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彙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浮生六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想找來看看,找了好幾家書店,就是未買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順便到新街口書店轉轉,偶然發現這本書,隨手翻翻,便覺不錯,於是就買了回來,一口氣看完了,由於工作繁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現在我已很少時候能靜下心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了,除非書中內容特別吸引我,一本書全部看完後,到現在仍覺得裡面有許多情節值得回味。

作者沈復(三白),是清朝一個生活較清貧的文人,雖然不是富貴之家,生活也遭遇諸多坎坷淒涼,但他又非常的幸運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他的髮妻芸娘是一個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的中國傳統女性,聰穎、善良、可愛、活潑,有了她,清貧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人生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離他而去,書中瀰漫著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中,雖寫樂事但始終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憂傷縈繞其中。

書中內容主要有:一是閨房記樂。主要回憶與芸娘從小青梅竹馬,婚後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閒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閒情雅趣,中間穿插與芸孃的生活細節;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變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遊快記。主要是描寫曾經遊玩過的山水風景。五是域外遊記。主要是記到琉球國所見所聞;六是養生之道。

書中因主要是懷念髮妻,故感情真摯,語言平淡樸實,但又深沉耐人尋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對芸孃的深切懷念,用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出來,寓濃情於簡約,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可愛女性,彷彿就在眼前,令人難忘,因了作者的記載,她的故事、她的形象,從古代活到了現在,直至將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2

浪遊記快篇,忘我尋山問水、遍歷心中所想。讀書與做幕僚期間,先後去過杭州西湖、寒山、揚州金山、平山堂、富春山、虎丘、滕王閣、黃鶴樓、赤壁、函谷關、華山、趵突泉等眾多中原的景緻。為美妙境界所吸引,所到之處,遊興豪邁,寥寥幾筆文字,便可將其特色勾勒出來,還能作畫紀念,讓人欽佩又羨慕。指點山水時,獨出已見,蘇州獅子林被他描繪成亂堆煤渣,積上苔蘚,用蟻穴穿插而成,全然沒有山林的氣勢。皖城南城外的一處園子,他卻能看出使用了重臺疊館的設計,將其譽為人工之中的.奇絕佳作。在永泰沙,即使盤費短缺,仍少不了尋找樂趣,牛背上狂浪唱歌,沙灘上醉酒作舞,放浪形骸之外,可謂苦中作樂,率真灑脫。通過遊歷,他結識知己,點評名勝,途中有失望遺憾,有酣暢淋漓,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遊記。

讀完四記,內心五味雜陳。沈復和芸娘出於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本來一段夫妻愛情佳話,結局卻令人唏噓。站在今天的角度,愛情、家庭、友情、興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經營和體驗。愛情裡,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順境時,花前月下,飲酒吟詩。逆境時,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對。家庭裡,主動承擔責任,謀生養家,積極溝通表達,調和矛盾。朋友之間,以誠相待,不以利交,則不為利散。有閒散時間和精力時,培養些志趣,縱情山水,其實我們就生活在散文和詩詞的世界裡。

浮生六記讀後感3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距離開始讀大約有四年了。四年前只讀了四卷,當時骨傲,寧願此書是殘缺之美,也不願看到狗尾續貂之作。可近日讀完後兩卷驚訝之情溢於言表,可能是我文字功底太差抑或是對之前有些遺忘,後兩卷與原著的銜接和文法竟毫無違和感,想必也是大家之作,不過可能是先入為主知道後兩卷是偽作的緣故,總覺得缺點神韻。文章最出彩應該是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別是秀恩愛和死的.快,哈哈。喜歡芸,溫文爾雅,才思敏捷,活潑可愛,知書達理,秀外慧中,順便說一句,我對女生最高的評價是秀外慧中,她值得這個詞,國學大家林語堂也評價芸是國學史上最可愛的女生,這個評價應該是極高了吧。芸和沈復的愛情是多少人的嚮往,可以說浮生六記就是靠芸撐起來的,如果沒有芸,頂多也就是個不錯的雜記,絕不會有現在這麼高的評價。不喜歡沈復,有人供著吃喝就高談闊論理想,沒有了生活來源完全不知道怎麼去生活,沒有柳三變的命卻得了柳三變的病。第三卷字字含淚,句句是血,可以怨恨時代怨恨腐朽的封建制度,可有些人為理想努力了,沈復做了什麼,遊山玩水?修花剪草?吟詩作樂?沉迷於遊樂花草情愛,說到底他只適合在襁褓中生活,做個什麼都不用想的大少爺。說來慚愧,覺得人家書寫的好還要罵人家幾句,我咋不上天呢。不過,罵完人還真痛快,哈哈。

浮生六記讀後感4

《童趣》節選自沈復的《浮生六記·閒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間人,雖然出身於“衣冠之家”,讀過幾年書,卻終生未進學中舉,主要職業是習幕、經商。然而其人靈秀聰悟,於人於事皆重於感情。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前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為沈復所作,沒有爭議;尚缺《中山(指琉球)記歷》《養生記道》二卷,一般認為“筆墨滯重”,視為偽作。

從現存的四記和後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

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由於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書中與妻陳芸相親相愛的感情溢於言表。陳芸會刺繡,因而“漸通吟詠”,與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婦隨(如山水之遊、書畫之樂、用情伴趣等)。

2、記敘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家住滄浪亭附近,在吳文化的薰陶下,不僅愛讀書,好書畫,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經營與鑑賞方面頗具造詣,常在旅遊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蹟,並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作之中。總之,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關愛他人、體貼妻子,又能師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浮生六記讀後感5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看完了浮生六記也該寫點什麼很少看這種言情類的貨色,但,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誠摯恩愛至逝世不渝,我仰望著他們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於塵俗。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崎嶇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攝生記逍》,這個我是百度來的。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交叉相聯,所記所敘固然都是日常瑣事,平鋪直敘,然情真意切,一點不靦腆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漸漸拂面。

開啟《閨房記趣》,沈三白刻畫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芸的情景。那夜,芸給他吃自制的醃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芸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本來是專門給你夫婿籌備的!”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酡顏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圓滿姻緣一粥引之。

爾後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時間。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打動著。他們的戀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凡最輕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激動。

夫妻談詩論詞,芸曰:“杜(甫)詩鍛鍊精絕,李(白)詩灑脫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生動。”

春景,三白欲攜芸遠出遠足,芸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芸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芸亦笑說:“我笑正人愛小人。”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浮生六記讀後感6

去年遊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遊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餬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著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餬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餬口和一個美好的餬口情形,細想之後,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記》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鳴二十年有餘,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餬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並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說,只可憐了芸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製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

浮生六記讀後感7

這確實是一本清新的奇書,也不枉被人從冷攤一眼相中,買下手稿,又幸能活字印刷,才儲存至今。

六記雖然缺了兩大章節,實際只剩下了四記,不過約莫精彩部分,蓋已包納。

陡然開篇就是驚天泣鬼的虐狗情節,聰慧而淑雅的妻子快速圈粉。看到後來方覺,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舊社會的生存方式,沒有金融體系,沒有政府保障,人民普遍依靠“人際關係”憑運氣的方式對人生投保。男主二十來歲時,家境尚好,也沒有命途反轉的經驗,滿足於自然野趣,賢妻濃情。等到三十歲後父親突然辭世,自己又突然被下崗,生活立即陷入風餐露宿,四處靠人接濟的巨大窘迫之中。最終,兩人不惑之年,嬌妻舊病無力醫治,在奔波中客死他鄉,引無數讀者扼腕。

作為一個文人,園藝作畫,讀書寫字,出口成詩都不在話下,其獨特的小清新文采也是這本書的'巨大看點。然而,面對命運的重大挫折,大部分時候他竟不如妻子的抉擇清醒果斷。

不過,或許也不應過多苛責其作為男人的失職:家道中落,人窮志短,上面還有個霸道傲慢的父親是你永遠的邊界。滿社會都是學文的男孩子,你也無處可走,大家蜂擁競爭過獨木橋,你一個江南柔弱書生,就這樣被擠下去了,順帶一家人也陪你掉下去了。換做今天,你興許還有機會做個青春文學作家,開個主播,和嬌妻一起撈金,但在那個年代,只不過是一部天天都在上演的人間悲劇。

浮生六記讀後感8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遊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遊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並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於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芸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芸不僅能打理好家裡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說她是“中國文學裡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遊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於困境,始終未能給芸穩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芸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

沈復遇到芸,是幸運;芸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閒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係,實為驚豔。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9

想去聽的人生第一場演唱會名字叫“浮生之旅”。與這部書一樣,都用到了“浮生”這個詞。

他們在巡迴演出的海報上這樣寫道:

“浮生”一詞該怎麼解釋呢,是浮浮沉沉的生命,還是漂浮轉而安穩的一生,抑或是浮生偷得半日閒的愜意,都是,也都不是。浮生該是依附於你,是風向隨你,是晝夜在你手裡,屬於你的,任你浮想的一生。

人之生命便是一場路途,前路漫漫不能回頭。總要走的,要來的',要遇見的,要失散的。有些行囊帶不走,有些行囊丟不掉,所以這一生,也是“浮生之旅”。

文字是個好東西,藉由它我們才能看到沈復的這部《浮生六記》,才能穿過歷史的塵埃去一探數百年前一個古人的浮生之旅。

文言文做成的文章初讀確實有些吃力,可慢慢讀進去才發現原來文字竟可以精煉到如此的地步,短短几個字就能把人物、景物描寫的透徹入裡,鮮明生動。

不得不佩服沈復的文字功底。跟著他的文字瞭解到他的浮沉一生,有他對妻子的深沉感情,有對家庭親情寡薄的無奈,也有對山物景色的獨到見解。讀起來讓人時而羨慕,時而唏噓,漂亮的文字。

人生果然若江河,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從不缺故事。沒有永遠有趣的日子,也沒有永遠悲慘的生活。若能做到不妄喜,不妄悲,知世事無常是人生常態,能坦然用平淡之心待之,浮浮沉沉中淡然過完這一生也未必不是喜事一樁。

這樣的書值得多讀幾遍,並不是所有印成的鉛字都能稱作書。歷經數百年仍能流傳至今,甚至被稱為小紅樓夢必有它過人之處。有時翻一段文字出來,一個人慢慢通讀下來,細細咀嚼,其意境之美,總覺言語難以表達。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沈復,他生平簡單通俗,沒享受過榮華富貴,也沒有風雲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會畫畫,能以此餬口。他周邊是簡簡單單幾個家人,為著柴米油鹽而奔波。具有文藝情懷的他,也會泛舟煙湖,吟詩作畫,並且好在嬌妻芸也是個文藝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懷,也能唱和,雖然餬口在貧困傍邊,卻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藝術世界裡。

“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說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筆墨記實下來,便了無蹤跡,不免不免孤負彼蒼的厚愛。於是他用密意的筆調寫下這通俗餬口中的點點滴滴。與其說《浮生六記》是自傳散文,不如說是沈復寫給妻子芸孃的一封絕美情書。與其說它是一封絕美情書,不如說是一部悽美的愛情小說。

沈復棄世後半個世紀,有個叫楊引傳的文人,在姑蘇的一個書攤上,隨手翻閱了一本破破爛爛的書,不看不曉得,一看嚇一跳:天吶!這書太雅不雅觀不雅觀啦,幾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誰?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聖?楊引傳在姑蘇城裡四處探詢,成效就像在探詢一個火星人似的',沒人曉得他,沒人注意他。獨一能確定的資訊是:作者已經棄世半個世紀!

不能讓這麼雅不雅觀不雅觀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楊引傳決然抉擇出書此書,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這部《浮生六記》刊佈出來了。現實證明楊引傳的目光沒有錯,書一出現,立馬引來粉絲無數,一時辰市道上脫銷,洛陽紙貴。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說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讀《浮生六記》,喜歡的不是他的文筆佳句,是他早年的經歷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適和清樂和諧,更是他的愛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臥談笑,心意相通。談詩論賦而不窮酸清高,嬉笑怒罵卻不粗俗無聊。行局願接膝坐,行願攜手趨,二人相處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愛如沈復陳芸,生活態度和習慣上也有分歧,可人家處理得完美無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膠似漆,不像我們所常見的那種一地雞毛。

陳芸是個平平凡凡的女子,卻是我心中最趨近於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愛華飾珠釵,不忘本,總持有一顆素心;

她體貼周到,心靈手巧,滿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紗包茶,沈復小飲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餛飩挑而使酒菜茶飯一應俱全;

她樂讀詩文,趣解詩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見解讓人記憶猶新,雙鮮醬蝦滷瓜的趣事也讓人忍俊不禁;

我們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兒八經的大家閨秀,淑女名媛,她嬌俏調皮,能為未來夫婿藏粥於室,還能女扮男裝攬鏡狂笑;

她善良寬厚,通情達理豁達開朗,又柔弱讓人心疼。天妒佳人,紅顏薄命。

書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尋常,現代看來是有些混賬。沈復其實也有不少風流享受,桃花債呢。不知道陳芸心裡怎麼想。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題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後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脫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託辭。他自命清高,嚮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群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於“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說芸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芸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芸的血疾復發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芸不是嫁給這麼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麼結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於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裡,只得嘆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拗地滾著食物的神聖甲蟲又有什麼區別呢?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如果你是芸娘,你會喜歡沈復麼?如果你是沈復,你會喜歡芸娘麼?

這只是假設,我們無從得知。芸娘是不幸的,年華正好的時候死去,她又是幸運的,畢竟,不是每個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復的確算不上很優秀,但是,能如此念著自己妻子的人,應該也沒有幾個吧

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但是,他們能從容面對這些生活的不幸,這是我們所缺失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既然事情發生了,我們能做的只有從容面對,我們改不了那些事實。

沈復相對芸娘來說,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愛的,可作為男人,他還不夠格,他心理還沒有成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還沒有學會為他們這個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卻不這麼想,兩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為公公納妾,豈是兒子兒媳應該做的?他也讓芸娘去,芸孃的痛苦,他視而不見,可以說是聖父般的人物,可惜芸娘跟著他貧困潦倒,芸娘重病無錢醫治,賣掉女兒做童養媳,兒子做學徒未及成人而亡。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怎麼想,怎麼做,旁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如果再來一次,沈復是否會有所長進,對於沈復,芸娘更多的是愛情還是親情?女人,是不是隻有對自己好一點,不追求所謂的賢良淑德的名聲才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初讀《浮生六記》時,總有一種“沈復幾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設法。細細評味後,才創造芸的才情與心愛若無沈復的慧眼識真和傾情書寫,便不能被髮掘,更不會被傳佈,我們也不能經由過程文字一見這兩百年前女子的風度。沈復看重芸的文藝風雅,芸恭順沈復的狷介灑脫,恰是他們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才鑄就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舉案齊眉、相愛甚篤。若是沈復要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兒志在高官厚祿”,那麼兩人只需互相嫌棄,互相抱怨了。

沈復與芸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志趣相投無時無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記》的字裡行間裡。沈復說芸癖好既與我不異,並且能鑑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舉一動,對她使個眼色,她便息息相通,無不辦得頭頭是道。

搬到倉米巷後,因新居風光不如故居,芸時常傷感,又神馳老家丁老家“頗有野趣”的住處,沈復便請示怙恃,攜芸來到那兒那裡所避暑。芸說往後哪年,當與郎君在這裡造一個房子,繞著屋買十畝菜田,招來家丁僕婦蒔植瓜果蔬菜,來供給日常家用。郎君畫畫,我來刺繡,算作品詩喝酒的資費。如許平民菜飯,終身歡愉,不必方案去遠遊他處。沈復對這設法深為贊同。

沈復向芸襯著廟會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復便輔佐出主見,讓芸穿本身的衣服扮為男人。芸扮男人沒有合腳的鞋,沈復也輔佐:市場上有賣蝴蝶鞋,鉅細腳都可以穿,買起來也極隨意,且早晚可以當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嗎?芸欣然暢懷。

若是說沈復碰著芸是一種榮幸,那芸碰見沈復不也是一種榮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沈復對芸成心意,便向母親說:“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奪取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