胖症而,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對此直言規勸,認為不可以。

(2)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解析]“持”是“堅守”,“妻子”是“妻子兒女”,“不足”是“不值得”。“不足為也!”是省略句,翻譯時應把主語“廉吏”補出來。

[答案]楚相孫叔敖堅守廉潔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處困境,背柴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史記閱讀答案7

李離者,晉文公之理①也。過②聽殺人,自拘當③死。文公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過,非子之罪也。李離曰:臣居官為長,不與吏讓位;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④其罪下吏,非所聞也。辭不受令。文公曰:子則自以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離曰:理有法,失刑當刑,失死當死。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今過聽殺人,罪當死。遂不受令,伏劍而死。

《史記·循吏列傳》

【注】①理:司法長官。 ②過:失誤。③當:判罪。④傅:同附,指轉嫁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2分)

①臣居官為長 ②遂不受令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今過聽殺人,傅下吏有罪,非所聞也。

【小題3】從文中可以看出李離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對李離的殉法有什麼看法?(3分)

答案:

【小題1】①擔任②於是(2分,每小題1分)

【小題1】現在我錯誤地聽從了下級彙報而判人死罪,卻把罪轉嫁到下級官吏身上,是沒有聽說過的。(意思對即可。2分)

【小題1】示例:他是一個為人正直,嚴於責己、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示例1::在面臨君命與法律相牴觸時,他選擇違抗君命來維護法律的尊嚴。也就是說,在李離看來,法律是高於君命的。

示例2:李離選擇了以生命來謝罪的方式。這種矯枉過正的方式雖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以生命為代價來宣示法律的神聖不可侵犯,卻是中國古代法制史上的絢麗篇章。(意思對即可。3分)

解析【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準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學生通過感知文字內容,繼而理解文字的中心主題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看法合理即可。

史記閱讀答案8

叔孫通者,薛人也。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於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徒長沙,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生。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吾不忍為公所為,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①。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儀:先平明,謁者②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幟。傳言“趨”。殿下郎中夾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靜。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喧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注:①肄:學習、練習。②謁者:官名,掌接待賓客及贊禮。

(1)下列語句中,加下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 益:漸漸

B.度吾所能行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終了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B.及項梁之薛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C.謁者智禮,引以次入殿門 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

D.度吾所能行為之 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

諸侯一起擁戴漢王在定陶即位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

您所侍奉過的人主將近十位了,您都是憑當面阿諛得到了信任和富貴

C.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幟

擺開戰車騎兵步兵以拱衛皇宮,設定士兵的佇列,並豎起旗幟

D.以尊卑次起上壽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為皇帝祝壽

(4)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叔孫通有眼光、識時務的一組是( )

①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②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③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⑤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 ⑥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邦初即帝位,不喜歡繁文縟節,崇尚簡易

B.跟隨劉邦征戰的將軍們不懂禮儀,表現粗魯

C.叔孫通幫助朝廷建立了一套莊重威嚴的禮儀

D.魯地儒生皆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

答案:

(1)B

(2)C

解析:“鄙”應該是“淺陋”的意思。

(3)A

解析:A項中的兩個“因”都是連詞,“於是”的意思;B項中第一個“之”是“動詞,到”,第二個“之”是“助詞,的”;C項中第一個“以”是“介詞,按照”,第二個“以”是“介詞,與上下等詞連用”;D項第一個“所”是“放在謂語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短語”,第二個“所”是“與‘為’呼應,表被動”。

(4)C

解析:“兵”不是“士兵”,而是“兵器”。

解析:②句是說高帝,與叔孫通無關;⑤句是說御史執法,也與叔孫通無關。據此可排除另外三項,選B項。

(5)D

解析:不是所有的魯地儒生都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文中說“魯有兩生不肯行”。

參考譯文:

叔孫通是薛縣人。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跟隨了他。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熊心。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奉事項羽。漢高帝二年(前205),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於是最後跟隨了漢王。

漢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經統一,諸侯一起擁戴漢王在定陶即位為皇帝。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砍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徵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高帝說:“該不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我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皇帝說:“可以試著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

於是叔孫通奉命徵召魯地儒生。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您所侍奉過的人主將近十位了,您都是憑當面阿諛得到了信任和富貴。我們不違心替您辦這種事,我們不走。您還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世的變化。”

於是叔孫通就與徵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上可以試著來視察一下。”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我能做到這些。”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

漢高帝七年(前200),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那禮儀是:先在天剛亮時,謁者開始主持禮儀,引導著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進入殿門,廷中排列著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著各種兵器,豎立著各式旗幟。謁者傳呼“小步快走”。大殿下面郎中官員站在臺階兩側,臺階上有幾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級將軍軍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邊,面向東;凡文職官員從丞相起依次排列在東邊,面向西。於是,皇帝乘坐“龍輦”從宮房裡出來,百官舉起旗幟傳呼警備,然後引導著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級官員依次畢恭畢敬地向皇帝施禮道賀。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員沒有一個不因這威嚴儀式而驚懼肅敬的。等到儀式完畢,再擺設酒宴大禮。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斂聲屏氣地低著頭,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向前,為皇帝祝壽。斟酒九巡,謁者宣佈“宴會結束”。最後監察官員執行禮儀法規,找出那些不符合禮儀規定的人把他們帶走。從朝見到宴會的全部過程,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和行動失當的人。大典之後,高帝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五百斤。叔孫通出宮後,把五百斤黃金,都分贈給各個儒生了。這些儒生都高興地說:“叔 孫先生真是大聖人,通曉當代的緊要事務。”

史記閱讀答案9

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太后出宮人以之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詔可,當行。竇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樑,是為樑孝王。

竇皇后親蚤卒,葬觀津。於是薄太后乃詔有司,追尊竇後父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

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餘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自卜數日當為侯,從其家之長安。聞竇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廣國去時雖小,識其縣名及姓,又常與其姊採桑而墮,以為符信,上書自陳。竇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復問何以為驗?對曰:“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丐沐沐我,請食飯我,乃去”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於長安。

竇太后好黃帝與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與老子,尊其術。竇太后後孝景帝六歲(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選自漢·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刪改)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誤置其籍代伍中藉:登記

B.比靈文園法比:比照

C.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更:更加

D.識其縣名及姓識:懂得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太后出宮人以之賜諸王

B.家貧,為人所略賣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C.識其縣名及姓從其家之長安

D.竇皇后言之於文帝封公昆弟,家於長安

【小題3】下面各組內容,都能體現竇後“孝悌”品格的是(3分)

①“必置我籍趙之伍中。” ②代王獨幸竇姬③欲如趙近家④丐沐沐我 ⑤請食飯我 ⑥竇太后好黃帝與老子言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題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竇姬曾經主動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冊放在去趙國的隊伍裡,但宦官把這件事忘了,錯把她的名冊放到去代國的隊伍中了,導致她的人生髮生了鉅變。

B.竇皇后的雙親早已去世,葬在觀津,這時薄太后就下詔有關官員,追尊竇皇后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

C.代王成為皇帝之後,王后和所生的四個男孩都病死,竇姬的長子就被立為太子,竇姬也被立為皇后,第二年,竇姬的小兒子被封為代王。

D.竇皇后進宮之前,家道艱難,曾帶幼弟上山採桑,其弟跌傷,與弟訣別於驛站宿舍,討來米汁給幼弟洗頭,又要來食物給幼弟充飢,然後才離去。

【小題5】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竇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4分)

譯:

②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樑,是為樑孝王。(4分)

譯:

③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2分)

譯:

答案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B(A.藉:名冊。C.更:接連。D.識:記得。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能力層級為B級。

【小題2】試題分析:C(其:均為第三人稱代詞,指代“少君的”。A.以:介詞,憑藉;介詞,把。B.為:介詞,表被動;介詞,替,給。D.於:介詞,對,向;介詞,在。)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小題3】試題分析:D (②竇姬受到代王的專寵,⑥竇後信奉黃老學說,都不屬孝悌品格。)

【小題4】試題分析:C (C項中,“代王成為皇帝之後,由於王后和所生的四個男孩都病死”錯。代王尚未入朝立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

考點: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小題5】試題分析:(1)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涕”1分、“相” 1分,“乃’1分,句意1分。(2)這個句子中“明年”1分,“已而”1分,“是”1分,句意1分。(3)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為……所”1分,“略”1分。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參考譯文:

竇太后,趙國清河觀津人。呂太后的時候,竇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選入宮中服侍太后。後來太后把一批宮女遣送出宮賜給各諸侯王,每王五人,竇姬就在這批宮女之中。竇姬家在清河,想到趙國離家較近,就請求那個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冊放在去趙國的隊伍裡。”宦官把這件事忘了,錯把她的名冊放到去代國的隊伍中了。

名冊上奏,詔令說可以,應該啟程了。竇姬流出眼淚,埋怨那個宦官,不想去,強制她走,她才肯動身。到了代國,代王偏偏只寵愛竇姬,生下女兒叫嫖,後來又生了兩個男孩。代王王后生了四個男孩子。在代王尚未入朝立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個男孩子也接連病死。孝文帝即位幾個月之後,公卿大臣請求立太子,竇姬的長子年齡最大,被立為太子。竇姬也被立為皇后,女兒劉嫖為長公主。第二年,立小兒子劉武為代王,不久又遷徙到樑國,這就是樑孝王。

竇皇后的雙親早已去世,葬在觀津。這時薄太后就下詔有關官員,追尊竇皇后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設定二百戶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靈文園的做法。

竇皇后的哥哥竇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四五歲的時候,家境貧窮,被人掠去後出賣。他家中不知他被賣在何處。又轉賣了十幾家,賣到宜陽。他為主人進山燒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覺,山崖崩塌,把睡在下邊的人全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沒有被壓死。他自己算了一卦,斷定他幾天之內要被封侯,於是就從主人家去了長安。聽說竇皇后是剛被封立的,她的家鄉在觀津,姓竇氏。廣國離家時年齡雖小,也還知道縣名和自家的姓,又曾跟姐姐一起採桑,從樹上掉下來,把這些事作為證據,上書陳述自己的經歷。竇皇后把這件事告訴文帝,廣國即被召見,問他,他詳細說明了情況,果然不錯。又問他還能用什麼來驗證,他回答說:“姐姐離開我西去的時候,和我在驛站宿舍裡訣別,姐姐討來米汁給我洗頭,又要來食物給我吃,然後才離去。”於是竇後就拉住弟弟痛哭起來,涕淚縱橫流下。左右侍從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為皇后助哀。於是賞賜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錢,又分封與皇后同祖的竇氏兄弟,讓他們遷居到長安。

竇太后愛好黃帝和老子的學說,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竇氏子弟都不得不讀《黃帝》和《老子》,尊奉黃老學術。竇太后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與文帝合葬在霸陵。

史記閱讀答案10

下文選編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閱讀後回答問題。

威王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①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經寸之珠②照車前後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⑤十二諸侯皆來朝。 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慚,不懌⑦而去。

【註釋】①田:打獵。後寫作“畋(tián)”。②經寸之珠:直徑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車,兵車。包括一車四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種首”均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濱。⑥特:僅,只。⑦懌(yì):高興、快樂。

(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若寡人國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C.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鄒忌諷齊王納諫》)

D.則道不拾遺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

②魏惠王慚,不懌而去。(3)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則 趙 人 不 敢 東 漁 於 河

(4)選文中威王和魏王對“寶”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1)C

(2)①我所認為的寶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樣。②魏王十分慚愧,不高興地離開了。

(3)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則 趙 人 不 敢 東 漁 於 河

(4)魏王:寶物,或答寶珠、有寶珠的車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賢臣(答全具體人名亦可)

史記閱讀答案11

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樑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太尉既會兵滎陽,吳方攻樑,樑急,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樑日使使請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樑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樑。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後食道。吳兵乏糧,飢,數欲挑戰,終不出。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太尉帳下。太尉終臥不起。頃之,復定。後吳奔壁東南陬,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兵既餓,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於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為是。由此樑孝王與太尉有卻。

歸,復置太尉官。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樑孝王每朝,常與太后言亞夫之短。

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後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居無何,亞夫子為父買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錢。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汙亞夫。初,吏捕亞夫,亞夫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

太史公曰: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選自《史記·世家第二十七》,有刪節)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吳兵既餓,乃引而去 引:退避

B.由此樑孝王與太尉有卻 卻:隔閡

C.常與太后言亞夫之短 短:說人壞話

D.景帝欲侯之以勸後 勸:勉勵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願以樑委之 斧斤以時入山林

B.乃以太尉計謀為是 今君乃亡趙走燕

C.亞夫子為父買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

B.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

C.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

D.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

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樑日使使請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3分)

譯句:

(2)後吳奔壁東南陬,太尉使備西北。(3分)

譯句:

(3)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4分)

譯句:

參考答案:中國小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C 7.C 8.B

9.(1)樑王天天派使者請求太尉支援,太尉認為堅守有利,不肯前往。

評分建議:共3分。“使使”、“守便宜”及語句通順各1分。

(2)後來吳軍衝向漢軍營壘的東南角,而太尉卻派人防備西北角。

評分建議:共3分。“奔壁”、“陬”及語句通順各1分。

(3)他們背叛他們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們為侯,那麼怎麼去責備不奉守節義的人臣呢?

評分建議:共4分。“侯之”、“責”、定語後置句式及語句通順各1分。

史記閱讀答案12

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叔為人刻廉自喜,喜遊諸公。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趙午等皆自殺。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

趙王教得出,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餘年。後數歲,樑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樑,具得其事,還報。景帝曰:“樑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樑事為也。”上曰:“何也?”曰:“今樑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景帝大賢之,以為魯相。

魯相初到,民自言相,訟王取其財物百餘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餘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發中府錢,使相償之。相曰:“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於是王乃盡償之。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使人請相體,終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獨何為就舍!”魯王以故不大出遊。數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

(節選自《史記·田叔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D.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遷,文中意為升官。一般指官職的調動,有貴右賤左之說,故將貶官稱為“左遷”。

B.赭衣,在古代只有囚犯才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後來借用為囚犯的代稱。

C.景帝,這是用諡號來指稱帝王,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廟號、年號、封號等來指稱。

D.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祿”,地位不同,稱呼也就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3分)

A.田叔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嚴謹廉潔為追求,喜歡與有名望的人交遊,被層層推薦給趙王張敖,任職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趙王看重。

B.田叔忠誠俠義,不懼死亡。高祖傲慢無禮,趙王臣屬陰謀刺殺卻被發覺,趙王被逮捕時,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脅,裝扮成家奴追隨趙王。

C.田叔為官有才,善於理事。他被趙王張敖推薦給高祖時,才能勝過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後被任命為郡守和諸侯國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讚賞。

D.田叔處事圓通,柔中帶剛。田叔刻意公開袒護魯王,從而使魯王羞愧而自願償還百姓;又故意不在館舍休息,以此來諷勸魯王不要大肆遊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4分)

(2)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4分)

14.田叔替景帝調查袁盎被刺殺的事情,景帝為什麼稱他“大賢”而任命他為國相?(3分)

參考答案:

10.D

11.C【解析】C項,“封號”錯,指稱帝王可以用諡號、廟號、年號,有時可以諡號廟號連用。習慣上,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諡號,不稱廟號,如漢武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號來稱謂皇帝。但是沒有選項中說的“封號”。

12.C【解析】C項,“才能勝過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後被任命為郡守和諸侯國相”,根據原文“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可見是皇上認為他的才能勝過朝廷所有大臣;且“先後”在原句中並未體現,原句封官的也不只是田叔,而是孟舒、田叔等十多個跟隨趙王張敖的人。

13.(1)您侍奉皇上禮節完備周全,現在竟是如此對待您,請求您准許我們造反。

(2)大王自己搶奪來的,卻讓國相去償還,這(會顯得)君王做壞事而國相去做好事,國相不能參與償還的事。

14.因為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實,認定了樑王有罪責;又給皇帝處理此案提供了周全妥當的建議,使皇帝不會陷入維護國法和不使太后悲慼的兩難境地。

13.(1)“事”,侍奉;“備”,完備周全;“遇”,對待;“請”,請允許我……;為亂,造反。(2)“償”,償還;“為”,做;“是……也”,判斷句;“與”,參與。

14.首先找到原文“景帝曰:‘樑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首先,他完成了景帝交給的任務,查清了案件的事實,認定了樑王有罪責;“田叔曰:‘上毋以樑事為也。’上曰:‘何也? ’曰:‘今樑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接著他給出了合理建議,讓景帝不要管這件事,又替景帝分析了原因,使皇帝不會陷入維護國法和不使太后悲慼的兩難境地。因此景帝稱讚他“大賢”,任命他為國相。

參考譯文:

田叔是趙國陘城人。田叔為人正直苛刻,並以此自得,喜歡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遊。趙國人把他推薦給趙相趙午,趙午又在趙王張敖那裡稱道他,趙王任命他為郎中。任職幾年,他峻切剛直清廉公平,趙王雖賞識他,卻沒有來得及提升他。恰逢陳豨在代地謀反,漢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誅討,途徑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十分恭敬,漢高祖卻傲慢地平伸開兩條腿坐著大罵他。當時趙相趙午等幾十人都為此發怒,對趙王張敖說:“您侍奉皇上禮節完備周全,現在對待您竟是如此,我們要求造反。”趙王臣下就私下裡互相謀劃弒殺皇上。恰好事情被發覺了,漢朝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這時漢朝又下詔書說:“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著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頭髮,頸上帶著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張敖到了長安。

趙王張敖得以釋放出獄,就進言推薦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見他們,跟他們談話,認為朝中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的,皇上十分高興,任命他們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田叔做漢中郡守十多年。幾年後,樑孝王派人暗殺從前吳國丞相袁盎,漢景帝召回田叔讓他到樑國審查這個案件,田叔查清了這個案件的'全部事實,回朝報告。漢景帝說:“樑王有派人暗殺袁盎的事嗎?”回答說:“臣死罪!樑王有那件事!”皇帝說:“有罪證嗎?”田叔說:“皇上不要過問樑王的事。”皇帝說:“為什麼呢?”田叔說:“現在樑王如不伏法被處死,這是漢朝的刑法不能實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會吃飯不香睡眠不安,這又是您的憂慮啊!”漢景帝非常賞識他,讓他做了魯國的丞相。田叔剛剛到任,多位百姓主動找他,狀告魯王奪取財務的事情。田叔抓住為首的二十個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餘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對他們發怒說:“魯王不是你們的君主嗎?怎麼敢毀謗君主呢!”魯王聽說後,非常慚愧,從內庫中拿出錢來讓國相償還他們。田叔說:“君王自己奪來的,讓國相償還,這是君王做壞事而國相做好事。

國相不能參與償還的事。”於是魯王就盡數償還給百姓。魯王喜歡打獵,田叔經常跟隨進入狩獵的林苑之中,魯王總是要他到館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林苑外面,常常坐在露天地裡等待魯王。魯王多次派人請他去休息,他終究不肯去休息,說:“我們魯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獨自到館舍中呢!”魯王因為這個緣故不再大舉出外遊獵。幾年後,田叔在魯國國相的任上死去。太史公說:孔子用稱讚口氣說“住到這個國家一定參與它的政務”,這樣的話說的也是田叔吧!

史記閱讀答案13

(甲)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餘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選自《捕蛇者說》)

(乙)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註釋:①城父:地名,春秋時楚國之地,在今河南寶豐縣。 ②莫能興:不能站立起來。(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實詞。

(1)殫其地之出 殫:_____________

(2)而鄉鄰之生日蹙 蹙:_____________

(3)向吾不為斯役 向:_____________

(4)楚使人聘孔子 聘:_____________

2.選出下列加粗虛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號呼而轉徙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無一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積於今六十歲矣孔子用於楚《史記.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屬予作文以寄之《岳陽樓記》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語句中表現蔣氏不願恢復賦的一項是( ),屬於孔子被圍的原因的一項是( )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自吾氏三世居是鄉

C.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D.吳伐陳,楚舊陳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

F.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參考答案:

1.(1)殫:用盡;(2)蹙:窘迫;(3)向:從前;(4)聘:聘請。

2.D

3.(1)頂著狂風暴雨,冒著嚴寒酷暑,呼吸著毒氣,處處是死人互相壓著(或者一個挨一個的死人到處都是)。

(2)他所譏諷的都切中諸侯的要害之處。

4.A、F

史記閱讀答案14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題。 (19分)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①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②,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③,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錫、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⑤,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⑥,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芻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澤出產的官,此指開發山林川澤的人。⑤三寶:食、事、財。絕:不流通。⑥潟鹵:鹽鹼地,不適宜耕種。

(選自《史記 貨殖列傳》有刪改)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導,引導

C.各勸其業,樂其事 勸:勉勵

D.小人富,以適其力。 適:到,往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奪予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C.農不出則乏其食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D.則桓公以霸 謹拜表以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的小國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為人們都追求舒適享樂;對人們的慾望,統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順其自然。

B.各地物產豐富,但只有政府主動、大力協調各種經濟門類,農、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C.姜太公在經濟基礎薄弱之時,管仲在齊國中衰時,都實行了發展經濟的政策。由於富強,齊國還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財謀利,擔憂貧窮。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歡行仁義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禮儀。

4.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5分)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5分)

答:

參考答案:

1.D ( 適:適合,引申為用在適當的地方)

2.C (其均為代詞,那。 A連詞,表修飾/表因果 B代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動詞,到。D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

3.B (原文第三段強調社會經濟的自動調節,人民自發地發展生產實現安居樂業。)

4.(1)致使這種風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樣)微妙的言辭挨家挨戶去勸說,終究不能使他們的思想改變。(使、漸、雖、化、戶說以眇論狀語後置各1分)

(2)這四種行業,是老百姓吃飯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實,就會衣食豐富;本源不足,就會衣食匱乏。(此四者、原、饒、鮮、補充省略成分各1分)

史記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題。

聶政者,軹深井裡人也。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

久之,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郤。嚴仲子恐誅,亡去,遊求人可以報俠累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於屠者之間。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

久之,聶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聶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洩,語洩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仇,豈不殆哉!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節選自《史記·刺客列傳》)

2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 如:到去

B.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請

D.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 就:完成

2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聶政士為知己者死俠義性格的一組是 ( )

①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③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④避仇隱於屠者之間

⑤遊求人可以報俠累者 ⑥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洩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聶政在作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為業的,他之所以與母親等人逃跑到齊國去,是因為他殺了人後為了躲避仇敵的報復。

B.聶政被嚴仲子看中,是因為嚴仲子在齊國訪求能向韓相俠累報仇的人時,有人向他介紹了有勇氣、有膽量的聶政這個人。

C.聶政之所以願意去刺殺俠累,原因是嚴仲子登門拜訪以及來往幾次後,備下酒席,親自向聶政母親敬酒的舉動打動了他。

D.聶政是市井小民,面對身為卿相的嚴仲子的真誠請求,他非常激動,於是不顧親友的反對和阻攔,毅然前去刺殺了俠累。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

譯文:

(2)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譯文:

【參考答案】

2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答案 B解析 枉應解釋為屈尊。

2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聶政士為知己者死俠義性格的一組是 ( )

答案 A解析 ④指刺客的特點;⑤說的是嚴仲子;⑥指聶政的聰明、機智。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答案 D解析 於是不顧親友的反對和阻攔與事實不符。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 (1)一位賢者,因感憤於一點小的仇恨,而親近信賴一個窮困鄙陋的小民,我聶政哪能對此獨獨不吭一聲、毫無反應就算了呢!(2)於是謝絕了車騎隨從,聶政辭別嚴仲子,獨自一人啟程前往。

【參考譯文】

聶政,軹邑深井裡人。因為殺了人,為了躲避仇敵,於是和母親、姊姊一起到了齊國,以屠宰為業。

隔了很久,濮陽嚴仲子在韓哀侯朝中供職,與韓相俠累結下怨仇。嚴仲子怕俠累殺他,逃離韓國,到處訪求能向俠累報仇的人。來到齊國,齊國有人談到聶政,說他是個有勇氣有膽量的人,因為避仇而隱身在屠戶中間。嚴仲子登門拜訪,來往幾次後,備下酒席,親自向聶政母親敬酒。

過了很久,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埋葬已畢,在除去喪服之後,聶政說道:唉!我聶政不過是個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嚴仲子是諸侯的卿相,卻不遠千里,屈尊來和我結交。我待他極為淡薄,沒有什麼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稱,而嚴仲子又奉上百金為我母親祝壽,我縱然沒有接受,但他這樣做,只是說明他對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賢者,因感憤於一點小的仇恨,而親近信賴一個窮困鄙陋的小民,我聶政哪能對此獨獨不吭一聲、毫無反應就算了呢!再說前些時候他來邀請我,我只是因為老母尚在。(沒有答應他。)現在老母享盡天年,我將要為知己的人效力了。於是西行來到濮陽,見嚴仲子,說道:前些時候我所以沒有答應您仲子,只是因為我母親尚在;現在不幸母親已經享盡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報仇的物件是誰?請讓我來辦理此事吧!嚴仲子便詳細地告訴他說:我的仇人是韓相俠累,俠累又是韓國國君的小叔父,他們宗族的人很多,居處警衛十分嚴密,我想派人刺殺他,但始終沒有人能辦成。現在幸蒙足下不棄,請允許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幫手的車騎壯士一同去。聶政說:韓國和衛國,中間相距不很遠,如今要去刺殺人家的國相,這位國相又是國君的親屬,在這種情況下勢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員一多,不可能不發生失誤,發生了失誤,機密就會洩露,機密一洩露,則韓國全國便會和仲子結仇,這豈不危險嗎!於是謝絕了車騎隨從,聶政辭別嚴仲子,獨自一人啟程前往。

聶政自帶利劍到了韓國,韓相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衛他的人很多。聶政徑直闖了進去,上階刺殺了俠累,兩旁的人頓時大亂。聶政大聲呼喝,擊殺數十人,然後自己削爛麵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腸,隨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