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民間故事

清遠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部,北江中下游。有關於清遠民間故事你知道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清遠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清遠民間故事

清遠民間故事篇一

相傳很久以前,清遠暴雨傾盆,北江洪水氾濫,清遠城一片汪洋。一位名叫張易的年輕人,水性非常好。他不停地救助水中掙扎的鄉親,挨個送到地勢高的地方。筋疲力盡之際,突然聽見一陣陣哀鳴呼叫,他又沿著呼叫聲找過去,發現一棵梧桐樹幾乎全部被洪水淹沒了,只有一對樹丫伸出水面,樹丫上擠滿了小鳳凰。眼看著洪水要把鳳巢沖走,張易又強打精神,遊了過去。

就在這個時候,清城上空飛來了一隻巨大的鳳凰,在低空中盤旋,尋找著鳳巢。他發現一個青年人奮力托起了鳳巢,當小鳳凰被放到了高地上的一瞬間,青年人卻被捲進了滔滔巨浪。這隻大鳳凰就是那群雛鳳的母親。她在天空盤旋著,突然撲入水中。鳳凰母親在洪水中竭力隆起身軀,被洪水圍困的人們,紛紛爬向鳳凰的兩翼和背上,沿著鳳尾走向高地。鳳凰在水中整整堅持了一天一夜,人,得救了,那隻義勇的鳳凰,卻再也沒有起來。

鳳凰母親在水中涅槃,偉大的身軀化作一片鳳形的土地,永遠留在了清城。清遠人民為了紀念她和張易,在城隍街前,築起了一個高臺,命名為“鳳凰臺”,清遠從此有了“鳳城”的別名;張易居住的那條巷子,改名為“起鳳裡”。

據民國版《清遠縣誌》記載,後來在清遠城相繼產生了儀鳳台、鳳凰亭、鳳羽橋、鳳凰街、起鳳坊、鳳城書院、鳳城別墅、鳳城鄉祠等等,雖然已經湮滅,但是,鳳文化的符號卻代代傳承。現在,一河兩岸的地名、人名、店名家族中,以“鳳”為名的有數百個,隨處可見,可謂別具神韻。

張易,是人中龍鳳;鳳凰母親,是生命的諾亞方舟。清遠的鳳,不僅是神靈和美麗的化身,而且是見義勇為和感恩報恩的象徵,有著巨大的悲壯之美、道德之美,在世界各地眾多的鳳凰傳說中獨樹一幟。

清遠民間故事篇二

唐朝後期,中國歷史進入一段大分裂時期,史稱“五代十國”。其時,劉隱、劉巖兄弟在廣東境內乘勢而起,割據一方,建立起嶺南歷史上第二個割據政權-南漢國。劉隱有一個女兒叫劉華,幼習詩書兵劍,聰明貌美,極得劉隱的寵愛。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20xx年),劉隱作了南平王。在劉華14歲生日那天,劉隱把整個清遠縣(包括今天的清城、清新及佛岡部分地區)的土地當作生日禮物,封為劉華的食邑,並賜名為“清遠公主”,也稱“清遠縣主”。南漢乾亨元年(920xx年),時年22歲的劉華遠嫁閩王王審知的次子王延鈞,被封作“燕國夫人”,為維護漢閩兩國之間的睦鄰友好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幸於34歲那年因身患瘴癘早早離世。閩龍啟元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后追封其為明惠皇后。從14歲到22歲的八年間,她是清遠縣這塊土地的主人,除軍事行動、官員任免外,她對清遠縣的農桑、工役、賦稅等事務都享有最終決定權。劉華在作清遠縣主期間,頗有仁愛之心,民間流傳有關於她減輕百姓負擔和救民於危難的故事兩則。

按照唐代的稅制,同時徵有人頭稅和田畝稅兩種。由於當時土地荒蕪較多,為鼓勵土地開墾,劉隱規定在清遠、浛洭等縣只徵人頭稅,每個男丁一年要交給官府的賦稅為半兩白銀。這個稅負相對於韶州、連州等地百姓每年交一兩白銀而言,實際上是一個較輕的負擔。但因為清遠縣不產銀,銀價在清遠要比韶州和連州貴很多。百姓必須把田地中收穫的稻米拿到集市上賣掉換成白銀後才能交稅。當時的清遠縣百姓由於缺乏文化,又不懂得市場貿易,所以經常被奸商盤剝,結果實際負擔反而比韶州、連州高很多,因而苦不堪言。清遠縣令把這一情況奏報劉隱後,劉隱交代縣令直接去找劉華,由劉華自己作主。劉華於是傳旨清遠縣百姓以後交稅不再用白銀,改為按人頭一個男丁一年交一斗米,由官府統一收繳後裝上官船運到廣州換成銀兩。劉華的這一決定大大減輕了清遠百姓的負擔,也為她在清遠人心目中贏得了不少好感。

那時的清遠縣由於地處北江岸邊的地勢低窪地帶,幾乎每年都有洪澇災害發生。每遇災害發生,劉華都會親往救災和慰問,並根據實際困難情況減免受災百姓的賦稅。樑乾化元年(920xx年),劉隱病逝,其弟劉巖繼任南平王。劉巖繼位後,加大了擴張力度,與周邊地區戰事不斷。這一年,清遠縣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北江河水暴漲,縣城陷入一片汪洋,民舍大量倒塌,百姓四散逃命。由於應付與湖南馬殷之間的戰事,清遠縣的駐軍悉數開往連州、郴州一帶,船隻也大多被徵作兵用,由此造成數萬清遠百姓的身家性命無人救助,幾乎陷入絕境。危難之際,時年年僅十六歲的劉華親率公主府五百名護衛攜乘戰船一百多艘,從廣州逆流而上趕往清遠營救災民,從洪水圍困中搶救出兩萬多名百姓。當時百姓中流傳,有一隻巨大的鳳凰突然從清遠上空降臨,使幾萬災民免於非命。後來,劉華被閩惠帝王延鈞追封為明惠皇后,恰是清遠百姓關於鳳凰救民傳說的應驗。

到了乾亨元年劉巖稱帝時,劉華已經深受清遠百姓的擁戴,甚至可以左右清遠地方官員的任免。劉華雖是女兒之身,但她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宮內,這使其叔父劉巖頗感忌憚。

再加上她與隱居北江中宿峽的才子胡賓王(進士及第,著有《南漢國史》)暗通情意被人發現,引發了朝堂的抨擊。這時恰逢閩王王審知派使者前來為自己的次子王延鈞提親,劉巖於是假稱劉華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將其遠嫁福建。劉華嫁給王延鈞後,夫妻感情甚篤。結婚十二年,生育四子二女。劉華臥病,王延鈞為其搜訪良醫,親自煎調湯藥。劉華去世後,王延鈞十分悲痛,命人畫下她的容貌,日睹其顏以解相思之情。劉華不僅善於持家,也頗有輔佐才能。天成元年(920xx年),王延鈞聽從夫人劉華的建議主動向其長兄王延翰發起進攻,獲勝後被推為閩王。

清遠民間故事篇三

一天,孟姜女正在自家的院子裡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理,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乾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麼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麼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充分塑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民間傳說之所以把孟姜女故事設定在秦始皇時期,其目的是民眾深惡痛絕秦始皇為修建長城橫徵暴斂,遂虛構了一個丈夫被徵為民工的民女,又把杞良之妻哭城的情節移植過來,作為對秦始皇的血淚控訴。人們欣賞的是孟姜女那種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對統治者的堅定的反抗精神。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百姓們在秦政以及其後與秦政一脈相承的環境下生活了兩千多年,他們所能做的雖然只是在重重威壓之下,用孱弱的聲音訴說自己被大大小小的“秦始皇們”魚肉宰割的苦痛,但是這種聲音卻自有著血淚的力量。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民間傳說,不僅因其哀痛絕倫而感動了後來世世代代的人們,而且更在其可能的最大程度上,表達了弱勢者對帝王們巨集圖偉業及其巍峨象徵的最大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