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二首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經二首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二首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1

本堂課以朗讀教學為主,通過多次的朗讀,學生體會了詩中的畫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內心情感,瞭解了《詩經》詩歌的復沓手法。不足之處是淡化了字詞含義的理解,這有可能影響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備課之前對學生的古漢語知識水平的過高估計。由此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對學生各個方面的知識水平應該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不能單純地憑自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怎麼教都可以。 課堂教學亮點重章疊句和反覆詠歎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解,學生的朗讀效果好。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定情境,課堂氣氛好。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字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遵循學習詩歌的.要求,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及結構美三個層面層層深入剖析,使學生學會鑑賞詩歌。 但預設中的也有不足的地方:

《詩經》這樣的文字較為古奧,由於準備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顯得散亂問題分析

《蒹葭》代表了《詩經》的及高水平,課前準備要充分,不要打無把握之仗,教師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學生的拘謹。

再教的設想廣泛借鑑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瞭解創造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2

再講第一課之前,我讓孩子們大概看了一下目錄,大多數同學已經在假期大概認識的學了一下,因此在我問他們這一單元主要講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他們很輕鬆的就說是春天了!這下他們就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初步的意識:這一單元是關於春天的詩、散文、童話故事以及關於春天的小故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好詮釋了這節課孩子們的狀態。由於是第一課,而且又是古詩,再加上以前我鼓勵孩子們在假期背誦唐詩三百首,因此孩子對此已經非常熟悉了,在課堂上能明顯感受到他們的自信,我就念了一個題目,他們就大聲自信的背了下來。所以,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問題貫穿課堂,主要是通過問答形式在他們感受的基礎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過題目,你知道作者是寫哪裡的春天嗎?孩子很快就知道是鄉村的春天。接下來我問是什麼時候?這個時候環境如何?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在“拂堤楊柳醉春煙”這一句中,有兩個讓學生難以理解的點,一個是“拂”、一個是“醉”,這句比較難,所以藉助這樣一幅圖片我讓孩子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在進行講解。

我放了很多類似的圖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來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覺,要求輕撫自己的臉,閉上眼睛慢慢的讀這一句,最後輕拂同學的臉,感受“拂”這個字的溫柔,孩子們笑得很開心!

接下來放了微風擺動中的'楊柳圖,告訴他們這句話中有一個字能形容圖中的楊柳,試著找一找,這稍微有點難,孩子們在說錯了幾個字後小聲咕噥說是“醉”,我說,這個字大家可以說一下是什麼意思嗎?孩子說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沒否定他們,我告訴他們,楊柳在這樣的春天裡陶醉,沉醉在溫柔的春姑娘懷裡,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穩,就像這樣,擺來擺去的,孩子們哈哈大笑!最後我問他們,“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為有關,你們剛剛也拂過你同學的臉,“醉”只有誰會醉?孩子說是人,我說把柳樹當做人來寫,這是什麼修辭,學生很快就想到了擬人。

《詠柳》我也是用這樣類似的問題引領找關鍵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課期間氛圍很好,孩子的思維也很活躍,我上完課也感覺比較開心,但我有一個很糾結的地方:我不知道關於古詩的教學我這樣的上課模式是否適合低年級學生?覺得到底應不應該這樣講呢?我在抖音上關注了一些老師,其中有一個北京的老師專門開了低學段兒童的古詩文課,雖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覺到她的授課方式是比較輕鬆的,有些地方是比較幽默的口吻給孩子們說的,但在關鍵字詞的分析上,也是很詳細的!我特別喜歡抖音上華中師範大學戴建業教授關於古詩詞的講解,既搞笑又能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不管以什麼方式,只要能讓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覺得我這節課適合我這樣去講,因為孩子有一定的基礎了,他們覺得沒啥難度,所以這樣既可以給他們增加挑戰,又不會讓他們覺得過於簡單覺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還有以下不足:

一、組織過渡語言不簡潔流暢,存在口誤口吃,還有的就是嗦。

二、板書未精心設計,比較隨意,假期時間,我的粉筆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於學生剛上學還不在狀態再加上進度比較趕,我也比較著急,課堂存在一些紀律方面的問題,孩子的壞習慣又回來了,我需要重複的去強調,肯定也會浪費一些時間,所以在課堂教學管理方面,我還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會適應好的!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3

對於誦讀欣賞類的課文應該怎麼上?說起來其實很簡單,不就是一誦讀二欣賞嘛。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老師卻對誦讀欣賞類的文章不予重視,總覺得這些內容只是在試卷的默寫題中會出現,知識點比較呆板,只要學生背誦出來了就可萬無一失。於是,這類文章的'上法就變得很簡單化,教師往往草草開頭,疏通串講一下文意,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背誦就匆匆收場了。“賞析”的訓練真是少之又少。

針對這種狀況,我選擇這篇課文作為公開課,意在與同行們探求誦讀欣賞課文的上法。在備課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讀的方面,交給學生讀的方法,自由讀、齊聲誦,示範讀、聽誦讀,對這兩首詩歌學生讀的確實很多,以至於他們當堂都能背誦出來。但在“賞析”方面,雖然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但學生的表現卻很不給力。今後應從字詞的運用、語言的優美、意境的深遠等方面引導學生訓練學生。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4

今天鄙人第一次以吟誦教學作為公開課展示,由於經驗不足,教學效果不如人意。長處有,但是缺點更多。在此,作深刻的個人反思。

首先,這節課沒能完全達成目標。雖然全班都已能背誦(已抽查),但是,在吟誦的時候,未能完全落實,因而最後的“我愛演”未能完全展示出應有的風采,同學們沒有完全把握吟誦及動作要領。

其次,這節課教師講得太多,尤其是在句意這一環節,過於拖沓,乃至最後時間不夠而拖堂。

第三,學生雖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是,並非完全算是樂學的一堂課,就這點,已足夠我慚愧至極。

第四,教學內容太少,一節課只教了一首《木瓜》,且最後不夠熟練。

第五,未能協助學生找出《木瓜》內容的規律,加速背誦記憶。因而,學生唱的時候出現了猶豫、生疏與自己懷疑。

憑著一腔熱情,希望能陪著學生一起誦讀經典,但若不得其法,則身心俱疲。如何在工作中協調好經典教學與語文教學,如何在不增加師生負擔的同時,樂於其中,是我今後將不斷追尋的目標,

最後,在此誠摯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我能得到區教研員陳燕老師的親自指點。更感謝語文科組的'組長謝老師和我的師傅春怡老師,不遺餘力指導我這個頑童,讓我能更從容地站在公開課的臺上。也謝謝自己,忍著左手風溼的痛,為公開課熬了好幾個日夜。

教學經典必是輕鬆快樂的,你我共勉。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覆詠歎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覆詠歎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下:

(一)、教師活動: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後讓學生多種方法反覆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導閱讀理解第一節詩,二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主人公情感的逐層深入和強烈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並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二)學生活動: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後,總結了本詩以晚秋淒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覆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後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淨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6

1、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2、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定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3、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覆詠歎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學方法上採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於《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7

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定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覆詠歎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另外,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於《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8

曾經王有才總是教導我們說,課堂要有生成,課才會熠熠生輝。今天上了《蒹葭》,有些東西覺得還不錯,稍作記錄吧!今後重拾這貝殼的時候,或許會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詩亦與《關雎》有著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只是這女子在這首詩中稱之為“伊人”。那麼,這位伊人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學生的回答讓我更讓我為之動容,“飄渺的”“神祕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麼如此的一些感覺又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師經常教導我們說,一定要細讀細讀,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觸從表面滑過與走進文字帶來的質的區別,進入文字再走出來,帶給你的'將是全身心的愉悅,將是內心的釋然,將是專注後的超脫。我想,此處學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不停變換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祕、飄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麼,詩歌又是通過什麼來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繪。那麼,詩人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一番景緻呢?這些景色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呢?一個學生說,蒹葭即是蘆葦,大片地生長著,帶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個學生說,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瑩剔透,象徵著這美好的愛情。一個學生說,霜乃是深秋之物,帶給人一種涼涼的感覺。故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如是或許便是課堂的生成。雖然未必是你想要的點,但是或許這對文字獨特的理解就會帶給人無窮的快樂。那麼,霜帶給你涼涼的感覺,露何嘗不是嗎?大片大片的蘆葦在深秋長在水邊,不亦是帶給人一種悽清之感嗎?故一切的景語即是一切的情語。為何詩人不將情景設定在溫暖的春日,而是有點涼涼的,有點悽清的秋日呢?或許這正昭示了詩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9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曦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並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麼。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麼?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裡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複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複,實際又不是完全重複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鬆,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後,他們經歷一些事後,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詩經的教學反思 篇10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於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於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