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

当今社会有些现象很奇怪:投资者四处钻营忙着投机,而投机者能压上青春做赌注;最没文化的人在谈文化;而最具文化含量的行业产业却被一些没有文化的商人所操纵。前两年流行一个笑话,其中一句与文化有关,说商人越来越象学者,而教授越来越象商人。说的是企业家有了钱就到处参加论坛讲座,追求文化品位;而大学教授则忙着走穴讲课,追求经济效益。
  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一定含了对现实不合理因素的反叛,存在着诸多符合情理的成分,只是我们尚未认识或未清楚地认识到而已。比如文化人是否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偏激?比如那些经营传统文化行业产业的人们,是否在新的时代发现并破译了被传统文人所忽略的新的文化密码?等等。究其实质,这些都是在补课。自由恋爱是对包办婚姻、性禁锢的补课;包产到户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补课;社会办学、私立学校是对国家包办制度的补课。社会发展需要补课,个人成长同样也需要补课。从本质上说,这是在追求和弥补自身的一种价值缺失。商人缺的是文化和社会的认知与尊重;而教授缺的是经济实利和社会对脑力劳动的肯定和认可。
  谈文化离不开文化的两个邻居——知识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不是一回事。文化是私房的,属于自己的;文明是大家的,属于社会的。这当然就概念而言,一般意义上二者又分不开:脱离了社会个人难有文化,没有了个体文化社会也谈不上文明;个人文化是社会文明产生的基础,社会文明是个体文化发展的必然;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在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里,某些部位可能出现文明偶然的耀眼光斑,但却不可能出现持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天光。没有个体文化的基石,也不可能构筑起健康牢固的社会文明大厦。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未必能简单地回答清楚。文化最普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密切相连,但却并未引起每个人的注意。其实文化与整个人类都相关联,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的每个环节相关联。
  我们常常把文化知识相提并论,其实二者也不是一回事,尽管它们常常相生相伴。实际上,知识属于术的层次,而文化则上升为道的范畴。比如古代文学、思想领域出现过许多大家,照我们今天的认识他们可能依然是文化巨人,他们的成就依然是人类难以企及的,所以还被尊为文化大师,得道高人;但是他们未必是知识巨人。为什么?因为文化是在人类出现文明曙光之后逐渐完善的,从看到那一点曙光到大师的出现,人类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探索和沉淀过程,当我们回眸历史的时候发现,他们恰逢在一个思想文化熠熠闪光的年代;而知识却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积累的结果总是昨天胜过前天,今天胜过昨天,我们又恰逢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所以与今人相比古人的知识实在算不了什么。然而知识会爆炸文化却不会爆炸,所以我们说他们有文化,但不说他们有知识,他们的知识早已经落伍了。我当然无意嘲笑古人,那未免太过肤浅。我之所以这样讲只是想说明,知识在不停地膨胀,而文化则是在逐渐地沉淀、凝练和浓缩。
  文明的建立需要文化的普及;文化的普及需要知识的积累。要创造文明(当然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知识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人类而言文化的建立更其重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文明。
  不妨回顾并猜测一下文化的历史。
  处于蒙昧时期的原始人类与动物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也无所谓文化。那时候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解决饥饿与寒冷,因此出现了农耕与畜牧。正是伴随着耕作与狩猎才出现了工具和武器,而从使用和制造工具和武器开始,人类便出现文化的萌芽。
  人类文化的萌芽很可能是从发现美开始的,而美的发现又很可能来自于异性的吸引。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独特的性征和本领——比如鲜艳的色彩,比如超常的力量或技巧,这些是动物的本能;而将奇异的物品作为饰物取悦于仰慕的异性,这就是人类的专利了。我国考古发现的迹象表明,早在河姆渡时代人类已经具备种植、养殖的本领。从现场挖掘出的工具和用具来看,人类已经具备相当的审美水准。如此规模的人类聚居,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简单地维持生命手段,充裕的粮食和猎物必然提升人类的生活情趣,文化的产生几成必然。
  文化一定是在脱离了生产的实用与生活的琐碎之后诞生的,为维持生命必需进行的简单奔波不可能产生人类文化。当人类手中的工具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唯一用途,当身上裹卷的兽皮不再只为了抗寒保温,而具备了相应的审美意味和情趣之后,文化也就在玩味欣赏与使用实用的纠缠中诞生了。
  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由地上普通的石籽变成颈项美丽的串饰,由手中砍削的刀斧变成厅堂展示的神器,人类经历了怎样漫长的过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文化的婴儿蹒跚学步,逐渐长成。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而语言的出现和运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带动了文明的成长,文明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人类走进有文字记载的年代不久,文化已经高度发达,就象蒸汽机的发明者,总是比他人更谙熟机械的使用原理一样。艺术是文化的剪影,艺术的高度折射出文化的高度。从商、周、战国和秦汉时期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玉器、木器和丝织品来看,我们祖先在审美和工艺上的成就至少不比今天使用机器和电脑的人类逊色。
  有人怀疑那些登峰造极的神器、礼器是否真的出自奴隶之手。我也怀疑,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景仰,光在皮鞭和吆喝之下人类怎么可能全神贯注制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旷世奇珍?
  由农耕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人类无时不在走走停停、进进退退,甚至在撕杀中挣扎。其结果是生灵涂炭,文明遭殃。文化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它被一次次摧毁,却又一次次奋力昂起首来。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至少可以这样说:文化是由人类具体的生产与琐碎的生活中游离出来的情趣和色彩;文化是人类共同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款式和尺码;文化是人类自行设计与巧妙制作的亭台楼榭;文化是不屈不挠、坚韧不跋的顽强性格。
  当路边丢弃的花花绿绿的石籽成为人类美丽的项饰的时候,文化就是项饰;当刀斧不再是工具而变成尊严和财富的时候,文化就是刀斧;当怒目圆睁的恐怖和威严不再是生理情绪简单宣泄的时候,文化就是饕餮;只有当人们的劳作变成理所当然的享受和需求,只有鸟儿的鸣啭变成悦耳动听的音乐的时候,文化才会变成和谐、美好与安详。

文化钟声一旦敲响,便不绝如缕,悠远绵长。

当今社会有些现象很奇怪:投资者四处钻营忙着投机,而投机者能压上青春做赌注;最没文化的人在谈文化;而最具文化含量的行业产业却被一些没有文化的商人所操纵。前两年流行一个笑话,其中一句与文化有关,说商人越来越象学者,而教授越来越象商人。说的是企业家有了钱就到处参加论坛讲座,追求文化品位;而大学教授则忙着走穴讲课,追求经济效益。
  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一定含了对现实不合理因素的反叛,存在着诸多符合情理的成分,只是我们尚未认识或未清楚地认识到而已。比如文化人是否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偏激?比如那些经营传统文化行业产业的人们,是否在新的时代发现并破译了被传统文人所忽略的新的文化密码?等等。究其实质,这些都是在补课。自由恋爱是对包办婚姻、性禁锢的补课;包产到户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补课;社会办学、私立学校是对国家包办制度的补课。社会发展需要补课,个人成长同样也需要补课。从本质上说,这是在追求和弥补自身的一种价值缺失。商人缺的是文化和社会的认知与尊重;而教授缺的是经济实利和社会对脑力劳动的肯定和认可。
  谈文化离不开文化的两个邻居——知识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不是一回事。文化是私房的,属于自己的;文明是大家的,属于社会的。这当然就概念而言,一般意义上二者又分不开:脱离了社会个人难有文化,没有了个体文化社会也谈不上文明;个人文化是社会文明产生的基础,社会文明是个体文化发展的必然;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在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里,某些部位可能出现文明偶然的耀眼光斑,但却不可能出现持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天光。没有个体文化的基石,也不可能构筑起健康牢固的社会文明大厦。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未必能简单地回答清楚。文化最普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密切相连,但却并未引起每个人的注意。其实文化与整个人类都相关联,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的每个环节相关联。
  我们常常把文化知识相提并论,其实二者也不是一回事,尽管它们常常相生相伴。实际上,知识属于术的层次,而文化则上升为道的范畴。比如古代文学、思想领域出现过许多大家,照我们今天的认识他们可能依然是文化巨人,他们的成就依然是人类难以企及的,所以还被尊为文化大师,得道高人;但是他们未必是知识巨人。为什么?因为文化是在人类出现文明曙光之后逐渐完善的,从看到那一点曙光到大师的出现,人类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探索和沉淀过程,当我们回眸历史的时候发现,他们恰逢在一个思想文化熠熠闪光的年代;而知识却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积累的结果总是昨天胜过前天,今天胜过昨天,我们又恰逢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所以与今人相比古人的知识实在算不了什么。然而知识会爆炸文化却不会爆炸,所以我们说他们有文化,但不说他们有知识,他们的知识早已经落伍了。我当然无意嘲笑古人,那未免太过肤浅。我之所以这样讲只是想说明,知识在不停地膨胀,而文化则是在逐渐地沉淀、凝练和浓缩。
  文明的建立需要文化的普及;文化的普及需要知识的积累。要创造文明(当然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知识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人类而言文化的建立更其重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文明。
  不妨回顾并猜测一下文化的历史。
  处于蒙昧时期的原始人类与动物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也无所谓文化。那时候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解决饥饿与寒冷,因此出现了农耕与畜牧。正是伴随着耕作与狩猎才出现了工具和武器,而从使用和制造工具和武器开始,人类便出现文化的萌芽。
  人类文化的萌芽很可能是从发现美开始的,而美的发现又很可能来自于异性的吸引。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独特的性征和本领——比如鲜艳的色彩,比如超常的力量或技巧,这些是动物的本能;而将奇异的物品作为饰物取悦于仰慕的异性,这就是人类的专利了。我国考古发现的迹象表明,早在河姆渡时代人类已经具备种植、养殖的本领。从现场挖掘出的工具和用具来看,人类已经具备相当的审美水准。如此规模的人类聚居,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简单地维持生命手段,充裕的粮食和猎物必然提升人类的生活情趣,文化的产生几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