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民間故事

湘潭位於湖南中部,地處湘江中游。但是發生在湘潭的民間故事卻又不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湘潭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湘潭民間故事

湘潭民間故事篇一

成語“天女散花”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麼,天女散花之地又在何處呢?近日,地方誌專家考證出天女散花之地在今湖南湘潭嶽塘區的荷塘鄉!

在今荷塘鄉指方村一帶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相傳天女當年為了在人間散播下花的種子,把美好灑向人間,考察了神州大地的許多地方,當她來到湘潭時發現這裡的百姓勇武好勝民風剽悍,遂決定散花於此“去南蠻之戾氣,求天下之太平”。因天女散花時需要“指方畫圓”,所以該地遂名“指方村”。

而另有傳說是,盤古的女兒花神想把百花撒向人間,她的哥哥玉帝為了助她一臂之力喚來一百位仙女封為百花仙子,從此天女在人間開啟散花之旅,但卻在今湘潭嶽塘一帶迷了路,遂問當地村民應把花散於何處,當地村民遙指一荷塘,即為今天荷塘鄉指方村內的“散花湖”。但不管何種傳說,“天女散花”在湘潭指方村幾無異議,不但表演過京劇《天女散花》的梅蘭芳大師的所有後人和弟子在該景區可以終身免票,奚秀蘭、李勝素、李玲玉、章子怡、卓依婷、傅琰東等凡是演唱和表演過《天女散花》有關黃梅戲、電影、魔術的歌手、演員及其直系親屬在湘潭盤龍大觀園“散花湖”等多個著名旅遊景點也可以作為指方村“榮譽村民”終身免票旅遊。

湘潭民間故事篇二

朱元璋血洗了湖南嗎?查《明史》等正史並無記載,但此說流傳甚廣,皆為民間傳說。

1 血洗長沙說

1368年,朱元璋滅元,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他手下的各路人馬,紛紛入京向他朝拜和慶賀。他見如此多的人馬一下湧入京城,不但住宿困難,自己也難於應付。於是趕緊下令,要各路人馬按順序進京。當他聽說西南的一路人馬日夜兼程,已達長沙府時,就急傳口諭,命這支人馬“在長沙歇息三天,然後聽旨進京。”手下人聽錯口諭,誤將“歇息”聽成是“血洗”——“在長沙血洗三天”。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違旨者斬。於是明軍在長沙府進行了一場血腥的大屠殺。他們見人就殺,不分男女老幼,殺得長沙十室九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不見人跡。

傳說固然有些離奇,但以傳說所發生的時間和敘述的事情來看,歷史上倒也發生過與傳說大致相吻合的事件。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打長沙。當時長沙為陳友諒舊部和元朝殘餘勢力所控制。明軍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後才於1368年(洪武元年)奪得勝利,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

2 血洗瀏陽說

關於朱元璋血洗瀏陽有多個版本:一是朱元璋為了報復瀏陽人支援陳友諒,下令血洗瀏陽;二是劉伯溫看天象說瀏陽三百年後將要出天子,朱元璋為保其萬世江山,遂開殺戒,誅滅全城;三是傳說當年朱元璋在瀏陽行乞,由於偷了人家的紅薯,被人暴打,發誓當皇帝后血洗瀏陽。

瀏陽石牛山,是一座極其險要的紅砂岩石山,因從側面看酷似一頭臥伏的大石牛而得名。此山於平地突兀隆起,四壁陡峭險峻。上山只有險徑一條,沿途有道狀若鯉魚脊背,凹凸不平的窄徑兩側,筆立著“萬丈”懸崖。石牛寨雖不過300米高,但地形極其險要,專家呼其為“長沙境內第一險峰”。傳說當年朱元璋血洗瀏陽時,四十八寨只有石牛寨未克,少數上了山的當地人憑藉其險要得以倖存。昔日營壘、哨所等軍事設施,如今仍有遺蹟可尋。此處山勢險峻,怪石嶙峋,天然溶洞更是寨內奇觀,將軍插旗孔,石牛獨角等一批險峻山嶺,更是彷彿將人帶到了金戈鐵馬、壯士獨行的古戰場。

3 南京湖南街殺的傳說

話說朱元璋從一個和尚當上了大明皇帝,夫榮妻貴,大腳婆馬氏,被冊立為正宮娘娘。在南京登基之日,臣民歡慶之時南京有條湖南街,裝了一臺故事燈,一匹馬上,騎了一個大腳婆婆娘,後面跟著一個人,捧著個大西瓜(淮西女子好大腳之意,懷者,淮也),被彩燈鑼鼓簇擁著在街上游行。有善於拍馬邀功好事之徒,向朱元璋密報說:湖南街人特意諷刺當今皇帝,膽大包天,罪該萬死,他的分析是:騎馬者,暗指姓馬也;大腳者,諷刺馬氏皇后也;捧西瓜者,攻擊朱元璋的明朝江山是從他原來的主子小明王韓林兒那裡篡奪來的。原來史載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朱元璋部將廖永忠假以迎接之名,將韓林兒沉於瓜洲(今江蘇揚州,與鎮江隔長江相對)江中,於是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另說是指朱、馬起於淮西)。朱元璋聞之大怒:連呼“湖南街殺”。領旨的武官頓時慌了手腳,誤聽為“湖南皆殺”。等到有人報告時,已經殺到常寧州。皇帝猛然一怔,立即傳旨,快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寧廟前以上時才追到,這時天已經亮了,所以這個地方名叫趕火埔。由於這一音之誤,演出一場“血洗湖南”的慘案。

4 鄂公大丘的傳說

湖南民間自古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天,朱元璋親率大軍,追殺倉惶逃難的老百姓。忽見在他馬前不遠處,有一個婦人,背上揹著一個孩子,手裡拖著一個孩子,艱難地行走。那牽著的不過四五歲,一步一跛,嚎啕大哭;那揹著的卻有十來歲。朱元璋看在眼裡,惱在心頭,便策馬跑到婦人跟前,斥道:“汝婦人,好生無理,為甚背大拖小?!”那婦人見問,抹掉眼淚答道:“大人有所不知,大孩乃妾小叔,他父母,為亂軍所殺,唯一的親人就是賤人,我必須格外關照他;小的卻是賤人骨肉……拖小背大,實出無奈!”說罷,淚如雨下。朱元璋聽罷,大為感動,便抽出一面杏黃旗,叫婦人插在路旁田裡。又傳令三軍:所插杏黃旗田裡,不許軍馬進入,違者斬首。從此,上下軍馬,不敢入田。沒多久,這丘田便擠滿了人。那丘田叫鄂公大丘,朱元璋血洗湖南,就留下這一丘人,湖南土著百姓才被儲存下來。

5 安化雪峰山的傳說

朱元璋血洗湖南時,陳友諒兵敗,一支殘部敗退至安化雪峰山落草。為躲避朱元璋的追殺,後都削髮成僧,在雪峰山造嶽峰寺日日唸經向佛,以了殘生。不料有細作通敵,和尚們仍被追殺。一場惡戰持續了數天數夜,最終和尚們力不能敵,紛紛從寺後懸崖一一墜下。那懸崖就是有名的“捨生崖”。至今,雪峰山仍有“響鼓侖”“磨刀坪”“蓮花寨”等一系列與當年那場廝殺有關的山頭和山谷,每個地名似乎都記錄著從前的烽煙歲月,無聲地述說著一個個慘烈的傳奇。

湖南人口減少非朱元璋一人之過。元末明初,朱元璋的部隊與陳友諒舊部及元朝殘餘勢力在湖南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造成了湖南人丁銳減,十室九空的現象,結果是土著居民散亡了,田園荒蕪了。湘潭人口由元時的10萬剩下僅2.5萬人。小小的一個常寧縣,早在宋代崇寧五年(1106)已有99031人,到明朝永樂十年(1412)只剩下5887人,還包括屯兵戶在內。

如前所述“血洗長沙”雖不可信,但元末明初連年戰禍和兵燹,戰後的長沙確實田園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長沙城明初尚存多少人戶雖無明確記載,但長沙府屬下的縣卻有記錄,如“湘潭土著僅存數戶”,“醴陵古老相傳土著亦僅存十八戶,餘皆無復存在,洪武初招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江西)人尤多”。明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並允許“插標占地”,形成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局面。

有人指出,大明初年湖南地區地廣人稀,就是因為朱元璋大肆屠殺湖南老百姓。之所以殺湖南百姓,是為了報復湖南百姓對陳友諒的支援。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顯然不是。元朝末年,天下形成了幾大割據勢力。南方地區能與朱元璋相抗衡的是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集團,陳友諒的勢力範圍在今兩湖、江西、安徽一帶。

從公元1356年到1367年,朱元璋主要是消滅這兩大勢力。整個過程中,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爭最為激烈。但是戰場主要在安徽、江西一代,湖南只是爆發了幾場小規模戰鬥,朱元璋甚至沒有去過湖南境內。

所以,要說報復,朱元璋是不是更應該“血洗江西”,或者“血洗湖北”,而不是“血洗湖南”。

再者,湖南這個地名從唐朝開始使用,到了元朝已經和今廣東、廣西、貴州、海南大部分地區合為“湖廣行省”,已無湖南之名。之後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湖南才獨立建省。所以,朱元璋“血洗湖南”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不過,這種說法雖荒謬,卻事出有因。明朝初年天下群雄紛爭,戰爭不斷。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後,湖南地區人口大幅減少,導致地廣人稀,田園荒蕪。

所以,人口減少是因“戰爭血洗”,而不是朱元璋報復老百姓。

那麼,“血洗湖南”之說究竟是怎樣傳出來的?有一種說法比較可信。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族誅胡惟庸,同時對和胡惟庸關係密切的官員抄家滅族,被稱為“胡獄”,株連被殺三萬餘人;洪武二十六年,藍玉以謀反罪被誅殺,牽連一萬五千餘人。

合稱為“胡、藍之獄”。

湖南方言中“胡”、“湖”同音,“藍”、“南”不分,於是,“血洗胡藍”被傳來傳去,成了“血洗湖南”。

總之,朱元璋“血洗湖南”確實是子虛烏有,這個黑鍋朱元璋不背。

所以湖南人口減少是朱元璋的部隊與陳友諒舊部及元朝殘餘勢力在湖南爭鬥共同造成的!

湘潭民間故事篇三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齊白石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當過木匠,後以民間畫工為生。1920xx年,齊白石57歲時,舉家遷到北京,住在法源寺,以賣畫度日。他的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元,比平時一般畫家的價碼還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問津。可見齊白石當時生意落寞得很,生活何等慘淡!

一天,在一個無人理睬的場合,梅蘭芳跟他寒暄了幾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點面子。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畫了一張《雪中送炭圖》送給梅蘭芳,並題句雲:“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可見梅蘭芳也並不能改變齊白石在畫壇的地位。

齊白石結識最重要的偉人

後來,齊白石結識了一生之中也許是最重要的一位友人——陳師曾。這兩人的關係後來被人概括為“沒有陳師曾就沒有齊白石,沒有齊白石也就沒有陳師曾。”陳師曾在當時繪畫界新思潮洶湧澎湃時仍堅定地擁護傳統,曾著《文人畫的價值》一書,此文極有意義。然而也就是這位貌似古板的陳夫子對白石翁進行多次鼓勵和指引,在這種精神支援下,齊白石毅然以十年工夫進行衰年變法,從此他的大寫意花鳥方始元氣淋漓,呈現出為世人所熟知的面貌。

從1920xx年到1920xx年,他“十載關門”大膽突破,艱難探索,終於“掃除凡格”,“變更”了面貌。他在美術史上可以自立門戶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說的:“懂得我的畫的,除陳師曾外,絕無僅有。”

陳師曾於1920xx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齊白石遭到了同行們的口誅筆伐。北京畫壇保守派們罵齊白石的畫是“野狐之禪”、“俗氣燻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極盡攻擊之能事。

但絕望中亦孕育著希望。齊白石在 “十載關門”的最後一年----1920xx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鴻慧眼識珠,一眼就發現了“衰年變法”之後的齊白石。此時的齊白石年已66歲。

徐悲鴻三請齊白石

1920xx年9月,藝術大師徐悲鴻受聘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他上任後不久,就親自去拜訪齊白石,聘請他來校擔任教授。

12月一天的上午,徐悲鴻走進北京西單跨東胡同齊白石那簡陋的畫室裡。兩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徐悲鴻提出聘請齊白石擔任北平藝術學院的教授時,齊白石默默看了一會兒徐悲鴻,婉言謝絕了。

幾天後,徐悲鴻重又敲開齊白石的家門,但又遭謝絕。對此,徐悲鴻不氣餒,不灰心。他深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最後,齊白石終於被說服,擔任了北平藝術學院的教授,同時也道出心裡話:“我不僅沒進學堂讀過書,而且連國小生也沒教過,怎麼能教大學生呢?”

徐悲鴻說:“你只在課堂上給學生作畫示範就行了。”

齊白石曾在一封寫給比自己小32歲的徐悲鴻的信裡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齊白石的成名,主要得益於徐悲鴻的慧識與提攜。

《奔馬》與《蝦趣》 齊白石名揚京城

雖然齊白石的畫像徐悲鴻所讚賞的那樣:“妙造自然,渾然天成。”但是在當時的美術界,有些人卻極力歧視與貶低木匠出身的齊白石。一次畫展,齊白石的作品受到冷落,被擠到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裡。

當徐悲鴻在展廳內看到齊白石的作品《蝦趣》時,心中暗喜道:“真是一幅妙趣橫生的佳作啊!”他立即找來展廳的負責人,把《蝦趣》放在展廳中央,與他的作品並列在一起,並將《蝦趣》的標價8元改為80元,而自己的那幅 《奔馬》標價為70元;他還在《蝦趣》下面註明“徐悲鴻標價”字樣。此事引起轟動,齊白石也由此名揚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