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時評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時評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時評作文

有關時評作文1

今年春節前後,受冷空氣影響,多地氣溫驟降。然而,這絲毫不妨礙百姓的消費熱情,各大超市商場人頭攢動,老百姓消費意願強勁。在國家大力實施擴內需、促消費的大背景下,全國消費品市場繁榮興旺,呈現供銷兩旺的喜人景象。

春節,是中國老百姓探親訪友、休閒娛樂的高峰期,也是一年當中消費最集中的時段。忙碌一年的人們,全家團圓,放鬆休閒,消費娛樂,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也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事實上,消費已成為春節的第一主題。

現代社會隨著商品經濟對社會生活全方位的滲透,傳統民俗節日消費也在與現代生活的日益接軌中不斷得到傳承和發揚。春節期間,各地都精心組織展銷會、廟會等各類促銷活動,食品、菸酒、煙花爆竹等傳統年貨銷售紅火,金銀珠寶、服裝、家電等商品供銷兩旺。

同時,節日消費也呈現出許多新的'消費方式,消費者選擇網上購買年貨和避開高峰期消費,看重的是這些消費方式的實惠和便捷,於是,“網購年貨”、“錯時消費”等新的消費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這也是市民消費逐漸成熟的一種表現。

不過,節日消費離不開節日的文化氛圍,離不開民眾對這種節日氛圍的普遍認同,所以節日文化是節日經濟之魂,離開了節日文化,節日經濟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發展節日經濟,有賴於節日文化的精心打造和不斷創新。

總之,在當前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大背景下,大力創新發展節日消費文化,使節日經濟愈顯突出,對於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拓展消費空間,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有關時評作文2

據報道,超女總冠軍李宇春為某品牌電腦代言出現在北京大學講堂。唱了一首歌,說了幾十句話,就讓在場一千多名大學生為之瘋狂和尖叫。此事引發了一場爭議,北大講堂是否可以成為“李宇春們”的舞臺呢?

我認為,不是任何文化都能登上講堂。娛樂大眾的舞臺歸舞臺,李宇春的舞臺不在北大講堂,她不應該來此作秀。

把講堂當成流行文化的舞臺,是對北大學術聖地形象的衝擊。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學術,思想,文化交流的平臺,應該始終堅持其優良嚴謹的學術之風,傳承其優秀積極的文化積澱,作全國各地其他學府的榜樣。可是如今,在北大的大講壇,一個學術交流的神聖之地,竟允許上演大學生們追星的狂熱之態,這是一種褻瀆,談和榜樣呢?如果連最高學府都不能堅守一個純淨之地,何況是其他社會上紛繁複雜的地方呢?毋庸置疑,李宇春此次“北大講壇之行“動搖了北大學術聖地的形象,動搖了我們對北大的崇敬與自豪之情。這樣的事情決不能夠再次上演!包容不等於接受。這樣娛樂、充斥著商業目的的活動會莘莘學子的價值觀念受到不良影響。李宇春來北大演出,純粹是商業目的,娛樂大眾。不是說北大學子就不能夠喜歡明星,也不是說李宇春的演出不精彩。大學應該包容文化,但決不是全盤接受,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們的價值取向。或許大學生有這樣的.判斷力,但是中學生呢?國小生呢?他們會覺得連北大的哥哥

姐姐都追星!所以我這樣做一定沒錯。這時,他們的價值觀念就發生變化,容易造成盲目追星,忽視學業,影響終生,說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也不為過。綜上所述,北大此次允許李宇春在講壇演出是錯誤之舉。應當引起強烈重視與警示。望今後不要再出現這樣有損學術之風的事情。

講壇不等於舞臺。明星可以在舞臺上大放異彩,高校學子可以欣賞流行文化。但是,請分清場合,堅守講壇的莊重與尊嚴,固守學術文化的純淨!

有關時評作文3

總感覺因為社會的發展,我們無意中丟棄了很多東西。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獲得了更多的金錢、物質,也遺忘了一些不該遺忘的東西,我們在物質社會中拋棄了精神財富,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真正的充實。

我們人類,因為社會的發展懂得了越來越多的計謀,可以說,社會上的某些人,會為了達到目的而用盡各種辦法。而這種方法,大多是損害別人的利益的,因為只有踩別人一腳,自己才能跳得更高。

想想,如果豬有了人的思想會怎樣

哈哈,我又不是豬,我怎麼會知道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豬就不會有現在那麼快樂了

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在我們當今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形勢下,發揚助人為樂、扶貧濟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等的社會公德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當今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是舉不勝舉,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我相信問題還是能迎刃而解的。每當我們看到電視上所播導的好人好事時大家都會鼓掌表揚,可偏偏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卻是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前幾天正當我準備要上課時,門外突然出現了一個陌生女子和一個司機,起初我以為是學生家長,後來才知道那個陌生女子是要來跟我藉手機的,那時候天正下著瓢潑大雨,而載她的那個司機卻吝嗇得要死不肯借給她還騙她說沒帶,這是後來有人打電話給那個司機才出破被我們知道的,可當這個陌生女子罵他時他居然還嬉皮笑臉,這一幕然我看了實在很寒心!雖然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可只要多加小心不就得了,更何況還是舉手之勞!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在別人處於水深火熱時,來個雪中送炭,伸出援助之手難道就這麼難嗎?這一幕讓我和我的學生都驚呆了,司機成了我們的反面教材,這社會需要更多的熱心腸,就像《奉獻》裡邊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有關時評作文4

一部紀錄片紅成這樣,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總導演陳曉卿,他反覆在公開或私下場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國》於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紀錄片而已,他不贊成關於該片的溢美之詞。這在當下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態度,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專注本職工作。依我看,這也是“舌尖”的內在風格——實在。

《舌尖上的中國》,握住了時代命門,它把幾千年中國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總結和考證。又因它選取的角度既靈且巧,態度務實低調,就在隱祕的潛意識層面合上了時代節拍,擊中了每個觀眾。評價它的成功,不妨改孔子的“食不厭精”的一句話,叫“心不厭細”。

曾經的中國人做足了“心不厭細”的功夫。看看古人的'精緻生活,那真可以歎為觀止的。單說文房用具,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糊鬥、蠟鬥、鎮紙、壓尺、裁刀……;現代人呢?以我此刻書桌為例,電腦、圓珠筆、即時貼,沒了。

“舌尖”正是用其“心不厭細”的功夫,引領人在味覺上向更細處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們曾有的靜心、細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聲味觸,每一項往細處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樣廣闊的境界,心不厭細,只看你能走多遠。

只求溫飽的吃,那叫囫圇吞嚥,連咀嚼都顧不上,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只是吃的意義之一,遠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飲僅為解渴,如果是品茶,選水選茶、凝神溫杯這些都不說了,單是入口之後,舌尖、舌面、上顎、兩頰……無窮細緻的美妙等你體會。

在眼耳鼻舌身的層面求細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礎上繼續前行,就是無謂之細。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個起點,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連美食的門還沒入。曾經聽一個老茶人說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這話來說“舌尖”,創作者們想說的,是入心的味道。

在匆忙而浮躁的當下,“舌尖”之細緻,給我們展現了別樣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