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的散文隨筆: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編者按:自我成長是永恆的剛需,一切的根源都是為了自我的成長。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關於成長的散文隨筆: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我們每天閱讀,每天學習,每天思考的目的是什麼?找了那麼多答案,我發現目前最合適的答案是:為了自我成長。

既然是自我成長。反過來看每天做的事,就自然有了做出選擇的判斷標準,即“我選擇做的事能不能讓我積累更多的能力”。別說你別無選擇——沒有選擇的情況真的非常非常少,少到絕對不是你看一個廣告就能遇見一個的程度。

反而,現在我們是選擇太多了。當你進入超市,你面前玲琅滿目的商品,是不是瞬間讓你喪失了選擇的能力——這麼多種類,這麼多商品,都不錯,選擇太多了啊!當你選擇工作的時候,選擇考研的時候,選擇購買外賣(20多種口味)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力不從心——選擇太多了罷。選擇做事也一樣,是選擇先看一集電視劇再寫作業,還是選擇先打一把遊戲再睡覺?是選擇先做重要的事還是先做緊急的事(以後會專門寫一篇,這裡就不展開了)?這些都需要你根據自己的判斷標準去選擇。

為了自我的成長,我睡覺前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什麼最重要?什麼更重要?每次思考的答案都太不一樣。有時候偏重於體驗,認為快樂最重要;有時候偏重於事實,認為真相最重要……有時候真的感覺很矛盾,就不再去想,倒頭就睡了。我睡前還會把當天所學到的內容大致總結一下,寫到備忘錄上,目的是提高自己以後對知識的“提取強度”。遇到好的文章,就會把文章連結轉移到印象筆記上,為以後的寫作準備素材。

自我成長是永恆的剛需。而成功只是一個個里程碑,並非終點。

有人就抱怨說,我懂得了那麼多道理但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羅胖說的比上面這句話還要悲觀:

別說你懂得那麼多道理了,你就是擁有了你想要的一切資源,你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在羅胖的跨年演講中,他講了20xx年六七月份的一個真實的經歷。那是夏天,他幫一個朋友去看房,一天看了六套豪宅,豪到什麼程度啊?就是每一套的單價都在20xx萬以上。那是一次機會,他以非常突然的姿態,進入了六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他說,你會發現住在裡面的人那個頹廢,那種日常生活的不講究,那個在審美上讓人崩潰的醜陋,還有日常生活的混亂,什麼上午睡到十點不起床,還有打扮,那叫一個不體面,等等等等。

從他的這個經歷中,我不知道你琢磨出了點什麼。不過的確也應證了他上面的那句話。我聯想到他最新一期《羅輯思維》講的王陽明,貌似我們想要提高自我,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跟外界資源沒什麼關係了,有再多的錢又怎樣。我們只能通過求內(求助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求外(求助於外界的事物)來提升自我,這個發現令我目瞪口呆,恍然大悟。

羅胖在做自我反省的時候,只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對新東西的好奇心,是減退了還是增強了?

2.我有沒有在練一門手藝?在不確定的場景下,這門手藝是否能給我帶來優勢?

3.所有的負面情緒,我有沒有意識到它?在用什麼方法克服?

這三條也是我以後在反省時需要去思考的,即,通過求內來完善自我發自內心,從自己身上找根源。願我們共勉。

作者:木子

公眾號:月光下的木子與水共舞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