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說課稿 篇1

說目標:

結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驗、感悟描寫北大荒美麗、富饒的句子,積累一些好詞好句

2、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培養學生的美感及對祖國熱愛的思想感情。

3、學習課文先概括後具體的構段方式。

說重難點:

重點:通過品讀課文,體會北大荒美麗的風光、豐富的物產和字裡行間對北大荒的讚美之情。

難點:體會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是如何具體描寫原野熱鬧非凡的。

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將主要跟學生一起初讀感知,交流北大荒的情況,理清課文脈絡。指導寫字中注意"荒""燃""燒"三個字。下面我將就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作重點說明:

一、 複習匯入 直奔中心 概括美

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描述北大荒的秋天,你會選擇哪一句呢?(指名讀,齊讀最後一句。)

(這一環節是對前一堂課學習複習,此處的設計抓住最後一節直接切入本課主要段落的學習,以點帶面,提綱挈領,有助於讓他們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讀讀背背 品品悟悟 享受美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們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來吧,輕輕捧起手中的課本,咱們走近北大荒,一起來發現美,享受美吧!秋天美在哪裡呢?

學生自主朗讀課文二到五自然段,想象意境,劃出表示地點的詞語、自己認為美的詞句。小組交流。

(這裡由本文中心句引導小朋友朗讀全文,找出關鍵詞句,品味全文,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不僅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自信與勇氣,更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思考的甘甜。)

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文中比喻的準確生動,擬人的形象巧妙。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第2自然段:緊扣"一碧如洗",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想象天空的純淨之美;再結合多媒體畫面及生活經驗,讓小朋友認識"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些表示色彩的詞語,找幾個同類型的色彩詞。感受流雲的"五彩斑斕"(相機理解這個成語,讓同學們說說和五彩斑斕一樣意思的成語,例:五顏六色、五彩繽紛、色彩斑斕)再讓同學們展開想象,說說這五彩斑斕的流雲還像什麼。

第3自然段:抓住重點句品味小河 "清澈見底"。

第4自然段:這是本課要求進行段式訓練的重點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將圖文結合,採用默讀,找中心句;再讀,找具體描寫"熱鬧非凡"的句子,體會出秋天豐收在望的景象,人們的情緒高漲,通過朗讀將此情此景表現出來;最後通過先齊讀、再分組讀的形式讓小朋友體會本節總分的構段方式。

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搖鈴千里金"等詞讓小朋友體會北大荒的物產豐富,人民勤勞。

再次深情朗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體會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在學生們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將藉助板書設計指導背誦課文。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藉助板書指導背誦,不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學生在以後的課文背誦中會以此為鏡,活記樂背。)

三、積累遷移 情感交融 尋找美

面對北大荒的秋天這個美麗而又豐收的季節,作者由衷地發出了"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的讚歎,此時引導學生思考:北大荒的秋天是美的,我們家鄉的秋天也很美。課後用你的眼睛去找一找,家鄉的秋天美在哪兒?把它寫下來。

(蘇教版教材特別注重讀寫結合,這樣會不斷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和材料積累,使學生更好地從讀中學寫,以利於其習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說板書: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見底 真美

原野 熱鬧非凡

說課稿 篇2

一、活動產生的背景。

幼兒由於在小、中班經過系統的階段教育後,都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且承接大班以前對5以內分合的學習,在加上受幼兒自身能力特點的影響,因此幼兒以具備了學習6的分合的能力。同時在幼兒學習5以內的分合時,我發現幼兒雖對5以內分合式較為了解,但幼兒在以往的操作中對分合的排序較為凌亂,以致於出現幼兒學後忘記也較快。此外,現在對幼兒學習數學的要求也不在停留於單一的認識、瞭解,重要的是能從生活、遊戲出發去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更重要的是使幼兒具備利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及自身能力特點出發,設計了本次的活動來進一步促進孩子發展,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操作中學習6的組成,知道6分成兩份有5種分法。

在這一目標中,我通過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獲得對6的分成的概念,這裡我採用了“做中學”的學習方法,使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經驗,探索出6分合的5種方法,並以此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

2、通過對幼兒操作的觀察,幫助初步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

對於這個目標,我是這樣考慮的,幼兒已有過對數的分合的認識再加上大班學過一定的排序方法,同時大班幼兒又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因此我就通過幼兒自身能力出發利用幼兒的觀察能力對數進行有序的排列,於是幫助幼兒初步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就作為了本次活動的難點。

3、通過遊戲開展活動,激發幼兒利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幼兒的天性是好動中,喜歡玩樂,因此,我藉助遊戲活動來幫助幼兒提高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玩中學,激發了幼兒運用數學、使用數學的能力。

因而,圍繞本次活動我作了如下準備:

(1)與家長商量事先為每個幼兒準備6塊一元的硬幣。

(2)人手一份小籃子、一份記錄紙,一支鉛筆。

(3)教室周圍佈置為超市的情境。

三、活動過程。

1、遊戲情境“超市開業”匯入活動,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我首先就在教室周圍佈置了一個的遊戲情境,以超市開業:“今天小超市開業了, 你們想去逛逛嗎?”匯入到活動中,抓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接著我又以:“逛超市買東西需要什麼呢?”引出幼兒用於學習6分合的實際操作物品“硬幣”,我之所以選擇硬幣,是考慮到它的正反面有不同的圖案,易於幼兒觀察、記錄,而硬幣作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家中隨處可得,教師不必為準備材料浪費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把精力放在觀察孩子的發展上。然後再讓幼兒用手摸出6個硬幣,我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幼兒複習6的數量 ,同時也是為下面的活動操作材料做好物質的鋪墊工作。

2、通過遊戲“拋硬幣”來引導幼兒觀察、理解6的組成,探索、嘗試用數字記錄6的組成並進行排序。

(1)認識硬幣。

我先讓幼兒對硬幣進行觀察。通過提問:看看硬幣是什麼樣的?它兩面的圖案一樣嗎?引導幼兒去思考觀察硬幣的圖案,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硬幣正、反面的不同圖案,接著再以一提問:正面是什麼樣的.?反面又是什麼樣的?幫助幼兒對自己的觀察結果進行交流,總結出:有個數字1的標記的正面,而有一朵花的反面。這一步驟設計主要是為後面的拋硬幣進行記錄工作做鋪墊,同時也是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學習對6的分合進行準備工作。

(2)幼兒遊戲“拋硬幣”,並記錄操作結果。

為了幫助幼兒認識6的分合,我利用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的特點,幫助幼兒通過自身實踐操作去獲得相關數的概念。在進行“拋硬幣”的遊戲前,我先講清要求:請你把6個硬幣輕輕地拋在小盒子裡,看看會出現幾個正面?幾個反面?然後再把拋的結果記錄在操作紙上,你玩了幾次就記錄幾次!在這裡我利用幼兒好玩的天性,為避免幼兒在學習數學中感到枯燥,因而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記錄,抓住了孩子的年齡特徵,幫助幼兒探索對6的分合的認識。同時,在這一步驟我利用幼兒的自我操作,給不同能力的幼兒機會,讓能力強的幼兒能多記錄一些6的分合式,而讓能力稍弱的幼兒也儘自己的能力盡可能的對自己的分合結果進行記錄,體現出我在設計中能面對全體幼兒並注意個體差異的特點。

(3)幼兒彙報記錄情況,教師小結。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孤獨之旅》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題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情節結構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36段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47段,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11段,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麵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1段,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29-31段,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48段,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語言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寫出蘆葦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寫暴風雨一段“早上,……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說教法

●教學目的:

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3.讓學生試著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

4.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匯入語設計 :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孤獨也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有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二、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全文。

2.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品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

2.思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3.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說一段話:我認為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4.學生髮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請你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換的標題與原標題,哪一個效果更好?為什麼?

四、尋讀課文美點,深入賞析。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景物描寫的`片段。

2.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然後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妙的一個段落放聲朗讀。

3.指明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定的段落,然後說說自己朗讀它的理由。

4.用同樣的方法賞析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

五、結束語: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但願我們的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六、佈置作業:

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著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著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啟示?

七、板書設計:

人物 情節 環境 語言

杜小康 開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去放鴨。 鴨群 生動

恐慌 發展: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蘆蕩 傳神

孤獨 高潮: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風雨 意味

堅強 結局: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深長

 三、說學法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小說細節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的方法。一部好小說,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動人,往往與它成功的描寫刻畫分不開,因此讓學生學會欣賞玩味小說中的精彩之處,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無疑對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虛擬的小說空間,擴充套件學生視野,豐富其人生體驗。大千世界,百種世相,千般滋味,人盡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體會。要使自己有一顆豐富敏銳善感的心,學習小說並試著體會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3.以文觀己。小說盡管是虛構的,但它源於真實火熱的生活,這篇表現少年成長的文章,對正處於成長黃金期、關鍵期的孩子們一定有很多觸發,那就讓他們盡情表達。

4.進行跨學科學習。國中階段,正是學生髮展個性,意識自我,形成人格的時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瞭解有關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說課稿 篇4

《小松鼠找花生》是國小教科版第二冊第13課這一單元以“益智”為主題,編選了有趣、又有道理的主體課文和擴充套件閱讀課文,激發學生遇事要仔細觀察、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特徵,產生觀察植物的興趣。教學重點是激發學生任務,突破難點和重點,我是這樣設計教學內容的:

一、 圖文結合,引情激趣

結合低年級學生任知特點,從圖畫入手,很好地再現課文中的插圖,放大圖片的事物花與人物,從傳神的`動畫、色彩豔麗把花朵引學生入課文的意境,引導學生進入畫面,進入故事片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讀到課文內容等幾個自然是第一幅圖分清,即在圖畫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雙把課文內容通過學生感觀與大腦的想像再現出來,這無需老師過多講解,就明白了課文內容。

二、 從讀中感悟,引入思考。

對低年級學生來寫,多讀是最主要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我採用多種方式的讀:自由讀,體會內容;圖文對照,再次讀,重點語句,體會讀;對話分角色讀,體會人物心理。讀書百變,其義無需再講就會自見。比如:小松鼠和鼴鼠對話,理解小松鼠的想吃花生的心情。加重語氣讀“小松鼠每天都到地裡去”的“每天”,“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出沒看見一顆花生“,從重點詞語的讀中,感悟出小鼠鬆的疑惑。這樣既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出讓學生隨小松鼠一起思考。

三、 從拓展中益智在延伸中深思

從課文最後一句“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引導置疑,通過學生的問,找資料,尋找答案,解開謎底,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的興趣,開拓視野。在拓展中,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談吃的食物還有哪些是長在土裡的?還有生在什麼地方,學生各盡所能,薈萃了知識,彼此增長生活經驗,最後讓學生再讀故事《花生找到了》,培養學說話表達,組織材料的能力,同時出正是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

總之,在設計本節課時,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採用了很多方法,但在實際操動中,因為個人能力有取限,會有很多遺漏與不足,希望領導批評指正,我會虛心接受,及時改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析1、教學內容:本節課是浙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用字母表數》。《簡易方程》是國小生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聯絡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開始。由於國小生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抽象的、顯得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數有許多知識和規則與國小生原來的認識和習慣不同,而這些知識和規律又是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裡學習代數的主要基礎。

2、教學目標:原教案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是以“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作為標準對學習目標進行分解的,根據認知領域發展的不同層次將整體目標分解成“認知——學會——掌握”,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會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由於僅僅著眼於認知的角度,單純以知識技能的掌握為標準來分解目標,因而由此而形成的學習目標是缺乏“整體、系統發展”的意義。新教案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進行的,更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學習目標首先被分解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解決了“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

二、說教學方法“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生學法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再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進一步瞭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通過各種聯絡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活動1、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原教案的匯入和用字母表示數教學上是按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的,思路在繼續“教教材”,不僅教學過程一般化,學生也沒有真正進入積極能動的學習狀態。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學習材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本節課拋開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題,從學生生活中選擇教學素材。我們認為選擇這樣的材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故在新教案中的匯入和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包括教師自身的優勢、特長)所設計的。課前談話就足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用“帥、酷、牛”等時尚用語及一首兒時的歌謠“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深深激發學生好奇心和積極性。一則“失物招領”和“暢想年齡”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讓學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鮮感。同時還注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創設了一定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去暢想自己和老師的年齡,購買喜歡的物品,既直觀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2、以學生生活經歷為素材,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到數學角度。原教案的學習活動的設計忽略了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認知特點。新教案的學習活動重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在“失物招領”中,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一個數,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又大膽呼叫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使數學學習變得易於理解掌握。學生對於怎樣用單價、數量求總價已經很熟悉,因此,我就直接讓學生按照教師的特殊要求自由選購食品,並列出求總價的式子。經過分析,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在這節課的練習中,安排了以下幾個情境練習:從兒歌“一隻蛤蟆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中感悟、理解代數式的意義;根據相關條件用代數式表示任課老師和聽課老師的年齡。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新意。

3、“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原教案中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也忽視了問題情境的創設,因此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達到高漲。新教案中教師則充分注意到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引導和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情景條件下才能有效發展的'特點。因此教學整體上更具有系統性,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也更緊密,更多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問題進而萌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的構建知識。最後是綜合運用,在練習中加以鞏固。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都得到了廣泛的調動。使學習過程不僅具有了“最近發展”的意義,而且也是“經濟化”的。

4、關注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繼續發展需要。原教案的作業和反饋都是較單一的,形式上和要求上還不夠多元。在新教案中教師考慮到了不同的學生完成作業的量上可以有差異,尤其在在反饋上採取的形式和評價也是多樣的,比如教師評價、學生自己一自己喜歡的方式評價自己,並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反饋。

5、自主的問題情境,開放的練習視野,引發了蓬勃的思維活動。學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齡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材料,從而使其對知識的掌握由形象感知邁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發展性練習中得到有效拓展。一是深度的拓展。“男生a人,女生b人”,從只有一個字母,跨越到含有兩個字母,認知的思維已走向深入;二是廣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想方設法提問的過程中,勢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思檢閱自己的已有知識模組。這樣一來,學習呈現出了一種整合性的態勢,知識的範圍已走向寬泛。因此,用這樣一個發展性練習結課,真可謂意味深長!

五、本節課引出的幾點思考1、課程改革的關鍵還是教師觀念的改變,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通過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課堂的活動設計得有實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僅要解決“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還要解決學生“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一定要聯絡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特點為出發點。

3、學生的學習應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差異性,不能把一堂課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和結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興趣的引導上。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們愛你啊,中國》。

一 說教材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體裁是現代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讚美了祖國的博大遼闊、美麗富饒以及悠久歷史和光輝成就,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本文是詩歌,語言優美、簡練;結構清晰,總分總,且首尾呼應。教學時切忌橫講解豎分析,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讀好詩歌,在讀中體會、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從而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說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六年級學生閱讀的要求:朗讀詩歌,品悟詩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會寫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頌詩句,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創作一首詩。

其中,目標3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 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對詩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但是作為老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比如,課文第一小節有帕米爾高原、北國、南疆及東海,學生對這些詞語不理解,如果單從詞的本身來理解,學生還是不能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出我們祖國的幅員遼闊。這時,我以課件的形式演示中國版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出北國、南疆等詞語,學生就會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幅員遼闊,無需在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就是,學習這篇詩歌,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路,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歌之前,我還是讓學生提前預習,上網搜尋資料,這樣學起來,就會輕鬆一些。在教學時,我會運用多媒體課件適時適當地展示出祖國山河、風景優美的圖片,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從而使心靈深處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四 說教法

針對以上情況,本課教學我採用朗讀法、討論法、讀悟結合法,讀寫結合,採取“自主 合作 探究 ”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悟文字中走進文字,昇華主題。

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學習字詞、理解字詞,讀通讀順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第一段,初步感受祖國的偉大之處。下面我重點談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複習匯入 整體感知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感知全詩內容,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為了防止學生遺忘,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題目:這首詩從哪幾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評析詩歌,全面感悟

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美術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4冊19課<我喜歡的鳥>。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屬於造型,表現領域,同進又融入了欣賞,評述及設計應用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自然界中的鳥種類繁多,顏色豐富,姿態各異,通過對鳥的回憶,觀察,分析,表現,可以使學生感受,體驗鳥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畫家的創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在回憶,觀察,分析與交流中,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鳥的美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鳥,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

3、在對畫家的藝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

教學重點:

鳥的美感及不同種鳥的外形特點。

教學難點:

如何表現鳥的外形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 示範

教具準備:

課件, 圖片, 有關鳥的錄影,課件,圖片等。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播放鳥的課件,穩定學生情緒,美術與自然學科綜合,培養學生的觀察,審美能力,豐富鳥的知識。

二、探索新知:

欣賞自然界中鳥的圖片,感受鳥的美感,瞭解鳥的共性,個性特點,通過觀察總結鳥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種鳥的外形特點,說出如何抓住鳥的特點來表現鳥的美感,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鞏固創新:

學生自由發表,介紹自己喜歡的鳥,說明其外形特點,教師範畫演示如何畫出鳥的特點,佈置研究作業,集體完成一幅百鳥園的作品,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造型能力。

四、課後拓展:

讓學生課後試著用紙造型的方法表現自己喜歡的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