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神話傳説

説起廈門,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鼓浪嶼,一個清晰文藝的地方,可是你知道嗎!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和風景旅遊城市,位於福建省的東南端,歷史悠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廈門的傳説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廈門的神話傳説

神話故事:廈門的故事

廈門島是廈門的主體,北宋年間,島上曾經生長過一種一莖結數穗的水稻,當地人以為這是一種祥瑞的預兆,又把這裏叫做“嘉禾嶼”。島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萬年無飛雪,四季花常開,一年之中游人不斷,所以人們還稱它為“海上花園”。

廈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它的主體就是廈門島,也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島古名鷺島,關於它的來歷,這裏還有一個古老而優美的傳説呢。

南普陀寺是廈門着名古剎,居於鷺島名山五老峯前,背依秀奇羣峯,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

很久很久以前,廈門島是一個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的小海島。

有一年,一羣白鷺南歸後飛到這裏,停在岸邊歇息。領頭的一隻白鷺發現這個小島環境優美,海里有數不盡的魚蝦可以供它們盡情享用,陸地上既沒有毒蛇猛獸隨時侵襲它們,又沒有獵人不停地用弓箭射殺它們,是一個很好的棲息之地。白鷺們非常喜歡這個小島,打算把這個新家園建得更加美麗。

白鷺,又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是古人對它的讚美。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它們披着潔白如雪的羽毛,猶如一位高貴的公主。

為了開鑿出更多的泉眼,白鷺用自己的嘴不斷地啄,用利爪不斷地挖,不分晝夜地工作着,幾天下來,它們的嘴磨禿了,利爪也磨平了,但是它們的辛苦沒有白費,清澈的泉水嘩嘩地流出來了,甘甜的泉水在小島上四處流淌,灌溉土地,滋潤萬物。

還有白鷺從遠處銜來各種花籽和草籽播撒在土地裏,小島上便百花齊放,綠草葱葱,流水潺潺,許多鳥兒飛到這裏歡唱,美麗的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這景色真是令人神往。白鷺們在這裏快樂地、無憂無慮地生活着。

盤踞在東海底下的蛇王見白鷺們在小島上生活得如此悠閒,非常嫉妒,心中立刻生出了邪念——想將小島據為己有。蛇王帶領眾多蛇妖一齊施法,颳起狂風,下起暴雨,瞬間島上飛沙走石,天昏地暗。

小島很快就要被淹沒了,很多白鷺都在狂風暴雨中折斷了翅膀。領頭的白鷺飛上高空,與蛇王展開了殊死搏鬥,它對準蛇王的眼睛用力啄去,接着,又用自己尖利的腳爪狠狠地抓向蛇王,每一爪都好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插進了蛇王的身體裏,白鷺用盡最後一點兒力氣將蛇王撕扯得粉碎,而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之中。蛇妖們看蛇王已死,嚇得掉頭就跑,鑽進海底再也看不見了。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後來,在領頭白鷺灑過鮮血的那片土地上,長出了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樹,那棵大樹枝葉繁茂,鬱鬱葱葱,葉子的形狀好像是白鷺張開翅膀的樣子,樹上的花朵像那隻白鷺的鮮血一樣紅。人們把這種樹叫做鳳凰木,把這種花叫做鳳凰花。

領頭的白鷺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小島的安寧,換來了白鷺羣的幸福生活。如果你有機會登上小島,就可以看到白鷺們成羣結隊地浮游在水面上嬉戲、玩耍。而這個小島也漸漸地形似一隻美麗的白鷺,盪漾在閩南的碧波之上,因此,人們就把這個小島稱為“鷺島”。這便是古時的廈門島。

故事延伸:廈門的文化遺產

廈門市入選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有南音、高甲戲、歌仔戲、答嘴鼓、漆線雕、童謠(閩南童謠)、講古、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餅、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抬閣(海滄蜈蚣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台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漳州的傳統戲曲,故亦稱之為薌劇,後傳到台灣並得到進一步發揚。“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詞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閩南地區和台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漆線雕,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它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時逐漸成熟。漆線雕被應用於佛像裝飾,俗稱“裝佛”,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廣泛流傳。漆線雕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